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视角”观课量表及其价值

2022-05-18 04:52张春红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要:梳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立5个观察视角、20个观察点,开发“五视角”观课量表。其使用价值体现在:能够改变语文学科听评课的“三无”状态,辅助学科校本主题研修,提升教师个体的观课议课水平;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有力地推动语文课堂由讲授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

关键词:“五视角”观课量表;观课议课;语文教学;课堂转型

听评课是教师主题研修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魏本亚教授认为,语文学科的听评课一度处于无研究、无依据、无合作的“三无”状态魏本亚.“复盘式”评课的理据与操作规程[J].小学语文教学,2012(31):4446。。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学界对此缺少共识,迫切需要相对客观的标准。

崔允漷教授团队构建的课堂观察LICC范式,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L)”“教师教学(I)”“课程性质(C)”“课堂文化(C)”四要素,主张从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观察课堂,然后进行研究性评课。这一范式克服了传统听评课主观、随意、盲目等缺点,为教师的思考、研究提供了合作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48。不过,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观察点较多,作为课堂研究的一种视角与方法,也无法适用于所有课堂。

我们学习并借鉴课堂观察LICC范式,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和课标要求,顺应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开发了适合语文学科的“五视角”观课量表。

一、 “五视角”观课量表的观察视角

梳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确立了5个观察视角,分别为:学习目标、任务与情境、活动与推进、资源与支架、反馈与评价。每个观察视角列出4个观察点。这4个观察点是对观察内容的具体化,既包含对相对确定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观察,也包含对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教学机智、教学效果等的观察。

观察视角一,学习目标。“目标在课堂观察中相当于‘脚手架,搭建起了我们观察一堂课的‘核心架构。通过这一架构,我们能够迅速厘清一堂课的脉络,这样,课堂中的零散片段才具有了归整的意义,才能在意义框架内加以探讨。”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6。学习目标在一堂课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要符合学生学科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即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因此,我们将“学习目标”作为“五视角”观课量表的首要视角。

在“学习目标”视角下,我们确立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目标表述、目标自觉4个观察点。其一,单元目标,包括目标是否明晰、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要求。其二,课时目标,指本课时目标能否为单元目标服务。其三,目标表述,指目标体现了哪些规范,包括谁(行为主体)、做什么(行为动词)、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等。其四,目标自觉,指在学习活动的推进中,观察教师和学生是否清楚学习目标(按课堂表现典型环节依次记录),是否自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观察视角二,任务与情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并定义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410。。“情境”是课程标准中的高频词,一共出现了34次。基于此,我们引导教师关注任务与情境,重视从“任务与情境”视角观察语文教学的实施。

在“任务与情境”视角下,我们确立了真实度、适合度、兴趣指数、达成度4个观察点。其一,真实度,指任务与情境的真实(或拟真)程度;其二,适合度,指任务与情境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与学习目标的适合度);其三,兴趣指数,主要关注任务与情境能否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四,达成度,即从学习活动的推进看,师生能否充分利用情境达成学习目标。以上4个观察点,引导教学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中学习语文。这就改变了以往以应试为目的,用积累背诵语文知识代替语文学习的课堂生态。

观察视角三,活动与推进。王宁先生說:“新课标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47。活动是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活动推进的过程。它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组成,其中,又以学的活动为根本。

在“活动与推进”视角下,我们确立了匹配度、整合性、递进性、主动性4个观察点。其一,匹配度,指活动与学习目标与任务的匹配程度,即是否有助于分解学习任务和顺利完成任务;其二,整合性,指活动是否注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方面的整合,活动是否做到不琐碎、少而精、实而真;其三,递进性,即各项学习活动是否环环相扣,是否呈现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其四,主动性,即从学习活动的推进看,活动是否有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如何,活动质量如何。以上4个观察点,引导教学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推进,即引导学生在“做事”(生成成果的言语实践)中建构语言,提升学科素养。

观察视角四,资源与支架。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转变为资源的提供者、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丰富多样的资源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物质保证。支架则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线索或提示。

在“资源与支架”视角下,我们确立了多样性、丰富性、有效性、递增性4个观察点。其一,多样性,即资源和支架形式是否多样,如纸质文本、电子文本、多媒体、网络资源、实物与模型和背景支架、范例支架、方法策略支架、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其二,丰富性,即资源和支架类型是否丰富多元,如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有教师开发的也有学生或学习共同体开发的;其三,有效性,主要指师生是否有效利用资源和支架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其四,递增性,指从学习活动的推进看,生成了哪些过程性资源和支架,师生是如何利用的。以上4个观察点,引导教学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引和帮助,即指引学生独立、能动地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

观察视角五,反馈与评价。反馈与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检查、诊斷、激励、甄别、选拔等多重功能。反馈与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就水平,更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在“反馈与评价”视角下,我们确立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量表、评价效益4个观察点。其一,评价方式,主要指评价方式是否多样,如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其二,评价主体,主要指评价主体是否多元,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班内评价、师生评价等;其三,评价量表,即是否有科学的评价量表,量表是否清晰、可操作,是否同时起到学习支架的作用;其四,评价效益,指从学习活动的推进看,师生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评价(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关注外在学习结果及内在学习品质),评价语言是否对学生学习起正向反馈作用。以上4个观察点,引导教师重视全面客观评价、过程评价、发展评价,引导学生发挥评价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评价的主人翁意识,以评价推动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

