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

  • 论张华诗歌的“儿女情多”
    【摘要】钟嵘《诗品》评张华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其评价影响到了后代学者的看法,时人多不满这种诗风。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儿女情”不单指男女之情,也指女儿家的情感。张华诗歌的“情多”与西晋初年援气入情之文风、抒情方式的转变有密切关系,而钟嵘不满这种诗风,则与他的诗歌审美标准有关。尽管钟嵘将张华置于中品,但张华重“情”的观念促成了陆机的“缘情说”,具有一定文学史意义。【关键词】钟嵘;《诗品》;张华;儿女情【中图分类号】I206             【文

    今古文创 2023年5期2023-05-31

  • 钟嵘“直寻”“滋味”说与柏格森“直觉”“绵延”论比较
    理学的角度来看,钟嵘的“直寻”说与柏格森的“直觉”论共同指向艺术直觉,而钟嵘的“滋味”说与柏格森的“绵延”论共同指向艺术作品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与受众的审美心理密不可分。将钟嵘的“直寻”“滋味”说与柏格森的“直觉”“绵延”论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启示:对艺术的体悟是跨时空的心理共振,在这种跨时空的心理共振中,艺术之永恒得以显现。关键词:钟嵘;直寻;滋味;柏格森;直觉;绵延“直寻”说与“滋味”说是钟嵘文论思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寻”指向艺术直觉的力

    美与时代·下 2022年6期2022-05-30

  • 谢惠连文学评价及地位变化原因浅探
    《捣衣》等佳作,钟嵘诗品称其为“风人第一”。谢惠连在当朝受到追捧,在后世地位却逐渐衰微,评论家的评点也再无超出《诗品》者。随着他的早逝和作品的散佚,谢惠连逐渐被至于谢灵运的光环下,后谢朓的声誉也压过了他。谢惠连作为谢灵运与谢朓文学创作的连接者,其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也是造成他地位下降的原因。【关键词】 谢惠连;钟嵘《诗品》;评价【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今古文创 2022年19期2022-05-21

  • 钟嵘《诗品》的“兴”与“怨”
    迅猛传播和巩固。钟嵘有感于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混乱现状,又受到刘士章的启发,仿照先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评论实例,写成我国第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诗品》。《诗品》中评论的对象为五言诗,将两汉至梁的一百二十余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钟嵘《诗品》基本上反映了南北朝文学“新变”的三个特点:首先,钟嵘《诗品》提出“滋味”的概念,并用这个概念来评论诗歌,使中国诗学有了新的审美范畴;其次,从《诗品·序》中“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1]24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2-06

  • 从《与沈约书》小窥齐梁声律之争
    称先觉,也为日后钟嵘的声律之争奠定了一定基础。关键词:陆厥;钟嵘;与沈约书;答陆厥书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始创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继而据此研究声、韵、调的配合,提出诗歌创作中必须规避的八类弊病。“四声八病”的广泛运用使得“永明体”逐渐成型,沈约更于国史《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详细阐述了有关诗歌声律的问题,并自诩此为独得之秘。此后,对该文颇有贰言的陆厥借机致信沈约,围绕“前贤已明声律”这一反驳点,就声律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由于陆厥彼时位微言

    美与时代·下 2021年2期2021-05-17

  • 浅析钟嵘《诗品》中的“直”及其流变过程
    。关键词:直寻;钟嵘;自然;丹采;真情实感作者简介:江宇(1996-),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批评与理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02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说过:“《文心》体大而律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虽然篇幅体制短小,却为诗歌批评开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期2021-02-26

  • 钟嵘“声律论”批评刍议
    摘 要:钟嵘对声律论的批评存在着错位,而以“不备管弦”为由批评“声律论”只是一种反驳策略,并非实指。用诗歌的情感内容来否定声律论对诗歌语言形式的追求才是错位的主要体现。钟嵘对声律论的批评是当时文化环境、沈约的阐释策略、中国古代以音乐论文的传统以及“真美”的诗歌理想共同影响下的结果。“讽读”要求的提出并非为了建立一个与人工声律论相对立的自然声律,而是为了从诗歌情感内容的维度消解外在声律的限制。关键词:钟嵘;沈约;声律论;错位中图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16

