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格物致知”的教学策略

2020-06-24 12:51刘惠莲
考试周刊 2020年5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浮于表面。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益性”,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考试目标”中,甚至有的老师直接就“考试考的讲,不考的不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的功利性太强,而另一方面又和语文教学具有的延时性有直接的关系。语文学科和别的学科不同,它很难说“立竿见影”,甚至有的时候全情投入也收效甚微。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最基本的一环,可是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生字词的教授,而隔断了语文的连贯性。因此,在教学中本着“格物”的精神实现“致知”,才是真正地把小学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格物致知”;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格物致知”是要求去探索事物的原理,从中获得知识与智慧。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往往缺失了这样的精神。就拿一年级的语文学习来说,学生应该在该学段掌握相应的生字与词汇,从而做好对语言文字最原始的积累。但是有些老师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学习生字的识记,打破语文教学规律,运用机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反复记忆。毫无疑问,用这样的方法,学生通常能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到了中高年级,阅读能力的缺失,写作思维的枯竭,都让学生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所以说,教学语文就要有“牺牲”精神,就要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重视“字词句短篇”的连贯,使语文素养的形成真正发生。

一、 通过探究汉字内涵优化生字教学深度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阶段的生字,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是因为本身对生字教学而言,就有多种评价的维度。倘若单从识记的角度来看,学生会读,能用正确的笔顺书写,并且可以恰当的组词进而造句,可以说就把这些生字“吃得死死的”。可实际上这样的学习虽然扩展了生字教学的内容,却没有去关注它的内涵。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内涵,如果教師在教学中只关注它的读法、写法、用法,可能也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愿意在生字教学中下“真功夫”。这既和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关,也和汉字本身的底蕴有关。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生字就是一个“故事”,如果教师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生字教学,自然而然也就延展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不仅如此,学生对这样的汉字学习方法也喜闻乐见,更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剃头大师》这一课的生字时,就可以看出探究生字内涵给生字教学带来的益处。

本课的内容在教学层次上比较明显。学生在掌握13个生字的基础上能够意识到其中包含的词语,通读文本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的不同过程,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句子,真正体会到课文为何以“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要实现更深层次教学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先让学生能够扫清“生字拦路虎”。在本课生字教学中的13个需要会写的生字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研究生字的内涵。首先对于本课中的一些生字,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性记忆。例如生字“胆”可以通过对比“但”“担”“坦”这些字的结构,让学生明确不同偏旁部首给生字带来的不同读音和不同意义。特别是“胆”的月字旁,在古代是肉的意思,所以有月字旁的生字一般都和肉有关。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在“仇”“付”“倍”等生字上,用它们的形近字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从而实现理解性记忆。此外,也可以考虑生字的结构,编成形象的小故事让学生来理解识记。例如其中的生字“骂”,单从字形上来看,是“马”上面有两个“口”,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可以让学生开始编故事了。有的学生说,只有一匹马两个人都要骑,他们一起爬到马背上,结果谁都坐不稳,于是就张口“骂”了起来。也有学生认为是两个骑马的人相向而行,谁也不愿意让谁,于是就“骂”了起来。无论是哪种可能,都可以说明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个生字的字形,还有它的意义。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课文里的生字,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

二、 抓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规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学是一项“奇妙”的活动。学生喜欢“阅读”和喜欢“阅读”教学好像是两回事。而其中的原因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有关,这个年龄的孩子主观性强,更关注“自己怎么看”,而不是客观的“作者怎么看”。此外与“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确不同有关。学生对阅读的定义更多的是获得兴趣爱好,满足好奇以及消磨时光,但是“阅读教学”却隐藏着一定的“目的性”。教学毕竟是教学,它不可能等同于学生毫无故意的随意思考,它始终有它的任务。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也不可以太过“随意”。换句话说,教师要善于在引导学生区别好“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规律,让学生既能享受到“快乐阅读”,又能实现“高效阅读”。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内在的阅读规律,这些规律让阅读以一种更客观的呈现方式便于学生理解与识记,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切实掌握住解决阅读教学的规律。这一点在学习《鹿角和鹿腿》的时候就可以体现。

