所罗门之歌

  • 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祖先形象及意蕴
    。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着重刻画了派拉特这一祖先形象。在莫里森的笔下,派拉特是自然之子,与自然共生;是种族歌者,歌颂黑人性;是后代向导,领航下一代。作家大力渲染派拉特的祖先力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永恒的价值——年轻一辈有责任有义务尊重自然,探索和谐之路;传承文化,固守民族之魂;尊老敬老,发扬优良传统。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派拉特 祖先形象 社会意蕴《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 -mon)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2023-06-04

  • 听觉叙事与民族记忆 ——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
    。[4]《所罗门之歌》(SongofSolomon,1977)是一部聚焦于黑人民族记忆的小说。国内外学者目前主要从黑人口语文化[5]、心理创伤[6]、记忆场所[7]、黑人女性主义[8]、种族主义[9]等视角分析其中的民族记忆。然而,莫里森如何通过声音和听觉建构民族记忆?这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下文结合声音文化研究与听觉叙事研究相关理论,分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如何借助声音与听觉反思民族历史,重建民族记忆。一、 沉寂与歌声:民族记忆的缺失与在场小说开头处的听觉意象

    民族学刊 2022年7期2023-01-23

  • 认知暴力视角下《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形象
    版以来,《所罗门之歌》就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与好评。国内外学者对于《所罗门之歌》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主人公奶娃的解读,而小说中的女性小人物,如奶娃的姑姑派拉特,则有待挖掘。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尝试以斯皮瓦克的“认知暴力”概念分析派拉特的边缘困境及其在困境中所患的“失语症”,并在此基础上解读派拉特在困境中的反抗与其对文化身份的探寻。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派拉特 认知暴力 边缘困境 失语症 《所罗门之歌》以黑人飞行的神话为基础,讲述了黑人的寻乡之旅,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2022-03-01

  • 从非裔流散视角解读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双重回归之旅
    77年的《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这也是她作家意识逐步形成后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莫里森写作风格的成熟和写作主题的极大丰富,也见证了她对当代美国非裔流散族群出路问题的思考。在这部作品中,成长于北方都市的主人公奶娃衣食无忧却精神贫瘠,缺乏自我认知和身份建构的基石。机缘巧合下他踏上了一条自北向南,自城市到乡村的回归之旅,并在美国南部,这个美国非裔流散族群的第二故乡实现了事实与想象中的双重回归。二、无根的出走者文化无根者是流散行为的必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2-30

  • 所罗门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明特色。《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从生态女性主义入手,分析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基于父权制压迫下的女性反抗,使其重新回归于大自然的拥抱,最终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当前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严重威胁,包括土地沙漠化、能源枯竭、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等。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改造和利用,才使人与自然相处出现不和谐因素,影响和危害人类生活与健康。因此,生态危机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1-28

  • 所罗门之歌》人物形象塑造的精神分析
    森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作者用犀利的笔锋描述了黑人奶娃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人物生活和心理的描写,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和人性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人在面对精神困境时的挣扎和反抗。在过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从种族歧视、女性歧视等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从人格结构、自我保护能力、梦的意蕴三个方面解读这部小说,希望对当下社会有一定的启发。【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11-20

  •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反抗与重生
    摘要:《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精妙的语言,谱写了一部黑人奶娃自我找寻的英雄史诗。本文应用存在主义理论,具体分析主人公奶娃如何在充斥白人文化,专制父权的荒谬世界奋起反抗,重建自我的真正存在,继而在选择死亡的行动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重生,并进一步探索奶娃死亡背后折射的黑人的生存状态,指出死亡不是解决黑人存在窘境的出路,唯有爱才是改变黑人命运的关键。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存在主义引言托尼·莫里森,文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2021-11-10

  • 托妮·莫里森的创新与颠覆
    年出版的《所罗门之歌》中,“奶娃”这一形象的运用是莫里森唯一一次选用男性作为故事的主角,并且通过男性视角进行叙述。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对传统叙事模式以及《圣经》中既定意义的颠覆,莫里森在揭示白人统治下黑人命运走向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黑人种族努力寻根,传承本族文化的伟大精神。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二元对立;《所罗门之歌》;叙事策略;颠覆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5-001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5期2021-07-19

