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

  • 文徵明书法中的“临”与“仿”
    来源于其少年时对法帖的临习,也来源于其常以名家笔意作书的创作尝试。而文徵明的“仿书”虽是以意趣作之,却与祝允明一起,引领了后代书家对仿书的规模化尝试,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临”与“仿”都是学习古代书迹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临书”是以古代某部经典法帖或名家笔墨为底本临写;“仿书”则要比“临书”更接近创作,是指依据原帖之书风、笔法或章法来书写一段全新的内容。仿书比临书更需要书写者对所参照法帖的笔法及风格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它更像是一种为了找到合适的创作途径而进行的

    书画世界 2023年5期2023-07-05

  • 字书、金石与书法之间
    亚娜【摘 要】 法帖本为书法艺术而生,法帖文献在南宋初的目录学著作中被视为小学类字书文献,南宋中后期被纳入杂艺类的书法文献。法帖文献在元代多被收入经部小学类。明代的目录学著作或遵循古制,将之收入经部小学类;或注重其书法鉴赏之功,将之纳入子部艺术类。清初的目录学著作对法帖文献的分类沿袭明代;在《四库全书总目》编纂前后,则将之归入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和史部目录类金石之属;嘉庆以后,倾向于将之视为艺术类的书法文献而多归入子部艺术类。梳理历代目录学著作中法帖文献的部

    艺术学研究 2023年1期2023-06-22

  • 《四库全书总目》法帖文献部类分布与清中叶政治学术思潮关系
    四库全书总目》;法帖;清代摘 要:文化史研究需要把研究对象置于政治、经济、学术等因素中加以阐释。中国古代目录学中的经史子集四部受时代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潮与士人文化心理的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脉络交织。法帖本因书法学习而产生,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或被视为经部字书文献,或被视为史部金石文献,或被视为子部书法文献。而《四库全书总目》则从官学视角出发,将法帖文献收入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与史部目录类金石之属,强调其裒辑文字、裨益经史之功,而忽略其书法鉴别之艺。其部类分布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5-30

  • 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 ——老年大学碑帖临写教学浅谈
    的必修课程。书法法帖主要有碑刻和墨迹两种。墨迹法帖的笔法、结构直观可视,便于临习。碑刻法帖是从碑石上拓下来的,而碑石上的文字是先由书者在加工好的石面上书丹(朱砂),后由刻工加工而成,因此原有的书写信息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因而,宋代米芾主张习书要学墨迹。但因客观因素的制约,传世墨迹较少,所以书法学习仅仅局限于墨迹法帖是不够的。我们的书法教学也大都以碑帖为主,如金文、秦篆、汉隶、唐楷。即使现存的古人墨迹,也有相应的碑刻本,所以碑帖临习在书法教学中极为重要。碑刻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4期2023-05-01

  • 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 ——老年大学碑帖临写教学浅谈
    的必修课程。书法法帖主要有碑刻和墨迹两种。墨迹法帖的笔法、结构直观可视,便于临习。碑刻法帖是从碑石上拓下来的,而碑石上的文字是先由书者在加工好的石面上书丹(朱砂),后由刻工加工而成,因此原有的书写信息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因而,宋代米芾主张习书要学墨迹。但因客观因素的制约,传世墨迹较少,所以书法学习仅仅局限于墨迹法帖是不够的。我们的书法教学也大都以碑帖为主,如金文、秦篆、汉隶、唐楷。即使现存的古人墨迹,也有相应的碑刻本,所以碑帖临习在书法教学中极为重要。碑刻

    老年教育 2023年4期2023-05-01

  • 璀璨多彩的古代书法名帖
    深远影响。钟繇的法帖有《力命表》《宣示表》《昨疏还示帖》《丙舍帖》《贺捷表》《调元表》《荐季直表》等,可惜真迹多已亡佚,今存多为后人摹刻。陆机(261—303),字士衡,是介于钟繇与王羲之之间的西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陆机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三国吴的名将。陆机自幼居家苦读,西晋太康末,陆机与胞弟陆云同赴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陆机后来担任过平原内史的官职,所以又称为“陆平原”。陆机的书法造诣,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陆机流

    月读 2023年1期2023-02-07

  • 孔子博物馆馆藏《玉虹楼法帖》拓本考略
    导完成的《玉虹楼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与极高的声誉。1 《玉虹楼法帖》刊刻背景及历史沿革概述《玉虹楼法帖》为清代著名刻帖(图1),其全帖共计101卷,因而又有了别称——《百一帖》,此帖中记录了我国历史过程中多位知名书法家的著作。依据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14类。在传统的手工业时代,编刻这样庞大的法帖耗时漫长,工程量更是浩大。所以,就现代《玉虹楼法帖》的研究而言,明确其刊刻背景及刊刻情况仍然十分关键。图1 《玉虹楼法帖》刻石局部图1.1 孔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2022-07-22