  • 钟嵘、刘勰与沈约声律论之关系
    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中所表达的文学观等方面,通过他们的不同态度,论述了他们与声律论的关系。【关键词】 沈约;刘勰;钟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29-02沈约作为齐梁时期重要的史学家、文学家,提出的声律论提高了格律对偶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可以说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理论贡献对当时,以及后代文坛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一时代还有两位文学

    今古文创 2020年19期2020-09-10

  • 钟嵘“自然英旨”与苏轼“文理自然”观异同
    黎苑如摘要:钟嵘的“自然英旨”与苏轼“文理自然”的自然文论观,反映了古代文论中自然观的发展流变。从创作上看,内容均追求真情真感,但钟嵘更强调个性抒发,苏轼强调对客观世界“道”的把握;形式上二者均认为应打破拘束,钟嵘批评过度用典、重声律,苏轼则认为应追随物之应然。审美上看,钟嵘“英旨”重藻采,反映了南朝审美特色,苏轼“平淡”取淡泊,体现佛道思想的影响,而二者在对“美”的内在追求上又是相联系的。关键词:钟嵘 苏轼 自然观 自然英旨 文理自然中图分类号:I206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2020-07-04

  • 从赋、比、兴到兴、比、赋
    周怡摘  要:钟嵘在《诗品》中将“兴”置于首位,并作出新解,同时强调三义兼备,是对传统“比显兴隐”、“重赋轻兴”的纠正,其去经学(诗教)化的立场是十分显著的。此举与其滋味说诗学主张、魏晋玄风,以及试图使诗歌摆脱政教藩篱的目的密切相关。与经学思想笼罩下的汉儒诗学相比,钟嵘“诗三义”是在传统“诗六义”语汇范畴内,受齐梁文风影响,于经学领域所进行的一次意义的突破。关键词:钟嵘;《诗品》;诗三义;诗六义钟嵘的《诗品》是魏晋时期一部诗歌理论的批评专著。在《序》言中,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2020-06-29

  • 《诗品》: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
    歌理论批评专著,钟嵘的《诗品》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章学诚语)而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双璧”。这部书以汉魏六朝的五言诗为评论对象,较为系统而又深入地评价了五言诗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体现出的诗学史观、诗歌发生论、诗歌美学和批评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钟嵘与《诗品》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卒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一生经历了南朝宋、

    月读 2020年2期2020-05-14

  • 试从钟嵘“自然观”看《题鹿门山》
    ,“自然观”成为钟嵘诗歌理论的主要观念。孟浩然的五言诗极盛,总体来以“清”著名,透露出自然清芬的风格意蕴,故而本文以钟嵘的“自然观”探析孟浩然五言诗《题鹿门山》的创作艺术,试看魏晋南北朝时期钟嵘的诗歌理论视角下研究唐代诗歌的可能性。关键词:钟嵘;自然观;孟浩然;题鹿门山[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2《诗品》集中阐释着钟嵘的诗歌理论以及批评原则。“自然英旨”是钟嵘终极的审美理想,并且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2020-05-06

  • “怨诗”理论的来源与初步发展
    的“怨”情,再到钟嵘《诗品》第一次对“怨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大大提高了“怨诗”的地位,古代诗歌理论实现了从政治附属物到纯文学的转变,诗歌创作中的“个人之情”不断加强,对后世“怨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孔子 诗可以怨 屈原 钟嵘 怨诗一.孔子与“诗可以怨”《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来源于孔子,在这句话中,他提出了诗的四种功能——“兴”、“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2期2020-04-17

  • 钟嵘《诗品》“滋味说”研究
    任建桦摘要: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滋味说”这一重要的美学思想。本文试从“滋味说”的主要内容、“滋味说”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来详细研究“滋味说”的精神内涵,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品》的审美思想。关键词:钟嵘《诗品》;滋味说;审美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论诗专著,它的评论对象是梁代以前的五言诗及其作者。本文主要从“滋味说”出发,来分析钟嵘《诗品》中的美学思想。车孟杰的《的“滋味说”与的“情味”论》从钟

