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枣

  • 张枣诗歌的语言焦虑与汉语性建构
    300071]张枣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诗歌创作的领域,很快就在诗坛上享有盛誉,然而1986年他选择了旅居德国的生活,并于长期在海外担任学者的生涯当中坚持创作汉语诗歌。远离汉语母语环境的诗歌创作使张枣对于生活化汉语的感知冷却下来,从而在多元的意义上使他的诗歌语言发生了变化。张枣开始进入诗坛的年代正处于第三代诗歌高歌猛进的时代,新诗诗人普遍开始重视语言在诗歌当中的重要作用,韩东提出“诗到语言为止”,意味着时代开始将语言视作诗歌的出发点和最终旨归。这种将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2023-09-28

  • 张枣“元诗”观念的一种拉康式反思
    ”的诗学主张正是张枣所提出的“元诗”概念的基本语境。语言的本体转向的另一面则是作者的大他者(预言家/上帝)转向。本文在明确张枣的“元诗”概念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基础上,引入拉康的话语理论从“语言”、“大他者”以及“主体”三个方面对“元诗何为”的问题展开分析,为我们重新思考“元诗”结构与写者姿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关键词:张枣 元诗 拉康 语言语言的本体论自诞生之初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尽管其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实践可能与理解路径,然而一旦宣扬语言自我中心主义的“神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2023-06-22

  • 直面与突围:张枣诗歌中抒情主体的消极性
    忧郁的文学气质。张枣认为鲁迅在《野草》中,用枣树、恶鸟、小粉红花、影等一系列抒情主体形象来表现生命和语言困境,呈现出一种消极主体性的抒情表达,“就是讲自己像枣树一样受了伤后,感到孤独,说不出话,这就是主体的消极性。而他(鲁迅)把这种主体的消极性确定成这个文本的主体”①。20 世纪的历史进程充满了危机意识和颓废情绪,消极主体性在20 世纪以来不断被书写。经历了朦胧诗时代的“第三代”诗人们,反对朦胧诗确立的崇高性,用诗歌展现生存本质的孤独、荒诞、丑陋、死亡、失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2023-02-10

  • 暗喻·汉语性·元诗 ——张枣诗论溯源与剖析
    许多诗论文字,而张枣的诗论,以其深奥与精微,又迥出于众人之上。张枣诗论的独特魅力,在众多新诗爱好者乃至研究者的文字中历历可辨。一些青年学者解读汉语新诗的方式,受其诗论影响极深。而余旸、亚思明、钟鸣、李章斌等也对其诗论做了一定的探讨和辨析。但综观以往的研究,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渊源梳理不清(一些重要观念如“暗喻”的来源长期无人追究);未能把握其思想的整体(论者常以某一或某些论述为据做批评,这导致了种种误判);缺乏批判性(过分信从张枣本人的话,未能对其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2年8期2022-11-17

  • “荷兰人的书”与说“不”的游戏 ——张枣20世纪90年代中期诗学转变研究
    年5月下旬,诗人张枣刚刚过世一年有余,《名作欣赏》刊发了臧棣的悼亡诗《万古愁丛书》的创作谈《可能的诗学:得意于万古愁——谈〈万古愁丛书〉的诗歌动机》,忆及张枣生前,二人友谊甚笃时有趣的诗歌交往。其中有一段谈到臧棣赠书给张枣的往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有一度很喜欢我寄给他的荷兰人写的《游戏的人》。他曾夸张地说,兄弟啊,我才不过壮年,有不可限量的才能,怎么就写不动了呢。这下好啦。你寄来的《游戏的人》,让我又恢复了写诗的冲动。”这“荷兰人的书”为荷兰学者约翰

    文艺研究 2022年7期2022-07-30

  • 镜中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诗歌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抒情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并将其完美展现在当下语境之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鏡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摘编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枣的诗》一书)3F2ABD0E-91

