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2018-03-23 10:58刘茵叶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刘茵叶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纽带,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具有人文性,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课文的感悟熏陶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最终提升语文素养。进行语文的情感教育可以通过积极备课、巧设情境、品读探析、巧留空白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语文素养

汤显祖曾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体悟情感为纽带,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是具有人文性,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情感类课文中把情感体悟作为纽带,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启发,通过加深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情感启发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积极备课,储蓄情感

掌握教材,深入文本,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因此备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研究语文教材,教师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才能找到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因素,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课堂教学才更高效。

语文学习是注重积累、涉及面广的学习,一节课的学习并不能产生质的改变,只有通过广泛涉猎、不断积累,语文学习才能体现其效果。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正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产生共鸣,以情感启发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众人耳熟能详的词,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词,表现词人夫亡家破,晚年孤苦无依、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哀愁和凄伤之情。同时很多人认为其中包含爱国情感,但大多却只是简单地把个人境遇与国家兴亡联系一下,重心依然是丧夫之痛。于是,这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内容,就在粗浅的表面认识之后被忽略了。笔者认为,这首词中所含的情感不仅包括悼亡,还包含爱国之情。只有讲透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同词人伟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孤苦独居的孤愁之感。通过剖析,使学生非常明确地看出了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它不是单写儿女之情,也不单写家国之恨,而是有交织有比较的。作为一个女人,她做不到从悼亡的泥沼中脱身,但她没有像大多数女人一样被深深的丧夫之痛淹没,而是在人亡家破后更关注国家的命运。这是一个至真至纯、至柔与至刚完美结合、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无法超越的李清照。当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对词人心怀崇敬之时,爱国之情也感染了学生,以情感启发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

二、 随文入境,激发情感

古语云:情以物迁。教师需要根据课文设置特定的情境,学生随文入境更能促进情感的迸发。情感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首要的是要理解文章的意思,才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其次教师需要根据课文设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随文入境,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如联系学生已学习过的课文,布置相应的教学环境,创造情境,渲染气氛,引领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中,调动起他们的感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让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的思想发生碰撞,让“动情”至“晓理”循序渐进。

如在学习《虞美人》这首词时,教师先播放歌曲,接着动情描述大致情景:“听着这首动人的歌曲,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代帝王被囚禁之时的落魄、无奈、哀愁;我们似乎听到了他撕心裂肺的呐喊;我们似乎看到他在静寂的月夜,独自一人倚着栏杆,深情遥望故国”。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让歌曲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接着通过描述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古语说:“诗言志”,朱光潜认为诗歌的语言表现情感,这里老师创设的情境,带领着学生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也同时被调动起来,学生如身临其境,自然而然与文本、与诗人产生共鸣,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作者走得更近,与作品走得更近。

三、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对文本的语言的理解,是深入文本的第一步,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尤其是文本中凝结着作者深情厚意的词句更加要多加品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尤其是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细嚼慢咽,把这些关键词、关键句作为理解课文的导线,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

赵志祥老师在教授《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教师通过对文本中的意境的品味,如“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蓑衣”“斜风”“细雨”,短短的词,却有一系列的意象,由这个意象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

四、 巧留空白,升华情感

中国的文化推崇“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在我们的语文课文中,不少的文章有“留白”,这样的“留白”也是很多著名文章的写作方法。找准文章的“留白”,并且让学生联系平时生活的实际,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发挥联想,体会作者未说明的意义,挖掘出文章的深刻内涵。在填补留白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走进课文,并且把积蓄的情感释放出来,通过说和写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在《琵琶行》一课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演奏完了以后,周围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响,看似无言,却饱含着深深的情感,琵琶女、作者、学生的心弦已被拨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抓住这一留白,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写完后分享交流,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就如源源不断的泉水喷发出来,情感教育与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情感把握住,理解文章主题便轻而易举。这就是所谓的“情之所至,一往情深”了。

总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一条关键的纽带,随文入境,由境悟情,以情悟文。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角度,每个教师有不同的侧重,无论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以情感体悟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新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的学生也是有各自的特点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让经典作品滋润一代又一代人的美丽心灵。

参考文献:

[1]汤显祖著,蔺文锐评注.中华经典名剧·牡丹亭[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2]孔子著,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劉茵叶,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星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