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

2009-01-18 06:01张光伟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心理压力体育锻炼

张光伟

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设而言,预防胜于治疗,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是主体,所以导致一些对策手段的实效性并不理想,如一些大学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等原因,即使有一些心理问题也羞于寻求帮助。影响心理健康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单一的干预手段的局限性。同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也有长期性、持续性的要求。因此能较好地兼顾以上要求的体育锻炼干预效果被重视起来。

一、体育锻炼的特点及作用

体育锻炼以其特有的性质、功能在心理健康的促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首先,体育活动具有典型的生物学特征。各种外显的运动形式和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是体育锻炼的主要特征,同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也伴随着内隐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

体育锻炼外显行为和内隐心理过程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体育锻炼受到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同样,体育锻炼的同时可以改善个性心理并能促使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体育锻炼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以及体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的竞争性、协作性、紧张性等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起到调节情绪、磨炼意志、培养合作和竞争精神的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学特征。参与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中的互动行为是大学生调节身心、调整节奏、调剂生活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亲和力,提高作为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还可以增强群体意识、体验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另外,体育运动也可作为人们精神宣泄、排解不良情绪的安全通道,在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把受压抑的情绪情感释放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紧张感,恢复理智和心理平衡。因此,体育锻炼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地克服或缓解由学习、生活环境对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起到了其他干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压力的干预效果

近年来,与临床心理学对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的治疗相比,我国古老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保健思想,重新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国内外对体育锻炼和体育参与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开始着手进行大量的研究论证。体育锻炼的具体心理效益可以归纳为:改善心境、降低焦虑水平、缓解心理压力、改善认知功能。关于运动种类的文献研究心理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着手研究应激问题,并逐渐关注心理应激的研究。心理应激又称心理压力,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由于实际或认识能力上的不平衡而引起的一种通过心理、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心理应激或称心理压力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心理应激是否对机体造成伤害,主要取决于:1.个体的主观评价;2.应激源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3.机体应对反应的成功与否。如果机体能够参与某种控制行为来对抗应激源,而且应激源又是可以预知的,并且可以收到控制行为是否有效的反馈信息,则可大大降低应激导致的生理损害。对心理应激的研究得到公认的是: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的、超过个体适应应对能力的应激则是有害的。因为长期的、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不仅会引起各种令人感到不适的心身症状,而且会造成人对许多疾病的脆弱易感倾向,并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罹患疾病。身体锻炼作为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心理应激对机体的影响,促进心理健康。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某一因素的影响,或某运动项目,对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某一因素的影响,如陈作松、季浏在心理学报上发表的《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此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高中学生比锻炼不足的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加强烈。顾小明等的研究发现:应激大鼠在锻炼后出现的明显回升,显示身体锻炼有效地降低了应激反应,从而保护了机体的免疫稳定。朱健民、潘国屏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高实施群的应激水平要明显低于低实施群。其中,运动强度与时间对减缓应激的作用更为显著,而运动频度对减缓应激的效果并不明显。有研究发现,身体锻炼与焦虑的缓解显著相关,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缓解效应,效果量从小到中不等。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还表现在身体锻炼具有抗抑郁的效果。王萍丽的研究发现:健美操锻炼能有效地降低心理应激,每周参加健美操锻炼的次数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有密切的关系。吴湘军、黄泽英等研究也证实了该结论。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应激反应影响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健康效应已成为当今健康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众多的研究涉及到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如情绪、个性、自我概念等)的关系、身体锻炼对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的干预效果等,大量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积极的。在研究中,人们发现有氧运动能够产生比无氧运动更好的心理效果。有氧运动是保证人体在充分获氧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具有降低心理应激的作用,可能与体育锻炼中个体获得的运动愉快感有关。运动可以调节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从而改变个体的心境状态,使其简单明了,层次清晰。通过运动改变现实情境中混合情绪的一个或多个成分的强度或调整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达到改变个体情绪状态性质的目的,运动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降低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体育锻炼降低心理压力的作用已被证实。

三、体育锻炼对增强人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意志品格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培养果断、自信、勇敢、细心等优良品质。运动中获得的愉快感可以调节个体情绪,改善心境,使个体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经常参与身体锻炼,面对锻炼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可能有助于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人在身体锻炼中,必须人身力行,克服主、客观方面的阻力。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健身、减肥、康复、社交等,常常要对运动项目、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进行选择,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个体产生挫折感,这就要求个体不断地提高适应和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求得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地克服不良情绪,进而增强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身体锻炼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多变性能使人从中体验到兴奋、焦虑(一定程度的焦虑是人不断进取的动力)、忍耐、奋进、满足、愉悦等多种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在锻炼过程中,尤其在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中,增进人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培养顽强的意志。身体锻炼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得到转移、情感发泄、紧张情绪得到放松,减少消极的心理影响,为聚集的不利心理能量、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场所。身体锻炼促进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尚无人涉足。身体锻炼与心理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多通过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现出来,人们也只是将身体锻炼对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描述性的推断、概括。身体锻炼对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途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面对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只有具备较高的心理适应力,才有望拥有健康的心理。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心理压力体育锻炼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