  • 法帖之祖”摭议
    梁达涛 张立基“法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历代关于“法帖”的定义并不统一,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法帖”的所指至少有五种情况[1],分别为:(一)“法帖”即《淳化阁帖》;(二)“法帖”是摹勒前人碑帖作品后所制成的拓本;(三)“法帖”指一切碑帖的拓本;(四)“法帖”包含书法作品及书学论著;(五)“法帖”相当于“法书”。换言之,“法帖”既可指墨迹、初拓或翻拓碑帖,也可指书籍,其范畴较广。史籍所载,关于“法帖之祖”的讨论对象主要是刻帖,并未涉及书学论著。故本文重点探

    大学书法 2022年3期2022-07-13

  • 摹本王羲之草书法帖气息比较分析
    王羲之唐摹本草书法帖经考证比较可靠的有《远宦帖》《游目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妹至帖》六个法帖,这六个法帖又存在着“一帖一景”的特点,下文,笔者对它们的风格进行分析比较。一、《远宦帖》的基本特点《远宦帖》短促劲健,锋棱劲爽;方圆互动,以方破圆;提按分明,快慢相济;刚柔交替,遒丽自然(如图1)。在这个法帖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线条的一个点上,笔画突然变细,线条出现了跳跃,整个线条活了起来的笔道。这是由于纸的折痕造成的意外效果,我们称之为折纸书(

    江苏教育 2022年29期2022-04-28

  • 数字化进程中法帖出版传播的思考
    薛婧【摘 要】法帖是书法篆刻领域的重要出版物,近十年来,印刷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书法出版传播的深刻变革。互联网与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给书法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面对数字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法帖出版数字化也成为一大趋势。相关出版机构应统一市场规范,建立权威的传播平台,加强数字化体系下衍生产品的开发,增强传统出版机构的优势,以数字化为依托丰富书法艺术传播渠道,促使法帖出版健康可持续发展。【关  键  词】法帖出版;数字化;传播【作者单位】国腾

    出版广角 2022年6期2022-04-27

  • 衡水法帖在茶文化中的应用
    论导向。而将衡水法帖应用到茶文化的过程中,应注重保留茶文化的特质和属性,还需最大程度发挥其传播的价值。即根据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从发展眼光和联系眼光出发,对衡水法帖和茶文化的融合进行研究。切实展现茶文化的包容性、凝聚力特征,将衡水法帖、新媒体、新闻传播、旅游产业等进行科学的融合和联结。1 衡水法帖在茶文化中应用的核心要素1.1 知识要素与茶文化元素的融合衡水法帖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精湛技艺,有着一定的技术性,

    福建茶叶 2021年3期2021-12-17

  •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展出馆藏《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三希堂法帖》所收之帖,上起魏晋,下至晚明,几乎囊括了《停云馆帖》《郁冈斋帖》等明代丛帖内的所有墨迹珍品。一些原迹或毁或失,今天已无法见到,如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送梨帖》、赵孟頫《纨扇赋》等,幸赖此刻“勾魂摄魄”之术,留存“下真迹一等”之貌。此套法帖汇集名家135位、法书340件、题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编32卷,刻石495块,镌字9万余个,堪称刻帖之翘楚,乃“

    中华书画家 2021年3期2021-12-01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五辑)·二王帖(二)(明拓本)》封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國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法帖的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现前三辑已介绍完毕,从2020年第八期开始,本刊

    书画世界 2021年10期2021-11-18

  • 《宋拓郁孤台法帖》及其审美价值
    化发展史上,宋代法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法帖这种形式并不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的,但作为学书范本被广泛传播,应该是从北宋时期兴起的。这对于书法名家书迹的留存、书法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种形式对推动书法文化的发展进步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宋代书法家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宋拓郁孤台法帖》不但是宋人诗文、法书,而且是宋代刻本、拓本的四“宋”本。其收录作品皆能代表宋代法帖艺术的较高水平,本文欲从书法艺术角度来分析帖中作品的风格特色。

