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对课,让对联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2016-01-21 18:07谢小文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学课堂对联语文教学

谢小文

【摘要】当前中学(包括中职、中专)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内容的并不少,但对联一直以来却是“身份不明”。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本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对联的“地位”,论及对联进入高考题、对联与语文教学等问题,提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的主张。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中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本,“文体”所列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文言文、戏剧、诗歌、小说,“单元教学要求”明确相关知识点和写作训练内容,可谓面面俱到,但有关对联的内容却始终阙如。

举例说,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论述“主观主义的态度”时说,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课时学生问老师:什么是对子,为什么这两行字叫对子而不是对偶?面对提问,老师给出的回答多是笼统的:这两行字就是对子,书上不是说了吗,懂得它的思想内容就行了。

当然也有做得好的老师,他们教学生赏析对联,组织相关活动,出版诸如“春联会萃”一类墙报,但并没有形成教学常态,还谈不上量化考核的教学效果。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学生“对”对联。试卷第24题是: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在供判卷用的“评分标准”中注明只要求“形式相同”“内容相对”和“没有错别字”“平仄不作要求”。所附参考答案分别为:爆竹声声脆;祖国日日新。满园春色好;神州面貌新。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据了解,不少考生考后表示这种题型“从未见过”,考试“心里没底”。有专家分析:历年高考语文也曾有涉及对联的,但只要求由所出对联选句填空或根据联语考查相关文学常识,题型多为选项判断。这次开了高考语文要求“对”对联的先例,难度陡然增大,这值得关注的变化,有可能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某种思路。

鲁迅先生的启蒙教育是在蒙馆里完成的,对课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对于对课,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着精彩的记述:“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从这些看似平淡简短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到,先生是在怎样深情怀念启蒙教育的美好时光。就在浸淫熏陶、遣词造句和斟酌历练中,学子们完成了为人为学的文科基础的夯实与拓展。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教育方式与教学要求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回到“三味书屋”中去了,但笔者以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还是必要的。

首先,开设对课利于促进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说,面对上面提到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对子,面对学生关于什么是对子的提问仅仅给出笼统的回答,不去分析这副对联的构成和它深刻的思想内容,那种乏味与尴尬是不难想见的。如果完全绕开课文出现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课文分析的深度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对联也叫对子、楹联、楹贴,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偶是写作“技巧”,属修辞辞格之一,对联则是文学“作品”形式之一。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而对联一定是对偶句,两者有明确区别。语文教学中遇到对联,正确的做法是结合课文进行必要的阐释说明和启发引导。能如此,学生思路开阔,课堂气氛活跃,熔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炉,真可谓一举多得,利莫大焉。

第二是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联是中国文学独有的历史悠久的文学作品样式,发展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精品卷帙浩繁,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

学习对联,如同学习小说、散文单元作品一样,通过对作品时代性、思想性和人生观、世界观诸方面的分析,利于加强学生德育智育的培养,体现“道”的教育功能。同时,还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味汉字和汉语言文学独特的结构之美、对仗之美、韵律之美。这本身就是完成语文基本功训练和增强学习的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打下扎实的基础的过程。这对其他文体的学习和“大语文”的拓展,有不可替代的促进和深化的作用。大而言之,基础打扎实了,也利于促进学生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此外,由于对联本身有鲜明的实用性、群众性、时代性等特点,开设对课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让对联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要有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

1.要让对联要“正式”进入语文课本,没有“身份”就没有一切。编排时,不妨将原来的“诗歌”单元改为“诗联”单元,重新定位,确定内容。要求上应该与其他单元一样,列出教学知识点,安排相应的学习和写作训练内容。

2.将对联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保证教学时间安排。

3.要有明确的考核措施和要求,把考试“指挥棒”用好。考试说明教学导向,分值体现重视程度,至于开设对课的分量,对联与其他章节内容的关系如何处理,是按部就班教学还是结合采用上大课或组织专题研讨形式,这些都应该在教学中适时研究,多做探讨。相信成绩的取得,在探索与实践中。

4.倡导和支持“楹联学社”等文学社团组织,开展收集对联、专题征联一类的活动,形成浓厚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仅止于“兴趣班”是不成气候的。

参考文献

[1]黄洁.交往式教学:一个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彭小明.对联与现代语文教学[J].兰州学刊,2003(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中学课堂对联语文教学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中学生课堂不良纪律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