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

  • 下肢成角短缩畸形Taylor空间外固定架术后加速康复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血液循环。(2)针道护理。保持针道处皮肤的清洁与干燥,观察患肢外固定架针孔处情况,如有渗出及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针道处伤口换药。(3)疼痛护理。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患肢疼痛程度,及时给予多模式镇痛措施。多模式镇痛措施包括心理疏导、物理镇痛和药物镇痛。物理镇痛可采用改变体位,冰敷等方式。冰敷目的是降低术后患肢软组织肿胀引起的疼痛,同时采用冰袋冰敷需防止冻伤发生。必要时口服解热镇痛药按需镇痛。1.4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采取由易到难,以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12期2024-01-04

  • 原发性肺癌骨转移介入治疗术后针道种植性转移1例超声及MRI表现
    骨骼转移,体表的针道种植性转移瘤实为少见,影像学表现往往被类似于纤维瘤、结节等被忽视。故针对我院近期一例原发性肺癌骨转移介入治疗术后针道种植性转移瘤病例的超声及MRI的具体表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已婚,因“右下腹壁肿物1月余”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壁肿物。患者缘于2020年4月体检时发现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同月前往北部战区陆军总院明确就诊为左肺肺癌,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左肺中一低分化腺癌,淋巴结(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6期2023-05-10

  • 蛇毒血凝酶联合自体静脉血注射封堵在肺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要方法是封堵穿刺针道,常用的针道封堵剂包括纤维蛋白凝胶、明胶海绵、水凝胶和0.9%氯化钠溶液等,但均存在有效率低或价格昂贵等缺点。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中,根据血液在血管外可以自凝的原理,使用自体静脉血封堵肺穿刺活检针道,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气胸的发生率,且简便、安全,无需昂贵花费[4]。进一步临床实践发现,自体静脉血进行针道封堵,只能降低气胸的发生率,并不能解决术后患者咳血及肺内出血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使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穿刺部位注射联合自体静脉血针道封堵,目的是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2年10期2022-12-27

  • 空腔脏器对CT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的影响分析
    皮胰腺穿刺活检在针道设计上很多时候不得不经过部分腹腔脏器。本研究探讨针道经过空腔脏器对于经皮胰腺穿刺的准确率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与核医学病区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CT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术2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61.1±11.3)岁,男161例,女114例。所有病例均穿刺成功,无因组织量少而无法作出病理诊断的标本。针道未经过腹腔脏器者176例;经过空腔器官(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者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2年8期2022-09-26

  • 加压线圈在预防骨折闭合复位术后肉芽组织增生的应用
    亦要紧密贴合,当针道处皮肤软组织局部形成压迫时(压迫软组织深度约5 mm)线圈折返,改由近端向远端继续克氏针缠绕至克氏针折弯处,如此反复折返缠绕克氏针;(4)当线圈直径与克氏针弯曲后预留长度相仿时,固定线圈,无菌敷料覆盖。图1 使用无菌绷带加压缠绕固定对照组术中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克氏针尾端(图2)。具体操作如下:(1)手法复位骨折,经皮行1.6 mm钛合金克氏针固定,预留克氏针约8~10 mm长度,弯曲克氏针,克氏针折弯预留长度5~8 mm,剪断克氏针,克氏

    江西医药 2022年7期2022-09-02

  • 模板引导初学医师穿刺植入125I粒子用于模拟颅内肿瘤
    角度小于14°的针道均经过模拟肿瘤,≥14°的针道均位于模拟肿瘤以外的模拟脑组织内。分别于CT引导下进行徒手穿刺及于一次性导向模板引导下进行穿刺(图3),并于每次穿刺结束后行CT扫描(图4),即刻记录实际穿刺角度,计算每5次的实际穿刺角度均值,测量针尖向头侧或足侧偏移的距离(Dz)。1.4 穿刺角度误差 分别计算徒手及模板引导下穿刺角度误差的平均值:穿刺角度误差=|实际穿刺角度—计划穿刺角度|。1.5 剂量参数 根据公式sin∠A=a/c计算针尖向左或右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2年7期2022-08-07

