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思辨 创意实践

2019-09-10 07:22冯一丹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冯一丹

【摘要】写人的文章在小学第三学段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多,一般浅显易懂,所以,教学时容易被“空壳化”。为了破解言语实践的“空壳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开展对比思辨、创意改编等有深度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语用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人文章;对比思辨;创意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把孩子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语文教师就要开展高质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和思维性。

一、对比思辨,亲历发现

在遇到写人的文章时,学生常常浅尝辄止。这时,教师应带领其在“对比思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1.对比事件,发现叙述变化之美

小学阶段,写人的文章通常是用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作者在叙写几件事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用心灵去倾听》这一课中,小时候的汤米和苏珊有三次通话,作者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叙写方式——间接转述、概括举例、直接叙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小时候的三件事,之后让学生表演三次“通话”;接着对比三件事,引导学生写对话;最后,交流汤米长大后与苏珊的两次通话,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呼应”这一共同点,前者是呼应了小时候的两件事,后者是呼应小时候的一句话。

在三个环节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表演通话,感悟形象—对比事件,发现叙写方法—整合全文,体会变化”之美,并以发现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课文的变化之美、呼应之美。

2.对比人物,感知人物个性之美

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但它们的精妙之处,学生可能浑然不知。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特点,需要学生在对比思辨中逐步发现。下文以《毛主席在花山》一课为例,说明这一点。

(1)对比,发现

师:警卫员和毛主席都讲了喝茶的好处,两句话能否互换?

生1:不能。上文说茶叶珍贵,警卫员也未必喝过,所以不能详细述说好处。

生2:不能换。主席平易近人,说话耐心亲切;警卫员是年轻小伙子,说话率真,两人的语言风格不一样。因为毛主席是主要人物,所以描写也会更具体。

(2)对比,体会

让学生选择毛主席、警卫员、大娘、村主任、母女的语言進行交流,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

(3)想象,实践

让学生想象警卫员劝群众回花椒树下碾米的对话。

通过三次对比,学生欣喜地发现“不普通”的语言特色——符合每个人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从而关注人物的一举一动,体会人物最个性的色彩。

3.对比语句,发现文字简约之美

作家何其芳在《一夜的工作》中的第2~4自然段中,仅用381个字,就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勾勒了一个辛劳、简朴的伟人形象,这就是不简单!笔者在教学中也运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文字的简约之美。

课文原句:“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对比句①:“他一句一句、一丝不苟地审阅,认真地看完一句,就用笔小心翼翼地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对比句②:“他认真地审阅,不时画上一个小圆圈。”

在两次对比朗读中,学生发现语言并不是越具体或越简约就越好。课文语言简约,却不简单,其叙述总理批阅的过程简单,却有着强烈的画面感,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再找一找、品一品类似的语句。

如果教师能经常引领学生在对比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性,使其感受“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美”。

二、言语转换,亲历实践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写人文章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写人。笔者创设转换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运用表达等能力。

1.联系实际,创造运用

言语转换需要依托合适的语境,对学生而言,莫过于和生活接轨。下面对比下面两位教师的语境创设。

第一位教师:《鞋匠的儿子》课末,创设三个在学生生活中遭遇责难的情境,请学生仿照林肯化解羞辱的方式,选一个情境,写一段话语来化解尴尬。

第二位教师:《毛主席在花山》课末,出示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的四张照片,请学生根据照片写一件事,体现毛主席对群众的关心。

第一位教师创设的语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的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仿写、交流中实现了语言的建构和思想的提升。而第二位教师创设的语境脱离学生实际,纯粹纸上谈兵,为写而写。我们应该杜绝空壳化实践。

2.创意改编,一举多得

(1)文体的转换

在学习剧本《半截蜡烛》时,学生过了一把演课本剧的瘾。笔者趁热打铁,请学生把对话为主的课文——《晏子使楚》也改编成剧本,并分小组演一演。学生写剧本,提取了人物的语言,融入了合理的想象;学生演剧本,用显性的方式展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还将人物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切身感受到晏子将计就计、机智巧妙的语言艺术,一举多得,可谓妙哉。

(2)叙述者的转换

揣摩人物内心,适切地描写心理活动,是写好人物的必要条件。学完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后,笔者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言语实践的语境,引导学生转换叙述者身份,以文中的“老妇人”为第一人称叙述事件。

文本改编的形式虽然很丰富,但形式的变化却离不开“语用”这个核心目标。教师应注意要基于学生的“生长点”设计活动,促进其生长发展。

当然,创设语言实践实境的水平取决于教师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才能引领学生在一般教学的定式模式中突围成功,形成创新型思维。

【参考文献】

陈文忠.在语用实践中提升阅读实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9):51-5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