    书法赏评 2021年1期2021-06-13

  • 德宝春拍圆满落槌本场呈现三大特色 市场“生货”多受追捧古籍精品依然坚挺名家手稿极受欢迎
    以善价落槌。碑帖法帖专场在碑帖专场,这次共上拍了115件拍品,有各个时期的名碑和法帖。以及墓志铭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著名的汉碑有《汉西狭颂》《汉尹宙碑》《汉张迁碑》《汉孔宙碑》等。晋代的《景宝子碑》上拍两件。其中一件为清代同治间人冯惠沂题跋本,另一件与《汉孟孝琚碑》合装为一册,皆以较高的价格落槌。唐碑中,较好的有曹振铺和曹铁轩旧藏《庙堂碑》,旧拓本《画世家庙碑》《玄秘塔碑》等。在本场的法帖中,有两部明弘治间晋府拓本《宝贤堂集古法帖》上拍。其中,最为珍贵

    藏书报 2021年24期2021-05-30

  •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家玮《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中期由晋王士子朱奇源主持编刻的,具有重要的艺术与文献价值。由于明代私家刻帖的繁荣出现了许多编刻精良的刻帖,所以目前学术界对《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关注度很低。以下就对《宝贤堂集古法帖》的编刻缘由、开刻和成帖时间、底本溯源、版本考证以及后世评价等问题作一简要总结梳理,以期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一、以《宝贤堂集古法帖》及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关于编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发起人的考证。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最早出现在晋世子上皇帝书中“臣幼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2021-05-25

  • 宋代古金石铭文法帖刍论*
    石铭文刻帖,成为法帖传统与金石学接续的桥梁,体现了金石学视野下士大夫刻帖者将古金石铭文纳入法帖谱系的企图与努力,不但拓展了宋代法帖内涵,而且助推了篆隶书法的复兴。一 宋代刻帖与金石学兴盛(一)刻帖兴起宋代刻帖是宋初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当宋朝廷以武力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后,宋太宗试图从文化上重新统一中国。就书法而言,五代战乱使得被唐太宗确立为皇家风格的王羲之书法传统在中原断失,却在西蜀和江南的南唐、吴越国中保存下来。宋太宗欲发扬唐明皇倡导的王羲之传统,不但任

    新美术 2021年6期2021-04-16

  • 唐代毕《南山帖》考略
    帖》、明《泼墨斋法帖》和四川博物院藏《潭帖》(简称“川本《潭帖》”)均刻有唐代名臣毕《南山帖》,书法俊逸,卓尔不群,不过“川本《潭帖》”的真伪尚存在争议。以下先列出《南山帖》释文:南山、平夏并已帖息,威、盐、武足食,乌池已守,攉路渐通,西北安宁,准诏归邠,五年之别,适此会遇,有喜于中,故先关白。谨状。表弟邠宁庆武节度使毕状。侍郎十八兄。毕《南山帖》 四川博物院藏表一 印章对比表毕《南山帖》 选自北京古籍出版社《泼墨斋法帖》《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云:(大中

    大学书法 2021年2期2021-03-27

  • 法帖提要》跋
    法书为《淳化秘阁法帖》以来,总起不下千种,尤以清代为极盛。顾专论法帖之书,屈指可数。其专记《淳化阁帖》及其支流者,则有宋曹士冕《法帖谱系》,其并记各帖者,则有曾宏父《石刻铺叙》。清初孙承泽著《闲者轩帖考》,下及《宝贤》《停云》,王澍著《古今法帖考》,复下及《戏鸿》《快雪》,顾多录自前三家之书,又误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曹士冕所作,误《闲者轩帖考》中《泉帖》为《世彩堂帖》,未为精核。道光间,程文荣著《南村帖考》,限于宋、元而不及明、清。言帖之书,已刻者唯此五种

    大学书法 2021年1期2021-01-28

  • 剖裂玄微 ——读《蘧草法帖
    也。”这是《蘧草法帖》中瑗仲老人写给冯其庸先生的众多信中的一封,我反复拜读,亦不停感慨,想起今日今时之状,每次读来泪眼婆娑,良久未能平复。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最为动荡的几个时代,一路颠簸崎岖,奔波不止,直至晚年亦多居病中。老人也多在书信里感慨“老不可医”,可令我惊叹的是,这与他晚年老树枯藤、真元弥漫的书写可谓天地之别。六州铸错事全非,又报家乡劫火飞。如鹊绕枝何处宿,似儿失乳向畴依。梦中灯火人无恙,泪底松楸望总违。二十四时肠百转,几回步月几沾衣。瑗仲老人写这首《