  • 害怕肿瘤扩散转移 拒绝穿刺 真是想多了
    针经过的部位(“针道”),造成肿瘤扩散;二是认为原本“完整”的肿瘤,穿刺后就发生了“破裂”,癌细胞被“放了出来,在身体里乱跑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推测一:肿瘤细胞会被“播撒”在针道里?目前在临床上进行穿刺活检使用的是连接在穿刺枪上的一次性套管针。穿刺枪的扳机被激发时,针芯和套管分别向前快速做切割运动,利用两者前进的时间差,在针芯的凹槽上可留取长度16~22毫米的组织,取下的组织被完整地封闭在套管内。在拔针过程中,取下的组织是受套管保护的,并不会造成“针道

    自我保健 2021年9期2021-11-20

  • 应用聚氨酯泡沫敷料预防骨科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的效果观察
    多的治疗方法,而针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引起针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针道外露。为了有效预防针道感染,促进患者恢复,我们对外固定支架患者应用聚氨酯泡沫敷料覆盖针道口,观察其预防针道感染的效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均符合以下病例筛选标准:均为四肢骨折,无感染征象;排除合并糖尿病等基础代谢性疾病、遗传性骨病、免疫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

    感染、炎症、修复 2021年2期2021-11-13

  • 基于小FOV 扫描模式的CT 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肺小结节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进针调整次数、沿针道至胸膜距离、总体穿刺时间)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并发症发生率差异。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9.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同一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2 结果2.1 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比较:常规FOV 组患者一共220 例患者,确诊恶性肿瘤患者204 例,良性肿瘤患者16 例;恶性肿瘤中腺癌142 例,鳞癌16

    哈尔滨医药 2021年5期2021-11-08

  • 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相同针道微波消融治疗肺癌术后同侧单发恶性倾向肺结节
    ,故可经同一穿刺针道行活检及消融,有利于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并发症。本研究观察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穿刺活检后同针道微波消融(相同针道法)治疗肺癌术后同侧单发恶性倾向肺结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5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的56例单发肺结节患者,男27例,女29例,年龄36~72岁,平均(52.8±9.1)岁。纳入标准:①原发肺癌,T1N0M0期,接受胸腔镜下肺结节楔形切除术;②术后同侧出现单发肺结节,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9期2021-09-30

  • 镜下改良克氏针固定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
    出现的钢针松动、针道感染及对软骨可能产生切割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本院改良了克氏针固定方法,在打入克氏针后,将头端折弯,而后回抽拉紧,对骨折加压固定,收获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手术方法1.1 术前准备术前全面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手术禁忌。术前常规禁食、备皮。1.2 麻醉与体位静吸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大腿中上段绑充气止血带。1.3 手术操作建立前外侧通道的观察入路,一般位于外侧膝眼处“软点”。将鞘管内芯连同鞘管插入到髁间窝,然后轻柔伸直膝关节,改变内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18期2021-09-27

  • 3种消毒剂在外固定器固定术后针道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尤其是外固定器针道与外界相通,固定针穿行于组织间形成潜在窦道,增加了感染机率,影响切口愈合,使得外固定器松动甚至提前拆除,影响骨折愈合。因此,外固定器针道消毒护理十分重要,通常与切口换药配合进行。目前常用的针道消毒剂为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消毒液,但针道感染率的控制依然不理想[2]。5 g·L-1碘伏消毒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消毒液,应用广泛。乙醇消毒液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同时易挥发,不具有长效消毒效果,碘伏易产生色素沉着,对器械有一定的腐蚀性,二者缺点均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9期2021-08-20

  • 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用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T扫描,观察有无针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完成穿刺术后确认有无针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图1 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示意图图2 穿刺过程中以扇形激光束引导调整穿刺角度1.3 观察指标 观察结节直径、进针深度(体表进针点与病灶的距离)、穿刺过程中CT扫描次数、单次穿刺成功率、诊断准确率、穿刺时间以及有无气胸、针道出血等并发症。单次穿刺成功指手术成功且只有1个穿刺点。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诊断准确率;穿刺时间为自麻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6期2021-06-29