    神州·下旬刊 2020年2期2020-03-27

  • 《诗品·序》中的五言诗论
    苏鑫慧【摘 要】钟嵘的《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对中国的诗歌理论和诗话著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它系统深入地品评了前人五言诗的优劣,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强调赋比兴,将五言诗体体系化,大大提高了其诗坛地位,并初步建立了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体系,对五言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关键词】诗品;五言诗;钟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220-01钟嵘在继承《文心雕龙》的基础上,创作了

    戏剧之家 2020年1期2020-02-18

  • 浅析钟嵘悲情观产生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规律。钟嵘在作品中也有大力展示悲情的重大价值,而谈及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可谓驳杂不一。本文围绕钟嵘的悲情观,重点阐释其产生的背景,从他对传统观念的继承、社会时代的影响以及他个人成长环境的因素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全面论述。关键词:钟嵘 悲情观 背景一、引言钟嵘在《诗品》 中对悲情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有诸多论述,有自然环境的催发、人文社会的生产活动、个人性情遭遇等不同因素。第一, 《诗品·序》 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a万物有感于天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钟嵘《诗品》的品评原则
    立足点是五言诗。钟嵘作《诗品》 的出发点是探求诗的创作过程----将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自然流露与外部表达形式恰当的融合在一起,使诗作富有一种情韵之美,从而也表达了自已的诗学思想和审美观点。钟嵘《诗品》 的品评原则是诗歌创作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一种共鸣的整体美感。关键词:钟嵘;诗品;美感滋味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对后世的影响颇深。他从追求纯文学的角度追根溯源专论了五言诗,开启了中国诗话的先河。但是钟嵘《诗品》分三品

    人物画报 2020年3期2020-01-06

  • 浅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感物说”
    论在陆机、刘勰、钟嵘那里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三人对“感物”的理解各有侧重。陆机《文赋》认为“物”主要指自然景物。刘勰《文心雕龙》所言的“物”也偏向自然景物,但更强调诗人感物的主观能动性。钟嵘《诗品序》扩大了“感物”的范围,自然景物、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乃至家国政治大事都被囊括其中。通过对三大文论中“感物说”的探析,阐明其中的关联和发展脉络。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感物说;陆机;刘勰;钟嵘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2019-11-15

  • 钟嵘《诗品·序》中的“物感说”
    要:“物感说”是钟嵘《诗品·序》中重要的美学思想,经历自然生命、伦理道德到艺术审美发展演变,“物感说”在钟嵘诗歌批评中成熟起来。“物感说”中的“物”指自然景物和社会中事物,不仅具有感物的情感,而且能够感荡心灵。在中国古代一气化宇宙观影响下,“物感说”把自然景物和社会事物视为同类别的美,却没有明确指出情与物二者也存在着辩证关系。关键词:钟嵘;诗品序;物感说;美学思想《诗品》是中国古代的诗歌美学著作,作者钟嵘(约468—518),字仲伟,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颍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1期2019-09-10

  • 钟嵘《诗品》中嵇康的品第
    的文学理论专著,钟嵘的《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这两本理论专著先后成书于齐梁时代,但创作目的和品评标准都不一样。在叙述正始文学的代表时,刘勰明确提到了嵇康和阮籍。原文为“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在论述四言诗的时候,刘勰同样提到了嵇康,“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张衡)得其雅,叔夜含其润。”从刘勰提到嵇康的次数可知,刘勰是很重视嵇康的。可是,稍后于《文心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2019-07-12

  • 钟嵘《诗品》之“雅”
    摘  要:钟嵘《诗品》中的“雅”字,涵义丰富,“情兼雅怨”的“雅”字引起不少学者争论。“雅”是钟嵘评价诗人诗歌风格的用字,是士族及以上阶层经过上层文化、家族文化氛围、家族渊源熏染才能够形成的美学原则。关键词:钟嵘;《诗品》;雅;情兼雅怨作者简介:冯睿希(1996-),女,汉,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2据笔者统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期2019-06-11

