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体验式翻译教学——以辽宁理工学院英语翻译教学为例

2016-01-27 02:1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王 英 宏

(辽宁理工学院 商务技术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体验式翻译教学
——以辽宁理工学院英语翻译教学为例

王 英 宏

(辽宁理工学院 商务技术学院, 辽宁 锦州121000)

摘要:构建了一种“做”中学的翻译教学模式,将建构主义“做”中学的理论有机地应用于“体验式”翻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做”(翻译实践)中探索、感悟和体验翻译的全过程,以此引导学生在“做”中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能。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体验式翻译教学; “做”中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教育界,21世纪初引用于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中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尤其为我国的外语教育者提供了审视外语教学的全新视角,引发了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嬗变[1]。在外语教学中,构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体验式翻译教学模式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强化教师导学作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知识信息由教师单向向学生传授,学生就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这种方法凸显了教师的中心位置,注重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导学和助学者的角色。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翻译教学的情境之中,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翻译课堂的过程。人们常把翻译活动比作一次漫长的海上之旅(long voyage),教师应是学生在知识海洋遨游的情景路线的设计者和学生知识探求活动的引导者。在知海旅行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翻译情景进行设计,并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情景路线图。在知海旅行中,教师应让学生享有参与的快乐心情和痴迷体验的乐趣,帮助学生冲破译途中遇到的惊涛骇浪,引导学生欣赏沿途的海上独特美景,拓宽学生的视野,填满知识的行囊,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注重语言情境建构

强化翻译真实体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可以发散学生的联想思维。学习者通过利用原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索引目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美妙的联系,挖掘所学新知识所赋予的深邃的语言内涵[2]。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带有个人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习该知识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渐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这种热情和快乐会转化成一种驱动力,促使他们更积极更勤奋地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新体验。然而这种体验需要有效的教学环境。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各项实战演练活动,为学生营造出原汁原味的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融入翻译教学的情境之中。笔者在文法系2012级新闻学专业组织了一场小型新闻发布会。首先组织筹划新闻发布会的整个会议程序和具体事宜,然后让学生通过因特网查寻或查阅与主题内容相关的书籍、刊物等,了解和熟悉相关知识和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式,如现场报道(on-the spot report)、头条新闻(top news)、专题报道(special report)、特派记者(staff correspondent)等。课前要求学生把新闻主题内容译成英语。课上的整个活动由学生组织和参与。在实战演练中,一位学生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站在教室的前面作主题发言,另一名学生站在旁边翻译。当新闻发表完之后,有几位学生以记者的身份用英语提问,担任翻译的学生随即将其译成汉语,然后发言人针对问题作答,学生进行英汉互译。这种参与其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鼓励着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笔者还在课堂上组织过英语话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的角色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体验式翻译实战演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水平,而且使学生学会了沟通技巧与团队合作精神,尤其学会了在复杂的交际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

三、注重翻译策略建构

强化“学”能培养

古人常说,不取鱼宁要渔。学生发展性思维的养成需要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因为过程蕴藏着方法。睿智者不愿意接受别人馈赠的真理,而乐意听取获得真理的人讲述真理获得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做(翻译实践)中学”理论,采用体验式翻译教学模式,笔者在翻译教学中采用了先“译”后“导”的实战演练法,鼓励学生在“翻译”中学,边译边学。边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边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这一过程是学生建构相应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学生译完后,教师对译文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讲授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这种语言相互建构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过程[3],会使学生建构的知识更加系统,对掌握的翻译技能更明确、更有效。再如,做“感受相同”的短文翻译练习[4]。 这篇短文的行文特点是语言流畅、简练、有趣,构思奇妙,有一定的双关趣味。让学生先认真阅读中文,然后进行翻译练习。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出现了选词的困惑、意义相近词的取舍和修辞方面的难题等。如“瓦工”一词,英语的对应词有4个:bricklayer, tiler, plasterer, trowlman。不过bricklayer一词的意义所指工种的范围大体涵盖了plasterer, trowlman, tiler的工作,因此,译文将“出身瓦工”翻译成“used to be a bricklayer”,选用“bricklayer”一词比较合适。文中的“又因工作成绩显著,联结数起大案要案”一句,许多学生在“大”“要”字上犹豫徘徊,难以取舍。其实,“大案要案”这4个字语言意义概念似乎有些重复,在翻译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其理解为“重要、复杂”的案子,句子译成“he distinguished himself in his work as a judge, giving correct verdicts on a series of major and complicated lawsuits.”这样显得更加合理。文中还出现几处双关语的修辞手法。“高处”,指瓦工砌砖时站在高处,也指院长身居高位。“头不晕”,指站在高耸的脚手架上要头脑清醒,也指身居高位应不忘人民公仆的身份。“站稳脚跟”,指瓦工站在高空中不坠落下去,也指当官的应廉洁拒腐不落马。“手不软”,就是指硬。但对瓦工而言,很难说手软或手硬,瓦工在劈砍砖角、砌砖、抹灰浆、抓脚手架往上攀爬时,手用的力恰到好处为宜;当法院院长,也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准确量刑,手不应“软”,也不应“硬”。所以,学生翻译成hard, tough 、hand都不太合适,以选择“稳”字为佳。此句译成“In both high positions only clearness in the head and steadiness in the hand can guarantee a firm foothold.”这样的翻译既保持了原文双关语的特点,又考虑了译文的语言逻辑和翻译策略,尤其对“头脑清醒”和“手不软”的处理(clearness in the head and steadiness in the hand),语言长短一致,有点押韵。“方能站稳脚跟”中选用了“foothold”一词,既可指攀登时的立足点,也可指官职方面的“稳固官位”。此句译文结构简洁、选词得体,效果很好。基于在学生翻译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解译文中涉及的翻译技巧和相关的语言文化,及时纠正学生翻译中的偏差,这对加深学生对练习内容的理解,尤其对选词、语言结构的构建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强化了学生的“学”能培养。