  • 对比CT引导下不同进针路径经皮肺穿刺活检效果
    确是否存在气胸、针道出血等并发症。1.3 分组及观察指标 根据规划穿刺路径与床面是否垂直将患者分为垂直床面(perpendicular to the table, PT)组和非垂直床面(not perpendicular to the table, NPT)组,根据规划穿刺路径与患者体表是否垂直分为垂直体表(perpendicular to the body, PB)组和非垂直体表(not perpendicular to the body, NPB)组。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6期2021-06-29

  • 个体化监督机制在外固定支架居家针道护理中的应用
    效果明显,但术后针道感染是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2]。伴随针道感染的病人会感觉到不适和疼痛,固定架也会有所松动,最终导致骨髓炎及难以愈合的情况。病人实际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时间非常有限,需要采取个体化监督机制对居家针道进行有效的延续护理,减少痛苦[3]。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的病人在个体化监督机制下延续护理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骨科使用外固定支架的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

    全科护理 2021年9期2021-04-01

  • CT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肺癌针道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粒子植入术后肺癌针道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受CT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的15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后随访,统计所有发生针道种植转移的病例,计算针道种植转移的发生率,计算每例患者的平均穿刺深度,记录首次发现肿瘤针道种植转移的时间。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将位于胸膜下的肿瘤、低分化的肿瘤、平均穿刺深度、肿瘤直径作为暴露因素,探讨其与肿瘤针道种植转移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3期2021-03-24

  • 针道封堵技术预防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结节射频消融同步活检出血
    血凝酶封堵剂封堵针道降低穿刺活检出血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6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肺结节同步穿刺活检患者,男37例,女29例,年龄38~86岁,平均(63.7±11.1)岁;病灶单发29例、多发37例(择其一行穿刺取材活检),长径0~3 cm、平均(1.9±0.6)cm;19例既往有肿瘤病史。纳入标准:罹患其他原发肿瘤时,原发灶已手术切除或被控制;肺部新发可疑转移病灶≤3个;肺部偶发结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1期2021-02-26

  • Ilizarov外固定架针道感染预防的护理研究进展
    。在此期间可出现针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轴线偏移、新生骨矿化不良等并发症,其中针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2-4];随之会出现疼痛、固定针松动、功能锻炼延迟,如不及时处理可引发骨髓炎,甚至还需拆除外固定架,导致治疗失败。本文从针道感染的诊断、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四方面展开综述,为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1 针道感染的诊断明确诊断是早期控制针道感染的核心,目前临床上诊断针道感染主要依据细菌培养和临床症状[5]。Lee-Smith等[6-7]提出针道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5期2021-01-08

  • 针道加压限位法在外架固定患者针道感染预防中的效果
    来回滑动,会刺激针道炎性渗出,增加针道感染的风险,因此,防止针道的滑动可能有利于预防针道感染。目前,有关针道护理的文献大多集中在针道消毒剂的选择方面[5-7],如何避免针道滑动及其对预防针道感染的效果尚无报道。笔者以自制限位扣对针道加压限位以避免针道滑动,将其针道感染率与传统针道护理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探讨针道加压限位法对预防针道感染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

    安徽医学 2020年6期2020-07-17

  • 同轴凝血退针法在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退针法”封闭穿刺针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2 月至2016 年6 月在本院接受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检查的134 例患者,纳入标准:经判定适用CT 引导下穿刺活检,后根据就诊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对照组61 例采用同轴传统穿刺活检法,其中男39 例,女22 例,年龄(57.3±20.0)岁;病灶直径约(3.3±2.0) cm;穿刺经肺长度(2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06-24

  • 生理盐水在儿童骨牵引针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治疗中应用广泛。针道感染是针道压迫、摩擦周围皮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致皮肤的防御功能减弱,受到细菌侵入、生长、繁殖,发展成感染性炎症的过程,是骨牵引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报道的针道感染发生率为0~100%[2,3],国内为6%~10%,或高达40%[4]。国内外关于针道护理与骨针道感染预防策略的研究颇多,但都无统一定论[5]。Timms 等[6]提出保持针道清洁、干燥,及时清除针道的分泌物,是防止细菌侵入、预防针道感染的关键;佟冰渡等[7]也证实此观点,但其研究