  • “定品第”“溯流别”中的士庶观
    ”和“溯流别”是钟嵘《诗品》的特色,也是其重要的批评方法,作者基于对家世显赫和现实之悲的体验,在著作中流露出对门第观的复杂心理。“定品第”中对诗人不论男女,不论贵贱,只论诗才的广泛选录,是作者对门第观的蔑视;而“溯流别”对某一作家文学风格形成源头的追溯则体现出他对先人遗留的清流地位的维持,对家学继承与发扬的决心。【关键词】定品第;溯流别;钟嵘;士庶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242-01钟嵘《诗品》

    戏剧之家 2019年11期2019-05-27

  • 浅论“滋味说”的存在问题
    要:近代中国关于钟嵘所谓“滋味说”的研究愈来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众多关于“滋味说”的研究中,是否忽视了“滋味说”本身的存在问题?在通过相关论证后,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古代典型的诗学理论实际上并非是钟嵘有意提出和实际使用过的系统的理论,而是历代学者不断建构而成的传统诗学理论。关键词:滋味说;钟嵘;《诗品》;古代诗论“滋味说”通常是指南朝钟嵘所提出的一种诗歌审美理论。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著作《诗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在著名的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2019-04-17

  • 钟嵘《诗品》中的美学思想
    朝时期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一本文学理论,主要对两汉时期一直到他所生活的梁朝共122位诗人的作品进行点评。他提倡风骨,反对玄言;提倡吟咏性情,反对绮丽奢靡;主张“直寻”,反对用典。钟嵘的这种诗歌美学思想对唐朝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在今天也有借鉴价值。关键词:《诗品》;钟嵘;风骨一、《诗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钟嵘生活在南朝梁武帝时代,此时诗歌已经不再像两汉时期,是对时事和政局感悟,而是发展成一种社会风气,尤其是士族,每个人都将写诗当成生活消遣,诗歌创作不像汉乐府以及建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2019-04-17

  • 张协“雄于潘岳,靡于太冲”探微
    上品(第十条)。钟嵘评价:其源出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才。调彩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1]185。《诗品》采用“从六艺中溯流别”的分析方法,以一定的标准对所选诗人进行源流梳理和整合。在对张协的诗风追源溯流时,认为其源出王粲,属于《楚辞》—李陵—王粲一系,并将他的诗与其前后两个诗人(分别是潘岳和左思)进行了比较,给出了“雄于潘岳,靡于太冲”的评语。然而不论是考察《诗品》中钟嵘的对潘岳的认识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3-16

  • 浅析钟嵘《诗品》中的“怨”
    摘 要:钟嵘的《诗品》是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它和《文心雕龙》被后世学者誉为文论史上的“双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宋以后千余年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曾出现大量的诗话、词话,钟嵘《诗品》可以说是它们的开山鼻祖。《诗品》的出现还有它特殊的意义,钟嵘以前的文学著作如《文赋》、《文心雕龙》等,所论都是广义的文学,而《诗品》所论则是狭义的纯文学——诗歌。细读《诗品》的序及正文上中下三品,钟嵘反复使用“怨”字,可见钟嵘对“怨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2018-09-04

  • 浅析《诗品》对沈约品评
    中品,一些人认为钟嵘评价有失偏颇,更有钟嵘向沈约“求誉”不得而“报宿憾”的言论。笔者分析了《诗品》对沈约的品评,每一条均有理有据。钟嵘与沈约的矛盾只是文学观点上的分歧,尤其在声律论上的矛盾。《诗品》对沈约的评价相对客观,将沈约置于中品有一定的合理性。关键词:《诗品》;钟嵘;沈约《诗品》是钟嵘所著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诗学理论著作与诗学批评著作,钟嵘利用品评的方式将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所列一百二十三个诗人逐一批评,可谓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

    东方教育 2018年21期2018-08-22

  • 1926—2017年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编目(二)
    编者按: 今年是钟嵘逝世1500周年,本刊特别连续刊发这份《编目》。自20世纪20年代迄今90多年,钟嵘及其《诗品》研究,成绩斐然,但并不平衡。90多年来对钟嵘及其《诗品》的研究,出现了三次热潮。第一次是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有五部专著问世。第二次是在日本和韩国,20世纪60年代,日本组织的《诗品》研究班以及韩国的车柱环,都有专著出版。第三次是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乘改革开放的春风,钟嵘及其《诗品》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发表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7期2018-07-25

