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生符号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3-02-23 08:00徐佳敏
求知导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符号意识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符号意识被视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符号意识是数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学规律及本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提升他们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以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为例,简要分析了培养小学生符号意识的意义,探讨了聚焦学生符号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符号意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徐佳敏(1992—),女,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

符号在数学中无处不在。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使其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可以说,符号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概念性认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力落实。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充分考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符号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解数学语言,完成数学公式的推理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和内涵,深化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符号意识的意义

(一)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

数学符号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认知能力,为他们后续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数学符号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能够整合数学知识,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符号,使学生的数学结构认知更加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本质[1]。可以说,数学符号的学习对学生的数学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深入思考和理解数学符号,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数学的核心认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基本意识,促进其更好地把握数学本质及内涵。

(二)可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之美

符号意识发展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数学符号,感受数学符号学习的深刻内涵,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数学符号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语言的重要体现,不仅凸显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与严密性,还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不仅能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层面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能使其透过各种数学符号,感知到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等,领悟到数学语言的独特魅力。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悟数学本质;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透过数学去理解美、感知美、发现美及创造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感悟生活[2]。

二、聚焦学生符号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链接生活经验,唤醒符号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发现数学之美。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量不多,而且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善于发现和记忆各种直观的事物,因此对抽象的数学符号缺乏基本的概念。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3]。要知道,生活是数学之源,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符号,而且我们的生活本就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如汽车背后的“2.0 L”表示汽车的排量;矿泉水瓶上的“500 ml”表示水的容量;饼干盒上的“120 g”表示饼干的重量;等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教学目标,发掘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符号元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各种数学符号,理解符号的意义和作用,逐渐建立数学符号意识。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数字所代表的数量。例如,数字“1”可以表示一个小伙伴、一个太阳、一个气球、一只小羊等;而数字“2”则表示在“1”的基础上,又来了一个小伙伴,即两个小伙伴;如果想玩跳皮筋的游戏,两个小伙伴是肯定不够的,这时就需要再加入一个小伙伴,从而引出数字“3”……以此类推。在教学数字书写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化元素来形象地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数学符号。例如,“4”像旗帜高高挂起,“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麦子,“8”像麻花拧成结……这些与数字有关的元素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有效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关数学符号。通过这样形象的类比,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看到类似的物品,就能唤醒符号意识,感悟到符号的意义及作用[4]。

(二)创设教学情境,感知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重要体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应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掌握数学符号是帮助其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途径。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符号教学,契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符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行为,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符号知识,强化对数学符号的感知,最终实现高效学习。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基于加号(+)和减号(-)的内涵,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从两种符号的形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符号本身,并结合具体情境发挥想象,理解符号的含义。在学生对加号和减号的本质内涵有所理解后,教师可以呈现具体的应用情境,如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有3只小狗,另一张图片上有4只小狗。当教师点击“+”号时,两张图片的内容会叠加在一起,最终呈现一张有7只小狗的图片;当教师点击“-”号时,最终呈现一张只有1只小狗的图片。此时,教师便可提问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大家可以发现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数学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决定的不同结果”。通过动态化的情境呈现符号的形成和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符号的形成及本质内涵,从而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强化。

(三)运用趣味口诀,促进符号理解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中,除了要理解和记忆阿拉伯数字符号,还要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运算符号的含义。其中,加号(+)、减号(-)、等号(=)这三种运算符号相对简单,学生还比较好理解,在运用时也鲜少出现错误;但大于号(>)和小于号(<)这两个符号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则难以区分,他们在使用时经常出现混淆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运用趣味化的口诀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类符号。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记忆,促进他们对符号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1<20”和“20>

1”这两个表达式,并指出小于号的尖头是朝左的,而大于号的尖头是朝右的。通过仔细观察,学生不难发现,不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其尖头的一端永远指向较小的数字。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个记忆口诀:“小嘴吃小数,大嘴吃大数。”口诀的运用可以让数学符号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

(四)借助游戏教学,构建符号体系

游戲是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将游戏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使单一、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化、生动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教学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构建符号体系。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接着,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多媒体转向教室,要求学生在教室中寻找与这些图形相关的物品,并借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比一比,看看谁找到的相关物品最多、最准确。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中,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数学符号,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快乐成长。

数学符号蕴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数学符号中所蕴含的内在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数学符号,学会运用数学符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新游戏化教学形式,将平面、抽象的数学符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套完整的数学符号体系,助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5]。

(五)注重实践探究,深化符号应用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之一是实践性。《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他们学会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学生需要通过数学语言的学习,形成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并发展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6]。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在学生学习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符号知识应用于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对数学符号的应用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实践操作

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可以发现,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是不足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十分有必要。为此,在教授完基础的数学符号知识后,教师可设计相关的实践操作练习,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符号计算题,如5020=30,502649=73,453824=59。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符号计算题,如503020,624814。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并提高他们灵活运用各种符号的能力。

2.强化符号表达

在关于数量关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量关系式→列算式”的过程,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符号本质内涵的理解。以“作业本的单价是3元,27元能买几本?”这个问题为例,其中包含了单价、总价、数量的关系,对于刚开始学习乘除法的二年级小学生而言还比较抽象,若是没有具体的操作辅助而直接联系除法去解决问题,会存在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写出数量关系式,如“数量=总价÷单价”,最后根据题干中的对应数字,列出算式“27÷3=9”。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经历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从具体的实践中利用符号进行表达、说明、计算和推理,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符号应用意识,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智力、思维、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意义和价值,积极把握最新数学课标的内涵和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深化其对符号的感知、理解和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从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助推小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燕惠.低段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合刊1):87-90.

[2]李艳琴,宋乃庆.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5):28-31.

[3]曾小莲.立足数学课堂 培养符号意识: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号意识培养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2(21):165-168.

[4]白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有效措施[J].试题与研究,2023(4):146-148.

[5]顾思.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发展特点与培养对策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6):116-119.

[6]于芳.学生数学符号意识表现的四个维度及其培养方向[J].数学教学通讯,2022(16):18-19.

猜你喜欢
符号意识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用符号化思想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