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下的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

2023-02-23 08:00姚彩红
求知导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学习品质幼小衔接培养策略

摘 要: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有助于落实幼小衔接。幼儿的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主动性、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反思能力等。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依托日常活动,以不同学习品质为入手点,有针对性地应用适宜的策略,着力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使其做好入学准备。文章从幼儿不同的学习品质出发,阐述幼小衔接下的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姚彩红(1981—),女,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皇甫幼儿园。

众所周知,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桥梁”[1]。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如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提出了诸多幼儿入学准备建议,如围绕学习准备,建议教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其好奇、好问,产生学习兴趣,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在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良好行为倾向和积极态度,具体表现为兴趣与好奇心、主动性、专注力、想象与创造、反思等,是幼儿终身学习必备的品质[2]。由此可见,学习品质是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要把握幼小衔接时机,以日常活动为依托,以不同的学习品质为入手点,应用适宜的策略,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促使其做好学习准备,为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合理选择、投放材料,调动幼儿兴趣与好奇心

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乐于操作各种材料。材料是幼儿教育的支撑,是调动幼儿兴趣与好奇心的工具[3]。因此,在培养幼儿学习品质时,教师要合理选择和投放材料。

(一)选择有层次性的材料

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和认知特点存在差异。教师需要了解幼儿间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有层次性的材料,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学习需求,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夏天,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探究水。对于实践能力水平较低且生活经验匮乏的幼儿,教师可以以水的基本形态为重点,鼓励他们与水“互动”,探究水的颜色、味道、气味等。对于实践能力水平较高且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深入探究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如溶解性、水中物体沉浮的奥秘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比如,在幼儿研究水的物理性质时,可以使用不同温度的水;在研究沉浮的奥秘时,可以投放橡皮泥、木块、纸张、泡沫板等材料。多样的材料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推动探究活动的发展。

(二)投放低结构材料

在传统的幼儿活动中,部分教师会投放“成品”材料,在刚开始操作时,幼儿一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成品”材料缺乏探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容易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导致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更多地使用低结构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潜移默化地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我是小小建筑师”活动中,教师可以投放纸箱、木板、易拉罐、塑料瓶、牙膏盒、药盒等低结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会在兴趣的驱动下,化身为“建筑师”,发挥想象力,选择不同的材料,精心构建出各种形态的建筑物。例如,有的幼儿使用刀片在牙膏盒上切割出门和窗户,制作纸屋子;有的将纸箱作为房屋主体,用多个牙膏盒拼搭成斜面,充当屋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相互观察,了解彼此建造的不同建筑物,从而增强兴趣和好奇心,产生创作动力。由此可见,投放低结构材料可以使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保持持久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在活动中,不少幼儿会提出“我想参与”“我想表演”等诉求,这正是主动性的具体表现。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因素有很多,环境是其中之一[4]。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幼儿会积极体验活动。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一)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自主表述是幼儿主体性的实践表现。考虑到一些幼儿可能较为内向或胆小,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活动中应根据情况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表达,并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造一艘小船”的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橡皮泥,鼓励幼儿动手制作橡皮泥小船,让小船漂浮在水面上。这个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幼儿纷纷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并积极尝试。在此期间,笔者巡视了解情况,发现红红抓住了增加小船的排水量这一要点,成功使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但红红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在其他幼儿屡次失败后,笔者鼓励红红展示自己的成果。红红的成果吸引了其他幼儿的注意力,他们纷纷发问:“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于是,笔者抓住机会,鼓励红红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在笔者的鼓励和其他幼儿的期待下,红红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笔者对红红的表现进行了赞赏,并解释其中的原理。在后续的活动中,笔者持续采用这种方法,鼓励红红表达。慢慢地,红红树立起了自信心,开始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尊重、接纳幼儿的个性化想法

幼儿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渴望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在幼儿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还要善于倾听,特别是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尊重和接纳他们的个性化想法。

比如,在“不一样的‘秋”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和古琴曲《平沙落雁》。大部分幼儿能认真倾听,形成个性化感受。于是,在播放乐曲后,笔者鼓励幼儿表达他们的看法。在表达过程中,大部分幼儿都提到了安静、激动、兴奋等感受。此时,有一个幼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在听第一首曲子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一只霸王龙。”其他幼儿听到后笑了起来,笔者则认真回应,鼓励他继续表述:“你觉得这首歌像是霸王龙,老师都没有想到,真棒。那么第二首歌呢,你感觉它听起来像什么?”在教师的鼓励下,这名幼儿继续表达:“我觉得第二首歌像翼龙。”对此,笔者表扬道:“你的感受和其他人不同,看来你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现在,同学们再一起听听,看看还能感觉到什么?”在继续倾听的过程中,幼儿纷纷张扬个性,积极地表达自己。由此可见,教师尊重和接纳幼儿的个性化想法,能够有效增强幼儿的主动性。

三、在动手操作中促使幼儿提高专注力

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他们往往依据行动和感知觉来建构认知。同时,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以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对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幼儿提高专注力,建构良好认知。

(一)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是幼儿动手操作的“工具”。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作用下,幼儿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自由创作,推动活动深入发展[5]。在幼儿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他们认真实践,提高专注力。

