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2023-10-24 21:24黄利泉
求知导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文章分析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的注意事项,并说明了如何从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多媒体情境、数学历史情境、实验情境等入手,达成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黄利泉(1977—),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初级中学。

情境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图片再现情境、问题导入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和表演体会情境等。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游戏、表演、语言、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化教学载体,借助教学道具和辅助手段展现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自己所熟悉或感兴趣的场景和画面中,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代入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提出,要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基于学生学情,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发展数学综合能力,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学习状态和兴趣爱好来创设情境,情境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应略微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教师应以恰当的创设方式充分地激发学生探究情境的欲望,使学生投入数学课堂中,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要尽量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相比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的抽象性更强、难度更高,若是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未能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就难免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尽量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或生活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和提高应用能力的目标。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侧重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呈现,忽视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被阻断。对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多布置一些综合性活动,如布置实践操作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大脑和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设置实验调查环节,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收集数据、整理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成为同时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实践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可以努力寻找生活与数学的融合点,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能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读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表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大家应该都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吧,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怎么能又快又准地找到自己的观影座位呢?”学生思考后说:“先找到自己在几号厅,再看是第几排,最后看第几号。”教师接着提问:“如果老师想在班级里找一个学生,你们知道是谁吗?”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当学生发现无法得出答案后,教师给出提示一:“只给一个数据‘第二列(靠门为第一列),你能确定老师要找的人是谁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发现还是得不到答案,教师继续追问并出示提示二:“给出两个数据,‘第二列第三排(靠门为第一列,靠近讲台为第一排),你能确定是谁了吗?”最后学生得出答案。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把第二列第三排简记为(2,3),那么第一列第三排能简记为什么?(4,5)的含义又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一列第三排能简记成(1,3),(4,5)的含义是第四列第五排。通过对电影厅座位以及教室座位的探讨,学生会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生活化的真实情境,直观地展现数学的相关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并能营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当以问题为导向来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设置悬念,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深度思考探索,自主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问题情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相关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5摄氏度,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千米时,他们所在位置的室外气温为y摄氏度,试着用解析式表示y与x的关系。”教师着重从函数、自变量、自变量的倍数以及常数项这四个要素出发带领学生解析题目。在本题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6和5为常数项。y随x的变化规律是从大本营向上爬,当海拔增加x千米时,气温比5摄氏度低6x摄氏度,因此y与x的关系为y=5-6x,这个函数也可以写成y=-6x+5。通过对山高与气温的关系探究,学生初步地认识了一次函数,感受到了一次函数的实际作用,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

(三)创设游戏情境

为学科教学增添趣味性的元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渠道。而游戏作为极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娱乐性和交互性较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创造相对活跃的学习环境,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为例,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张A4纸,组织学生按要求开展折纸游戏。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折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长方形,并让学生思考有哪几种折法。学生可以将长方形的长互相重合进行折叠,也可以将长方形两边的宽互相重合进行折叠,通过这两种方式就可以得到两个面积相等的小长方形。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要把长方形纸片折成面积之比为1∶2的两个小长方形,又有哪些折法?”学生可以将长方形的边长即将长和宽按1∶2的方法折叠,从而达成游戏的要求。当学生完成折纸游戏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两次折纸游戏的解决方法,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进行折叠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有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列出等式并得出结论:分割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可转化为分割长方形的边长的问题。将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具体的图形相结合,让学生绘制出简图,并根据图形的特点寻找等量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转化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和记忆,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体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与数学教材相关的优质资源,不断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以便学生更加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字上册“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包含三角形的建筑物图片,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上海宁波路的纸片楼、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还有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图片,如交通标志、衣架、三脚架、船帆等,并提问学生:“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作三角形吗?”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三角形形成的动态演示视频,得出三角形的定义,即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依次首尾相连所组成的闭合平面图形。而后,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使学生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最后,在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判断上述图片中的三角形是不是特殊三角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四)创设数学历史情境

数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丰富多彩的数学原理和数学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史,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历史中的相关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趣味化的数学知识,使学生领略数学之美,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在当学生完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入“吉卜賽人读心术”,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首先邀请一名学生完成读心术,让这名学生在心中先从10到99之间任意挑选一个自然数,用这个数先减去它的十位上的数,再减去它的个位上的数,得到最终的数,而后在图表中找出最终数相对应的图形,把这个图形牢记在心中,最后点击水晶球。如学生选择65,计算得出最终数为54,找到了图表中对应的图形后再点击水晶球,发现水晶球中出现的就是刚刚自己心里记下的那个图形。由此引发学生兴趣和认知冲突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重新计算一次,并点击水晶球,注意提醒学生选择不同于第一次的数,以体现此规律的普遍性。教师利用“吉卜赛人读心术”创设数学历史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揭秘数字读心术的过程,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提升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五)创设实验情境

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实验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建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探索数学的学习观,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师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使学生创新、应用、拓展所学到的知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调查”为例,教师创设了实验情境,先在课前让学生小组一起做下面的两个实验。实验一:在一盆清水里滴上几滴红墨水,将水搅匀,再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子取盆中的水,仔细观察杯中的水和盆中的水红色浓度是否相同。实验二:找两个大小相同的碗、若干染红的豆粒,让一个学生先在两个碗里盛同样多的黄豆粒,再在两个碗里分别放进不同数量的染红的豆粒,充分搅匀之后,让另外的学生想办法判断哪一个杯子里的红豆粒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的结论,可初步感知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原理。这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为课堂上突破难点提供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依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努力将情境教学融入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多媒体情境和实验情境,借助情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最终切实地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陆中明.用数学情境铺就核心素养培育大道[J].数学教学通讯,2020(11):51,73.

[2]陈朝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9):48-50.

[3]范伟.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7):3-4.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