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差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016-06-18 19:04袁敏
考试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学生素养语文教学

袁敏

摘 要: 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引导学生情感朗读感悟,深入字里行间分析研究,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学习。教师特别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对教学工作进行适当调整,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素养 差异兼顾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面对差异较大的学生,怎样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正逐步走进语文教师的视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现笔端于此,权且抛砖引玉。

一、实现学生整体的提高,面对差异,需大家都老老实实地朗读。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他的话语令人深思:“语文教学需要人们去做些什么?需要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学生能否进入文本深处关键在于学生在朗读品悟。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多让学生读,多让学生以自己喜好的形式读,更不应一味强调有感情地读。例如,笔者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诸葛亮作为一名贤臣在特殊历史时期对一位颇为平庸国君的奏表。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读的时候让学生关注能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等。然后教师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范读,再播放重点段落的音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发现自己阅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默读深思。这样学生通过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率地朗读就能够较为深刻地感悟到《出师表》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与文章的从容不迫、条分缕析、抒发真情实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实现学生整体的提高,面对差异,需大家都踏踏实实地感文。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守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为了获得预期的效果,实现学生的整体提高,需要学生进入文本,踏踏实实地感文。学生踏踏实实地感悟,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搭建平台,当然也需要提供一定的方法。如对教材文本字里行间的涉猎就是搭建师生交流的较好的平台,不少学生经常在优美词句的字里行间品评,其落脚点在于对比较优美的实词进行探究,很少考虑文本中虚词的作用。应当说这是学生阅读感悟上的片面之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感悟中,教师应当多让学生品析多样的词句,建立起学生对文本之字里行间的五味调和百味香的感受。如在教学时,除了鉴赏句子中的动词以外,还可以引领学生探究代词、数词乃至非实词之副词和叹词的表达作用。笔者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抓住一段描写藤野先生刚进教室时的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形容词,如“黑瘦”、“缓慢而顿挫”、“模糊”等。这样一个“生活简朴、衣着朴素、教学严谨、中规中矩”的藤野先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先生的崇敬和敬仰。这样通过对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进行解读和分析,学生就能获得比较实在的感悟效果。

三、实现学生整体的提高,面对差异,需大家都扎扎实实地悟道。

语文课程是文以载道的课程,学生阅读感悟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需要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深入探究文本,以文悟道。在平时,教师应当坚持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究,更应该注意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探究,实现学生的整体提高。面对差异,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在平时,语文教师应当思考课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语言,以文悟道。如在教学《故乡》时,笔者带领学生朗读一段描写中年杨二嫂的文字:“‘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中年杨二嫂的形象,“尖利的怪声”、“图颧骨”、“薄嘴唇”可见杨二嫂的能说会道,这些应当让学生仔细体会、品悟人物之形象。“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一句更形象,这一句可以让学生感受圆规这一形象的特点——上短下长,再加上双手叉腰的动作,可见杨二嫂的精明、泼辣。在此基础上,组织师生对话,结合下文对杨二嫂的描写:“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学生通过这一段文字的描写,从杨二嫂的“颧骨”、“嘴唇”、“姿势”等,可以深刻地感悟到杨二嫂年轻时,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妇女,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导致杨二嫂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时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职政权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的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学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杨二嫂的变化主要因素在于黑暗的封建社会,她本身也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这样通过以文悟道,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冰冷的文字背后的种种情愫。

参考文献:

[1]吴凌.红色经典阅读及对其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6(07).

[2]王欣.让大众文化与经典阅读成功对接[J].文学教育(下),2012(08).

猜你喜欢
学生素养语文教学
有效实施拓展性课程的思考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构建促进中职生礼仪素养评价体系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