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2022-02-22 03:33胡燕萍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

胡燕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审美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6-

引言

高中语文有着非常强的综合性,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掌握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来感受文章中的美好。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们审美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培养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教育开展原则

(一)潜移默化的原则

高中語文教学材料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知识点,这些内容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同时其中也蕴含着非常丰富审美感召力和情感感染力。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掌握,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们对语文教学材料中的美进行学习和了解,同时还要对文章中的美学会欣赏和表达,在润物无声中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二)多元开放原则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们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分析,在众多不科学合适的法则中探索最为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和措施。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们对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感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优势和特点。所以,在开展语文审美培养活动中,语文教师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来对语文教材进行把控,同时还要按照高中学生们自身的特点来引导学生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探索和培养,指导学生们对语文教材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和能力。[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路径和方法

(一)通过分组讨论教学来感受文章中的言辞美

高中语文教师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时,要对语文文章进行深层次的阐释和挖掘,让学生们通过利用自己已将掌握的语文知识点来对作者语言表达和描绘的技巧进行分析和了解。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对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向学生们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对文章进行了解。[2]在开展时,语文教师要将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来对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们通过探讨的方式来了解小组中每个成员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发现各自的闪光点,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

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对文章中的荷花描写手法进行探讨,对描写的手法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感受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时的独特心思,同时也领悟文章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以此来培养学生们自己写作的思路和审美素养。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提升学生们的审美素养

在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影响下,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都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充和创新。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融入了更多的文学知识和美学知识,这样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们文学素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比如,在《孔雀东南飞》文章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方式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这一段的旷世奇恋,通过观看来视频的方式来感受文章中描述的情感,从而在这种更加直观的情景中来实现自我情感的生化,引导学生们对文章中的悲戚之美进行学习和了解,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审美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积累比较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内容,同时通过语文学科中的教材内容来对写学生们进行知识文化的熏陶,在帮助学生们形成比较强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同时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关注学生们审美素养的培养,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审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们实现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探微[C]..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三).: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105-109.

[2]王栋.谈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2020(46):9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