  • 《诗品》“兴”观探赜
    更为丰富的内涵。钟嵘的《诗品》中的“兴”,与儒家传统诗教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兴”对于理解钟嵘的“滋味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钟嵘“兴”与先秦两汉时期的“兴”、魏晋南北朝时“兴”进行对比,以及《诗品》“兴”观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钟嵘;兴;滋味说; 创新[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8)03-0060-03An Exploration of the View of "Xin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2018-07-13

  • 品第流别,承源辟蹊
    称千古论诗之祖。钟嵘提出诸多极富时代特色的美学概念与新颖的美学命题,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受阅读《钟嵘诗品笺证稿》的启发,试论《诗品》所体现的钟嵘美学理想,也对钟嵘一些局限方面略抒己见。一、自然英旨,雕而不露“自然英旨”可谓钟嵘于《诗品》中贯穿始终的审美追求,既包含人本来之性情,又蕴藉不矫揉造作的油然生发。此前儒道虽谈人性,但涉及更多的是伦理道德的情感,而钟嵘在《诗品》开篇就提出诗歌应当抒发个性情感,反对片面强调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的政治伦理功用,而主

    创作评谭 2018年4期2018-07-10

  • 1926—2017年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编目(三)
    》1996年。《钟嵘的诗学观念及诗学理想》,曹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钟嵘〈诗品〉与中国文学批评》,李燃青,《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原因新解》,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钟嵘〈诗品〉二题》,谢文学,《南都学坛》1996年第1期。《李白诗文与钟嵘〈诗品〉》,王发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增刊)1996年2月。《后出转精 平实稳妥:曹旭〈诗品集注〉评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9期2018-02-26

  • 《诗品》中的“兴”观探赜
    650500)钟嵘《诗品》的“兴”,历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和探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咏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1]这里把“兴”放在首位,足以见出钟嵘对“兴”的重视。除此之外,钟嵘对“兴”的解释“文已尽而意有余”也和传统儒家诗教观中的“兴”迥然不同,本文就此作以探析。一、钟嵘与先秦两汉的“兴”比较“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18年3期2018-02-25

  • 1926—2017年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编目(一)
    寄来的王国良的《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目录》,在此对他们深致谢意,也对王国良先生表示感谢。一、专著1927年《〈诗品〉注》,陈延杰,上海开明书店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版《〈诗品〉注》修订本1928年《钟记室〈诗品〉笺》,古直,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版;又见台北广文书局1968年7月版《钟记室〈诗品〉笺》影印本1929年《〈诗品〉释》,许文雨,北京大学出版部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版;中华民国二十六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2-25

  • 王运熙先生对钟嵘《诗品》研究的贡献
    3)在我国,对于钟嵘《诗品》的研究,应该说始盛于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1914至1919年间,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曾为《诗品》撰写笺疏,系未完稿。其稿发布于1919年《尚志》第2卷第9期,题为《诗品笺》。所笺疏者,为《诗品序》“气之动物”至“有芜漫之累矣”部分。但当时此文流传不广。至1925年黄氏《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面世,二书之《明诗》篇皆征引黄氏《诗品讲疏》,于是黄氏为《诗品》所作之笺疏方逐渐广为人知。见杨焄:《黄侃〈诗品讲疏〉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2-25

  • 1926—2017年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编目(四)
    )编者按:今年是钟嵘逝世1500周年,本刊特别连续刊发这份《编目》。自20世纪20年代迄今90多年,钟嵘及其《诗品》研究,成绩斐然,但并不平衡。90多年来对钟嵘及其《诗品》的研究,出现了三次热潮。第一次是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有五部专著问世。第二次是在日本和韩国,20世纪60年代,日本组织的《诗品》研究班以及韩国的车柱环,都有专著出版。第三次是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乘改革开放的春风,钟嵘及其《诗品》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发表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2018-02-24

  • 《诗品》之声律问题再探讨
    龙》、《诗品》。钟嵘《诗品》的自然声律说为认识永明声律论开辟了新的视野。本文试图通过对《诗品》原典的分析,探析其中有关声律论的观点和态度。关键词:《诗品》;钟嵘;声律论;自然作者简介:何雪莲(1994.10-),女,汉族,四川广元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3永明声律论的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四声八病”在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2018-02-07