例如,在“我会吹泡泡”活动中,笔者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兴致勃勃地拿起各种工具,蘸取肥皂水,吹出各种形状的泡泡。看到不同形状的泡泡,幼儿感到非常兴奋。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大家吹出了什么样的泡泡?”在问题的驱动下,幼儿积极表达:“我吹出了正方形的泡泡。”“我吹出了椭圆形的泡泡。”笔者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并继续引导幼儿:“大家是用什么样的吹泡泡工具吹出这种形状的泡泡的?这说明了什么呢?”此时,幼儿集中注意力,积极动脑,思索吹泡泡工具与泡泡形状的关系,然后得出结论:使用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就能吹出相应形状的泡泡。之后,笔者提出各种吹泡泡任务,如“请吹出圆形的泡泡”“请吹出三角形的泡泡”等,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促使幼儿与多样材料进行互动,建构良好的认知,还能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二)及时给予幼儿帮助

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困难。在遇到问题时,有的幼儿会探索解决方法,继续操作,而有的幼儿可能会选择直接放弃,导致他们专注力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活动中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况,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鼓励他们解决问题,继续进行操作,以增强幼儿的专注力。

例如,在“有趣的杯塔”活动中,笔者先进行演示:将四个木桶倒扣在桌面上,分散排列,接着将一块木板放在四个木桶上在木板上搭建第二层。幼儿看到后,纷纷迁移叠高经验,踊跃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小花尝试用纸杯搭建杯塔,但在放置第三层纸杯时,小花遇到了困难,她在纸杯上放硬纸板时,杯子不小心滑落了。在纸杯第一次滑落后,小花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小心地摆放纸杯,但是纸杯还是以滑落告终。面对多次失败,小花显得有些着急,甚至想要破坏杯塔。在发现这一情况后,笔者及时走到小花身边,通过轻抚背部安抚她的情绪。随后,笔者和小花一起观察杯塔,引导她留心不同纸杯的摆放位置及间距。在观察的过程中,小花发现问题,并试着调整每层纸杯的间距,增强杯塔的牢固性。在这样的操作下,小花成功地放置了三个纸杯,并沿用此方法继续操作,最终成功搭建出了杯塔。这个实例表明,通过解决操作问题,幼儿能够获得继续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其专注力的提高。

四、提供创作机会,助力幼儿想象、创造

创作活动是幼儿进行想象、创造的途径[6]。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能力较强,乐于体验各种创作活动。在创作活动中,教师要立足幼儿的发展特点,使其产生兴趣,自觉想象、创造,在感受创作乐趣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秋天时,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幼儿在进行生活观察时,对落叶产生了兴趣。于是,笔者将幼儿带到园区中,和他们一起观察飘落的黄叶。在观察后,笔者带头表达:“看着落叶,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笔者的示范下,幼儿们纷纷开动脑筋,展开想象,主动描述:“我看到了一个个跳舞的小女孩。”“我看到了一把把小伞。”接着,笔者和幼儿一起收集树叶,用剪刀、胶带、胶棒等工具,对树叶进行加工,展现各自的想象。比如,看到“小伞”的幼儿,用剪刀将树叶剪成半圆形,半圆的树叶连接叶茎,好似一把把“小伞”;看到“跳舞的小女孩”的幼儿,将一片片树叶串联在一起,组成一条“裙子”,并将“裙子”贴到纸上,在纸上画出小女孩的身体。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实践操作中,灵活加工、改造常见材料,由此发展创造能力。

五、组织评价活动,引导幼儿反思

反思是幼儿了解自己、查漏补缺的思维活动。通过反思,幼儿可以从活动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反思也是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活动,所以教师要善于组织评价活动,引导幼儿进行反思。

例如,在“屋顶的秘密”活动中,笔者引导幼儿开展调查活动,了解不同类型的屋顶。基于调查结果,笔者引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迁移调查所得,总结屋顶的常用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幼儿积极参与,说出了各自的观察和发现。例如,有的幼儿提出:“我发现棉布可以吸水,不能用作屋顶材料。”有的幼儿提出:“金属片不能吸水,而且很光滑,水会顺着金属片流下来。”这样的表述不仅是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也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思考和发现过程。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组织评价活动来引导幼儿进行反思,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经验,还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思水平。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尤其要以幼儿活动为依托,以不同学习品质为抓手,应用多样的策略,如合理选择和投放材料、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组织动手操作活动等,促使幼儿产生兴趣与好奇心,增强主动性,提升专注力,使其养成良好学习品质,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程春彥,张月.聚焦幼儿学习品质 助力科学幼小衔接:以大班建构实习场“我心中的小学”为例[J].幼儿100(教师版),2022(增刊1):17-21.

[2]陈云华.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95):154-156.

[3]阮世萍,赵梦帆.示范性幼儿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及教育建议[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9):35-41.

[4]王琦,陈芒,刘雪松.以学习品质为突破点 从幼小衔接到家、园、校三方衔接[J].学前教育(幼教),2021(增刊1):47-49.

[5]任慧敏.3—6岁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实践之困与策略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24):23-26.

[6]王莉.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学习品质幼小衔接培养策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品质
论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