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2021-01-01 12:06王强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融合策略劳动教育

【摘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习指导为核心,通过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内容、方法、思想的渗透、互补和重现,拓展教育时空,优化劳动教育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为祖国和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重点针对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科教学;融合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規划课题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研究”(立项号GS〔2020〕GHBZX07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强(1982.03-),男,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一级教师。

劳动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大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单一学科进行教学,忽略了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这一可能性。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采取一定的融合策略。

一、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

与其他群体相比,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对其实施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可以帮助其端正劳动态度,进而对其学习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从某种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将学习也看作一种劳动形式,一种集体力与脑力于一体的劳动形式。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才能够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进而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不愿意主动参与劳动,无法认识到劳动的价值。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师在讲解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使学生从本学科出发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主动参与到劳动中,促进“五育”教育的密切衔接。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学生拥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良好的劳动习惯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上文已经提到,学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在跨学科融合当中,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时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长此以往有助于其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更容易主动参与到劳动过程中,体现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根据大量的劳动教育案例,合理的劳动实践可以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炼,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对学生的心智进行锻炼,对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进行强化,这些效果是单纯进行学科教学所无法达到的。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此时引导学生越挫越勇,学生的意志就会得到培养,将这一品质迁移到学习当中,学生就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了。

在“五育”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同等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类型丰富的劳动,可以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人格,这将是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受不起打击,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不断突破自我,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技术性原则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实现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中,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术素质,才能够满足社会的相关要求;只有严格遵循技术性原则,才能够确保接受过劳动教育的学生形成一定的技术意识和技术思维能力,实现智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稳步提高。

劳动技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学生掌握先进的劳动技术,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拓展思维,拓宽视野。因此,在跨学科融合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实践性原则

所谓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传统的劳动教育需要严格遵循实践性原则,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同样需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对此,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条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劳动实践,从中获得劳动理论知识和技能。

劳动本身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如果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不仅会对学生参与的兴趣造成影响,而且无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跨学科融合过程中做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衔接,鼓励学生在劳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反过来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学习目标。

(三)开放性原则

与学科教学相比,劳动教育更具有开放性。所以,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还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确保学生既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劳动实践当中,又可以在劳动实践中灵活选择独立实践方式或合作实践方式。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开放性包含两方面,一是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二是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应合理整合与应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资源,采取弹性的教学模式,拓展与延伸传统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避免学生走向封闭与孤立。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教学当中,做好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有效衔接,真正体现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与优势。

(四)安全性原则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整个劳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在安全性原则下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自我保护。教师要着重讲解不同劳动活动的重点与难点,结合相关案例讲解注意事项,增强学生的自我警惕意识,防止操作不当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其次,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各种劳动工具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穿戴防护衣物和使用防护用品。再次,学校要制定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安全制度标准,对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一旦发现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另外,要加强对整个劳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制定好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保护学生的安全。

三、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要想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就要及早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首先,教师要在正式开始实施劳动教育之前,将相关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形成劳动意识。在学科融合当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教师在讲解相关劳动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降低理解的难度,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动画、视频、宣传片等,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重点知识,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其次,教师要结合劳动理论内容设计劳动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验证劳动理论的真伪,并从中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与充实感,加深他们对劳动意义的认同。教师要将劳动教育和生活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从学科知识出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及劳动中的常见现象,做好生活化教育和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总之,只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够为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打好基础。

(二)合理创设劳动环境

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接受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需要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进行劳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劳动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融入分层教育理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使其通过努力完成劳动任务,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科的基本特点设计相应的融合方案,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逐步提高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接受程度,在选择劳动教育内容时,要以劳动理论知识为主,之后设计一些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劳动环境。

(三)打造劳动教育课程基地

要想有效实现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还要打造劳动教育课程基地。首先,可以结合学校的场地,创建一个迷你农展馆。在这一场地内,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老物件了解過去农村的实际生活场景。其次,可以创建一个迷你培育室,让学生亲眼见证草莓等植物的生长,并亲自培育这些植物。再次,可以创建一个微型农场,让学生对这一区域的农作物进行播种、浇水、施肥和收获,体验农作的酸甜苦辣[2]。学校应该认识到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加大对课程基地建设的投入,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供良好保障。

(四)加强劳动课程的系统开发

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劳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系统、结构完整的课程,并不是其他任何一门文化课程的附属。所以,要想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还要加强对劳动课程的系统开发,引进专门的劳动课程教师。首先,要重点开发劳动教育课程,重点搜集与劳动课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劳动教育目标具有多维度性,涉及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劳动理论知识、劳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劳动思维、劳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以,在制定劳动教育目标时,教师需要参考其他形式的劳动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当前的劳动素质与接受能力,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目标。

(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劳动实践机会

要想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劳动实践机会。首先,在校内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要求全体学生按时参加,完成劳动实践活动的任务。其次,教师要开辟校外劳动实践渠道。例如,教师可以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回到家后帮助父母更换灯泡、拖地以及整理家务等。这样的劳动实践比学校的劳动实践更加有意义,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方面的效果更好。

(六)加强家校联合

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利用一切方式来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但是,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还没有形成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意识,并没有意识到家庭对于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对这个孩子无限宠爱,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娇生惯养,而这并不利于孩子正确劳动习惯的养成。所以,要想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教师就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家校联合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改掉其在生活与学习当中的不良习惯。

(七)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

在文化课教育中,完善的考评机制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考评机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劳动教育同样如此。因此,要想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还要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首先,教师要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在参考学校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其次,保证劳动教育课时充足,增强考评方法的灵活性。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在不同劳动实践中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只有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奖励和肯定,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教师需要在遵循技术性、实践性、开放性、安全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同时,还要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顺利高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荣晋.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原因、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20,9(35):43-45.

[2]王莹菊.课程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范式”[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八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C].成都: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19:8.

[3]刘向兵,赵健杰.多学科跨学科视角下劳动模范研究与劳模教育创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32(04):1-8.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融合策略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