  • 《诗品》“兴”观探赜
    650500)钟嵘《诗品》的“兴”,历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和探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咏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1]这里把“兴”放在首位,足以见出钟嵘对“兴”的重视。除此之外,钟嵘对“兴”的解释“文已尽而意有余”也和传统儒家诗教观中的“兴”迥然不同。一、钟嵘与先秦两汉的“兴”比较“兴”字的本义是“起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3期2018-01-31

  • 浅谈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合理评定
    张晓贞摘要:钟嵘在《诗品》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对诗歌的评价标准,形成了一整套最具时代风格的诗歌品评体系,他在诗歌批评上的建树及其对诸诗人的评价都对后代文人影响深远。但是钟嵘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和品级定位使众多批评家颇有微词。笔者此文,试从陶渊明和钟嵘《诗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审美原则出发,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对陶诗定位的合理性。关键字:钟嵘;诗品;陶渊明;时代风格;审美原则时代风格——“诗缘情而绮靡”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激

    魅力中国 2017年27期2017-09-14

  • 钟嵘《诗品》借言批评方法探微
    借言 批评方法 钟嵘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研究五言诗的批评理论专著,章学诚评价《诗品》“思深而意远”,并提出这与“《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的批评方法有关。除章学诚提到的“溯流别”之法,钟嵘还运用了如“品第高下”“较其异同”“喻以形象”“知人论世”“寻章摘句”等批评方法。继张伯伟先生对《诗品》批评方法论的研究之后,顾农、曹旭等学者亦撰文进行了补充说明,另提出了本事批评法。其实,除上述六种批评方法外,“借言批评”也占据了《诗品》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却容

    参花(上) 2017年4期2017-05-02

  • 郑文焯词学理论体系的审美之维
    键词: 郑文焯;钟嵘;直寻;比兴;清空:审美摘要: 清末词家郑文焯深受南朝钟嵘《诗品》论诗的影响,强调了词人填词须遵循“直寻”原则,要求“不使才、气”,尊重审美直觉能力真实呈现词家心性的艺术追求;针对借传统的“比兴”实现“意能尊体”的道德目的的词论倾向,重释“比兴”,主张以“无表德,只是实说”的艺术形象以及委曲婉转的美感方式自然显现意义;延续了《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精神向度,反对务博、典博、炫博以及用典冷僻,主张“由博返约”,道出了填词过程中将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6期2017-04-24

  • 钟嵘《诗品》的“怨”之审美
    ◎李烨含钟嵘《诗品》的“怨”之审美◎李烨含该文拟从文本角度阐释《诗品》的“怨”作为创作论以及审美标准的意义,并通过论述“怨”与钟嵘的其他两个审美标准“雅”“清”之间的有机联系,得出“怨”作为钟嵘的最高审美标准的地位的结论。《诗品》 怨 雅 清“怨”最早见于《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怨刺上政。”这应当是符合孔子“思无邪”的原意的。《毛诗序》所说的“经

    参花(下) 2017年4期2017-03-27

  • 钟嵘《诗品》中的“怨”
    都兰兰摘 要:钟嵘在《诗品》中提出“诗可以群,可以怨。”的诗学思想在中国以“怨”言诗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他的以“怨” 言诗的文学观念既有创新之处,指出了“怨”情的最好状态——雅怨,而且首次提出将诗歌作为纾解怨愤的有效途径。钟嵘关于“怨”的理论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于当代的文学创作而言,他的理论主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键词:钟嵘;《诗品》;以“怨”言诗古往今来,“怨”情的抒发在诗人的创作中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钟嵘在其著作《诗品》中提出的“诗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2016-08-01

  • 《诗大序》与《诗品序》诗学观念比较
    关键词】诗大序;钟嵘;诗品序;诗学一、引言《诗大序》是中国诗学理论的第一篇专论,它集中地阐释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内容、体裁和艺术表现等,是對先秦到西汉儒家诗论的总结,与先秦典籍一脉相承并在理论上有所补充和发展,在中国诗学及诗歌创作的发展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诗品》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论专著,标志着中国诗学的独立,被推为“百代诗话之祖”。它将一百二十三位不同出身的诗人置于不同品第,以“三品升降”品评,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作出论述,语言精练、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2016-05-14