    大学书法 2020年6期2021-01-19

  • 《三希堂法帖》:宝笈三希萃法珍
    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有乾隆亲笔御制诗一首可以说明阅古楼的价值与珍稀: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不杂嬴刘夸博廣略存魏晋要精真游丝灯影参元契大块文章沆瀣津原诗还有序言曰:三希堂法帖石刻既成,作延楼于琼华岛之西麓,嵌石壁间,用期贞固,因名曰阅古而系以诗。满清自入关以来,学习和提倡的也是汉族文化,特别是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之风很盛。清朝皇帝皆长于书画,康熙帝的书法就相当不错。乾隆也喜欢舞文弄墨,但是功底其实不如他爷爷,虽然这份儿爱好值

    新晨 2020年6期2020-11-02

  • 湖南历代书法丛帖简说
    久具盛名,但编刊法帖却起步较晚。宋代虽有潭帖、鼎帖、武冈帖等之名,也只是摹刻而已。湖南人自行编刊的法帖实物,仅起始于清代早期,尤以晚清较为发达。关键词:法帖  书法  石刻文献湖南石刻文献源远流长。相传大禹曾于湖南衡山岣嵝峰下留下其治水文字。虽然目前所传所谓《岣嵝碑》为宋人伪作,却是内容有关湖湘文化最早的石刻文献。法帖是中国历代石刻文献的一种重要类型。宋代汇编镌刻名人墨迹、供人临摹欣赏的法帖蔚然成风。淳化三年(992),宋太宗令出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命翰林侍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6期2020-09-21

  • 淳化阁帖
    仰学习的范本,“法帖”应运而生。作为中国“法帖之冠”的《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间103人的420件作品,包括19位帝王、67位名臣以及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迹。对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传承而言,《淳化阁帖》的制作意义非凡。要知道,书法作品写于纸上,难以保存,例如在唐太宗时期,王羲之的作品约保存了上千份,但是到宋淳化年间制作阁帖的时候,王羲之的作品不足150份,其中还有大量摹本。而今,王羲之的真迹几乎荡然无存,即便摹本也是少得可怜。所以,如果不是阁贴的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7期2020-08-20

  • 清修《三希堂法帖》及其相关历史事件 ——从甘肃会宁县博物馆藏“约法会议”本说起
    提要: 《三希堂法帖》是清代乾隆朝编修的一部大型法帖汇刻。一般认为,“三希”的得名,是因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件稀世法帖的缘故,而乾隆皇帝又赋予其“希贤、希圣、希天”的儒家修齐治平思想,具有浓厚的教化寓意。该法帖自摹勒上石以来,藏在禁中,故早期拓本流传较少。民国时袁世凯、曹锟等人效法前朝遗事,多次命人传拓,作为高级文玩礼赠政要。1915年袁世凯召集“约法会议”时,以会议秘书厅名义馈赠参会议员人手一部。甘肃省会宁县博物馆所藏《三希堂法帖》即是

    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8-03

  • 《宝晋斋法帖》的集成与米芾“崇王”缘由
    诸种外,《宝晋斋法帖》无疑是能为我们研究帖学提供一定史料价值、文献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宋代丛帖。现存《宝晋斋法帖》为南宋晚期曹之格复刻本,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谢安《八月五日帖》外,均为王羲之书;第六、七卷,均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涣之四人书;第九、十卷,为米芾书。此卷虽略有残缺,但却是目前唯一可见较完整的一卷,共收集法帖151幅(有18帖为重复所刻),其中有米芾题字、题识、题赞4条,米友仁题跋11条,杨凝式等题记4段,曹彦约、曹

    大学书法 2020年3期2020-07-09

  • 论章太炎的“碑”“帖”观
    球。这些书家法乳法帖,兼及碑版,融会贯通,出现了郑簠、程邃、朱彝尊等一批以隶书名世的书法家。清中期以后出现了碑与帖的分化,从此“碑”与“帖”分道扬镳。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的问世,标志着碑学思想的建立,自此扬碑抑帖之风风靡。正如太炎先生所云:“清中世以后,论书者皆崇碑版而贱法帖。”[1]随后包世臣出,其《艺舟双楫》使碑学思想从理论原则、技法要求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具体的系统的充实。晚清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了

    书法赏评 2020年5期2020-02-01

  • 王羲之法帖名称英译 ——以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品为例
    与流传。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北宋《淳化阁帖》10 卷420帖中,王羲之作品占了逾三分之一篇幅。另有几十种丛帖亦收录了王羲之作品。王羲之虽无真迹存世,但通过临摹与刻帖的方式,其真迹的复制品大量繁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其作品的摹本、拓本(或两者的复制品)。王羲之的每种法帖皆有名称,且无重名,这为学习、收藏与研究带来了方便。但其中的大量尺牍内容驳杂,为使名称醒目并避免重名,名称往往只充当代号,就像人名一样,无实质意义,这就给翻译带来了颇大阻碍。翻

