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学习任务活动设计的思路与实现

2021-04-22 05:30王淑侠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主体活动设计核心素养

摘要:聚焦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以“学”为基点构建课堂,从学的角度设计教,从教的角度推动学,学习任务群活动设计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有意义地学习。以活动为主线,以诵读为辅线,采用板块式设置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核心素养;活动设计;学习主体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程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与融通,学习过程的自主探究与建构,关注学习结果的多样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将托物言志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四种类型集中在一个单元,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为了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可从课标、教材、学情、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确定本单元的学习方式,以散文诵读分享活动为核心,以散文朗读会、绘制结构图、分享心中的美、学习写作手法四大学习任务贯穿每篇课文的学习。每篇课文学习前都有一个共同的预学活动——朗读筹备会,结合每篇课文的具体内容,教师分别给出不同的提示语和要求。

下文即以《白杨礼赞》一课为例,阐述学习任务活动设计的思路与实现。

一、学生任务一:朗读筹备

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关注精彩的语句,从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活动一:明确预学要求

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在文中做好圈点批注,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读书。

1.在文中画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读出作者的“礼赞”之情。

2.关注能给你带来画面感的语句,在脑海中勾勒图景。

3.注意特殊句式的朗读表达。

4.配乐与合理的朗诵词分工可以让你们的朗诵更加打动人。

活动二:明确散文朗诵评价量规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筹备朗读展示会,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此环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活动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二、学习任务二:散文朗读会

活动一:明确展示要求

将班级学生分成12组,每3组负责本单元一课的朗诵筹备活动。没有诵读展示任务的组员认真聆听并按照朗诵评价量规进行打分。展示结束,评出优胜组。每篇文章不需要展示的小组成员可以以个人形式筹备,发送音频作品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再读礼赞语句感知文章抒情线索

这一环节不仅检测了预学环节的要求,而且通过学生把饱含情感、厚实、具有强烈穿透力的声音,融进集体诵读,犹如参天白杨拔地而起,形成了朗读中的制高点,强烈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走进文本,體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任务三:理清文章结构

活动一:默读课文

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贯穿全文,默读课文时抓住关键语句,绘制文章的结构图。

活动二:小组推荐学生进行汇报,汇报人讲清绘制理由

这两个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两个活动每个小组完成的程度不一,有些有争论的问题可以暂时保留,等待后续解决。

四、学习任务四:分享你心中的白杨图景

活动一:分享朗读筹备中学生关注到的具有画面感的语句

通过朗读分享,学生从环境、外形两方面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从分享结果看,学生找到的语句集中在第二段和第五段,这个活动让学生再一次深入走进文本。

通过诵读文本内容学生能归纳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的不平凡。这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白杨树的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到白杨树的笔直、力争上游的特点,领悟白杨树的飒爽英姿。

活动二:学生再次诵读礼赞白杨的句子并感受作者情感的步步推进

五、学生任务五:学习写作手法

活动一:阅读课后茅盾的《题白杨图》诗并为诗作注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阅读小诗、结合文章内容,从白杨树的内在美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象征意义。

结合文章内容,前三句诗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最后一句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出示与写作背景相关的链接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活动二:阅读链接材料

社会背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出现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面对日军的残酷进攻,根据地军民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国民党反动派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广大民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顽强战斗,巩固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茅盾在此期间,亲身体验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

茅盾的个人经历:

1937年抗战初期,茅盾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上海沦陷后,他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12月,应邀去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4月被迫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同年5月抵达延安。1940年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白杨礼赞》写作于1941年3月。

活动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生重点分析理解文中四个“难道”句。

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发思考,为由树到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由于作者当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只能借助白杨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歌颂抗日军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活动四:完成《题白杨图》批注

《题白杨图》前三句诗由树干的挺拔壮美,树枝树叶的紧密团结、力争上游写到羞与树中贵族为伍,甘与榆、枣等大众为伴的对比,最后上升到推崇白杨的风骨,以白杨象征民族精神。

活动五:再读礼赞语句

学生带着美感再读礼赞语句,感受字里行间白杨树的阳刚之美,感受作者情感的步步推进,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语调由缓慢舒缓到激情澎湃、高亢,读出赞美、自豪、热爱之情。

活动六:完善结构图并解决任务三中理清结构时争论的问题

活动七:有感情地诵读文章

六、学习任务六:总结托物言志散文特点

活动一:学生归纳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为了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学生归纳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细致描绘物;突出物的某个特征;赋予物象征意义。

活动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枫叶礼赞》《峭壁上的树》,思考两篇文章分别借助什么物?突出物的什么特征?有什么象征意义?

七、教学思考

1.从教学结构上看,上述六个学习任务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六个板块,对最能揭示主旨的部分进行精当的赏析;从教学方法上看,读与思、读与品、读与悟相结合,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线,以诵读为辅线,层层递进,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

2.本课教学设计是以学习任务群为主线,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有意义地学习,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教师是观察者、资源提供者、学习促进者。以“学”为基点构建课堂,从学的角度设计教,从教的角度推动学。学生从关注自我学习,到关注团队合作和沟通;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悟文本语言内涵,丰富审美情感,在思考中体验文本温度,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3.教师要始终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获取具有丰富情感的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给学生思考、感悟、表达的空间。整个教学过程设置的活动都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细读,增加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深度。文本教学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对文本特质的把握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建设和审美情感的养成上,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石卉芸.课堂教学的艺术精品[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作者简介:王淑侠(1975— ),女,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学习主体活动设计核心素养
浅析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以学生为本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让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