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生本教学策略初探

2015-12-21 03:37隋毅刘佳宁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语文教学教师

隋毅?刘佳宁

【摘要】生本教育主张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通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树立主体意识,做课堂的主人。本文围绕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贯彻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之上的问题,从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本教育;语文教学;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生本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追根溯源的话早在很久国内外就有与其相关的教育理念。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所提出的“无为”的思想众所周知。他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一再强调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能强求一致而施加外力抑制乃至扭曲其本性。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万事万物,只有顺应其本性,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点和长处,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老子不提倡强制的方式,而主张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导引的方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于国外,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无一不闪烁着生本教育理念的光辉。

而对于生本教育理念真正的提出,则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是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好学,他提倡的是,将传统的“师本”理念转变为“生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原则。然而,正是在长久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生本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十分有利。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简略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经验中我们也可能会发现,一件事情如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进行下去就会顺利了许多,如果一开始就遇到了挫折,自然就会心生畏惧不敢前行。对于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在本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就对课程内容兴致勃勃,自然本节课就会很顺利地开展下去。反之,则可想而知。所以说,教者要充分把握好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创设氛围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大概就是多媒体的运用。例如在讲《苏州园林》一课时,《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一篇课文,文章作者以游览者的角度,对苏州园林的各个设计特点进行了介绍和概括。这篇美文堪称典范,但是对于刚步入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过多的生活阅历,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有的即使去过印象也没那么深刻。所以,这篇文章如果开门见山地讲起来可能会让学生们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兴趣。但是,如果教者可以变换一下教学方式,在备课时找到一些有关苏州园林介绍的视频,在课前播放给学生们,对于视觉上的冲击,学生自然会被视频所吸引,学习兴趣便会随之而来。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下,课程怎么会不好开展呢?当然,除了视频有的课程我们也可以利用音频在听觉上给予学生冲击。例如在学习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已经步入初三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对于诗歌的学习本身就需要营造一种与之相关的意境来进行学习,从而才能真正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时,教者可以找到与之匹配的朗读音频,通过在课前的反复播放,为学生营造出那个在风雪弥漫的北国,诗人登高远望,诗兴大发的意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自然之壮阔,把握作者之豪情。

二、自主诵读,在感悟中走近文本

朗读可以调到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让学生直接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从而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一味地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轻视了学生的整体感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朗读空间。

诵读法是现行的教育过程中被广泛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与生本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所以说大量诵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是大有裨益的。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课,讲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对于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本篇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他们可能把握不好。因而教者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就播放了一次本篇课文的相关音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脉络,随后,教者提出问题,泛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读文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分段落自由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中作者感情。结尾之际,含英咀华,教师再一次泛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中心思想。最后,以师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来结束了本节课程。这节课,看似平淡无奇,但是这种通篇朗读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教师和学生的数次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能身临其境地体味到作者所感。所以在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学生的领悟才能升华到如此地位。由此可见,将诵读贯彻到现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角色表演,挖掘学生资源

生本教育理念的原则之一就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根据初中生好表现,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注意的这种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走近文本,革新文本,把准文本价值取向,走入文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紧密地贴近文本,让学生走近文本,身临其境去感受作者以及主人公的情感,与文本对话,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把握文章脉络。例如在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学生众所周知。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说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后所学到的第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对这样的一篇课文充满了好奇感。所以在进行这篇课文的讲解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借此机会让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课本剧。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便会深刻地体味到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文本。在课堂之上,各小组分别表演,最后全体同学投票选出表演最好的一个小组,并给予鼓励。这样的教学模式收获是多方面的,对一些本来就具有表演天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一次机会无疑是给了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对于那些原来不敢在同学面前说话,甚至一上台说就不敢抬头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一次机会可以说是影响深远的。经过活动后,我们也普遍发现,很多学生都大有进步。

四、课外活动,增进学生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要求:“四学段,即7-9年级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 言……”“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要想保持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外活动的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学生,除了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外,一放学就扎进了各种补课班里,周末和寒暑假更是如此。别说是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学生每天的愿望大概就是能多睡几个小时的觉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改变不了现状,但至少能做的就是尽力地在自己的权限内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或者班会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语文,了解语文的历史。比如,可以在课前的几分钟介绍一些作家作品,可以讲一些文学故事;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进行语文相关知识的比赛;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给同学播放一些视频影像。以此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综合评价,完善教学过程

学生在初中阶段处在一个心理活动频繁的阶段。他们好表现,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明确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教师评价的意义是多元的,他起到导向和监控的作用。对于学生,它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对于教师,它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校,它是促进学校整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片面的以知识的多少或者语文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而是应该针对学生在课前对于所学课程的准备情况;上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态度与参与程度以及课后的复习整合的情况来进行评价。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而且根据学生的自身差异也决定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因材施教的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去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对于评价方式来说,其形式也不应该拘泥于教师评价这一种方式,也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等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力争对学生做到全面、公正的评价。除此之外,可以尝试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形式,将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考试成绩、小组讨论等表现都记录在袋内,并且及时给予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改正不足。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及时准确地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评价,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生本教育理念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高,它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也已经略见成效。作为一线的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让这一理念真正在学生和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晓菊.浅议生本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2).

[4]刘泽芳.生本课堂与深度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2).

[5]李雄娜.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4).

[6]肖景申.浅谈生本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4).

[7]金力东.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本”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作者简介:隋毅,1991年生,汉族,辽宁本溪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刘佳宁,1990年生,汉族,辽宁辽阳人,渤海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语文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