    阅读(书香天地) 2022年6期2022-06-22

  • 意外的身体与语言“当下性”维度
    李海鹏摘要:张枣的《祖母》一诗完成于1990年代末期,堪称其后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既有的研究中间,对该诗重要性的指认往往集中于以“祖母”为隐喻的“汉语性”和以“我”为隐喻的“现代性”这两个语言维度的对话。本文通过对该诗进行重读的方式,试图揭示,该诗末尾处出现的“小偷”形象,在两个语言维度之上,又增添了“当下性”的语言维度,由此,这首诗的对话性实际上并非“汉语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话模式,而是三元对话模式。对“小偷”形象的研究,有助于突破学界对于张枣诗学

    当代文坛 2022年5期2022-05-30

  • 重审“汉语性”:以张枣诗学体系为中心
    性”的概念最初由张枣在《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一文中提出: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对元诗结构的全面沉浸,不但使其掺入了诗歌写作的环球后现代型,也使其加入了它一切的危机,说到底,就是用封闭的能指方式来命名所造成的生活与艺术脱节的危机。它最终导向身份危机:依照‘词就是物’这样的信念固然可以保持一个西方意识上的纯写者姿态,并将语言当作终极现实,从而完成汉语诗歌对自律、虚幻和现代性的追求。然而这一过程可能带来如下逻辑后果:中国当代诗歌最多是一种迟到的用中文写作的西方后现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7

  • 幸福的展开、风景及确证 ——张枣《为幸福而歌》评介
    《为幸福而歌》是张枣写于1987年12月16日的一首诗歌,在同一天里,张枣还写下了《你认识的所有的人……》。后一首诗张枣注明了写作的地点——北京,这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为幸福而歌》是张枣归国逗留北京时写下的诗作。在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张枣负笈德国游学,关于他在德国的生活境况,张枣在随笔、访谈及与好友柏桦的信中都有过细致的坦露。柏桦将其形容为“孤绝得令他欲疯的德国生活”(柏桦《张枣》),这段异域生活的精神状态潜在地构成了阅读此诗的一个参照。在这个参照下

    星星·散文诗 2021年20期2021-12-21

  • 走出语言自造的神话 ——从张枣的“ 元诗” 说到当代新诗的“ 语言神话”
    用的诗学概念。 张枣1995年发表的那篇著名文章《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作姿态》 ( 以下简称《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 引发的相关讨论,使得“ 元诗” 成为当代汉语诗歌内部萌发出来的最具“ 生长性”、 也最有争议性的诗学理念之一。 “ 元诗” 概念虽然并非张枣所发明, 不过却是他第一次系统性地将其介绍到汉语诗学中, 并有效地运用于对汉语诗歌发展的内在脉络的观察中①。 所谓“ 元诗”,张枣的定义是: “ 诗是关于诗本身的

    文艺研究 2021年6期2021-11-29

  • 疾病心理学视角下张枣创作心态之研究
    【摘要】 张枣的大半生都与疾病为伴,其诗歌创作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疾病的身影。疾病对于张枣创作心态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历久弥坚。在对疾病本身及其成因、影响进行心理分析时不难发现,疾病对张枣孤独主题的深化、逃避心态的表现、不安全感的产生以及死亡认知的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张枣的疾病分析以及疾病心理分析,可以为解读张枣作品及其创作心态带来新的角度和思考。【关键词】 张枣;疾病;心理分析【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1年44期2021-11-24

  • 《野草》:作为诗歌的现代性追求 ——以张枣的研究为中心
    新诗史编写惯性。张枣指出:“对主体消极性的误察,使文学史止步于描述性(descriptive)的现象罗列,而对趣味上的价值判断望而生畏,当然也就未能辨认出一个明显的事实:中国现代诗之父其实是鲁迅,而不是胡适。”人们对现代诗歌中追求现代性诗意传统的忽略,导致文学史叙述中对《野草》作为诗歌所具备的现代性特征的忽视。一、《野草》作为诗歌集在文学史之中按文学史中对于《野草》题材的定位,大多数学者都认可《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王瑶对《野草》的诗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