  •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迁徙叙事
    实践。在《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運用两次迁徙的历史语境编制小说情节,其文本细节映射出同化政治与文化民族主义话语对非裔社区的影响,并揭示了民族主义话语的局限性。本文从流动性的政治视角聚焦《所罗门之歌》中非裔社区在两次迁徙中的变迁。民权运动中“南方故土”的话语建构作为对抗北方同化政治的策略,维系处于分崩离析危险中的非裔社区。然而,“南方故土”话语也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怀旧倾向,具有种族沙文主义的偏见。小说借此展开对民族主义话语的批判,探寻美国非裔“走向何处”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6期2021-03-03

  •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中的和谐之美
    女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小说。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并解读《所罗门之歌》中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主人公奶娃在寻根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揭示莫里森批判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倡导两性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和谐【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6-0084-03一、引言托妮·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女作家,于1993年荣获诺贝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21

  • 黑人男性的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 ——论《所罗门之歌》的空间叙事
    女作家。《所罗门之歌》(1977)是其代表作之一,出版后广受好评,并于次年斩获美国图书评论奖,莫里森也随之步入美国当代重要作家的行列。自该书中译本于1987年出版至今,评论界相继从神话-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等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但鲜有学者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探讨小说中蕴含的空间形式对其主题的阐释和深化意义。空间叙事学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传统的叙事理论(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侧重从时间层面研究叙事作品。然而叙事既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01-15

  • 从《所罗门之歌》看多重压迫下黑人女性觉醒的困境
    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秀拉》《宠儿》等,其中《所罗门之歌》因“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1]为她赢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的作品基本是以黑人女性为主要刻画对象,表现当今黑人民众的生存境遇,并“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依托其特殊的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2]但《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男性成长为主线的作品,它讲述了主人公奶娃的南下寻金之旅意外地发展成寻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5

  • 所罗门之歌》中女性角色的解构化分析
    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奶娃的心灵成长历程和其追寻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种族认同的过程,以及贯穿在此过程中的奶娃身边的黑人女性角色对奶娃的爱、启迪与指引。小说中的女性指引着奶娃远赴南方追寻家族文化的根源,并最终使他找回黑人的自我认同感,最后实现人格的升华,获得真正的“飛翔”。本文以解构主义理论为视角,结合女性主义知识论,分析以露丝为代表的在低眉顺眼中默默反抗的无声女性形象和以派拉特为代表的带有解放天性却下意识屈服的新黑人女性形象。【关键词】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2020-11-06

  •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民族文化
    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使用二维对比的方式提出:黑色或有色人种在当时时代环境下应当使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更宽容的生活,在美洲大陆寻求文化认同、恢复身份、自由生活。对于在北方没有黑人的麦基兹以及坚持黑人传统的派拉蒙来说,这是在北方生存的最好办法,因为他们既不能摆脱先天的黑色肤色,也不能拒绝出生在美国所带来的美国公民身份。而对于生活在南方且与白人能够尽量和平相处的黑人来说,重要的是思考和坚持如何继续传递良好的黑人文化,让伟大的黑人塑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很明显,

    文存阅刊 2020年16期2020-11-03

  • 以托尼·莫瑞森小说《所罗门之歌》谈美国黑人文化与文学
    。这正是《所罗门之歌》所要表达的。【关键词】托尼·莫瑞森;《所罗门之歌》;美国;黑人文化与文学 作为一名生活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瑞森的每部小说描述的故事几乎都与美国的黑人文化及美国奴隶时代的历史有关。瑞典皇家文学院给她的授奖辞是: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这里提到的“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莫瑞森作品鲜明的个性和永远的主题,那就是:美国黑人命运的残酷,以及白人的

    客联 2020年11期2020-09-10

  • 浅析《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活了。”《所罗门之歌》(1977)通过离奇的想象和神话故事来折射现实社会,全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从神话传说、叙事结构等入手分析《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特征的表现,进而挖掘作品在展现文化之间的冲突,寻找黑人文化方面的现实意义,探究总结《所罗门之歌》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影响。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黑人文化;叙事结构小说《所罗门之歌》以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一个小镇的黑人麦肯·戴德家族的生活历程为线索,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百年沧桑历史,展示了在白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4期2020-05-26