    英语教师 2020年1期2020-01-15

  • 园庭信步读碑帖
    来热衷于收集历代法帖、名人卷册、书札真迹,他们将这些墨宝延请勒石高手摹刻,并拓印传世。刻帖的载体也由最初的枣木,逐渐被石质细腻的青石所取代,摹刻更为传神,捶拓不易磨损。这种金石与书法的结合,成为园林特有的文化符号。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留园法帖”、狮子林“听雨楼藏帖”、怡园“过云楼藏帖”。在留园长达六七百米的长廊上,嵌有379方书条石,汇集了晋代至唐宋元明清著名书家的优秀范本,被譽为“帖学”的百科全书,尤以《二王法帖》、《仁聚堂法帖》称著。这些法帖统称“留园法

    华人时刊 2020年8期2020-01-06

  • 小议欧阳询《庾亮帖》的两个疑点
    字。南宋曹士冕《法帖谱系》论述《大观帖》 云:“吾家收宣政间所拓前十卷,字画有锋芒,且无损缺,开禧以后有榷场中来者,已磨去‘亮’字矣。”[1]南宋《绛帖》也有收录,《法帖谱系》论《绛帖》“亮字不全本”云:“此帖与东库本絶相似,或只是一石,但《庾亮帖》内‘亮’字皆无右边转笔,盖避金主讳也。”[2]《南村辍耕录》《弇州四部稿》《清秘藏》《御定骈字类编》《稗编》《說郛》《说略》《淳化祕閣法帖考正》等也均记载此避讳问题。元代顾玉山曾翻刻《大观帖》,明、清时翻刻较多

    书法赏评 2019年3期2019-10-23

  • 《平复帖》
    是最早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被称为“法帖之祖”“中华第一帖”,在书法史上具有至高地位。汉晋以来,北方文化占主导地位,卫璀、索靖的书法也是北方书风,而陆机是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平复帖》是章草的代表作,与居延汉简有着紧密的文脉关系,但大大增强了点画的连续性,寥寥数行,字字珠玑。点画苍劲有力,朴实雄厚,秃笔枯锋,拙中见巧。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返璞归真。明人陆石雍说:“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并觉此中无限。”这一点上《平复帖》正是范本。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5期2019-09-10

  • 千古风流第一帖 ——张芝《冠军帖》解读
    同意见。顾从义《法帖释文考异》对于《冠军帖》的分段参考了米芾、黄伯思、姜夔等人之说,认为最后章草《秋凉帖》应为独立一帖。但刘次庄在《〈法帖〉释文》中却将顾从义所分前三帖为一帖,清代王澍《〈淳化阁帖法帖〉考证》则在刘次庄的基础上认为:“自‘知汝殊愁’至此二十二行总是一帖”。对于“二王”碑帖的临习,清代书法家王铎可以说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在王铎传世的临摹《冠军帖》数种中,均为从“知汝殊愁”临至“弥若论听故也”,在这段的书写中风格最为统一,笔势连贯,可证

    艺术品 2019年7期2019-08-23

  • 谈经典书法的临摹与传承
    帖》等。这类摹本法帖是通过响搨的方法制作的,是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可谓是下真迹一等。由于采用了响搨双钩填墨法,失去了墨法的自然书写性,从一定程度上讲,字法结构得到了准确的继承,笔法基本上得到了体现,丧失了墨法,没有墨段的自然书写性。刻帖拓本可分两种,一种是石刻拓本,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碑》《欧阳询临而后人上石的定武本兰亭序》等。唐人临王羲之法帖本,如《禇遂良临兰亭序》《唐人临王羲之残纸》等。通过研究《兰亭序》摹本、临本、刻本三个不同版本的《兰亭

    名家名作 2019年5期2019-07-30

  • 孔继涑和《玉虹楼法帖
    法,刻有《玉虹楼法帖》(共572帖,装裱后成101册,故又名“百一帖”,见图1),与江南书法家梁同书并称“南梁北孔”。一、孔继涑与孔府(一) 孔继涑的父亲、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孔继涑的父亲、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1673年~1732年)于雍正元年(1724年)袭封衍圣公。雍正九年(1731年),因贪墨清庭维修孔庙银两,被清雍正帝免职。此事《曲阜县志·通编》有载:雍正九年(1731年)“衍圣公孔传铎以病予告,其长孙广蓕袭封。”说是“以病予告”,实则因皇帝