    戏剧之家 2021年4期2021-11-15

  • 幸福的展开、风景及确证
    《为幸福而歌》是张枣写于1987年12月16日的一首诗歌,在同一天里,张枣还写下了《你认识的所有的人……》。后一首诗张枣注明了写作的地点——北京,这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为幸福而歌》是张枣归国逗留北京时写下的诗作。在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张枣负笈德国游学,关于他在德国的生活境况,张枣在随笔、访谈及与好友柏桦的信中都有过细致的坦露。柏桦将其形容为“孤绝得令他欲疯的德国生活”(柏桦《张枣》),这段异域生活的精神状态潜在地构成了阅读此诗的一个参照。在这个参照下

    星星·诗歌理论 2021年7期2021-08-30

  • 张枣,追寻诗歌之甜
    1988年2月,张枣在成都。(肖全/摄)1984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张枣去找好友柏桦,过“谈话节”。两人将见面比作节日,一则见面不易,当时张枣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读书,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柏桦任教于西南农业大学,位于市郊北碚,两地相隔三四十公里,跋涉不易,常常个把月才能见上一面,每次见面都弥足珍贵;二则两人心灵相通,因诗歌结下友谊,一旦交锋便停不下来,从黑夜到黎明,用张枣的话说,“每次都要说好几吨话,随风飘浮”。这一次,除了满腹话语,张枣还带来了两首新写

    环球人物 2021年8期2021-05-06

  • 张枣的“看” ——视点转换与套层结构
    向谈起,深入分析张枣诗歌中“看”的方式。张枣不仅利用视点在人称之间的变换、折射和混合,来发现人与自我、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还通过虚构隐秘的、“外面”的全知视点,来构筑空间的套层结构,揭示人与人置身其中的广阔空间的关系,即人与宇宙、与世界的关系。视点转换应当是张枣自觉运用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既赋予诗歌以朦胧、灵动的美学效果,也指向了张枣对现代性的反思,对“词”与“物”等关系的思考。新诗一向追求和表现自我。“我对我的探究,我同我的争辩,我与我的迷失,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2期2021-04-17

  • 张枣诗歌的美学特征
    顾 旭 何海峰张枣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富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创作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歌作品。《春秋来信》作为张枣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诗集,该诗集包含63首诗。2010年,张枣逝世之后,其亲友通过整理张枣的手稿,编排成书《张枣的诗》并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张枣生前创作的130余首诗。病魔把张枣的生命定格在48岁,张枣的一生非常短暂,其创作出的许多作品也因为自己不满意而遭到遗弃,但他为世人留下的极少部分诗作却在中国当代诗坛刻上了不朽的印痕。张枣作为后期

    文化学刊 2021年5期2021-03-07

  • 重写与创造:论张枣的诗歌
    内容摘要:张枣被称为“当代最低产的诗人”,绝不是因为他怠惰,而是他有着对语言、意境极度苛责的创作态度。作为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承袭了“风”、“骚”传统;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从不割裂古典与现实,用精确而感性的语言,寻求中西诗艺的融合与发展。在张枣的笔下,总能感受到古典性与先锋性的交融,繁复的人称变化,古典式轻甜、朦胧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将以张枣诗歌中借用的客观对应物以及典故为切入点,剖析他诗歌中的重写与创造,探索中西诗艺的契合与发扬。关键词:张枣 客观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2020-12-28

  • 张枣诗歌轻盈的思想内涵
    胡璇摘 要:张枣的诗作中西杂糅,丰富甚至怪诞,但其复杂性中却存在一个共性——轻盈感。他的作品既富有传统文学的典雅美,又不乏生活的趣味,飞扬灵动,给予读者舒适的阅读感受,而这种轻盈感觉其实来源于其轻盈的思想内涵。综合来看,张枣的诗歌风格源于他独特的思想内涵,表现在巧妙的意象设置与诗歌形式上,文章通过细读的方式,探讨了张枣轻盈诗风的思想内涵渊源。关键词:张枣;思想内涵;轻盈张枣,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诗坛独一无二的一抹星光。或许是常年寓居德国的缘故,他的名气不至于家