  • 重拾自我追寻自由 ——《所罗门之歌》中的姓名文化
    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等11部长篇小说。她的作品生动描绘了美国黑人生活、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与黑人群体中的矛盾。她将非洲神鬼传说带入笔下的黑人世界,重述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带领读者体察黑人的伤痛,追寻黑人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托尼·莫里森深谙姓名在黑人文化中的意义,她笔下的人物姓名也经过精心设计,它们是充满意义的象征,是黑人对奴隶制的控诉、他们身后的历史与身份、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一、托尼·莫里森与黑人历史托尼·莫里森深受非洲文化影响,她父母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2020-02-26

  •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吴 蕾《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该著作中,作者对于非裔美国人的生存情况进行了独特的思考,主题宏大。《所罗门之歌》中更是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揭示了自然同女性之间的联系。一、《所罗门之歌》中生态女性主义的体现(一)黑人女性与自然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男性奶娃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女性人物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品当中重点描绘的几名女性,在深受种族歧视以及男权制戕害的同时,也为主人公奶娃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也正是她们给予的爱,使奶娃获得

    文化学刊 2019年4期2019-12-26

  • 从成长小说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女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创作的第三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奶娃从困惑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本文致力于从成长小说视角对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化对文本的解读。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成长小说;引路人;顿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2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创作的第三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凭借这部作品,莫里森获得美国国家图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2019-12-23

  • 论《所罗门之歌》中权力的运作
    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以奶娃(Milkman)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追寻为中心,蕴含了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化和传统,展现了美国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麦肯·戴德家族是黑人群体的一个缩影。笔者拟从福柯的权力话语观,尤其是全景敞视权力运作模式解读老麦肯和麦肯二代不同的人生际遇,指出他们都丧失了应有的权力与话语权,在西方社会中是“失声”者。正是由于两代人的境遇,小麦肯(第三代麦肯)踏上了寻找民族之根的旅程。1.逆来顺受的老麦肯“话语”,并不等同于“语言”,而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2019-11-27

  • 从双性同体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形象
    而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双性同体思想主要通过这部作品中派拉特形象的塑造得以诠释。派拉特身上既有女性自然、母性、感性的特质,又有男性理性、独立、刚强、果敢的特质。她是莫里森塑造出来的理想的女性形象。一.派拉特的女性特质作为女人,派拉特身上有着很多美好纯粹的女性特质,她担当着慈爱的母亲、宽厚的妹妹,可亲的小姑等不同的女性角色。派拉特的女性特质首先源于她身上洋溢的自然气息。在小说中,派拉特是自然的化身。女性是自然的象征物,女性本质上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

    文学教育 2019年31期2019-11-26

  • 从双性同体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形象
    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中同样透射出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想。小说中的派拉特是一个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在她身上既有女性自然、母性、感性的特质,又兼具男性理性、独立、刚强、果敢的特质,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交流融合,美好的女性特质和理想的男性特质的和谐共生。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莫里森表达了她的性别文化理想。关键词:莫里森 双性同体 和谐人格女性主义是托妮·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在莫里森开始创作的时期,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潮正在美国盛行。贝蒂

    文学教育 2019年11期2019-11-26

  • 小说《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
     要:《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讲述了19世纪末,在密歇根州的一个不知名的城市里,三代麦肯·戴德在奴隶制废除后所经历的不同生活变化以及心路历程的故事。小说以第三人称为叙事视角,通过有限的全知叙述展开,其中两位主人公第三代麦肯·戴德----奶娃,和奶娃的姑姑派拉特·戴德,他们的叙述为小说的主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奶娃的寻根之旅,派拉特的女性主义,以及贯穿于整部作品中的种族歧视问题,都不同程度的深化和发展了小说的主题。关键