    骨科 2020年2期2020-05-09

  • 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置数周,容易出现针道感染、克氏针松动、克氏针移动等并发症[6-9]。本研究分析了既往诊治的儿童骨折克氏针固定后相关并发症,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并发症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1 资料 分析我院2015 年1 月- 2019 年12 月采用克氏针手术治疗的儿童骨折病例43 例,其中肱骨髁上骨折21 例,肱骨外髁骨折9 例,足趾骨折3 例,手指骨折3 例,桡骨远端骨折5 例,肘内翻畸形矫形2 例。克氏针固定超过4 周组共27 例,其中男童15 例,女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2020-03-04

  • 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Ilizarov外固定围术期护理
    术后 2 周发生针道感染,1例因感染未控制提前拆除外固定结束治疗;2例患儿术后2d出现针周皮肤张力性水泡,经积极处理后痊愈出院。2 手术方法在骶管麻醉下,取仰卧位,遵循Ilizarov标准操作技术[5],将定制的矫形器套入患儿小腿和足部相应位置,亚甲蓝确定穿针点,保持小腿和足位于外固定架中心。60例患儿同时行跟腱延长术,25例予有限软组织松解、18例配合有限截骨、17例施行胫前肌腱外置平衡肌力。3 围术期护理3.1 术前护理 (1)由于僵硬型马蹄内翻足导致

    浙江医学 2020年10期2020-01-09

  • 医护合作照护模式对双下肢不等长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的影响
    熟,但术后仍存在针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关节肌肉挛缩、新骨延迟愈合和僵直、轴向偏移等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出现[3]。为了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不仅需要术前的全方位设计及精细的手术操作,术后的护理同样是巩固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本院通过对照护组患儿采用医护合作工作模式进行日常护理,降低了患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6年6月来本院进行Ilizarov矫形术的56例双下肢绝对不等长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5期2019-12-02

  • 非共面3D打印导板在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中的穿刺误差分析
    , 对比术前设计针道与穿刺术中实际针道的差异,探讨3D 打印非共面导板在CT 引导下肺癌125I 粒子植入术的穿刺误差,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CT 引导介入诊疗团队 2018年5月~2019年2月28 例肺癌125I 粒子植入术患者,男 21 例,女 7 例,年龄范围34~87 岁,平均 66 岁;肿瘤位于右肺 13 例、左肺15 例。所有患者预测生存期大于6 个月,均有病理确诊,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9年5期2019-11-13

  • 优化穿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屈伸膝关节测试针道周围皮肤的滑动,若有皮肤的过度牵拉或阻挡,进行针道周围皮肤松解到合适位置并缝合。将针道用酒精纱布条缠绕固定。图1股骨的优化穿针布局示意图1.3 术后处理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踝泵功能训练,术后3~7 d开始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训练并免负重下床活动,术后1周内患者对膝关节屈曲活动的耐受力较弱,使用镇痛药物,1周后根据患者对外固定架的适应情况进行膝关节的主动和被动屈伸锻炼,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过于激进的锻炼会增加早期针道并发症。术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3期2019-07-23

  • 磁敏感成像结合传统影像技术用于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前针道设计
    血管,因此在术前针道设计时仔细避开血管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3D T1像及T2像往往只能部分显示硬脑膜及脑表面血管,用于针道设计会遗漏很多血管。因3D T1增强像在显示脑组织内动脉性血管有优势,有些帕金森病中心将其用于针道设计,但脑组织内静脉性血管在设计时仍可能遗漏。SWI在卒中筛查中能清楚显示脑组织内静脉性血管[1],本研究将SWI与T1增强像及T2像结合以期提高针道设计时颅内血管的检出率,降低DBS手术的出血风险。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帕金森病诊疗中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9年5期2019-06-14