    大观 2020年8期2020-10-15

  • 余光中和张枣诗中古典意蕴的比较研究
    潮之一,余光中和张枣在这方面可谓佼佼者。两位诗人在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理念、文化精神等四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分别代表了古典意蕴在新诗创作中“向内式”和“向外式”的两大重构方向,丰富了古典意蕴在新诗中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关键词:余光中;张枣;古典意蕴;重写古典*项目基金: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回归与流浪——余光中、张枣诗中古典意蕴的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一、引言当代新诗曾掀起一阵“重写古典”的浪潮,越来越多的新诗作者和评论家就“在新

    学语文 2020年3期2020-05-30

  • 古典气与现代性交融的张枣诗学理想 ——以《镜中》《何人斯》为例
    杨景交 岳凯华张枣的好友柏桦在张枣去世后写道:“极有可能由于他的早逝,由于这位杰出的诗歌专家的离场,我们对于现代汉诗的探索和评判会暂时因为少了他,而陷入某种困难或迷惑,张枣带给我们的损失,至少目前还无法评估。”张枣在中国新诗坛的独一无二性与他的诗学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张枣主张现代汉语诗的创作应该是诗人对诗本身的体验,是一种“元诗化”的创作。他在《朝向语言风暴的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一文中,对“元诗”这一诗歌原理进行了举例分析。张枣

    新文学评论 2019年2期2019-11-13

  • 欲望、死亡与重生
    欲望》组诗是诗人张枣于90年代初发表的,以神话或历史故事为主题进行再创作的组诗,由《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爱尔莎和隐名骑士》、《丽达与天鹅》、《吴刚的怨诉》以及《色米拉恳求宙斯显现》六首组成。本文通过对该组诗的文本细读,揭示其艺术主题与潜在的内涵。关键词:张枣;文本细读;《历史与欲望》《历史与欲望》组诗发表于90年代初。有趣的是,虽命名为《历史与欲望》,这组诗的落脚点却并非现实中真实的历史环境,这就与他的《在夜莺婉转的英格兰一个德国间谍的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2019-10-30

  • 张枣在“化欧化古”上对卞之琳的继承和创新研究
    方面,第三代诗人张枣尽管很少被一并提及,但他在对卞之琳有意或无意的学习上,在对西方诗学如象征、意象、对话结构等手法的借鉴上,在对古典诗歌与母语的坚持和迷恋上,在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上,已经显示出新一代诗人的破与立。【关键词】 卞之琳;张枣;化欧;化古【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4-008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卞之琳是二十世纪现代派诗人中的代表者和革新者之一,相较闻一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9-10

  • 千古的回想:浅析张枣诗歌中的古典传统
    》是当代著名诗人张枣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古朴的气息、悠远的意境,将万古愁绪化为花海,轻抚在每一位读者心间。以《镜中》为首的一批作品,浸润历史,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古典魅力,而对传统的偏爱正是张枣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探究与推崇张枣诗歌中的古典传统,在这个欲望统领一切,利益成为社会焦点的年代,具有修复人心的象征意义。关键词:张枣 诗歌 古典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起,诗界逐渐陷入到一种混沌之中。诗歌“边缘化”与诗人“矮小化”现象层出不穷,像一团阴霾砸入水中,越沉越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4期2019-07-19

  • 从“调式”到“对话”论张枣突围“现代抒情”的可能与限制
    周文波一凡与张枣接触者,无不提及他谈吐之优雅且令人愉悦。个人气质与其美学倾向的吻合性在张枣身上有极大的证明:凡谈到张枣的诗,人们同样会啧啧称赞于那种圆美流转的语言享受,就像诗人自己对诗提出的一个要求:“迷人”。年轻的诗人几乎是天赋般掌握了这种美感构建的技艺,更对之抱以天然的恒心。“不过我在近二十年的写作中,有样东西一直没变,那就是对文字的组合排列之美十分敏感。”约1997年他接受黄灿然采访时即这样自我描述。在经历了众多能指符号的技术操演,文化思维的横植或溯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18年6期2018-11-06