    视界观·上半月 2019年11期2019-10-21

  • 论《所罗门之歌》的再现客体层与图式观相层
    等方面,《所罗门之歌》并不例外,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深刻地反思了黑人族群的生存现状,探索了黑人自我建构精神家园的方法,以及最终获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途径。本文以罗曼·英迦登的作品结构观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再现客体层与图式观相层对小说进行解读,具体剖析作品的内涵,彰显出作品独特的魅力,更加直观地反映了莫里森的审美意图与政治述求。【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罗曼·英伽登;再现客体层;图式观相层【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4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9-10

  • 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探究
    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体现,对于深入研读《所罗门之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1《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经典作品,融入了大量的非洲传统文化元素,作者以深刻的笔触对作品中黑人的命运及精神世界进行了展示,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揭露。这部作品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写作风格独特,具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2019-09-10

  • 成 长 小 说 视 野 下 的 《所 罗 门 之 歌》
     要: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小麦肯(奶娃)是一反常规的英雄形象,虽已成年,但心智尚不成熟,没有独立的人格。在利益驱使下,奶娃南下寻找金子,开始了寻根之旅,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最终找到了家族之根。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奶娃的寻根之旅,指出在此过程中奶娃最终自我意识觉醒,在心理上真正成长起来,意识到黑人群体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西方社会中,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成长小说    黑人群体托尼·莫

    文教资料 2019年17期2019-09-01

  • 论《所罗门之歌》中权利的运作
    响深远。《所罗门之歌》是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展示了以麦肯·戴德家族为代表的美国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虽然老麦肯和麦肯二代人生经历截然不同,但他们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西方社会中都处于“失声”状态。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观为理论支撑,解读老麦肯和麦肯二代的“失声”根源,旨在警醒美国黑人群体只有冲破白人文化规训的安逸牢笼,才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关键词:米歇尔·福柯 权力话语观 美国黑人群体 白人文化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托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5期2019-05-29

  • 所罗门之歌》的时空叙事策略
    的地位。《所罗门之歌》是她极具代表性的创作精品,本文拟从时空叙事策略出发,感知并分析小说中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水平,从而获得对小说更为深刻的见解。关键词:叙事学 时间 空间国内外各界文学批评家对《所罗门之歌》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笔者则关注到这部小说精妙绝伦的叙事策略。本文拟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小说中变换丰富的叙事层次与结构。笔者认为,莫里森的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这么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多重的叙事策略,使得莫里森想要刻画的人物精神世界与情感能够更加

    参花(上) 2019年4期2019-04-25

  • 存在主义视阈下的《所罗门之歌
    人女性。《所罗门之歌》抛开狭隘的种族主义,讲述了主人公奶娃的精神成长史。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理论,具体分析黑人的遭遇、异化和身份危机、奶娃的蜕变和派拉特的坚守。本文认为,在荒诞、令人恶心的世界里,主体依然可以摆脱处境,作出自由选择并负起绝对责任,实现自我升华。【关键词】异化;自由选择;绝对责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228-02《所罗门之歌》与传统反映黑人问题的小说不同,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2019-03-28

  • 所罗门之歌》的后现代特征
    摘 要:《所罗门之歌》出版于1977年,是著名美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精彩的故事与严肃的主题熔于一炉,既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又体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关键词:后现代;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将语言视为自由流动的存在,叙事结尾的缺失、戏仿、反讽与幽默等构成后现代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2018-12-27

  • 浅析《所罗门之歌》中所蕴含的寓意内涵
    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以其丰富的写作技巧, 融合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其哲理寓意贯穿小说始终。本文主要就小说的主题、人名和飞翔的特殊寓意内涵进行了解读。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寓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 莫里森于1997年出版了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该书获得了美国文艺批评界极高的评价,无论在主题意识、叙事技巧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9期2018-12-15

  • 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研究
    的主题。《所罗门之歌》是她的典型代表作,通过主人公奶娃寻求自身文化身份的历程,展现一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寻根之路。她试图为黑人和整个人类寻找出路。主人公的寻根之路,启发了困惑的现代人。本文将从《所罗门之歌》中看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变迁。【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美国黑人 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19-01托尼·莫里森作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黑人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世界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最杰出的小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2018-12-14

