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多元情境模式 促进教学相长

2021-01-19 23:24石倩凡
求知导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情境教学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启迪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点,它是一项有利于实现学用结合、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创设多元教学情境。这样既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又能较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有效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和合作探究,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下面,文章就情境教学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展开分析,提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4-0034-03

作者简介:石倩凡(1984.1—),女,江苏省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是指在某一类学科活动中,教师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理解、体验与内化所学知识。根据创设途径和活动形式进行分类,在一般情况下,教学情境有借助实物或图像创设的,有借助动作(或活动)创设的,有借助语言创设的,有借助新旧知识(观念)之间的关系或矛盾创设的,有借助背景知识创设的,有借助问题现象创设的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情境,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套用[1]。那么,就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如何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呢?

一、简析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

历史教学情境就是根据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努力还原历史现象或加强环境渲染,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2]。其价值和意义集中地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一是借助实物、PPT和图片、课件等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更好地“复现”历史现象,“还原”历史概貌,把历史知识更好地展现出来;二是教师借助语言描述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三是通过各类动作来创设活动类历史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角色”,通过观察与对话、模仿与表演、思维与分析等活动形式,有效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并不断挖掘他们的历史学习潜能;四是通过问题形式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更好地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性阶段,他们在利用大脑进行思考的同时,还在借助“形象、色彩、声音、活动” 等媒介进行情绪性思维。再加上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丰富复杂、时空跨越等特点,积极开展多元化情境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所学知识。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3]。情境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其记忆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加强自身与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通过共同讨论和分析来实现教学目标。情境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一互动要求,促进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感悟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转变对历史的刻板印象,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4]。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无论创设哪种教学情境,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避免创设的情境和教学本身关联不大,确保情境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选择和本节课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来整理相关的教学材料,并有层次地呈现不同的内容。此外,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学生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提高学习质量[5]。

(二)适当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从教学内容、基本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提高情境与实际教学情况的适配性。比如,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尽可能地选择直观性的图像展示,如图片、视频,让学生能够在直观的情境中获得直接经验,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情感。而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可以使用文字或实物创设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际性原则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导致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脱节。学生看起来好像掌握了很多的知识,但是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寥寥无几,这也是传统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很好地将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情境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情境教学也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和实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四)简约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教学成效要成正比,否则情境的创设就违背了教学初衷。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无论在材料的准备上,还是在课件的设计中,教师都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果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则需要调整教学方法。

在實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的资源收集能力,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尽可能考虑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情境教学的价值。但是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否则将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简要构建与反思

(一)实物与图像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所谓“实物”,主要指各类模型、标本等;“图像”即直观性工具,包括板书、图画、幻灯片、音像资料等信息化手段。这些实物和图像类教学情境既有传统因素,又有现代元素;既有静的,又有动的;既可单独使用,又能综合运用。

以“三国鼎立”的内容为例,在讲述“魏、蜀、吴”地理位置时,教师可以借助“司母戊鼎”和“三国地理位置”等教学挂图,通过求同与求异的类比式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鼎立”的历史内涵。而在讲述具体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大型历史故事片《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精彩片段,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并引导他们通过“视文互动”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好的感知、理解和内化。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形象生动又可观可感。

(二)动作或活动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动作或活动的主体既可指教师又可指学生,有时指师生互动。其内容和形式包括“操作”“表演”“具体活动”“演示”等类型。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并学习“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出使西域目的是什么?主要经过如何?”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文字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另一方面,学生需要确定该路线对应当代的基本走向。在这种相互合作与探究中,学生发现——我国最西部的两大边界是新疆和西藏,而珠穆朗玛峰既是西藏的“天然屏障”,又是中外交往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小组通过“角色表演”来模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把中国的丝绸、陶器与西方的核桃、马等进行“互通有无、物物交换”,这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促进了学生思考。

(三)语言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绝不是抽象的语义代码,而是能够让听众在大脑中呈现与语言描述对应的“画面”形象。抑扬顿挫的语调、言之有物的情节、绘声绘色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肢体性语言的协调配合,能够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情境中。以“甲午中日战争”内容为例,教师这样讲述“黄海战役”的具体情节:“在异常激烈的海战中,致远舰屡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然而它毫无畏惧,依然奋勇向前,最终遭受鱼雷重创,许多将士壮烈牺牲。在即将沉船的生死关头,随从向邓志昌送上救生圈。然而,邓世昌抱着‘誓与致远共存亡’的坚定信念,拒绝使用救生圈,并且果断地揽住自己的爱犬,一起沉没在波涛汹涌的黄海中……”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情境,收获了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双赢”效果。

(四)背景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所谓“背景”,又叫“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的总称。就历史学科而言,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人物介绍”“时代背景”和“历史典故”等内容。历史学习需要良好的“时空”因素,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跨越与还原”中更好地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纵横交错中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开展“林则徐虎门销烟”教学时,教师既要讲述鸦片的危害,又要讲述“时人对鸦片的不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派思想和禁烟壮举更好地凸现出来。又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中,学生只有了解当时明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性质和重大意义——宣扬大明国威(政治目的),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促进中外交流(国际意义),让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与西方的海外殖民扩张有本质的区别。

(五)根据新旧知识(观念)之间的关系或矛盾创设与应用教学情境

知识是相互联系和深度融通的,知识结构需要通过互动联系进行维持和支撑,这样,学生才能在厚积薄发中取得“滚动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以“旧知识(已学知识)”为基础,而新知识要么是在已学知识中引申与发展而来的;要么是在旧知识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或者把已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来的。这就是说,已学知识永远都是新知学习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有效支撑点”和“认知停靠点”。

就历史学科来说,教师应善于利用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感知、再认识,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意识、能力和素养,促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或矛盾中找到思维生成点和有效创新点。

(六)问题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从本质上来说,人的“感知”并非学习活动的根本因素,但学生在学习中离不开感知,且多是从感知开始的。那么,产生学习意识、开展学习活动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这就是问题意识。值得强调的是,问题意识体现在教师层面上是“课堂提问”,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常规性手段”;体现在学生层面上是“质疑问难”,这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动力和活力”。

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内容为例,教师设计如下问题:汉武帝听从并接受了谁的思想建议?在这种思想策略的引导下,他采取了哪些基本策略?实施这些基本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对中国未来的历史发展有着什么样的重大作用和实际影响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知识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师生进行共同梳理、总结和提炼,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 语

总之,教学情境是学科活动的基本因素,情境教学是一项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促进教学目标高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九凤.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108.

[2]杨鑫.巧用情境教学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当代家庭教育,2020(05):93.

[3]孙健.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家长,2020(05):97-98.

[4]顾伯方,张明英.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2020(07):112.

[5]吴霞.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57.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