  • 张枣究竟是多大的诗人
    人或批评家那里,张枣享有很好的口碑。这种口碑,要比国内任何一个诗歌奖都更难获得。但几个代表性的口语诗人谈到张枣时,明显持有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可能还不完全是源于风格上的歧视,因为与对张枣的评价相比,他们对另一些“知识分子”风格的诗人认可度还要更大一点。沈浩波在朋友圈用来将张枣比下去的诗人,也并不属于口语诗人阵营。张枣久居国外,与国内诗人少有江湖恩怨。应该说,的确是张枣的诗,而不是别的什么,使他在一边获得了一个大诗人才享有的拥戴,却在另一边承受一个三流诗人才可

    诗歌月刊 2018年6期2018-09-18

  • 诗人的“德国锁”
    炼军[摘要]诗人张枣去世以来,诗歌界对其人其诗一直有密切关注。参照新近访知的信息和发现的文献,简要地描述了张枣的家世与生平,部分呈现了诗人的形象与写作履历。在此基础上,就张枣诗歌的风格、主题、观念、写作语境等提出自己的理解,表达了对其一些诗歌细节和诗篇的观察与困惑,也论及其诗歌翻译与翻译观。[关键词]张枣;家世生平;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 3541( 2018) 03 - 0023 - 06讲起张枣老师

    北方论丛 2018年3期2018-09-10

  • 首届张枣诗歌学术研讨会会议
    ,一个昌耀,一个张枣都是当代诗歌史上标志性的人物。1980年代兴盛的朦胧诗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当时翻译体占据了主流。张枣在那样的背景下向中国传统美学学习挖掘,可以说扭转了当时的风气。当然,张枣可能也受了世界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总之,张枣在当代诗歌史上是具有独特的、标志性的作用,他是诗歌风气转向的象征。并且,大家也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年轻一代对张枣这样的诗人越来越推崇,包括我们今天的会议,有很多年轻的面孔,这说明张枣在年轻一代中非常有影响。因此,举办张枣诗歌研

    南方文坛 2018年4期2018-08-27

  • 试析昌耀与张枣诗歌语言的异同
    论调还未消停。按张枣的说法,“我们跟卞之琳一代打了个平手”①,这种“平手”论也提示了突破前贤的艰难。百年新诗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涌现了哪些相对伟大的诗人?存在着哪些需要回避或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总结反思。之所以将昌耀与张枣进行比较研究,不只是因为他们都是从湖南走向世界的当代诗人,更由于他们都是对当代诗歌做出贡献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昌耀就被认为是“中国新诗运动中的一位大诗人”②。张枣则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好的诗人之一”③,他去

    名作欣赏 2018年31期2018-07-13

  • 昌耀与张枣诗歌语言异同论略
    【摘要】昌耀与张枣是从湖南走向世界的两位当代诗人,他们都对当代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他们对古诗语言的不同态度,对诗歌形式的不同选择,诗歌语言的不同风格及其诗歌语言差异的成因等四方面对这两位重要的当代诗人的异同加以比较。【关键词】昌耀;张枣;诗歌语言异同之所以将昌耀与张枣进行比较研究,不只因为他们都是从湖南走向世界的当代诗人,更由于他们都对当代诗歌产生了影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昌耀就被认为是“中国新诗运动中的一位大诗人”。张枣则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

    丝路视野 2018年6期2018-05-14

  • 纪念张枣:这只逆飞的鹤,不愿西去
    斯》问世的年代,张枣让每一个认识他的人为之着迷,他的才华,富含的古韵与新奇的创造力,多年后仍为其他诗人称道。下面的文字是好友陳东东对张枣的记述,节选自《亲爱的张枣》。张枣《大地之歌》一开始就写到了那只鹤,十几架美军轰炸机逆着鹤的方向飞,于是,在想象的画面里,鹤也有一个朝它们逆飞的造型。张枣在上海的时候,我让他玩一个心理测试的游戏,要他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种动物,然后告诉他,他第一喜欢的动物代表自以为的形象,第二喜欢的代表别人眼中他的形象,第三种则是他本人

    世纪人物 2018年5期2018-05-08

  • 中西现代诗歌关系新论
    实际上,可以通过张枣对史蒂文斯的译写来表明最后一点。对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诗歌的翻译占张枣翻译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可以说是张枣译诗用力最勤的一位诗人,尤其当我们普遍认为,张枣是一位以“浪费”的美学著称也就是稍显慵懒的诗人;因而考察张枣对史蒂文斯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史蒂文斯的认识,也可以借助史蒂文斯这面镜子了解张枣的语言和诗学观念甚至创造美学,进而测度张枣别具一格的可能的翻译诗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一首诗的多个文本之间

