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品“味”

2009-01-18 06:01郭丽霞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语气技巧

郭丽霞

摘要:阅读是读者通过对文章语言信息的吸收,体验作者的用语技巧,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思维过程。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三步走”:快速阅读、定向阅读、欣赏阅读。

关键词:阅读;提高

阅读是读者通过对文章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吸收,体验作者的用语技巧,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思维过程。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感染熏陶,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步走”:

第一步是快速阅读。快速阅读的实施要点是用默读的方式,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甚至多行地看书,由眼入脑直接进行思考。快速阅读法主要运用于“题解”、“课文主要内容”以及课外阅读以扩大知识面等。比如在教《狱中联欢》这课时,我板书课题后说:“狱中”这个充满血腥味的地方与“联欢”这种隆重欢快的集体娱乐形式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它主要表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速读法读完本文,看谁最先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小学生“好胜”的特点,引进了竞争机制。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纷纷举手,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把学生划分为四人小组,到学校阅览室,限时阅读,限时写读书笔记。学生写成的读书笔记,通过举办“小作家”专栏,利用午休时间,通过学校“小喇叭”向全校师生广播。这既提高了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诵读能力。

第二步是定向阅读。文章在编入教材后就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阅读时要结合“单元要求”与“自读提示”确定思维重点,并到文中找出根据和答案。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段精读,并适时点拨,以达到其目的,但要注意一个原则:不论对错,但求有得;见仁见智,言之成理。特别是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愿读、爱读,敢想、会想。只要他们能够读,愿意说出自己的领悟,哪怕是错的也无妨,要从中发现闪光点,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更要大力鼓励,假以时日,其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发现班上一位学习差的同学阅读十分认真,于是鼓励他说说桂林山水的特点,虽然他只答出“水”的特点,但我对他的进步作了很大肯定,进行了表扬。从此,这个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也主动举手了,其他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他的带动下也主动地举起了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一次次表扬、鼓励中一步一步得到提高。

第三步是欣赏阅读。欣赏阅读是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化作抑扬顿挫的诵读,用声音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的能力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师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从初步感知入手,步步深入。读一次,提出一次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篇、读段、读句。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过程中达到三个境界:先要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来,如强与弱、重与轻、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舒缓、沉重与轻快、严肃与活泼等,以形成“语感”;其次要读懂文章,领悟技巧,读出文气来,以形成文感;最后要读出感情来,读出精神来,要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使之受到教育,净化心灵,以形成“责任感”。

2.指导要具体。教师指导学生在诵读时,要做到正确、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必须眼、口、心、神四到。恰如其分的感情来自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文章内容,诵读时的“神”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3.教给学生一些诵读技巧,如重音、轻声、停顿、速度快慢的把握、语气、语调等,这些技巧对正确地表达作品内容,准确地体现语义,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爱的感情要“气徐声柔”,憎的感情要“气足声硬”,问的语气要读“升调”,感叹的语气要读“降调”,严肃的语气要读“平调”等。还要强调的是诵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范读、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听录音等,就模仿性强而理解性弱的小学生而言,范读尤为重要,教师要先认真领会课文,做到读中见情,读出文意。我在教《奴隶英雄》这一独幕剧时,首先扮演各种角色将课文范读一遍,然后评议。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个个跃跃欲试。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包含了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赛读等,不仅全班人都参与了,而且每个人都有参照对象,可以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适时调整,共同提高,结果是一组比一组读得好。通过检测,不需教师点拨,学生们都能体会出奴隶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们起义的必然性,本课的重难点在诵读中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语气技巧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注意说话的语气
指正要有技巧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