    山东档案 2019年2期2019-05-17

  • 写字本是遣兴
    也。试读《三希堂法帖.快雪时晴》,再到故宫看看原件,两者比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看真迹,可以看出纸、墨、笔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运墨”,“纸墨相得”是从拓本上感觉不出来的。但是真迹难得看到,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那样的稀世国宝,故宫平常也不拿出来展览。隔着一层玻璃,也不便揣摩谛视。求其次,则可看看珂罗版影印的原迹。多细的珂罗版也是有网纹的,印出来的字多浅淡发灰,不如原书的沉着入纸。但是,毕竟慰情聊胜无,比石刻拓本要强得多。读影印的《祭侄文稿》后,我才知

    老年教育 2019年3期2019-04-10

  • 浅谈衡水法帖拓印文化衍生品的创新设计
     王志华浅谈衡水法帖拓印文化衍生品的创新设计张愿愿王志华(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衡水法帖拓印技艺作为一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章主要探讨法帖拓印文化衍生品的创新设计手法,以及通过新技术、新媒体、新材料的介入,激发出富有新意的产品设计创意,提升人们对法帖拓印技艺的认识度,并使衡水法帖拓印这项优秀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的传承。法帖拓印;品牌化;体验设计1 衡水法帖拓印文化衍生品的品牌创新设计首先,衡水法帖拓印文化衍生品的品牌识

    广东蚕业 2019年1期2019-03-19

  • 简述《宝贤堂法帖》文物价值
    丛帖《宝贤堂集古法帖》,即《大宝贤堂(法帖)》;其二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太原知府李清钥从李氏家藏法书中选镌而成的《古宝贤堂法帖》,即《小宝贤堂(法帖)》。上述两种丛帖是先贤馈赠的国之魄宝,是中华文化永续传承的历史见证,两种丛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一、文献价值二帖均以汇集先贤法书为宗旨,反映其时其人丰采,记录了前人手迹,反映了各时期书法艺术成就,同时,各法书也为后世的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对后世研究文字学、文

    文物季刊 2019年1期2019-01-24

  • 宋代书法—不只是尚意
    从后世留存的晋唐法帖来看,尽管唐楷法度严谨,但笔法上仍大量使用侧锋,而使用侧锋则为魏晋书法非常重要的特征,陆续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书法墨迹可以说明这一点。那么,宋代书法与晋唐书法又有何区别和联系呢?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云:“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这里所说的用笔,即指笔法。这句话,除了透露出他对书法的自信外,或许还能从中读出两点信息:一是黄庭坚认为“古人”的笔法比他所在的北宋好;二是当时的北宋像晋唐人那样真正懂笔法的不多。从黄庭坚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来看

    读者欣赏 2018年12期2018-12-12

  • “生成性模仿”作文教学实践探索
    精华,以之作为“法帖”,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注、讨论等多种方法将之读懂、读透。“法帖”的选取,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衔接。譬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犹豫要不要去看新装的心理描写便可作为“法帖”,因为学生在生活中也常有类似的犹豫、徘徊心理,这就比较容易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2.抓好“临”字,引导学生有效习得。学生作文时常有这样的窘境:想写,也有素材写,却找不到词句,不会表达,无法构思,形不成思路。这时,引导他们去临帖——看看“法帖”是如何运笔和间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4期2018-12-01

  • “生成性模仿”作文教学实践探索
    精华,以之作为“法帖”,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注、讨论等多种方法将之读懂、读透。“法帖”的选取,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衔接。譬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犹豫要不要去看新装的心理描写便可作为“法帖”,因为学生在生活中也常有类似的犹豫、徘徊心理,这就比较容易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2.抓好 “临”字,引导学生有效习得。学生作文时常有这样的窘境:想写,也有素材写,却找不到词句,不会表达,无法构思,形不成思路。这时,引导他们去临帖——看看“法帖”是如何运笔和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2018-05-14

  • 国香不与众芳同
    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经典法帖。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有着一定的出版意义及极高的艺术、资料价值。国博藏珍 首次面世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139万余件馆藏文物,其中书法碑帖类文物3万余件。这些书法碑帖类文物涉及甲骨、青铜、砖瓦陶、玺印、钱币、碑志、刻帖、简牍、文书、写经、卷轴墨迹

    书画世界 2018年1期2018-05-14

  • 宋代·淳化阁帖
    》另称《淳化秘阁法帖》,是我国法书丛帖之祖,开创了刻帖的先河,堪称集书法之大成。所谓法帖,就是古代著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然后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出秘阁所藏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侍书王著编成《淳化阁帖》,全帖共十卷,刻于棗木板上,宋太宗拓成阁帖赏赐近臣,后木板毁于火,故传世初拓本被称为祖帖,传世极少。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价格,从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手中回购一套祖本阁帖,极为珍贵。《淳化阁

