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启真 以美育人

2021-08-30 02:12李冰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李冰

摘要: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还具有审美性,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应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美育正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化课堂教学,可充分发掘语文教材及生活中的美育元素,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语文教学发挥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体现了丰厚的审美意蕴

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感观和体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审美就是对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所描绘出的“真”“善”“美”进行体验与认识。小学语文教材以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插图美体现丰厚的审美意蕴,因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且恰当的审美对象,如文字形式的审美(音、形、义、结构与修辞等)、内容的审美(自然风光、社会生活)、情境意境的审美等。

(一)以语言文字承载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本的细胞,文章中的一字一词一句皆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传递。简单一个“月”字就能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成人的眼里月是思乡和团圆,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则变成了镰刀、小船和玉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都值得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不仅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赵翼《瓯北诗话》提到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李白的诗歌雄奇瑰丽,充满大胆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一笔挥洒出庐山瀑布的动态之美,“飞流直下”生动地描绘出瀑布喷涌而出的壮观景象,可见山之高峻陡峭,水流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三千尺”进一步夸张瀑布的壮观,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一条银河临空而落,让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古诗词的语言还具有色彩美,杨万里所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皆是将色彩点缀得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到清新明丽,美不胜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以形象刻画美

小学生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其中包括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等。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展示祖国自然风光的文章,为我们展示出大自然不同风格的美。《黄山奇石》围绕黄山之奇,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景观,“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一块巨石前面加了一个“仙”字,竟让世人产生了许多联想。《庐山云雾》一文则充满了神秘之美,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令人称奇。《桂林山水》写山奇峭险峻,郁郁苍苍,写水秀丽多姿,颇具诗情画意之美。

除了自然风光之美,教材中还选取了很多著名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比如:梅兰芳、王戎、阿炳、詹天佑、雨来等。《草船借箭》一文以“借”为主线,重点写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从而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生性多疑等。《景阳冈》记叙了武松饮酒后,来到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读完文章后,一位豪放勇敢、倔强机敏的英雄形象就跃然纸上。《钱学森》一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在阅读中让人感受到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通过故事情节感知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由意境渲染美

意境之美是文章的内在品质,意境不是由视听感官直接察知,而是要通过联想、想象、品悟,并伴随着生活体验、情绪等来“意会”。古诗词通过意境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也有了人的情感,从而营造出或闲适、或清远、或幽静、或悲壮的意境。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是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歌起始就把重心落在人的心境上,“人闲”二字将整首诗的基调定了下来,此时没有人事烦扰,静到似乎可以听到“桂花落”的声音,紧接着又写夜色之宁静、山野之空旷,诗歌意境霎时开阔,给人静谧、闲适、空寂之感。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以动衬静,更将山林、深涧整体的幽远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美感情境,在朗读中感受美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引入美感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唤起审美直觉,使学生融情入境。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如配乐朗诵、图文结合、演一演等等。《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民间音乐家阿炳坎坷艰辛的一生,在教学前,教师播放第一遍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初步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随后引导学生熟读深思,深入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再去体会阿炳第二次听泉时的感受,“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读到这里,学生的情感已经有了初步的积淀,与主人公阿炳产生了情感共鸣,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置身于其间,进一步体会阿炳不屈的情怀。最后再次播放名曲《二泉映月》,渲染意境,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内涵后真正感受名曲之美和人物精神之美。

(二)利用图片品味形象美

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仅依靠文本语言很难使学生产生想象,唤起美感。表象往往来自对直接和间接生活的接触和观察,课堂中,教师就是连接学生和生活的一座桥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文章插图或者是直接呈现与文字相关的图片,图文结合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最终收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如《葡萄沟》一课图文并茂,文质兼美,课文写到金秋十月,葡萄成熟的美好画面,学生可以凭借想象初步感受葡萄溝的美景,但是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语就有了一定难度,作者为什么要说“五光十色”而不是“五颜六色”呢?这时,教师适时出示葡萄沟的葡萄成熟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葡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透亮的样子,感受葡萄沟的葡萄与别处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感染。

(三)启发想象创造美

“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密不可分,也是审美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诗歌中呈现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融情于境,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想象文本留白,可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激情。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精妙的语言、文章独具匠心的结构和立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平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采集生活中美的素材,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多多尝试,因势利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教师深入研读分析教材,领悟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同时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以想象的空间,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卢永霞.语文审美教育之应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19(6).

[2]周晓兵.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原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3]杨淑妮.怎样结合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07.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