  • 基于肺部CT影像的针道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于CT图像的自动针道识别技术.有了术中实际的针道位置,术前计划中的理想粒子便可以根据其术前所属的针全部导入到术中对应的实际针路径上,通过调整粒子位置和数量便可以获得一个最优的术中剂量计划以指导粒子植入.由于术中实际针道位置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Barva等[6]利用最大化并行积分投影算法并且联合分层网格加速技术实现了电极轴的提取.尽管该方法实现了较高的精度,但是由于其较长的处理时间(MATLAB上运行10min左右)导致在临床上并不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9年4期2019-02-13

  • 基于腹膜后转移瘤射波刀治疗的金标联合氟尿嘧啶植入术的临床效果评估*
    、金标失用率以及针道种植转移率的可行性、方法与近期疗效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原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5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1例(占59.6%),女性21例(占40.4%);年龄36~81岁,中位年龄56岁。52例患者中肝癌术后24例,宫颈癌术后7例,结肠癌术后4例,胃癌术后4例,胆囊癌术后3例,其余肿瘤10例。在52例患者体内共植入74颗金标,每例患者最少植入1颗,最多植入4颗。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7期2019-01-20

  • 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术用于早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
    验明确残腔边缘及针道是否有癌残留。1.3 统计学处理所有的统计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二分类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选择皮尔森χ2检验;若最小理论值≥1,且<5时,选择校正四格χ2检验;若最小理论值<1时,选择Fisher精确概率法直接获得概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带入逻辑回归方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独立危险因素。2 结 果2.1 残腔边缘肿瘤残留情况51例患者中15例有肿瘤残留,残留率为29.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8年11期2018-12-20

  • 125I粒子植入术后肿瘤针道种植转移的临床观察
    0)患者发生肿瘤针道种植转移,首次被发现肿瘤种植转移灶时的影像学表现见图1,其中箭头表示首次发现时针道转移性肿瘤的部位。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7岁,其中穿刺部位为肝部病灶4例,发生率0.69%(4/583),肺部病灶 2例,发生率0.63%(2/320),病理示3例为低分化,2例中低分化,1例为高分化;平均使用穿刺针(9.5±3.8)根;平均植入粒子数(80.8±42.9)颗;全部根据术前TPS行多角度布针穿刺;4例肿瘤血供丰富;所有患者行125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年9期2018-09-29

  •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在患者针道护理中的应用
    也相继产生,其中针道感染是最常见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1-7]。伴随针道感染后出现的是疼痛、固定针松动、早期功能锻炼延期,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骨髓炎及骨不愈合等一系列并发症[8]。然而由于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在不断缩短,出院后针道护理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效,直接影响到针道感染的发生率。加强安置Ilizarov外固定架患者出院后的针道护理显得至关重要。微信的延续护理是将护理从医院延伸至家庭,让出院的患者能持续性不间断的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健康指导,有效解决患者出院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2期2018-05-19

  • 银离子敷料预防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克氏针道感染的效果
    克氏针外露易造成针道感染[2],因此,针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银离子抗菌功能性敷料对预防克氏针道感染的作用。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2岁。纳入标准:年龄<6岁;新鲜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分型GartlandⅢ型;反复手法复位失败后需手术治疗。排除标准:年龄>6岁;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手法复位效果可

    上海护理 2018年2期2018-04-26

  • 高原骨搬移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用碘伏纱条包围针道处。4 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 h后,开始进食以清淡为主。术后第二天在床上进行肌肉拉伸锻炼,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活动膝关节与踝关节屈伸练习,防止关节僵硬。4.1 疼痛的管理在术后镇痛泵使用完毕后,患者切口处的疼痛主要以夜间疼痛为主要表现。为了让患者安心睡眠促进细胞分化成骨。在术后一个月的每个夜晚,我们会以打封闭针来缓解夜晚的疼痛,让患者较好的入睡。术后半月后因搬移骨块导致的膝盖内侧牵拉软组织的疼痛,打封闭针后无法缓解。封闭针:盐酸利多卡因注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9期2018-02-01

