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能定位

2015-09-10 09:01李荣
考试周刊 2015年49期
关键词:职能定位辅导员高职院校

摘 要: 当前社会环境稳定如常,经济发展快速多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易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能分工与定位需要更为科学化与系统化,以满足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客观需求。

关键词: 辅导员 高职院校 职能定位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各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职能是负责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与训练[1]。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系统培养专业人才,同时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应运而生,辅导员亦成为职业教育的第一任传播者。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形态与体制发生了转变,目前已经开始向着“全球化市场”方向迈进。在如此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社会思想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局面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环境稳定如常,整个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坚若磐石,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支持。

我国的年轻人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与活动随着形势变化出现新的变化[2]。具体表现为:思想活跃但波动起伏较大;创新意识强但实践能力缺失;价值观基本正确但缺乏有效引导。相对保守的传统辅导员工作方法和管理学生方式应因势而动,既符合辅导员工作的初衷,又顺应时代潮流。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能定位,由原有单一性工作转变为综合性工作,切实执行新的管理学生理念,摆脱高职院校发展的局限性。所以,采用科学化方法,着力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职能的定位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能定位现状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辅导员队伍的出现由来已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大部分高校便开始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同一时期,高职院校相应地成立了辅导员队伍。但在成立初期,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辅导员人才选拔范围过宽、教育界对辅导员职能与性质认识不充分、队伍建设基础薄弱、辅导员职称职位模糊不定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当时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还有很多。

时至今日,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日趋完善,成为高校教师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是,当代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瑕疵。首先,部分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系统与高校要求的不相吻合;其次,辅导员培训周期较短,培训力度不大,导致辅导员工作适应较慢,工作效果不显著;再次,辅导员的工作持续性较差,工作激情难以保证长久如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甚至影响职业生涯。

当代高校辅导员理应具备以下能力与素质:第一,辅导员应该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和健康独立的人格,为引领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第二,辅导员需具备系统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和年轻化的年龄层次,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在思想上跟随时代节奏和青年学生的步伐;第三,辅导员应拥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激情,用以准确定位辅导员工作职能,拓展辅导员工作水平。

(二)辅导员职责分工问题

从教育体制层面看,我国高校辅导员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即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首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工作;其次是辅导员岗位针对“班集体”、“学生干部”、“班主任”三个层面依次推进管理工作;最后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做好学生日常管理等综合性服务工作。高职院校内,辅导员承担的职责工作更为繁杂,不仅要成为学校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媒介,还要成为学生与家长间相互联系的桥梁。纵观国内高职院校发展历程,当下辅导员职责分工与定位已然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学生需求,势必影响学生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辅导员考核机制问题

教师考核机制涉及每一位高校教师,现存于每一个高校内,但是高校对专业技术教师和学生辅导员采取的考核机制与方法不尽相同。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对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依然存在认识上的盲区,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在考核环节无法大量采用诸如学术论文、研究课题、发明专利或专著等量化指标进行合理评价;同时辅导员工作和专业教师工作具有部分共性,既需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又负责很多学生管理及服务性工作,这些工作在考核评价时难以全面体现并纳入考核体制中。正是上述因素影响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尤其是年轻辅导员教师的工作热忱与激情,很容易使其出现辅导员职业倦怠感,进而出现辅导员队伍人才补充慢、流失快的情况。所以辅导员考核机制问题在新形势下比较突出,有待及时解决。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职能定位行为分析

按照国家及社会对于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能定位相应产生一定变化,由传统教育职能转变为教育引领职能、管理服务职能和全面综合性职能。只有达到国家对辅导员职责的要求,走好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专业化之路,围绕学校发展理念与特色,把握政策条件和发展机遇,锤炼辅导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职业潜能[3]。

(一)完善辅导员队伍系统专业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青年辅导员对自身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对发展方向想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培训、职称晋升、职位变动等关乎个人发展的实际问题时,辅导员的思想压力就会增加,对前路感到迷茫与困惑,极易影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提前将“辅导员之路”铺垫好是完善辅导员队伍系统化建设的基础。

同时,各高职院校应该从本校专业结构、办学特色、发展方向等方面出发,针对辅导员群体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发展预期,逐步实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保证辅导员工作职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第二,辅导员培训工作营趋于常态化和专业化;第三,培养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与荣誉感。

(二)充分发挥辅导员“三大职能”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三大”主要工作职能是教育引领、管理服务和综合全面性职能。这三个职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成为准确定位辅导员和学生成才的关键。若要发挥教育引领职能,辅导员的教育方法和水平要有保障,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随时变化,拔高自身工作的标准要求,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都能为学生提供“标杆”。充分发挥管理服务职能,辅导员们要“登高远望”,多角度考虑学生管理工作的性质与内涵,使学生管理工作合理有序。同时,辅导员要放下身段,放平姿态,增强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平和的态度对待服务职能。要发挥综合全面性职能,辅导员需要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综合性问题。

(三)加强辅导员考核机制的建设

辅导员考核机制建设的基础是科学地制定依据和公平的考核办法,因此要想使现有考核机制更为合理,必须从以上两方面入手解决。制定考核办法的依据应客观、全面,既要考察辅导员工作的能力和成绩,又需考虑辅导员的品德与勤奋程度,做到用体制来评估,避免不必要的主观因素,奖惩并重。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有效体现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将个体与集体联系起来,尽可能全面地将学生因素和职能部门因素纳入考核机制中,使“公平公正”落在实处。

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更重的使命,高职院校已进入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新任务,辅导员职能定位需要得到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梳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珊,李国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能定位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1):130-132.

[2]李峻.关于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24-25.

[3]李荣,岳海.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能定位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4(4):15-16.

猜你喜欢
职能定位辅导员高职院校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新时期政工工作的职能定位与新模式
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的构建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职能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