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新”材料 点燃幼儿“新”思想

2020-07-09 03:33李璐瑶
求知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手工活动材料投放幼儿教育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木艺新材料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投放的重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构建能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其次介绍了如何创设美工区和木工区,为幼儿投放科学、合理的木艺新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操作需求,为幼儿适当地添加对应的材料,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这不但能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启发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木艺新材料;手工活动;材料投放;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0-0068-02

引 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手工活动中,教师不但要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要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引导幼儿富有创造性地创作作品。所以,在为幼儿投放木艺新材料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性格特征,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为主,为幼儿投放科学、合理的新材料,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参与手工活动的热情,点燃幼儿的创新思想和意识,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小班木艺新材料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投放的重要性

幼儿的兴趣来源于材料,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的发展主要依赖对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支持幼儿的操作、探究和制作等活动。这需要教师投放木艺新材料,不但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喜好,而且要能充分激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说,教师合理地投放木艺新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生活认知和经验,开发幼儿的智力,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同时,教师既要注重木艺新材料的趣味性,又要彰显木艺新材料投放的教育性,真正让手工活动实现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学习相关知识,使幼儿在手工活动之中形成灵活的大脑和双手[1]。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兴趣难以长时间维持,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投放新材料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参与的兴趣和意愿,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构建能力,使手工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游戏天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小班木艺新材料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投放和使用的有效策略

1.美工区

艺术,是人们感受美和创造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态度表达的独特方式。可以说,每名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历经长期浇灌,逐渐萌发出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表现美的能力。因此,在小班幼儿手工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投放木艺新材料,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2]。所以,教师投放木艺新材料要充分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喜好,确保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学有所获。

(1)隐性教育

幼儿手工活动不仅要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使隐性教育发挥最大化功能。隐性教育就是环境,即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宽松、适宜的活动环境。教师可以在美工区创设一个独立的空间作为“木艺吧”,展示一些立體的木艺作品、图片等,营造良好的手工工艺创作氛围。同时,教师要为幼儿投放相关的木质材料,包括大小不一的圆形木块、木板、木条、树枝、各种造型的大型木头等,以及一些其他材料[3],如排笔、线描笔、彩绳、超轻泥、包装纸等,鼓励幼儿大胆想,让幼儿逐渐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有的幼儿可以用一块长方形木板、各色颜料进行木板的彩绘;有的幼儿选择在圆形木板上彩绘、描画;还有的幼儿在木板上创作纸巾小人等;也有幼儿选择在一根树枝上进行彩绘,将树枝点缀成绿色,在树枝节点上点出两个黑色的小圆点,变成一条小蛇。这样,越来越多的幼儿积极参与其中,纷纷开始创作,并创作出造型百态的鳄鱼、毛毛虫等。幼儿根据木头的造型展开想象,并进行添画、创作,以此促进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从而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拥有更多机会体验和欣赏美[4]。

(2)层次教育

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幼儿投放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实践水平的木艺新材料,尽可能满足每位幼儿的手工活动需要和材料需求,逐渐引导幼儿从原有的水平发展到更高的水平[5]。所以,教师在投放木艺新材料时,要高度重视层次性教育,确保每位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学有所得。

例如,当幼儿创作出小蛇、毛毛虫和鳄鱼等造型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创造一座“魔法森林”。首先,教师可以新增木栅栏、大小木头等材料,引导幼儿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和认知水平来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差异。其次,教师要进一步发散幼儿的思维,带领幼儿到户外展开活动,让幼儿走进草地进行创作。此时,一名幼儿发现了一根造型独特的木头,便转身对另一名幼儿说:“你能帮我一下,把它变成小人吗?”于是,两名幼儿开始共同创作,他们先用白乳胶将玉米胶粒黏在木头上,做成小人的头发,又用纽扣和红酒塞做小人的眼睛、鼻子,再用一张蛋糕纸托为小人做衣服,这样一个可爱的“小人”便诞生了。此后,一些其他幼儿还创作了蜗牛、企鹅、刺猬和啄木鸟等作品。这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而且使幼儿获得了良好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具体需求,循序渐进地为幼儿提供新的工艺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更好的创作,真正实现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6]。

2.木工区

木工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木工制品,如简单实用的家具、精雕细琢的艺术观赏品等,都是人们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木工制品的加工是一个动手、动脑的综合创作过程[7]。因此,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立有趣的木工坊,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体会创造的乐趣,用木艺点缀幼儿的成长,锻炼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带领幼儿感悟木艺操作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为幼儿成长为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认识木工工具

对于木工工具,每位幼儿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但由于家长往往出于安全考虑,不愿让幼儿参与这类活动,导致幼儿缺乏对这些工具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了解木工工具的价值和用途。教师可以为幼儿投放一些关于木工的书籍和工具,强化幼儿对木工工具的认识和记忆,为幼儿的下一步手工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习木工制作

在幼儿熟悉了大部分木工工具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投放的木艺新材料不仅要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和趣味性,還要充分满足每位幼儿的制作需求。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合实际生活的材料,如树枝、树皮、一些零碎的木块、木条,规范的桌面、凳脚等。在投放工具时,教师可以选取儿童用刀、拉锯和锤子等,并为幼儿配备围裙、护目镜和手套等,告知幼儿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8]。这样,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木工中的小技巧和规律。例如,幼儿在敲打时发现难以将桌面与凳脚固定,此时幼儿可以将木块的背面凿出凹面,制作一个方形的桌凳。教师也可以让幼儿用敲打、拼装的方法制作家具、搭建房屋等,不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需求,为幼儿投放新的工艺材料,让幼儿的木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比如,教师出示木质相框的模型,为幼儿讲解相框的制作过程,交代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提供防护眼镜、安全帽、专用手套、各种形状的木头、锤子等材料,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一名幼儿负责加工木头零件,一名幼儿负责组合材料,一名幼儿负责相框装饰等,从而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最终,幼儿制作出各种形状的相框,有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断感知木质相框的美,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小班木艺新材料在幼儿手工活动中的投放和使用,不但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合理、巧妙地投放木艺新材料,根据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操作需求,为幼儿适当添加相应的材料,以最大限度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体会创造的乐趣。

[参考文献]

顾纬亚.妙用壳资源 构建灵动区域[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83.

王月.中班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互助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培养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6):1-3.

蔡丽琼.幼儿手工活动教学策略的实施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131+133.

邵建媚.利用瑶族本土资源开展幼儿手工活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44.

李果.聚焦创造性思维的幼儿手工活动模式探微[J].教育科学论坛,2019(29):40-41.

杨欣蓝,冶伟萌.幼儿手工活动中创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9(07):158-159.

宋奕萍.利用废旧材料在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224.

包宇婷.废旧材料在幼儿手工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6):199.

作者简介:李璐瑶(1991.12—),女,浙江杭州人,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手工活动材料投放幼儿教育
略谈幼儿手工活动的指导策略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例谈手工活动中环保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