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2009-01-18 06:01张爱芬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主导政治课作用

张爱芬

摘要:在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中,政治课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导趣,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导疑,即要鼓励学生质疑。三、导思,即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四、导学,即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关键词:政治课;教师;主导;作用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创新”已成为人们讨论的一大热门话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变学生的“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已成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政治课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趣,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它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有些政治课教师上课时一味地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或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这样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教师要认真备课,善于发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灵活处理教材。二是要结合教材内容,提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如在讲到“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这一框题时,教师可问:“某同学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若干,当失主上门要求该同学归还拾到的钱币时,被该同学坚决拒绝,该同学的行为是不是违法?”又如在讲到“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时教师可设问:“同学们听说过‘会说话的工具吗?”“‘会说话的工具到底指什么?”

二、导疑,即要鼓励学生质疑

思来源于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渴望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有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答,甚至认为是学生在钻牛角尖而大动肝火,这样做只能是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设疑法,鼓励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自己提出问题。如“古罗马是一个建筑大国,但罗马皇帝却宁愿用众多的奴隶搬运神殿的大柱,而不让使用机械。这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比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但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问“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三、导学,即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把教师的“教我学”转化为学生的“我会学”。

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平时没有少下工夫,但一到考试时成绩总是不理想,以致逐渐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其实这是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要教会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如我们知道,“政史不分家”,初三政治和历史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对于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我们可借助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据。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仅要他们能说出正确答案,还要能讲出思路,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在讲到“原始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都知道,原始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这时教师可多问几个为什么。又如在讲到原始人的分配制度时,教师可设置疑问:“原始人如果不平均分配消费品,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主导政治课作用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