  • 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主人公的自我探寻
    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描写了黑人男性奶娃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对奶娃的精神发展过程和身份寻找过程进行分析。说明黑人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合,回归本民族文化,才能留住自己的根、获得精神和人格的自由与独立,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身份。关键词:奶娃;镜像理论;他者;自我探寻作者简介:章征宇(1994.7-),上海海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2018-10-27

  • 从《所罗门之歌》看莫里森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即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二、莫里森之前美国黑人文学的特点(一)女性作家的普遍性别书写艾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主人公是美国乡下的一个黑人女孩——茜莉。她命运悲惨,却不屈从于命运,她努力学习缝纫,凭借自己的手艺开店,仿佛破茧成蝶,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独立,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小说《紫色》全面揭示了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社会对黑人女性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度桎梏,表达了女性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二)男性作家的普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2018-10-24

  • 成长中的挣扎 ——《所罗门之歌》成长主题分析
    这其中,《所罗门之歌》是为数不多的以黑人男性为主要人物的作品,这部作品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77年获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她以独特的视角,摒弃以往白人创作中对于黑人的偏见,以更加公正客观的笔触描写黑人生活,《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经历更成为了激励众多黑人青年冲破束缚、寻找自我的蓝本,影响深远[1]。一、成长主题成长,是美国小说常用的一种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作品都以成长主题来描写主人公(多为青少年)的成长历程,通过这个成长历程中经历的波折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3-07

  • 所罗门之歌》中“爱”的主题研究
    源摘要:《所罗门之歌》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它通过一个黑人的寻根之旅来揭示了一个不同种族之间所蕴含的深刻的爱的主题。本文主要探讨《所羅门之歌》中爱的主题表达以及作品所具有的时代启示。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托尼·莫里森 爱的主题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45-03在美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黑人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屈辱的抗争史。由于历史的原因,黑人在美国现代社会中饱受歧

    现代交际 2018年1期2018-02-13

  • 所罗门之歌》中的“花”“树”意象研究
    摘 要:《所罗门之歌》中“飞翔”意象一直备受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然而除了“飞翔”意象之外,作者托尼·莫里森构建了磅礴的意象体系,尤为“花”“树”为甚,这些意象揭示了女性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艰辛命运, 透视出很强的女性化话语。关键词:花 树 女性一、引言托尼·莫里森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形象描绘了非裔美国人历史、命运、精神生活等方面,并深入地探求了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因此,该小说一直备受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学者的研究主要以“飞翔”意象为主,然而对其小说中的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1期2018-01-17

  • “黑皮香蕉人”的“变形记”
    记”——《所罗门之歌》中奶娃在空间变换前后的伦理缺场与重建(编号:YJSCX2016-028)。摘 要:《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为数不多的以男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呈现了奶娃在南北空间变换下其自身伦理特性的相应改变。北方的空间属性使奶娃的伦理特性呈现混乱的状态,而这一切的伦理缺场,都在由北向南的空间位移中得以恢复和重建。本文尝试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空间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奶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2017-12-23

  • 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黑人观的二元对立空间解读
    000)《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黑人观的二元对立空间解读王 璐 王绍平(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为数不多的以男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有意呈现了众多空间上的二元对立,每一对空间对立无不饱含着她对黑人历史的认识、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黑人男性所寄予的深切期望。本文尝试从二元对立空间表征的视角出发,解读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所传递的黑人观——无论身处何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2017-11-25

  • 沉默的反抗 ——《所罗门之歌》中红丝绒玫瑰的女性叙事
    抗 ——《所罗门之歌》中红丝绒玫瑰的女性叙事马粉英《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很重要的一部代表作,本文拟从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红丝绒玫瑰意象与露丝母女命运和性格的隐喻关系以及所体现的女性叙事的角度来研读文本,挖掘红丝绒玫瑰意象的隐喻功能和它所体现的女性叙事功能。《所罗门之歌》 红丝绒玫瑰 女性叙事《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发表至今,以其丰厚的意蕴、深邃的思想和独具魔幻色彩的艺术表现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学界更多是从成长主题,