  • 钟嵘《诗品》中的“推源溯流”
    650500)论钟嵘《诗品》中的“推源溯流”潘小玉(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受学术传统影响的“推源溯流”批评方法是中国古代批评方法内在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一批评方法在钟嵘《诗品》中尤为明显。钟嵘的《诗品》在继承和批判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新见解,开创了注重审美的批评方法,认为诗应当注重其源流发展,在钟嵘的诗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推源溯流的品评方法的重视。《诗品》的“推源溯流”多为风格的相近,通过溯流源之法得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但同时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28

  • 钟嵘古今观与其诗学思想
    714099)钟嵘古今观与其诗学思想李波(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99)在品评古今五言诗作的过程中,钟嵘的诗学思想受其古今观念的影响较为明显。在诗学批评方法上,钟嵘采用溯源析流的方法对古今作家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为具体而完整的阐释。而在对诗歌特征和审美标准的认识上,无论是“吟咏性情”的观点,还是“直寻”的提法乃至是“贵奇”的风格主张,都有反对拟古的本意在其中,但同时钟嵘又能在其古今兼顾的思路下对当时文坛过于求新的弊病予以严厉的批评。钟嵘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3期2016-03-16

  • 从《诗品》看钟嵘的文学史观
    )从《诗品》看钟嵘的文学史观苗蓓(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它对先秦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诗人及诗歌作了系统的论述,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代的诗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体现了钟嵘别具一格的文学史观。钟嵘的文学史观是多元的,其中发展的一面居主导地位,这体现在《诗品序》对文学发展观的正面论述以及《诗品》正文溯流别、定品第和对诗人的具体评价之中,可以归纳为顺应时代之变,变中取变以及文学新解。关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03

  • 钟嵘“寓言写物”的诗学意义
    “寓言写物”是钟嵘给赋比兴的“赋”新增的一个特点。其中“寓言”是从早期辞赋的创作方法化用过来的;“写物”是赋与生俱有的特性,但也在诗赋递变、赋体演化中由简单的“敷陈”变成庞杂繁复的“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当这种方法再次回到诗歌创作以后,钟嵘根据五言诗歌篇幅短小、缘情绮靡的特征,对寓言写物进行了新的整合,尝试着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抒写读者心中的意,并突出其以形写神、文词典雅的特性。寓言写物是钟嵘诗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为唐宋诗学的发展导夫先路。〔关键词〕 钟嵘

    社会科学研究 2015年4期2015-11-27

  • 钟嵘的诗学观——以《诗品序》为中心
    钟嵘的诗学观——以《诗品序》为中心刘芳(郑州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河南郑州450000)摘要:钟嵘诗歌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诗论。以《诗品序》为中心剖析钟嵘的诗学观,即:追求自然美的“自然英旨说”;情与物之“滋味说”;定品第显优劣及诗者发泄哀怨凄苍的“风力说”。关键词:钟嵘; 《诗品序》; 诗学观点收稿日期:2015-02-11作者简介:刘芳(1979-),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4-14

  • 二十一世纪以来钟嵘《诗品》研究述评
    )二十一世纪以来钟嵘《诗品》研究述评孙 佩(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二十一世纪以来,钟嵘《诗品》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第得失、批评观念、“滋味说”、文本解析、史料考辨、比较影响等方面,其中影响研究相对薄弱。相比于上世纪的研究成果,本时期的研究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现象:论者多而大家少;数量多而优者少;沿承多而创新少;文本内部研究多而外部研究少。其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二十一世纪;钟嵘《诗品》;述评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

    许昌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2-28

  • 钟嵘论赋、比、兴
    +胡辉[摘 要]钟嵘在全面继承汉代经学家的赋、比、兴观点的基础上,摆脱了儒家诗教的藩篱,在《诗品序》中将把风、雅、颂与赋、比、兴分开,将兴、比、赋并称为三义,其次第则兴居第一,比次之,赋为第三。既能三义兼备,又区分次第,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重“兴”轻比、赋的倾向,同时强调了兴的艺术性。[关键词]钟嵘;赋;比;兴引言钟嵘(约468年—约518年)南朝梁著名的诗歌评论家。其专著《诗品》是继《毛诗序》之后第一部侧重探讨诗的审美特征的重要著作。历代研究者对《诗品》的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2014-12-31