  • 骨牵引和骨外固定针道感染预防的护理研究进展
    有效方法[1]。针道感染是骨牵引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易造成医患纠纷。国内外关于针道感染的控制、针道护理策略的研究报道颇多,但都尚无统一定论。采取统一、规范的护理策略,降低针道感染发生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骨牵引针道感染标准、发生率、感染相关因素、针道护理中消毒剂选择、敷料选择、换药时机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今后我国骨牵引针道护理策略规范性提供参考依据。1 骨牵引和骨外固定概念骨牵引是利用穿入骨内的克氏针、斯氏针、巾钳或颅骨骨牵引对

    中国临床护理 2018年6期2018-01-13

  •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诊断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失败因素分析
    百分比>90%、针道距离>9 cm为诊断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大小≤10 mm、病变位于下叶、GGO百分比>90%、针道距离>9 cm、穿过胸膜的次数>2次、沿针道存在肺气肿为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大小≤10 mm、病变位于下叶、GGO百分比>90%、针道距离>9 cm为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T引导下PTNB可作为fGGN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但需警惕诊断失败、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肺;活组织检查;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体层摄影术;X 线计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11-02

  •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后不同区带VEGF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实验组RFA术后针道炭化区、热凝固区和消融边界区平均VEG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凋亡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HCC的高发国家。发现HCC时已多属中晚期,加之多数患者合并肝硬化,仅20%的患者有手术切除机会[1]。因此,肝癌的微创治疗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7年9期2017-09-18

  • 一种骨牵引辅助装置的研制
    针进出口,并每日针道滴医用酒精,即便是如此处理仍常常有进、出针口皮肤软组织感染现象发生,甚至针道感染。国内有文献报道占院感病人的17.57%[2],国外有文献报道,经皮骨牵引针道感染率达2%~4O%[3]。另外牵引针常有移位现象(牵引针在针道内来回滑动),致使外界污染的牵引针进入针道,污染针道,是针道感染的另一诱因。针道感染又反过来加重了针道松动、牵引针移位恶性循环,最终只能拔除牵引针、冲洗针道及长期静脉应用抗菌素[4,5]。现有技术达不到有效防止感染及牵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8期2017-03-06

  • 穿刺检查会造成肿瘤转移吗
    肿瘤通过穿刺的“针道”转移到其他部位的案例。肿瘤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外一个部位,需要一定的渠道,可以是人本来就有的淋巴管、血管等,也可以是穿刺针。从穿刺针扎进肿瘤组织的那一刻起,针面上就可能携带一定的肿瘤细胞,如果对这些针面上的肿瘤细胞不加处理,它们就可能随着穿刺针,在所到之处播散下肿瘤的“种子”。穿刺导致肿瘤转移的概率大吗?根据国内的文献,穿刺导致肿瘤转移的概率大约是0.07%~2.33%。之所以概率的范围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1. 不同

    益寿宝典 2017年5期2017-02-26

  • 骨科牵引及外固定支架方法分析
    牵引及外固定支架针道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对骨科牵引及外固定支架针对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受骨科牵引及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110例,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分别使用常规的方法和外科换药技术对针道进行处理,对两组患者的针道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过相关的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针道感染1例,感染率为1.82%;对照组患者针道感染7例,感染率为12.73%。观察组患者的针道感染率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8期2017-01-19

  • 四肢骨折病人使用两种针眼消毒方法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效。但由此产生的针道渗液和感染、针道疼痛、针体松动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重视。治疗期间始终存在着钉道感染的危险性。据报道,针道感染率国内为6%~10%,甚至高达40%,国外为4%~51%。针道感染降低了针、骨界面的稳定性,而针的不稳定又加重针道感染,从而导致固定针的松动,影响治疗效果。很多学者曾提出了许多防止针道感染的方法,但都没有明确的结论证明何种方法更好。为预防感染,每日用75%乙醇消毒穿针处[1]。目前临床上多用0.5%碘伏和75%乙醇消毒针道预防感