    世界文学评论 2017年1期2017-11-13

  • 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人物性格
    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人物性格陈书培《所罗门之歌》出版于1977年,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公开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围绕着一个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过程展开,是莫里森唯一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被誉为继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之后的美国黑人文学上的又一里程碑式作品。本文试从韩礼徳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角度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的对话,通过语气系统找出奶娃性格在话语中的体现。系统功能语法 语气系统 所罗门之歌 奶娃托尼

    文学教育 2017年34期2017-11-01

  • 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人物性格
    容摘要:《所罗门之歌》出版于1977年,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公开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围绕着一个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过程展开,是莫里森唯一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被誉为继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之后的美国黑人文学上的又一里程碑式作品。本文试从韩礼徳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角度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的对话,通过语气系统找出奶娃性格在话语中的体现。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语气系统 所罗门之歌 奶娃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

    文学教育 2017年12期2017-10-30

  • 所罗门之歌》中“绿色”的象征意义解读
    存处境。《所罗门之歌》是莫瑞森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在这本小说中,通过多处出现的颜色词——绿色的不同象征寓意深刻诠释了作品中想要传达的“生命与希望”、“平静与宁和”的意义。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托妮·莫瑞森;象征意义;绿色作者简介:王月(1993-),女,汉族,河南夏邑人,现就读于郑州大学外语学院。[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一、引言托妮·莫瑞森是一位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2017-10-24

  • 为什么他不喜欢我的头发
    :头发是《所罗门之歌》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象之一;通过分析哈格尔对头发打理方式为标尺的白人女性美标准的照搬及她的毁灭,论证非洲裔美国男性奶娃对白人女性美标准态度与非洲裔美国女性美标准建构的张力,评述派拉特通过剪短头发等方式对白人女性美标准的颠覆,奶娃的觉醒对非洲裔女性美建构的作用,可以得出莫瑞森通过拨用审美意象头发来表达其审美取向:自然的外形美和人格美的结晶应该成为非洲裔美国女性美的标准,女性美应该有自己的种族特质。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头发;非洲裔女性美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2017-10-21

  • 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母亲形象
    代表作品《所罗门之歌》中两个典型的黑人女性。其中主人公“奶人”的母亲露斯是受到双重压迫的美国中产阶级黑人女性的缩影,而他的姑妈彼拉多是他精神上的母亲,是黑人文化的传播者。这两个黑人母亲形象具有黑人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共性,她们代表着迷失的黑人母亲和守护传统文化的黑人母亲。关键词:黑人母亲;迷失;传统文化;守护者一、引言《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是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第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奶娃的人格成长
    娟摘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描写了北方中产阶级青年奶娃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其微妙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变化。本论文试图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采用文本细读法,通过剖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读其人格成长。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成长托尼·莫里森(193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目前为止仅有的一位赢得该荣誉的黑人女作家。写作至今,莫里森陆续完成了十多部作品。发表

    北方文学 2017年20期2017-08-01

  •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奶娃的人格成长
    院摘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描写了北方中产阶级青年奶娃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其微妙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变化。本论文试图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采用文本细读法,通过剖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读其人格成长。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成长托尼·莫里森(193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目前为止仅有的一位赢得该荣誉的黑人女作家。写作至今,莫里森陆续完成了十多部作品。发表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7期2017-07-27

  • 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
    小说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里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托妮·莫里森极富有技巧地运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形象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使我们能够了解当时黑人在白人社会里的残酷生活背景,极具代表性。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多元聚焦叙事模式;托妮·莫里森作者简介:张佳茹(1992-),女,河北邢臺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5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中图分类号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2017-06-21

  • 仇恨的苦果
    【摘要】《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1977年的作品,主要内容是主人公奶娃对于自己文化之根的探寻,反应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本文主要对小说中的“七日”组织进行思考和解读,从而总结出在当时美国背景下,黑人对白人的仇恨所带来的苦果。【关键词】所罗门之歌;“七日”组织;黑人;仇恨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线是奶娃的成长历程和麦肯·戴德家族的历史,主要反映了奶娃对于自己的黑人文化之根的探寻。“七日”组织只是小说中出现的一个团体。虽然在小说中所占的篇幅并不算多,但是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2017-05-13