四、注重评价式翻译教学强化赏析能力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意思是,数落孩子十个过错,不如褒奖他一个优点。根据建构主义观点,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进步的评价是促使学生获得对所学课程进行积极体验的主要因素。每次译作的评析课都会激起学生对受到赞赏的渴望和期待。如,对柯灵《书的抒情》的一段学生译文的评析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原文中说:“书是我的良友。 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野,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它从不吝惜对我帮助。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它使我成为精神世界的富翁,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5]在评析学生的译文时,要赞美学生的翻译特点。有的学生在翻译时,凸显了书是我的良友,因为它是“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大多数学生译文的英语语言结构组织的很得体、简练。尤其文中“有了它,我就不再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句,汉中有两个“不再”,有的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采用“never…nor…” 并列否定结构将其意义紧密地联系起来,再加上对“有了它”翻译的处理时,选用介词“with”引导的介词短语来表现“人情冷暖”( social snobbery)和“世态炎凉” (fickleness of the world),译得很好。又如,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句,有的学生翻译时使用了“can not do without”英语结构,这一结构表示了“没有……而不能……”,因此翻译成“I cannot do without them even for a single day”,符合原文的意思。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巧妙处理,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成功的评价式教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课程的给予,同时也享受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从译文赏析中丰富了知识。因此,评价形式要有亲和力,评价语言要有感召力,评价艺术要有感染力,评价效果要有向上力。教师颇具感召力的评语,高超的评价艺术和诚恳的态度,使学生的翻译热情大增。教师要赏识自己的学生,要善于用表扬、赞美、信任、关注等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注重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强化翻译技能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开展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探索,尤其注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有效的立体式、多模块翻译教学新体系。

1.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两大模块:①大学英语基础精读课程。这一块又分为“大班读写译”和“小班视听说译”。②大学英语训练提高课程。这一块又分为A块和B块。A块包括“实用听说”和“实用翻译”。B块包括“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

2.构建新型因材施教改革方案

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达标”教学原则。学院非英语专业的新生入校后进行英语考试,根据英语测试成绩分级编班。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划分为四大模块:考研英语,国英四、六级,院英四、六级,实用英语。

3.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图1构建主义理论下的翻译教学模式

本模式将建构主义“做中学”理论有机地应用于“体验式”翻译教学之中。其模式流程分为两个路径:①将建构主义“做中学”理论引入翻译基础理论教学中,促进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丰富翻译理论知识,掌握翻译技能、建构相关专业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口笔译能力的目的。②将建构主义“做中学”理论融入翻译体验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翻译过程的意识,强化学生双语转换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翻译口笔译能力的目的,如图1所示。

4.构建新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教师把精心设计好的翻译任务展现给学生,在施教过程中采用“导学—自主法”和“探究—合作法”,营造“互动式”的翻译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翻译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做”(译)中学习翻译技巧。

策略二。教师挑选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材料展现给学生,在翻译训练过程中采用实战演练法,营造“体验式”的翻译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积极体验真实的或模拟的翻译场景,让学生在“做”(练)中提高翻译能力。

图2构建主义理论下的翻译教学策略

策略三。教师把颇具代表性的学生译作成果作为赏析的典范,在评析学生的译品时采用成果激励法,营造“评价式”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积极体验译作成果评析的过程,让学生在“做”(赏析)中丰富知识,如图2所示。

六、 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全新的视野拓展了外语教学领域,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内容,尤其为外语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体验式的翻译教学模式,明晰了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将建构主义“做中学”的理论有机地应用于“体验式”翻译教学之中。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外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语言能力、文化赏析能力和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军红.基于建构主义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 2010(5):75-77.

[2] 钱春花,黄敏.体验式翻译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J].文学教育, 2011(19):128-129.

[3] 张瑛.基于建构主义语言认同观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407-409.

[4] 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18.

[5]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249.

【责任编辑刘晓鸥】

Experimental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Pro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Taking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WangYinghong

(School of Business Technology,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nzhou 121000, China)

Abstract:A new teaching model of learning by doing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developed; and constructivism theory is applied to experimental translation teaching.The students could explore and experience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practice, and could construct knowledge, master skills, and improve 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constructivism theory; experimental translation teaching; learning by doing

作者简介:王青(1976-),女,湖南涟源人,长沙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2WLH05);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2C0482);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4YBA016)。

收稿日期:2014-10-31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2-0226-04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政治教学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探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