本课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读起来既感觉津津有味又有一定的挑战。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贯穿着文章的中心,不得不说,文中的这头鹿是幸运的,可是也正是它的这种“幸运”才解释了这篇文本的“套路”。这则小寓言里想要揭示的道理其实并不算深刻,而学生也并不陌生,但是只是让学生意识到,在关键时候美丽的鹿角可能会让它丧命,而丑陋的鹿腿却可以帮助它逃生,就只能说学生进行了“阅读”,并读懂了文本的意识。可是,对于文本更深刻的内涵学生并未做深究。那么,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本文是所有哲理类阅读中的其中一篇。而这个类型的阅读文本更多地要求学生在理解表层含义后能够探究出深层含义。对文中的鹿来说,它关注的鹿角可能就代表着我们内心里的“虚荣”,而鹿腿代表的则是我们拥有的“实力”,以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可以达到“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效果,也使得阅读教学同样有“章法”可循。

三、 积极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教学精髓

很多小学生认为写作文很难,其实是因为他们把写作想得太过“高大上”了。小学生写作教学的目的,更多的偏向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以及写作行为的培养。而之所以到了三年级开始正式写作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难”,或许和低年级写话训练的不够充分有关,更关键的可能是因为未能掌握好写作教学的精髓。写作更多的应该倾向于“以我手写我心”,那么写作教学则应该指导好学生如何“以我手”来文从字顺地“写我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枯燥乏味地只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而应该在实际的情境中自然激活学生的写作参与,让学生能够切实地训练好写作思维。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住写作教学的精髓。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习作二:看图画,写作文》时就可以看出,正确的写作指导给教学带来的便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篇作文都应该被当成一部画册。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画的画有的内容多,有的内容少,有的色彩鲜明,有的简洁单一,有的大胆泼辣,有的保守拘谨……但不管画得如何,都是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表现。带着这样的观点去看学生习作,可以发现习作有时候更关注学生的内心。尤其是这篇三年级的习作,选择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中的放风筝场景来构建起学生自己放风筝的真实体验。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式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但是如果教师直接以这种方式提出来,势必会让学生在畏难情绪中产生对习作的厌倦。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用描述画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先“说”好作文,继而将画面串联成连续的、动态的画册,一篇完整的小学习作也就“水到渠成”。所以说,以单纯的方式直接教授学生写作技巧未必有效,抓住写作教学的精髓才更容易促进其良性的发展。

四、 准确把握小学文言文教学意图

随着部编教材的广泛推行,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开始正式地登上“舞台”。该学段的文言文教学不像中学阶段的晦涩,而是选取了较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兴趣的经典篇目。这里要强调的是,用这些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补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铺垫,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便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的言简意赅和博大精深。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来给这些文言文定位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和直接出示翻译好的阅读文本不同,寥寥数几十字带给学生的是更深层次的探索。除此之外,蒙学和国学在我国的逐渐普及,让小学生普遍在该学段就接触到了文言文,只是更多的是用于诵读,不做深入研究。而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无疑对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让学生从“知其然”的状态逐渐步入“知其所以然”,进而完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有效运用。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准确把握好小古文的教学意图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于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学生都不太陌生,但是本课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显得别有意味。三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让他们适当接触文言文的系統性学习更容易拓展语文核心素养。本课的篇幅特别短小,然而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依然有一定难度。不仅如此,学生在结合注释对文言文进行翻译的时候更是可以接触到诸如“走”这样的古今异义字,还有“耒”这种古代耕田用的农具,以及饱含着希望意思的“冀”字等等,都在潜意识中丰富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此同时,对译文的理解更是直接将古文字和今文字形成对照,对学生理解相同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直接的作用。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才是讨论寓言所蕴含的哲理,如此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意旨。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因“格物”而“致知”。不论是在探究生字教学的内涵上,还是寻找阅读教学的规律上,或者写作教学的精髓上,抑或文言文教学的意旨上,都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要切实地指导好学生探究事物的根源。

参考文献:

[1]黄俊.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4).

[2]杨洁芬.浅谈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J].赤子,2017(5).

[3]陈学君.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9(36).

作者简介:刘惠莲,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丰县孙楼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