    视野 2018年2期2018-02-02

  • 书法教育中的碑帖选取
    要:现当代书法法帖教学困难重重,如何在史料缺乏和历史作假的客观条件下,以颜真卿字的真伪为例,做简单梳理,指出书法法帖的取法问题,便于法帖学习与教学。关键词:书法教育;法帖;碑帖选取关于书法教学中存在书法家真迹难辨,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障碍问题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仅一直是书法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书法史学家着重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利用现有史料去进行书法教学呢?笔者通过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字真伪的版本分析进行简单梳理,对此问题进行类比与解释。现当代处于快速发展的

    考试周刊 2017年64期2018-01-30

  • 《宝贤堂集古法帖》的文物价值
    寺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古宝贤堂法帖》分别为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晋府世子朱奇源、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太原知府李清钥镌刻,20世纪80年代从傅公祠迁置于永祚寺碑廊。本文拟以二部法帖为例,通过校勘诗文刊本、先贤手迹和散佚书论,阐述二帖的文献价值,并从二帖的异同对比说明其艺术价值。太原永祚寺内保存的宝贤堂丛帖石刻共有两种,其一为明弘治二年(1489年),晋府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弦之命,以宋《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斋帖》等为底本,在太原集

    文史月刊 2018年12期2018-01-07

  • 《宝贤堂集古法帖》改陈实记
    美俊《宝贤堂集古法帖》改陈实记□ 冀美俊永祚寺内现存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傅公祠迁置于永祚寺碑廊。2016年,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对永祚寺内碑廊进行了改陈工程,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原貌。本文即以晋王府发展、《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刊刻与流传为主线,进一步阐述改陈过程及内容,以使读者明晰此番改陈之前因与成果。永祚寺 宝贤堂集古法帖 改陈一、晋王府与《宝贤堂集古法帖》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为巩固

    文物季刊 2017年6期2017-11-27

  • 浅谈书法中个性的拓展
    尤为重要,平正的法帖有益于对间架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个性强者的法帖有助于自我的个性拓展与变化,为后面个性化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书过程中,大多数学书者往往不善学习,不知道如何选帖,人云亦云导致一头雾水,且路数不正者为多,对日后自身的书法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好的范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书者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有助于向更加宽广的路数发展。黄庭坚曾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①他因师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6期2017-06-30

  • 斯舜威:也说“遍临诸帖”
    古代各家”“遍临法帖”等类似词语,紧接着这些习惯性套话的当然是“自成一家”“自出机杼”“诸体兼擅”之类。由“遍临诸帖”而“自成一家”,看似富有逻辑性,实质禁不起推敲。瑞田兄的观点我深有同感,完全赞同。这篇文章,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觉得“遍临”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临帖是每一位书法爱好者、书法家入门的必由之路,即使在成名成家之后,临帖也依然是艺道精进的不二法门。我熟悉的一些书法家朋友,除了有创作任务,或者应对“账单”,平时的功课,大都是临帖,即使已经耄

    公关世界 2017年6期2017-05-30

  • 浅谈书法中个性的拓展 ——以黄庭坚为例
    尤为重要,平正的法帖有益于对间架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个性强者的法帖有助于自我的个性拓展与变化,为后面个性化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书过程中,大多数学书者往往不善学习,不知道如何选帖,人云亦云导致一头雾水,且路数不正者为多,对日后自身的书法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好的范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书者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有助于向更加宽广的路数发展。黄庭坚曾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①他因师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6期2017-03-25

  • 安庐书法点评
    望加强对古代经典法帖的临习。唐山市老年大学 姜光东重庆市老年大学 唐方明唐方明书友的这件书作,取法颜真卿楷书,颜体楷书法度严整宽博。作者能够较好地把握颜体的点画结构,线条厚重扎实。不足之处在于,线条书写需再自然些,个别字的结构还有待推敲。应注意文字的中宫和重心安排,如“浑(渾)”“胜(勝)”“簪”等字;注意繁简体混用问题,如“惊(驚)”字。这些瑕疵使作品显得稚嫩。此外,落款的上下距离太居中了。望作者继续努力,争取有所突破。邱泽根书友的作品整体效果不错,取法

    老年教育 2017年2期2017-02-10

  • 《伯远帖》是写给伯远的吗? ——王珣《伯远帖》
    是此帖与多数魏晋法帖一样,当初只是一通一挥而就用作“致暌离,通讯问”的信札而已。然而,既成法帖,总得有个名称;名之曰“伯远帖”,是因为此信札正文首句,“伯远胜业情期”,前二字和其句主语皆为“伯远”。那么,法帖名之“伯远”,是否就意味着王珣当初所写的这通信札就是写给伯远的呢,或者说伯远是不是就是此信的收信人呢?将首句“伯远胜业情期”读完,立即就可判断——非也!因为此句若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伯远事业上正处于盛时而突然辞世已一周年了”——王珣是不可能给一个已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6年7期2016-01-24

