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关联性分析

2020-12-22 03:51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受检者胰岛高水平

伍 博 谢 明

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血液科,广东肇庆 526000

糖尿病发病率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91%,又称之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发生在≥35岁以上人群[1]。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也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之为钙化醇,不仅具有免疫和心血管系统调节、抗肿瘤作用,还能够调节磷代谢、钙代谢等重要骨矿物质重要激素[2]。在疾病深入研究过程中,维生素D是糖耐量不可缺少、维持正常胰岛素分泌的必须物质,对胰腺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目前可通过减少细胞因子介导的β细胞凋亡途径,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在糖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具有生理调节功效[3]。而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之间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选取的79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7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此次试验均在2018年4月~2019年6月完成。观察组平均年龄(62.4±3.2)岁,平均体重(62.44±5.74)kg;男45例,女3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2.4±3.6)岁,平均体重(62.62±5.92)kg;男46例,女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观察组经实验室、体征、病史评估,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均为初诊者;(2)两组受检者对本次试验有一定了解,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1)既往有胰岛素、降脂药、钙剂、维生素D使用史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合并垂体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甲状旁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者;(4)合并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5)存在抵触情绪者。

1.2 方法

调查受检者各项资料,如年龄、性别、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身高。实验室指标包括尿酸(U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1)抽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3mL,准备2管静脉血,进行血清分离处理,保持每分钟1500r速度,维持15min,留取血清待检,在检测血磷、血钙、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5-羟维生素D水平,本次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观察组需按照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高水平组(≥27.7nmol/L)34例、低水平组(<27.7nmol/L)45例;(3)在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时使用BIO-RAD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受检者25-羟维生素D、BMI、HbA1c、FPG、Ca、HDL、LDL、TG、TC。比较观察组中高水平、低水平患者的25-羟维生素D、BMI、HbA1c、FPG、Ca、HDL、LDL、TG、TC。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25-羟维生素 D、BMI、HbA1c、FPG、Ca、HDL、LDL、TG、TC采用t检验,以()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各项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25-羟维生素D、BMI、HbA1c、FPG、C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LDL、TG、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中高水平、低水平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比较

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25-羟维生素D、BMI、HbA1c、FPG、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DL、LDL、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受检者各项生化指标比较(x ± s)

表2 观察组中高水平、低水平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比较(x ± s)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发生原因与环境、遗传、饮食因素以及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或缺陷密切相关[4],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而其中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了尽早控制病情,临床学者对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索[5-6]。25-羟维生素D是维生素D在肝内经25-羟化酶作用生成的,主要来自阳光和食物,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营养物质,也属于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7],具有半衰期长、稳定性高等作用,参与了调节骨代谢和钙磷代谢过程,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最为常用的指标[8-9]。而糖尿病最为常见的特征为糖代谢功能紊乱,维生素D能够维持血糖稳定,最近有研究发现,胰岛β细胞中存在25-羟维生素D,其与胰岛素抵抗存在一定负相关性[10]。

羟维生素D在2型糖尿病中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途径:(1)维生素D在与相关靶组织上维生素D受体结合后,可启动胰岛素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胰岛素受体,产生下游级联反应,产生底物磷酸化[11];(2)维生素D能够促进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调控胰岛B细胞上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有效刺激胰岛素分泌[12];(3)维生素D能够激活位于胰岛B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增加细胞内胰岛素原mRNA的翻译和转录,促使相应信号调节[13];(4)维生素D能够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形成,减少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表达,达到减少外周胰岛素抵抗目的[14];(5)维生素D可影响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活性和胰岛素信号转导,调节胰岛素靶组织中钙离子浓度,有效改善靶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5-羟维生素 D、Ca低于对照组(P< 0.05),BMI、HbA1c、FP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2型糖尿病存在明显糖代谢紊乱和25-羟维生素D异常趋势,且体重也受到明显影响。此外低水平组患者25-羟维生素 D、Ca低于高水平组(P< 0.05),BMI、HbA1c、FPG水平高于高水平组(P<0.05),提示25-羟维生素D可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和合成,若水平值越低,代表当前糖代谢紊乱情况越严重。主要是因为25-羟维生素D能够抑制Th1及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树突状细胞,促使Th1转换为Th2,减少T淋巴细胞对胰岛素的破坏,抑制细胞免疫,有效减缓胰岛细胞凋亡,保护胰岛并维护其功能,当机体出现代谢功能紊乱显著时,25-羟维生素D可出现明显改变,呈降低趋势。张红梅等[15]研究得出,两组 25-羟维生素D、BMI、HbA1c、FPG、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当机体存在糖脂代谢异常时,各项生化指标均可出现明显升高或降低趋势,与严重程度成正比,而25-羟维生素D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预测指标,是增加患病危害的独立因素。为了预防、治疗糖尿病,还需适当补充维生素D或增加阳光照射。

总而言之,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较为明显的25-羟维生素D水平缺乏现象。

猜你喜欢
受检者胰岛高水平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健康体检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体会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探讨体检受检者采血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