  • 也谈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评价
    张文东也谈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评价张文东(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历代诗论家对《诗品》所评诗人的品第问题多有微词,然《诗品》对所评诗人的品第安排问题与那个时代的文学观、钟嵘自己的文学观以及后来《诗品》和陶渊明分别被接受的情况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萧统对陶公文学成就的评价与《诗品》实为渊源关系。钟嵘;《诗品》;陶渊明;萧统钟嵘《诗品》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为后人所重视,然而历代诗论家对《诗品》所评诗人的品第问题多有微词

    天中学刊 2014年4期2014-02-12

  • 钟嵘用事观辨析
    第一部评诗专著,钟嵘针对当时诗风的弊病提出不少精辟见解。其中涉及到五言诗歌用事的问题,篇幅虽不多,但观点很重要,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条: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1]98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2-19

  • 论《诗品序》中的“真”美
    ”[3]可以说,钟嵘的“性情”,荀子的“性”,刘勰的“情”,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即主体的心灵。再深一步去思考,这里的“性情”与今人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前者倾向于先天的本质和气质,是纯“真”、纯“自然”的艺术气格。当这种气格被外物所“感”时,人会有所心动,心动的展露和表现,便形成诗歌在内的艺术。同时除“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蓬”“负戈外戍,杀气雄边”等都可以“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钟嵘《诗品》“滋味说”探源及内涵
    王秀华摘 要:钟嵘品诗,提出“滋味说”的问题,诗有无“滋味”,是个比喻,是用直觉的生理感受比喻抽象的心理感受。本文就“滋味说”的来源,及只有具备“宏斯三义”、加上“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两方面来说明滋味的内涵。关键词:滋味 钟嵘 《诗品》 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被誉为齐梁文苑诗坛“奇葩双树”之一的钟嵘《诗品》,第一次较为具体地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诗学的审美标准,并形成特定涵义的审美理论。一、“滋味说”探源“味”的概念起源于饮食,先秦时期,味的含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2011-06-08

  • 钟嵘“自然英旨”说
    的作品相应而生,钟嵘在《诗品》中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这是对前人的超越,他强调自然英旨实际上就是强调诗歌是抒发个性情感的自然之美。关键词:钟嵘 《诗品》 个性情感 自然声韵汉末刘汉政权的土崩瓦解带来了士人思想的解放,之后进入了魏晋人自觉的时代。人的自觉带动了“文的自觉”,各种关于文学的审美作品相应而生。钟嵘的《诗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诗品序》云:“自然英旨,罕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2009-07-24

  • 钟嵘《诗品》中的赋
    多重比兴轻赋,而钟嵘在《诗品》中对赋的含义提出了新的解说,丰富了赋的内涵。明确指出了赋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既突出了诗歌的审美特征,又强调了赋的方法论意义。关键词:钟嵘;诗品;赋;审美特征;创作方法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10-01“诗有三义”是南北朝时期齐、梁时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理论的一大贡献。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钟嵘之“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09年12期2009-06-13

  • 钟嵘对诗歌声律美的追求和贡献
    引言;第二部分,钟嵘与永明声律,论述钟嵘古体诗的自然声律提出的具体背景;第三部分,古体诗的自然声律,论述钟嵘古体诗自然声律具体的内涵;第四部分,小结,论述钟嵘的古体诗自然声律后世影响。关键词:钟嵘 古体诗 自然声律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1](P1),是我国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其作品《诗品》为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与《文心雕龙》一起被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双星”。历来人们对钟嵘的《诗品》评价极高,但是对于钟嵘在诗歌声律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2009-06-13

  • 谢朓论诗与创作之间差距的原因探求
    叶 蕾摘 要:钟嵘《诗品》谢朓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朓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朓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朓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朓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朓,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关键词:钟嵘 《诗品》 谢朓 品语 论诗对于钟嵘《诗品》谢朓的品语,历来的批评家、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200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