    扬子江评论 2018年1期2018-03-03

  • 张枣诗歌“抒情客观性”的理论形成
    在现实语境的诗人张枣(1962—2010)来说,表现尤甚。不同于其他诗人对古典主义及朦胧诗反叛的尝试,张枣敏锐地感觉到新生代诗创作中的诸多问题,他多次用“危险”来描述当代新诗在探寻现代化路途时的态势,很早就开始直觉到“解放”并不是中国新诗的正确完成状态,诗歌创作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谨慎的自救过程,诗坛迫切需要新的秩序而非新的“放纵”。张枣提出:“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关键特征是对语言本体的沉浸,……如此,在诗歌的方法论上就势必出现一种新的自我所指和抒情客观性。”诗

    山西档案 2018年2期2018-01-24

  • 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诗意
    现代技巧的时候,张枣率先在他的诗歌中融入古典因素,并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因此他的诗歌往往充满古典浪漫气息,同时又通过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运用来表达现代性的主题。本文主要以《镜中》为例,从张枣的具体诗歌出发,通过文本细读,阐释张枣诗歌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运用以及对传统的现代性转换。关键词:张枣;《镜中》;诗意张枣是被称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来自“人杰地灵”的湖南,曾在四川外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专门研究西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2017-11-10

  • 你在哪儿休息,哪儿就被我守望着
    人眼里,你是诗人张枣;而在我眼里,你不仅是诗人,更是永远的恩师。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师张枣。——题记“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真是很美啊。”某个仲夏的午后,热爱文学的父亲突然对我说。“是啊,你再读读他其他的诗,还有好多比这句还漂亮的呢。”我微笑着回应。是的,如今诗人张枣及其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张枣诗歌及译作的读者也越来越多。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一段经历是值得我一生反复回味和咀嚼的,那便是作为学生跟随张枣老师学习研读诗歌,并在他的指

    美文 2017年17期2017-09-19

  • 试论张枣诗歌中词语的暧昧性 ——以《悠悠》为文本
    00081)试论张枣诗歌中词语的暧昧性 ——以《悠悠》为文本于 川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00081)2001年欧阳江河在《读书》的第五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站在虚构这一边》的文章,文中欧阳江河凭借其诗人的情思与诗人的逻辑尝试性地解读了张枣的《悠悠》。挑中《悠悠》这首诗,欧阳江河可谓独具慧眼,因为在此之前对张枣诗歌的研究中这首诗是鲜有人问津,一直未能进入诗评家的视野中。欧阳江河首次发现了这颗深埋在海底的珍珠,并对它的解读是精妙的、富于创意的。同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2017-07-12

  • 张枣诗歌对古典传统的现代演绎
    八十年代诗人中,张枣诗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蕴含着古典汉诗传统。从最早的《镜中》、《何人斯》开始,张枣诗歌充分吸收古典汉诗养分,形成独特风格,倍受诗坛瞩目。但张枣诗歌并不是对于古典汉诗的简单模仿,其超越之处在于对汉诗中的古典传统进行了一番现代演绎。在继承古典汉诗传统的基础上,张枣从诗歌的意象、形式、主题等方面入手,完成了对于意象的开掘、形式的创新和主题的替换,使诗歌展现出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全新面貌。关键词: 张枣 诗歌 古典传统 现代演绎作为一个以古典气质而闻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2017-05-24

  • 离散诗学视角下的翻译与重构* ——以张枣对谢默斯·希尼诗歌的翻译为例
    与重构* ——以张枣对谢默斯·希尼诗歌的翻译为例王岫庐中山大学离散诗学通过对诗歌语言、主题、意象等方面的探究,彰显离散诗歌写作中的矛盾性、流动性、多样性和异质性。在跨文化交流的翻译语境中,如何再现离散诗歌写作的特性以及原作衍生出的文化身份思索与文化认同建构成为翻译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张枣对谢默斯·希尼诗歌的翻译为案例研究,从离散诗学的视角,解读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文化记忆和本土经验之间的错置和交集,通过对张枣译本的文本对比研究以及对译者文化身份的反思性