二、 “五视角”观课量表的使用价值

(一) 对观课议课的价值

“五视角”观课量表建立在对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体系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改变语文学科听评课的“三无”状态,辅助学科校本主题研修乃至提升教师个体的观课议课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其一,从观课目的来看,改无研究或目标偏移的价值判断为专业研究,以观课议课促进教学改进。基于“五视角”观课量表进行观课,我们不再以臧否优劣作为评价的方向,而是引导教研共同体成员依托“五视角”观课量表,从学习目标的确立、任务与情境的创设运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推进、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架的开发使用、反馈与评价的开展等方面,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规范、教学组织策略、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等专业问题,将观课议课作为教师主题研修的主要内容。

其二,从评课标准来看,改无依据、学理不足的评价为依据观课量表评价,凸显好课的指标,引导教师由感性认知、主观判断转向量表记录,让教学评价有据可依,专家、授课教师与听评课同行平等交流。我们做过一项学校(或区域)课堂教学评价活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评课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教务或教研部门制订的不分学科的统一评价量表(占比67.61%),另一种是参照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科组长、备课组长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评价(占比31.56%)。“五视角”观课量表从5个方面确立语文学科的观课视角,每个视角各设4个观察点,议课以课堂观察记录及成员研讨结论为标准。在多次观课议课的专业研讨中,教师逐渐明晰课程理念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方向。

其三,从评价方式来看,改无合作、主观随意的评价为合作讨论、聚焦研究、客观建议。教师由被动的被评价者转变为主动的观察者、研究者。运用“五视角”观课量表的评价,提倡教研共同体既分工又合作,即成员以不同视角分组观课议课,各视角评课代表分享观课所得,阐述公开课在该视角下的4个观察点上的表现,分享观课成员的观课结论与建议。不同视角观课所得,既相互补充,又彼此印证,形成对该课的整体认知与客观评价。参与听评课活动的所有成员都是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积极主动的观课、讨论与交流中,获得相对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 对语文教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如何整合教材文本及课内外学习资源?如何处理单篇教学与单元学习任务的关系?如何设计适切的活动助推任务的有效完成?如何改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建立在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体系深度理解基础上的“五视角”观课量表,同时也可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给迷惘中的教师提供方向和指引。

“五视角”观课量表的5个观察视角20个观察点,直指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参照5个观察视角,教师设计教学,重点考虑学习目标的单元整体性、任务与情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推进、学习资源与支架的开发运用、课堂反馈与评价五个方面;对应各个观察视角下的4个观察点,教师可进一步做好教学设计。如前文所述,在“学习目标”这一视角下,确立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目标表述、目标自觉4个观察点,分别引导教师基于学情确立单元目标,让课时目标服务于单元目标,所确立的目标清晰具体可检测,所设计的学习活动皆指向学习目标的实现。这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师设计教学时不清楚要教什么、所教不是为所学、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不一致等问题。

再以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活动设计”部分为例。对照观察视角“活动与推进”的4个观察点,设计的活动可以有效分解学习任务,并且做到是引导学生做“语文的事”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活动,是有机关联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高质量的活动。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学习活动只为迎合评课者喜好的热热闹闹的“动”,而其实学生没有做“语文的活”,活动与学科学习无关联,与学习目标不匹配等问题。

而“任务与情境的创设”“资源与支架的开发运用”“课堂多元反馈与评价”,更是以往语文教学设计的薄弱方面。“五视角”观课量表引导教师在自评和他评的教研活动过程中,不断明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五大元素,主动建构符合课程标准理念和统编教材教学要求的教学设计。而基于观课量表反复运用的主题教研的导引,教师会自觉地将量表运用于教学设计,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

(三) 对课堂转型的价值

无论是从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层面、语文学科课程层面看,还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使用及实施层面看,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转型,要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形态。可以说,“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是回应当今时代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并解决传统课堂诸多问题的一个基本选择”陈佑清.学习中心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8。。特别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以来,部分教师开始主动探索体现课程标准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尝试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然而,一讲到底、大量讲解分析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五视角”观课量表的开发和使用,能有力地推动区域高中语文课堂由讲授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

第一,推动教师重新思考自身角色定位,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转型。“五视角”观课量表引导教师以终为始,思考新型课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如“学习目标”视角,强调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推进者;又如“任务与情境”视角,强调教师应为提高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真实问题的学科素养而教,改变以背诵语文知识代替语文学习的课堂生态。

第二,推动课堂组织形式由以教师讲为主线向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转型。我们提倡教师创设并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如“活动与推进”视角,从匹配度、整合性、递进性、主动性4个观察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教师摒弃过去大量讲解分析的课堂组织形式,代之以设计让学生“做事”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学习共同体中建构语言,提升語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第三,推动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转型。如前文所述,基于“五视角”观课量表的教学设计,根据单元目标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此唤起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具身投入活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此自主建构知识,习得能力,提升素养。

第四,推动课堂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型。评价是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服务的,开放、多元的评价是学习中心课堂的重要特征,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五视角”观课量表专设“反馈与评价”视角,从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量表、评价效益4个观察点评价课堂,引导教师全面、客观地开展全过程评价,尊重学生评价的主体性,提倡学习共同体成员互相评价,特别是借助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提升,彻底改变了教师评价本位的传统课堂生态。

基于“五视角”观课量表开发与使用的主题教研尝试,颠覆了传统的公开课听评课由所谓权威专家评判优劣的评价观,重新确定语文听评课的目的指向,执教者、观课者、评课者平等对话,所有参与者了解评课的视角和依据,共同思考如何从学习目标、任务与情境、活动与推进、资源与支架、反馈与评价等视角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思考并实践课堂转型的可能与路径。我们希望借助“五视角”学科观课量表的开发与使用,教师关注并致力于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与设计,重视资源与支架的开发与使用,进行多元多样的反馈与评价;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张春红,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