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

2021-01-19 23:24蔡金萍
求知导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摘 要: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化教学材料,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组织生活化科学实验,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4-0022-03

作者简介:蔡金萍(1987.10—),女,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小学科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具有浓厚的生活化色彩,学生学到的大部分内容源于一些生活常识[1]。 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为知识解读提供良好依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各种学生熟悉的生活范例辅助知识解读,并设计各类生活化实践探究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解答,这样的学习过程更为轻松,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有很多具体的体现形式,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生活化教学内容,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知识学习的参照[3]。这样可以快速拉近学生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可以广泛收集各种生活化素材,从教学主题出发,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这些素材或范例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学习印象,让学生基于这些内容逐渐理解知识要点,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效率[4]。

小学科学课本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科学现象。但是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将课本知识作为科学理论进行讲解,很少在知识教学中融入生活现象,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最终对科学课产生负面情绪[5]。要想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重建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认识,转变教学思维,增强课程教学的生活化色彩。

比如,在教学“四季的天气”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各种天气的图片,如春日暖阳、冬天的雪、秋天的雨。学生对这些现象感觉十分熟悉,立刻产生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一步结合这些生活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一年四季都有哪些天气现象?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从而快速理解所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课程实效,为学生营造开放、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吸收科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情境为依托进行知识解读,这对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优化知识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在讲到一些需要学生探究的知识内容时,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知识内容出发,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和素材引入课堂,以生活化背景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为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提供更大的空间[6]。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和生活经验就问题展开探析,从而逐渐理解相关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教师应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现、探究活动。科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调动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或生活常识思考教学情境中的现象,让科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和趣味化[7]。

比如,在教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在一个光滑的平面上推一辆小车,如何让小车快速动起来?当小车运动起来后,如何让其停下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少学生意识到让小车快速运动需要用力推一下,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需要用力拉住它。这都是力的作用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力的效用。在这样直观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解析问题,体会其中的原理,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材料

探究活动教学要用到相应的活动材料或设备。教师设计探究活动时,可以引入生活中易于获取的材料[8]。这样的教学设计具备生活化色彩,学生了解这些材料可以如何使用,就能拓展实验探究空间,其学习自主性也会更高。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生活化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中易于获取的多元化材料,从而保证后续的探究活动更顺利的展开[9]。这会让知识教学的实效得到提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学习发现,更好地探究实验背后的知识原理,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化教学情境,也离不开生活化探究材料。比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以简易的方式探寻声音产生的原理和条件,理解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一把尺子、一支铅笔,让学生尝试利用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学生不觉得这是枯燥的实验探究,而是有趣的游戏比拼,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探究材料很熟悉。学生会观察到,不同的物品和材质发出的声音有所差别,让这些物体发声通常需要一个外部作用力,如抖动纸张、敲击尺子等,从而逐渐找到一些相关规律。在学生有了真实的活动体验后,教师再揭示这些现象蕴含的知识原理,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很好的参照,能够形成更深刻的学习印象,这才是优质的课堂教学应达到的良好效果[10]。

四、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课后作业,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11]。为了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教师可以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设计相对具体的作业任务。如果是比较复杂的任务,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锻炼合作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会得出一些相应的结论。开放性较强的课后作业能够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12]。

比如,在教学完“声音的奥秘”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基于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研究小组,去公共场所分辨各种声音,尤其是对人体有害的噪声。在学生调查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所学知识防治噪声。经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从噪音的产生途径出发,我们应做到言语温和,不大声喧哗;考虑到噪声的传播途径,我们应做到可以戴上耳塞,隔绝噪声。”有了这种真实的调查实践经历后,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声音,并且感受到噪声污染的危害。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产生噪音,在噪音环境中懂得如何避免受到噪音的影响。这样的探究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参与整个实践过程,对理论知识形成更深刻的学习印象[13]。考虑到小学科学知识普遍具备很强的實用性,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各类生活实际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14]。

科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一些生活现象。例如,人们常说的“冬不穿白,夏不穿黑”,其实是因为白色能反射所有光,吸收热量较少;而黑色则相反。不仅如此,科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规避一些危险行为,如电闪雷鸣时站在树底下易被雷袭击;饮用汽水前,上下猛烈摇晃汽水瓶,打开时汽水会迸溅。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一些开放、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15]。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自己栽种一种小植物,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给予其充分的照料,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个活动对学生而言有一定挑战,同时,当看到自己栽种的植物一点点长大时,学生内心会充满成就感与喜悦。这样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知识教学的深化,能够让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有更多的收获,同时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六、组织生活化的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合理地应用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16]。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年级阶段特点,组织生活化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感受科学知识的丰富内涵,掌握合理运用科学知识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17]。此外,生活化科学实验具有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小学生主动学习和观察,从而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了三张小纸板、手电筒、一个水杯这三样实验器材,带领学生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该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光在空气和水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科书上的三幅图,让学生观察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晚的彩霞所照射出来的光线,思考如何解释这些光照的现象,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物体把光遮住,光还能照过去吗?”随后,教师拿出手电筒、三张小纸板和一个水杯,设计第一个实验,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出一道光线,另一个学生拿出小纸板挡住光线;第二个实验中,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出一道光线,另一个学生用装了水的水杯垂直挡在手电筒照出的光上。这两个实验都能够证明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样的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这样的实验将科学知识和生活有机整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优化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18]。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学科包含生物、物理、化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启蒙意义。这也意味着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具有烦琐性和跨学科的特点,需要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保证课堂的趣味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全面认识生活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景坡.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4):50.

[2]李志波.“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J].成才之路,2014(18):14-15.

[3]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170,180.

[4]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陈永靖.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2021(19):132.

[6]杨丽云.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3):157-158.

[7]王丰年.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J].小学生,2021(05):76-77.

[8]代晓燕.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J].新课程,2021(13):90.

[9]杨慧.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运用思考[J].小学生,2021(04):29.

[10]杨九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4):157-158.

[11]薛琴.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第二课堂,2021(01):52-53.

[12]李宣.小学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浅探[J].山东教育,2021(Z1):120.

[13]钟宇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教育观察,2020,9(11):134,136.

[14]贾小丽.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发展,2020(03):94.

[15]代维维.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2):120.

[16]柳红.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167-168.

[17]李秀琴.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3):255-256.

[18]何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196.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