    翻译界 2017年1期2017-04-15

  • 那逝去又复得的 ——张枣诗歌创作研究综述
    去又复得的 ——张枣诗歌创作研究综述⊙王 凡[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后朦胧诗人张枣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末仿佛现代汉诗星群中的一颗孤星。与此对应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围绕其诗歌进行了层出不穷的解读、研究。这场持续至今的跨世纪探讨中出现了不尽的声音,大体上可分为诗言、诗意、诗志三个层面。其中最突出的两个关注点是语言风格的轻甜与意境的古典韵味。张枣 轻甜 古典 元诗 边缘张枣,是后朦胧诗人中一个始终鲜活的名字。第三代诗人群体和当代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2017-01-28

  • 留言条之一
    张枣留言条之一□张枣我走了你在这儿听我微温的声音要去多久它不会说语言怎能说?你等吧把我的诗读完它们在书桌上灯——我没有关点评——已然仙逝的诗人张枣,无疑是当代公认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纯粹、独特而又丰富多变,古典气质与现代精神完美融合,为我们呈现了触目惊心的汉语之美、语言之美。他的著名诗篇《镜中》,其“完整的气氛”和“不知不觉的技巧”,正是“汉语本身所体现的特质”(钟鸣)。而我最初记住张枣,是在日本《火锅子》杂志的《亚洲诗坛》(田原主持)上读到他的组诗《云

    剑南文学 2016年7期2016-11-21

  • 一种瑞士的完美在其中到来 ——论张枣诗中的柏桦
    其中到来 ——论张枣诗中的柏桦○王晓悦白驹过隙,已去的岁月即变沧桑历史;拂去尘埃,时间在诗歌里温柔消逝。那些文字,留给我们的是略显模糊和变形的倒影;那些诗文,早已揉碎沉淀在诗人们漫长的行旅、酬答与轶事的心底。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高山流水遇知音便流传至今;唐代诗坛,诗仙李白翱翔于传奇梦中,诗圣杜甫徒步于梦醒时分,即便如此,二人依旧惺惺相惜,以真挚的友情共助唐诗之力,谱写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时至当代,对诗艺要求苛责的张枣

    文艺论坛 2016年12期2016-11-21

  • 一种瑞士的完美在其中到来
    对诗艺要求苛责的张枣,对诗学充满激情的柏桦,他们一位来自湘江之畔的岳麓山下,一位则生于嘉陵江畔的渝州山城,二人一见如故,书写知己诗篇,情深意长地为当代诗坛喷放出诗意般绚烂的火花。一、“化欧化古”的知音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曾经感慨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①从古至今,皆谓知音难寻,而张枣与柏桦实为当代诗坛的知己典范。二人的知音之情羡煞旁人,也被他们的朋友津津乐道:“张枣和他早年的知音柏桦等诗人这一时期的写作,

    创作与评论 2016年12期2016-05-30

  • 作为“老人”的传统与陌生 ——张枣诗歌简观
    传统与陌生 ——张枣诗歌简观董迎春 覃 才我想我的好运气终有一天会来临我将被我终生想象着的寥若星辰的那么几个佼佼者阅读,并且喜爱——张枣《云天》一、“传统”的新写作点新诗百年的任何一个时期,大学校园都是一个孵化诗人与探索发展诗歌的重要阵地。在号称诗歌的“黄金年代”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一样,很多当代重要的诗人都是从大学校园开始接触诗歌与走上诗歌写作的道路,并在后来的人生持续写作中取得成就。因为大学校园在诗歌演化中的特殊性与价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看作诗

