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教”与“学”的最佳契合

2020-08-12 06:34周洁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7期
关键词:优化教学教学设计语文教学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创新教学方法,寻求“教”与“学”的最佳契合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以《回忆我的母亲》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如何促进“教”与“学”的最佳契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更新理念;教学设计;优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教”与“学”的处理总是难以实现平衡。最近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更是激发了笔者寻找二者之间最佳契合点的思考。

这是校内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教学内容是朱德的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课后授课教师介绍了其教学设计意图:因为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所以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叙事和抒情特点,进而理解朱德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追思之情。听课者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学生大致能够把握文本借助多件事写母亲和借助叙事进行抒情等特点。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几乎全部在教师的设计下开展活动,这对于学生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这节课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授课教师没有意识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需要契合。为此,笔者以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教学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谈如何促进“教”与“学”的最佳契合。

一、更新理念,科学设计教学

创新教学理念是广大教师的追求。教师要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根据学情不断超越,并进行大胆创新。

执教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的教学设计就需从“教”和“学”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从“教”的角度出发,从文体方面考虑,教师要以让学生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为宗旨,探讨符合学情的教学方式。从“学”的角度出发,学生要接受教师的“引”,更要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托文本内容自主发现这篇散文的特点,进而上升到对回忆性散文“类”的认知。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例如,“教”要“引”而不“包办”,既要明确学习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循善诱,运用问题链接、小组讨论等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学”要“沉”而不“肤浅”,一是对课文的研习要“沉”入文本,不可简单停留于其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而要分析出这篇文章的叙事特点;二是对回忆性散文的概括不能停留在对这一篇散文的理解上,要将学习的视域扩展,掌握这类文章的共性特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当然,对于“学”的把握,需要“教”的正确定位和让位,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习目标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其考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没有兴趣学、学习效果如何。

二、把握学情,适时调整教学

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但是,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对教学设计进行适时地跟进与调适。

根据学情跟进与调适教学设计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因为学情复杂,任何想事先全盘把握学生状况的做法都是虚妄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包办学生的“学”,又不能任由学生完全自主的“学”,适宜的做法是教师全程跟进并融入学生的“学”,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学生的如下表现予以回应。一是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予以认可。例如,在讲解回忆性散文特点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阅读情况和理解情况谈及这类散文都会围绕回忆的人物,叙写他(她)的一些事情,这样的记叙可以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可以是总写与分写相结合,也可以是以作者为叙事视角和以事件亲历者为叙事视角相结合。对于这些发现,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领悟与概括予以赞赏,并鼓励学生有更多的精彩发现。二是对学生的困惑予以点拨。例如,有的学生对朱德在文中多用平实的语言叙写母亲而少有对母亲的描写不是很理解。根据学生的陈述,以往看到的记叙类文体多是叙事与描写相结合。针对学生的质疑,笔者分两步调整教学安排。第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小结加以解释,借助学生的力量,促进全体学生同步生发思考,并乐于接受其观点。有学生就从作者和母亲的气质类型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母亲是质朴的人,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而作者在母亲的影响下,继承了这种特质,故而作者将情感外化为文字时,也是以朴质为主要特点。这个发现源于创作者的内在心理机制,贴合母亲的性格,自然能够“解惑”。第二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这篇文章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将其与鲁迅的《藤野先生》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辨识不同的回忆性散文的不同写作方式,但是叙事、写人、抒情是其共性特点。经由“教”与“学”主体的多向努力,它们之间的契合度会越来越高。

三、自觉反思,不断优化教学

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师生长期的实践和努力。为此,聪敏的教师总会不断地指点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并自觉进行教后反思,继而为后续教学的持续契合进行多方优化。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进行广泛思考和总结。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质朴语言进行叙事、抒情表达的意图,思考写作中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教师要深思怎样在课前更好地运用一些背景知识(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朱德母亲公祭大会等),要考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还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引子,引导学生去探索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会引起如此规格的公祭;并将这个仪式的意义与文本结尾部分作者对“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价值认同结合起来,继而助推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本的创作主旨。只要坚持教学反思,“教”与“学”的最佳契合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项智力活动,科学性很强,教师必须带头加强科研,努力带动学生进入真学习状态,继而寻求“教”与“学”的最佳契合。

參考文献:

[1]周文忠.《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9(9).

[2]程先国.基于经验的理论提炼——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路径实践研究”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35).

[3]尹小燕.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探索——评《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9(21).

[4]李锦东.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0(4).

作者简介:周洁(1980—),女,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优化教学教学设计语文教学
浅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优化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会计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