  • 周恩来与北海公园
    园里藏有“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分别是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恂的伯远帖。清帝乾隆将三人书写的法帖收藏在故宫养心殿西侧的殿堂内,称该殿为“三希堂”,三人的法帖则称为“三希堂法帖”。意为三位书法家流传下来的稀世之宝。后来,“三希堂法帖”被存放在北海公园的阅古楼内。1975年5月23日,周恩来到北海公园借去“三希堂法帖”5册。5月26日,周恩来又到北海公园对工作人员说:“‘三希堂法帖保存得不好,有的页码丢失,有的页码已破碎。我让秘书送到故

    党史纵横 2014年1期2014-02-26

  • 《戏鱼堂法帖》刻本考论
    之汇刻《淳化秘阁法帖》。成后,“诏镂板藏禁中,每大臣登二府,即赐焉。岁久 不复赐。”③元 四年,刘次庄得《淳化阁帖》于“前金部员外郎臣吕和卿,命工摹刻之”④,在江西新淦摹刻《戏鱼堂法帖》⑤。《江西通志》记载:东山,在新淦县东二里有永寿寺,宋刘次庄卜筑寺前为堂,凿池名戏鱼,自号戏鱼翁。有《戏鱼堂法帖》。⑥刘次庄,字忠叟(中叟),长沙人,仕至江西漕使。其“自幼喜书,尝寓于新淦,所居民屋墙壁窗户,题写殆遍”⑦。《戏鱼堂法帖》自然为照摹本,至于其取法范围,我们通过

    名作欣赏 2013年3期2013-08-15

  •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谈明代中期帖学的兴盛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继宋代《大观帖》之后又一部弥足珍贵的书法集萃,也是明代晋藩集刻的一部大型丛帖,现藏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城市标志“双塔”所在地——永祚寺。这部法帖纵贯数千年,荟萃了127位名家法书,上自史前传说中的仓颉,下迄明代张弼,分为十二卷,各种书体一应俱全,可谓“书林之瑰宝”。此帖刻于明弘治初年,正值明朝中期,政治清平,国家安定繁荣,文学艺术呈现出空前的盛况。加之明朝几位皇帝都喜好书法,特别是喜欢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文人士大夫以帝王的好尚为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2013-04-10

  • 三希堂与《三希堂法帖
    多都知道《三希堂法帖》,其中许多人还临过《三希堂法帖》。但是,它为什么取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是怎么样形成的?它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多数人是不清楚的。近期笔者为了搞清《三希堂法帖》的由来,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一些考证,现就《三希堂法帖》的形成发表一点看法,请读者斧正。三希堂,在乾隆皇帝弘历以前不叫三希堂。三希堂地点在故宫西路养心殿西暖阁内隔出的一个小雅室,面积不足10平方米。乾隆皇帝弘历是一个喜欢书法的人,为了显示他的博雅,在这个小雅室里摆放了自己喜欢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09年2期2009-04-26

  • 颠人舍命为古帖
    收藏并且临习古人法帖是米芾最大的癖好。2.有一次,米芾坐上蔡攸的般渡江去江苏扬州。船至江心时,蔡攸知道米芾精于鉴赏,便从筐中取出一轴书法给米芾看。3.米芾一看,竟是书圣王羲之的《王略帖》。惊叹不已。突然抓住蔡攸的手,恳求与他交换,不管蔡攸同不同意,硬要和他立即成交。4.谁知蔡攸也是个书法家、鉴藏家,知道这个古帖十分珍贵,自然不肯交换,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米芾再三恳求,蔡攸依然不肯。5.米芾发疯似的大叫着跑出船舱,站在船舷边要跳下去,蔡攸眼看就要闹出人命来,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2006年4期2006-05-12

  • 乾隆与三希堂法帖
    魏 觉《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它问世以后,深受人们重视,至今不衰,主要原因之一是此帖取材丰富,收集了天下名家法书,(它共收集魏晋到明末的一百三十五家的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它在全名中所以要冠以《石渠宝笈》字样,就是因为这些书法作品,都是从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1744)命内直诸臣将宫内所藏书画“详加辨白,遴其佳者,荟萃成编”编成的一部书画目录《石渠宝笈》的珍品中精选出来的。乾隆皇帝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0期198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