    护理研究 2016年28期2016-10-22

  • 抗菌材料洁悠神在预防针道感染中的运用
    材料洁悠神在预防针道感染中的运用金艳武俊张亚芳官国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科昆明650051)目的:探讨抗菌材料洁悠神在预防针道感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3例骨牵引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纱布缠绕,洁悠神每日两次喷洒针眼口,对照组采用纱布缠绕每天2次用75%酒精滴入针眼的消毒方法。观察用洁悠神喷涂的方法与传统酒精滴针眼法用于预防骨牵引针眼感染的效果并比较。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牵引针眼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皮肤针孔感

    北方药学 2016年9期2016-09-20

  •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后针道扩散转移1例
    癌微波消融治疗后针道扩散转移1例王学义张荣杰作者单位:264300 山东 荣成,荣成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文章介绍1例原发性肝癌经微波消融治疗后发生针道扩散转移的病例。肝癌;治疗;微波消融;种植扩散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高发病,东南沿海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内陆,且发病率仍有增高趋势。以往,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主要甚至唯一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手术、介入栓塞、微波消融等综合性治疗体系。目前,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技术已经成熟,具有安全系数高、创伤小等优点,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7期2016-01-29

  • 经皮骨穿针针道感染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0)经皮骨穿针针道感染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佟冰渡,李 杨(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骨科,北京 100730)目的动态观察留置经皮骨穿针患者术后针道感染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采用经皮骨穿针治疗的患者100例,收集其术后针道感染发生的时间、感染分级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经皮骨穿针的针道感染发生率是34.0%,感染病例中82.4%的患者为轻度感染,17.6%为重度感染;术后1~2周是针道感染的高发时间。

    护理学报 2015年13期2015-12-18

  •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
    坏死,4 例发生针道感染,均经换药等治疗愈合,无一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髓炎,所有胫骨远端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一例骨折延期愈合、骨不连及畸形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5周,1 例患者术后出现胫骨远端骨骺部分早闭情况,术后7个月踝关节Iowa功能评分,优6 例,良6 例,可4 例,优良率87.5%。结论 组合式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少、固定灵活可靠、术后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良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7期2015-07-02

  • 优质护理模式在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术后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患者骶尾部压疮及针道感染、渗液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用秩和检验,两组患者骶尾部压疮、针道感染、渗液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水平,降低患者骶尾部压疮及针道感染、渗液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结核, 骨关节/护理; 结核, 骨关节/外科学; 关节融合术; 手术后医护近年来,肺外结核在结核病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1],而膝关节结核患者也越来越多,膝关节融合外固定术是

    中国防痨杂志 2015年8期2015-05-23

  • 生物光素功能性生物医用膜用于外固定支架针道的护理
    膜用于外固定支架针道的护理贺彩霞 曲美岩 贺永萍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光素功能性生物医用膜护理针道在预防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中的效果。方法70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对照组用75%乙醇,2次/d;观察组用生物光素功能性生物医用膜绕针道环形包绕, 每5~7天更换1次, 比较两组患者针道感染、针道疼痛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表皮葡萄球菌3例, 大肠杆菌2例, 其他如枯草杆菌2例;观察组表皮葡萄球菌1例, 其他1例;阳性针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5期2015-01-23

  • 骨科外固定支架两种消毒方法的效果比较
    床,但由此产生的针道感染问题越来越多地被引起重视。据报道,针道感染的发生率在5%~30%之间[1]。目前临床上多用0.5%碘伏和75%酒精消毒针道,预防感染,但没有对这两种消毒剂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通过对碘伏和酒精在外固定支架治疗过程中预防针道感染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有效性。外固定支架;针眼感染;消毒;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外固定支架治疗7d以上的患者60例。入组条件:外固定支架治疗前无

    医疗装备 2014年11期2014-08-10

  • 专用穿刺探头导向下介入治疗肾囊肿30例效果分析
    率、针尖显示率、针道显示率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专用穿刺探头介入治疗肾囊肿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专用穿刺探头治疗的30例肾囊肿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5~65岁,平均46.5岁。其中左肾囊肿17例,右肾囊肿13例。肾囊肿最小40mm×46mm,最大148mm×152mm。60例穿刺架治疗的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1~64岁,平均44.5岁。其中左肾囊肿27例,右肾囊肿33例。肾囊肿最小42mm×45mm,最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骨牵引针道感染风险的临床研究
    期间,始终存在着针道感染的危险性。而牵引针道一旦发生感染,牵引则很难继续,不但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还带给患者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对针道感染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在牵引治疗中尤为重要。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HFMEA)是一种预防失效的结构性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前瞻性的分析、评估查找出系统中确定需要改进的高风险流程以降低执行中发生失效的可能性[1]。美国健康保健鉴定联合委员会自2003年将美国每