  • 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角下解读《所罗门之歌
    角下解读《所罗门之歌》王少静(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所罗门之歌》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 也是她本人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翁的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摘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在小说中, 作者刻画了一幅充满了魔幻想象的世界图景, 借助典故、 神话传说, 运用夸张的手法, 建立黑人男青年成长经历的叙事结构, 在美国社会中塑造了一个充满自信、 阳光与激情的黑人形象,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2017-03-12

  • 所罗门之歌》中异化现象的研究
    学评论】《所罗门之歌》中异化现象的研究王 滢(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本文以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阐述《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所经历的痛苦和随之而来的异化以及为找回自我所做的努力,旨在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和莫里森对于人性的关怀。异化理论;《所罗门之歌》;自我《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奶娃回家乡寻找金子却一步步发现自己家族历史的经历。小说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女性主义、神话原型等方

    文化学刊 2017年1期2017-03-12

  • 物质与精神上的依附者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地位探讨*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地位探讨*赵 妍(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优秀的美国黑人小说。它在叙述绰号为奶娃的黑人男性的自我寻根的成长历程的同时也描述了围绕在主人公奶娃身边的黑人女性的命运与地位。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复杂而多样,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黑人男性的依附者和附属品。黑人女性;地位;依附者;所罗门之歌美国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边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3-10

  • 所罗门之歌》中的话题对话及奶娃的成长之路分析
    208)《所罗门之歌》中的话题对话及奶娃的成长之路分析陈惠良(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8)《所罗门之歌》涉及许多与美国黑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话题,其中包括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财富积累以及两性关系等问题,作者通过小说中人物对这些话题的不同态度表达了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思考,并通过他们的言行在小说中形成一种有效的对话关系。在《所罗门之歌》中,作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展现不同人物对许多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看法与态度,并通过对话的形式形成彼此之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2-23

  • 所罗门之歌》:黑人的自我追寻
    006)《所罗门之歌》:黑人的自我追寻杨柳(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所罗门之歌》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受到白人奴役的历史过程中,黑人的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黑人也在白人文化的腐蚀下渐渐丧失自我,但托尼·莫里森始终坚持恢复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正是象征着黑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一种追求和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可和复原。黑人;自我追寻;《所罗门之歌》;文化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多以黑人女性作为故事主人公。但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2-23

  • 奶娃·戴德的重生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父权制    女性力量    重生1.父权制扼杀了奶娃1.1麦肯使奶娃变得冷漠《所罗门之歌》(1977)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托尼·莫里森是非裔美国作家,曾获得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所罗门之歌》融合了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和非裔美国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奶娃·戴德无意识的自我身份追寻之旅。麦肯·戴德是戴德家族的家长,极其强势,代表的是“父权核心家庭”(Smith,1987:136),

    文教资料 2016年25期2017-02-22

  • 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新论
    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经历,揭示出新一代黑人如何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必要性。关键词:成长历程;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11003《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不同反响的著作。小说的影响力在于它不仅描绘了20世纪中期非裔美国人的生活际遇,同时也表明了莫里森坚决主张对那位不合群主人公奶娃·戴德的灵魂“进行疗伤的必要性”[1]。奶娃意识到过去的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2016-12-23

  •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摘 要:《所罗门之歌》是美国作家托妮·莫瑞森的作品,文章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讲述了黑人家庭的男性青年“奶娃”从冷漠自私到乐观自立,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身体美学的深化。社会的发展使得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但是精神的匮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身体美学强调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强调身体与精神的平衡。本文尝试从人体美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通过南行寻金却意外找到家族之根与民族文化之源,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与美学角度的深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8期2016-10-14

  •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
    摘 要】《所罗门之歌》刻画了在白人文化的日渐侵袭、影响下形成的四类不同美国黑人形象。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表达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民族未来的重要性,警醒黑人民族珍视民族文化传统,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根才能在白人世界获得自由、平等。【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黑人文化;寻根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71-02《所罗门之歌》打破时间顺序,穿插讲述了麦肯·戴德家四代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2016-08-02

  •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悲剧命运
    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奶娃所体现的跨越古今的悲剧色彩。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古希腊悲剧;英雄;死亡作者简介:张楠(1982-),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教学法;赵丹(1983-),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教学法。[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一、引言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 她的著名小说《所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