    星星·散文诗 2016年26期2016-04-10

  • 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张枣诗艺探究
    柏桦,另一位就是张枣。而对于张枣,他对自己的诗歌有着自己的坚持与原则,越是这样,他对自己的要求越高,他曾学习多种语言,为的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作现代汉语诗歌,即便是这样,他不曾降低自己诗歌创作的标准。也是因为这样,他对他曾写过的很多诗都不满意,都废弃了,这一点颇像马拉美。有人称,如果马拉美能够少一分宁为玉碎的心,可能更伟大。这一种情况可能也会发生在诗人张枣身上,但是即便不是这样,张枣也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不可多得的天才诗人,他在22岁不到的年纪就已经写出了《镜中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2015-07-12

  • “鹤”的诗学——读张枣的《大地之歌》
    共有111行,是张枣的雄心勃勃之作,他在这首长诗之中几乎动用了他对诗歌的全部理解,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诗学观念的一次全面表达。但要想准确地理解这首长诗颇不容易,一是因为张枣的诗歌写作远远超出我们的批评观念,对张枣的任何一次解读,都会是对批评家的严峻考验;另一个原因是,张枣自己也深谙批评之道,但他提供的诗歌解释,有时只会误导我们,比如,“元诗”理论,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看,我们极容易陷入马拉美和瓦雷里的泥潭之中,而对给予张枣巨大影响、启发的里尔克和特朗斯特罗姆

    山花 2013年13期2013-08-15

  • 死亡的非形而上之维 ——析《万古愁丛书》
    式,解析了臧棣为张枣逝世而作的悼亡诗《万古愁丛书》。文章通过考察该诗与张枣诗作的互文关系,逐一揭示了该诗所理解的张枣诗观的诸方面,并着重辨析了两位诗人所共有的“元诗”意识在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意义与困境。死亡 互文 元诗 语言这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首《万古愁丛书》是为诗人张枣逝世而做的悼亡诗,写于张枣去世的当月。不过,由于某种无以明言的因素,这首诗并未见诸这一年出版的各类纪念文集,只是寻常而安静地置身于臧棣近些年陆续完成的众多“丛书”诗中,没有引起太多的关

    名作欣赏 2011年15期2011-08-15

  • 内心情人的最高独白
    莱士·史蒂文斯 张枣 译点亮黄昏的第一盏灯,当我们在室内憩息,心平气和,认定那虚构之境便是那终极的善。于是,这次幽会变得无比浓郁。我们的涣散也凝聚成一个整体,剥脱了所有心灰意懒的冷僻。融融一体,那唯一的披肩紧裹着我俩,给我们的空缺送来一阵暖意,一股力道,那神奇的补给。于是,我们忘了我们,忘了彼此,只体悟到一个缥缈的秩序,一场完整,一种认知,是它安排了这场幽会。在它蓬勃的疆界,在内心的世界。我们宣称,上帝决不自外于想象——于是,太初之光便高照冥暗。依偎着这光

    名作欣赏 2010年10期2010-08-15

  •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
    便落满了南山 (张枣:《镜中》)这首诗柔和、温婉,具有古典美。据说有人读了此诗竟然忍不住手淫。当然,这是未经考证的传闻,但这足以证明张枣诗歌对读者的“勾引”。在那个凡事都要问“为什么”的年纪,我一直在傻傻地琢磨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但均无功而返。好像它什么都表达了,又好像什么都是惊鸿一瞥,稍纵即逝。也许,诗歌本身并不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切实可感的东西,它留下的空间应该由读者自己去填补。当然,如果一定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对美的膜拜与思考或者对理想生

    名作欣赏 2010年10期2010-08-15

  • “甜”——与诗人张枣一席谈
    体会到诗的愉悦?张枣:我觉得还是来自家庭。你这么一问,我倒想起好几件童年的事情。比如说想起我外婆,她是旧社会过来的少数读过书的老人家,她特别喜欢一个诗人,就是白居易。颜炼军:这与白居易对诗歌读者的期待很契合啊。张枣:是啊,我估计就是因为白居易这样呼唤她,所以她就很喜欢白居易。她有一本白居易的诗选,而且是五十年代中国那批很优秀的老学者做的竖排选本。她读这本书读了很多年,最后都被翻烂了。另外她还喜欢一个诗人,就是杜甫。那个时候我们家阶级情况不好,父母外放,外公

    名作欣赏 2010年10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