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方法

2019-03-06 14:51宋卫群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宋卫群

[摘   要] 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力形成的要求之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初读中提出问题,在细读中解决问题,在品读中感悟赏析。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尝试通过设计阅读的预习汇报单、探究汇报单、拓展汇报单,引領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潜心对话,提高钻研、体悟、欣赏、评价等阅读基本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文本对话

教育部颁布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积极思维,学会钻研;积极理解,体悟情感;积极欣赏,学会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导作用,又要避免逐字逐句的碎片化分析和远离文本内容的过度发挥,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通过对理论文献、名师课堂以及我自己的思考实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初读中提出问题,在细读中解决问题,在品读中感悟赏析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真实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自主阅读,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认同、顺从教师的弊端,求知欲、探索力、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激发。

一、阅读预习汇报:实现与文本的感知性对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教学同样如此。预习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通过预习,可以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爆炸”时代,预习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预习,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简单认识上,认为预习就是让学生看看书,由此导致学生预习效率低下、预习抓不住重点。要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的预习更具指向性、目的性,笔者认为可以设计“预习汇报单”让学生阅读。“预习汇报单”作为学生预习的重要抓手,能够让学生的预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依赖转向独立、从不自觉转向自觉。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案”,为学生的预习导航。

如在《望月》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汇报单”,助推学生的预习汇报展示。在初次与文本见面时,学生关注的往往是情节内容,鲜有对不甚理解生字新词的追根问底的思考、探究,对作者思想感情与写作目的的揣摩。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前必须具备的基础。针对这样一种初读落差,笔者和学生讨论设计了基本适用于每篇课文预习的阅读汇报单:①新词伙伴;②课文摘要;③揣摩感情;④段落划分;⑤一点收获;⑥我的疑问。笔者告诉学生,这只是预习的大方向,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具体。在学习《望月》这篇课文前,笔者收齐学生的预习汇报单,以了解他们对文本感知的程度和对文本的困惑,便于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预习汇报单是这样的:

《望月》预习汇报单

探究人:于子涵    6月12日

1.字词伙伴:①安详:从容不迫;稳重。多用于形容人的状态。本课形容月亮的安静祥和。②镀: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薄层。本课指月光均匀地洒在江两岸的景物外表,形成一道亮边。

2.课文摘要:课文描写了江边美好的月色,以及“我”和小外甥在这大好月色下对诗、谈月,让“我”感觉到想象的魅力。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对小外甥的喜爱。

3.课文分段:第一段(1—2)月光下的美景。第二段(3—13)“我”和小外甥背诗。第三段(14—20)小外甥的的想象。第四段(21)“我”对月亮展开想象。

4.一点收获: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眼前月的美,诗中月的清幽旷远,心中月的幻想美。小外甥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让人耳目一新。

5.我的疑问:①在灿烂而明亮的阳光背景下,才会看到勾出的光边,月光那么冷清,能勾出光边来吗?②作者说对诗,而且小外甥背五言,他也背五言,小外甥背七言,他也背七言,这些细节都注意到了。为什么没注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词不是诗呢?

一些学生还在设计的条目上做了创新,如“字词伙伴”部分采用了词串积累的方式:度—镀—渡;俞—喻—愈—榆—渝—瑜—逾—谕……将相关的形近字做了整理比较;有的则在形式上进行了积累:隐隐约约、摇摇晃晃(AABB式);绘声绘色、不知不觉(ABAC式)……还有学生对预习条目进行了添加,如列举出更多描写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在“我的疑问”部分提出的问题也是精彩纷呈的,如:课文中有三处省略号,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吗?“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是什么意思等。

从学生的这些汇报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初读是投入的,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我的疑问”部分,他们都提出了课堂细读文本、真切对话时值得探究的话题,这是学生的阅读初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初感。这种阅读最初的感悟、认识为教师的课堂预设、课堂教学提供了蓝本。

小学语文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作为教师,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我们要思考、探究、实践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原点在哪里,学生语文学习的途径、策略是什么,语文“预习汇报单”如何支持学生,如何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文本的美,获得高雅的审美情趣……只有通过这样的追问,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才能形成清晰的认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预习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向,即从“肤浅预习”向“深度预习”转变,从“被动预习”向“主动预习”转变,从“知识预习”向“能力预习”转变。只有通过这样的预习,才能发展学生的自学素养。

二、阅读探究汇报:达成与文本的感悟性对话

要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课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这既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防止随意发挥和碎片化学习,学生也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更重要的是,因为探究的问题明确,学生合作讨论、思考探究也会有一定的深度,不会再三言两语浮光掠影地轻描淡写。《望月》一课笔者根据学生的预习汇报单和本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探究性学习问题:

1.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课文中描写了怎样的月亮?你分别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面对这样的意境,你能作诗或者展开美好的想象吗?

