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2021-03-14 22:14高丛林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进行“素养为本”的教学,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以学科中心课程为主的教学,更加突出学生和社会的中心地位。知识结构的重新编排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充分揭示无形的数学概念。一直以来,如何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些都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文章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展开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高丛林(1976.12—),男,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生,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第14次党代表。

一、前言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掌握数学知识点是实现该教学目标的力量支撑。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数学思维的建立、深刻感悟及有效运用都需要通过核心素养的认知提升来完成[1]。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和推动自我成长的重要发展阶段,教师需要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规范意识,培养数学综合能力[2]。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阅读能力欠缺

部分小学学生和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阅读的概念,对于阅读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狭隘的读书、看报等层面。数学教师普遍认为阅读能力是人文学科教学的培养工作。这种认知的形成来源于分学科教学长久以来养成的观念和认知,导致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新的知识概念的接收。据观察,大部分教师在此前的教学中并没有了解数学阅读的概念,部分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将其真正落实,也不清楚究竟要怎样开展教學活动,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投入阅读教学[3]。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教师及学生并没有形成对于数学阅读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的数学问题时,无法通过阅读来获取重要信息。其二是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本身缺少阅读能力培养的路径,无法切实有效地以精准教学方法来针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导致教师即使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也难以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带动阅读升级,构建阅读系统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更多地以汉语文字的形式表示,但是在问题解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文字表述的内容通过解析,转化为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形成数学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指导阅读转换的理解能力,教师自身对于文字的精准把握能力不足,在进行语言叙述时存在一定的漏洞和歧义,这就导致其在教学指导中很难形成语言意识,不能做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关键词,筛选出题目内部隐含的信息等[4]。

(二)问题意识缺失

当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不理解问题意识的概念及作用,即使有一些学生存在问题意识,也仅流于表面,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会对其问题发现能力等造成影响,不利于其今后的学习。首先,因学生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导致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突出,缺少主动性,其知识主要源自教师的灌输,而由此而来的知识往往杂乱无序,导致学生所建立的认知结构同样无序,学生即使遇到问题,也无法从这种认知结构中找寻出有用信息以明确问题。其次,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胆怯乃至恐惧的心理,与教师相处时更是如此。大多数学生不敢质疑教师得出的结论,长此以往,他们会丧失提出疑问的自信心,引发恶性循环[5]。

(三)学习兴趣缺乏

我国近几年虽然始终提倡及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深远,学校教师及家长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对应试教育的态度,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思想的禁锢根深蒂固,呆板的教学方法被沿用至今。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对理论知识直接传授的方式,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被动的,长期处于被支配的状态,被教师要求记录学习笔记或被动练习。在教师的独断安排之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探究式教学方式,与学生缺乏更多的交流互动。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被动学习知识之后,无法深刻理解其内涵,在数学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不强[6]。这对于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有不利影响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提升兴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致使学生主动研究的意识较弱,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更偏向于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不愿意更加主动地使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这是在长期传统教育背景之下形成的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师生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及含义理解得不够深刻。学生从已经习惯的学习方式向创新型学习方式转变是需要时间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改革创新自身教学理念和模式,之后再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逐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深刻内涵。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科融合,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通过语言文字阅览来获取关键性信息知识,形成思维,并完成对于世界的认知的活动方式。但是,在传统的社会观念或是教育教学环境中,人们对于阅读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文学阅读层面,对于数学阅读能力的关注度不高。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要求,现代教育应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小学阶段学科教学需要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色,其中数学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文本描述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生活场景讲述出来。学生在不断描述中,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的关联,同时对文字怎样表述逻辑关系有了清晰的认知,在后面遇到数学文本时,能够调用这部分思维,尝试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7]。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习到的语言方式,用最简短的表达,将直角三角形特征描述出来。随着不断地表述练习,学生最终能够通过“三角形三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这样的话语来完成对于直角三角形的描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从对三个边和三个角进行分别描述,到对两个边一个角进行描述,最后到对一个直角进行描述,实现了在有限的用语条件下保证内容精简的同时,使语言内容蕴含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逐渐了解了如何用简短话语对丰富信息进行精准表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直角便可以判定为直角三角形,通过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判断出直角的两个边相互垂直,与直角相对的第三个边为三角形的斜边等诸多隐藏于文字中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将语文阅读能力应用到数学学习中,能够打破思维壁垒,使学生更好、更容易地将学习思维投入学习认知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的创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通过实践操作创建问题情境。和其他理科类似,数学学科同样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不同的是数学缺少可操作性实验,因此,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建帮助学生参与其中,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培养问题意识。二是通过生活实际创建问题情境。数学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因此,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事物等创建问题情境,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提高其问题意识。问题情境的创建能够引发学生提出数学知识问题,同时还可以为解决后续出现的问题提供依据及信息上的帮助。为了保证问题情境的效果,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能力,如理解能力、学习进度、生活背景等,同时还要参考教材的内容,如此方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创建矛盾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科学定理是在讨论中获得的灵感。激烈的思维碰撞能够催化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为其后续的求证奠定基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储备更多数学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掌握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与思考的能力,进而提出各种问题。在这种情況下,学生就会发现实际结论和自己所学知识存在冲突的情况,能够更好地培养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有意为学生设置具有矛盾的问题,引发分歧,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进而形成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不仅需要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将以往所学知识与新知识串联到一起,使其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以往的学习方式转变成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这一流程,教师可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来达到这一目标[8]。例如,在学习方程应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情境,若你手上有300元,商店中的圆珠笔每支6元,尺子每把3元,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提出十分精彩的问题,远超出教师的预期。利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在进行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稚嫩,都需要及时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其积极性提升。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及想法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但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运用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来回答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就所传授的知识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这一数学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在进行这一教学过程时,教师应端正自身的教学理念,适当运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开展并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需改进自身教学理念,采取灵活性强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对情况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需要对每名学生现有知识基础、思维理念及学习习惯加以分析并做到因材施教,力求每名学生在数学方面都可以获得更多发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科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现“圆的面积”的相关知识点,并通过师生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发现“圆的面积”计算法则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最终,对这一计算法则加以正确运用。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不断拓展数学学习深度,应重视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在实施教学活动时,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特征,在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其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学生通过认真求证、勇于猜测、动手实践及自主观察等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化的归类及比较,这一过程不但使其对数学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时也使自身的数学学习技能得到增强。学生能够学会主动对如何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等策略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养成了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将核心素养引入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体现,是教学观念创新及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何璇,孙海燕,马云鹏.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本土理解:基于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9):50-54.

刘晓君.经历抽象建模过程,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数量关系”教学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21(29):50-51.

李永福.培养核心素养  提升计算能力:论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1(36):119-120.

李燕.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例谈:以小学高年级“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J].山西教育(教学),2021(10):3-4.

胡志刚.走“进”生活,走“近”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33):27-28.

朱春波.让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31-132.

周莹,刘东鑫.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测量”单元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10):53-56.

刘丽萍.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计算教学优化策略探析:以二年级下册“回收废电池”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1(10):89-94.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