    中国全科医学 2012年9期2012-04-24

  • TACE联合单针道适形RFA在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用TACE联合单针道适形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5~71岁,平均49.9岁。术前均为原发性肝癌,均行1次或多次TACE;肝功能Child A级17例、B级2例;AFP≥400 ug/L 10例;瘤体单发者20例;瘤体直径5 cm~10 cm者18例,≥10 cm者3例。1.2 方法 对于术前行TACE效果欠佳者(碘油沉积小于瘤体50%),应用北京为尔福WE7586多级射频消融仪,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7期2011-08-15

  • 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螺母,酒精纱包绕针道,剪掉多余斯氏针尾。术毕被动屈伸髋膝关节以松解外固定针周围髂胫束及股外侧肌。1.3 术后处理 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 3~5d,检查固定夹无松动,复查 X线平片后即可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髋膝关节。术后每 4周左右复查 1次 X线片。有骨折愈合迹象时开始轻负重,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术后 12~16周左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架。2 结 果手术时间 20~60 min,平均 30 min。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中、术后未输血,无死亡病例。 3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8期2011-04-12

  •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讨论
    潜在的并发症:如针道感染、断针、皮肤压迫坏死、可能损伤血管神经等,故要正确掌握其适应证。我们认为治疗开放性骨折和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应用外固定架为首选,尤其是胫骨骨折。3.1 为提高外固定架的疗效应注意一下几点。3.1.1 穿针时内侧的两个穿针点应尽量靠近骨折端,外侧的两个穿针点则尽可能远离骨折端。3.1.2 固定针穿入争取一次性成功,忌反复穿入和后退,应通过骨横断面的中心而且与骨纵轴相垂直,深度以穿透对侧皮质0.5cm为宜,皮质骨为密纹外固定螺钉,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4期2011-02-10

  • 支架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6例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待骨折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自然愈合。2例骨不连,术后6~8个月后,去除外固定支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3 讨 论3.1 高能量损伤致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挫裂伤,小腿远端肌肉组织少创口抗感染能力差。若按传统方法行胫骨、腓骨钢板内固定,易引起创口感染或皮肤坏死缺损致钢板外露,影响骨折愈合。有限内固定+支架外固定恰好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第一,腓骨钢板内固定有利于恢复下肢力线,防止旋转,易于保持胫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3期2011-02-10

  • 外固定支架治疗中不同消毒剂预防钉道感染的护理研究
    效。但由此产生的针道渗液和感染、针道疼痛、针体松动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重视。治疗期间始终存在着钉道感染的危险性。据报道,钉道感染的发生率在0.5%~30%[1]。目前临床上多用0.5%碘伏、75%乙醇和金霉素软膏消毒钉道,预防钉道感染。本研究通过对碘伏、乙醇和金霉素软膏在外固定支架治疗过程中预防钉道感染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有效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5年7月-2009年7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行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病人9

    护理研究 2010年30期2010-08-15

  • 专业小组活动对骨折患者支架外固定术后自我护理质量的影响
    疗期间始终存在着针道感染的危险性[2]。针道感染的发生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是6%~10%,也有报道为40%[3]。针道感染后出现的疼痛、固定棒松动、早期功能锻炼延期,严重者导致骨髓炎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4]。导致针道感染的因素中,自我护理知识缺乏和没有按照自我护理的要求执行有关,如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无菌物品消毒不严,依从性差有关。我科从2007年起,实施骨折外固定支架患者自我护理的培训,针道感染的发生率由7%下降至1%,患者的满意度由小组活动前76.3%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4期201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