因为问题相对集中且指向明确,学生立刻投入到小组探究性学习中。这个过程,摒弃了教师的過度讲解、机械分析和应试训练。教师通过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不断注入鲜活的“源泉”,学生因此很投入,并且很快就有了探究成果:

生1:课文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静谧的月下风光图,黑白两色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安静,还有作者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接着,小外甥的出现,让这安静得让人压抑的画面变得有趣、快乐起来,作者自然进入了第二个画面——对月诗。虽然对着同一个月亮,但作者还是情不自禁地想到古代诗人在月光下的各种心情,思念、失落……一样的月亮,久远的年代,永恒的诗境,让作者仿佛沐浴在清幽旷远之中。然后,小外甥的新奇想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心中月”,作者也展开自己幻想的翅膀,情不自禁地想象起来。这里,作者是真陶醉了,他可能会想小外甥的可爱,可能会想看事物的角度。

生2:在课文中,“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而“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如表达对月亮喜爱之情的“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如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有表达诗人豪迈之情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3:欣赏着月景,品味着诗句,感受着想象的新奇,我的心中也不禁涌起了一点诗情。月亮啊 月亮/你是多少文人心中的牵挂/情感的寄托/再一次与你深情对视/历史长河/居然不再那么遥远。

虽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可能是已经被我们熟知的,但是对于刚接触这个文本的学生来说,它们是全新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后的新发现,教师应该肯定、鼓励,让他们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保持和发扬。有时候,尽管学生的回答很稚嫩,只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一种想法,可能还不契合问题,但是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真实想法,如同文本中的小外甥的想法一样,是极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在这交流中,笔者相机融入了赵丽宏充满磨难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他凝重安静的性格,文中三处省略号的作用,以及“沐浴”“清幽旷远”等词语的意思等,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探究的能力也在深思漫想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汇报展示是阅读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学生将内化的个体性阅读知识表征出来的过程。汇报展示既是学生语文阅读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检验学生达成阅读学习目标的一种标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汇报展示是学生阅读教学中最为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环节。在阅读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权利”,努力让学生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我的展示我做主”。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展示予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想展示、会展示、能展示、善展示、乐展示等。

三、阅读拓展汇报:形成与文本的评价性对话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形成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就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阅读拓展延伸,是帮助学生继续深化课堂学习、加深对文本理解、丰厚文本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中,我们常常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阅读、调查、搜集资料、写读后感等等,但往往有布置无反馈,大都不了了之。设计阅读拓展汇报,则可以避免这种有始无终的现象,而且还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收到良好效果。

学习了《望月》,笔者给学生留下了两道探究性学习问题:

1.文中出现的六句古诗,分别出自哪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与作者所说的“清幽旷远”有什么关系?

2.作者说“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现实是不是如此?对照你的观察说一说。

3.作者与小外甥对诗,还会对哪些?

4.如果作者赵丽宏来到我们身边,你对他对诗时冒出的词,会怎样跟他提问?这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让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探究。

在对第1题的资料搜集和诗意理解中,学生畅游诗海,在近似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探究中,对文中沐浴在诗里、陶醉在清幽旷远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因为赵丽宏的个人性格带来了这一感受,我们和他的小外甥一样,只会从美好的诗境中生起对月亮的喜爱,不会有岁月的沧桑感;第2题属于生活现象关注,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夜晚的观察,也发现了赵丽宏眼中黑白分明、层次清晰的月下图,一些学生还联系“月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月光似水”等来验证、丰富这样的表达;第3题直接指向课外积累,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情不自禁地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诗句脱口而出;第4题偏于口语交际练习,他们在模拟提问和假想赵丽宏的回答中,兴味盎然地思维,唇枪舌剑地辩论。这样的探究性阅读汇报,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实现了大阅读的课程理念。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不仅是一个审美者、接受者,而且是一个积极的评价者、创造者。当然,对语文文本的深度理解,需要教师的适度介入。比如介绍文本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身世、经历,这也就是“知人论世”。只有将阅读建立在“知人论世”基础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度,学生也才能真正地“以意逆志”,即用自己的思想、观点等来诠释文本。如在《望月》中,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要让学生能感受、体验到作者写景、抒情、想象,作者“颂月”“颂大自然”,其根本目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妙,这是文章的主旨。

语文阅读教学不应是静态、死板的,而应是灵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师要设计出情景相融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只有在灵动的语文学习空间中,才能生长学生的言语智慧、情感体验。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自我心灵成长的愉悦。通过阅读预习汇报、阅读探究汇报和阅读拓展汇报,学生的阅读指向更清晰,探究兴趣更浓,探究成果更深入。只要教师在学生预习、探究和拓展中积极作为,学生融入其中,师生、生生共同与文本对话,学生的预习能力、探究能力等必将得到真切的发展、一起在文本与教学间达到融通、自由、和美的境界。长期坚持下去,其探究性阅读能力必将得到切实的发展和提升。

责任编辑 满令怡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