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23-02-23 14:46周雯
求知导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摘 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可以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总目标,结合时代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采取有效的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周雯(1994—),女,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理性思维方式,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素质导向,在此基础上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带领学生开展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思辨性阅读的意义

(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思辨性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準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发现文本细节处的精妙。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分析证据、做出判断和评价,这能够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此外,思辨性阅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更好地表达自己。

(二)提高文化素养

思辨性阅读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对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思辨性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的认知,学生需要分析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点和价值观[1]。

二、小学语文思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授课内容的鲜活性不够

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有鲜活性和可讨论性的内容与场景作为支撑,这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但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场景的创设与讨论环境的转换缺乏经验,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2]。

(二)思辨性阅读问题设置不够清晰

思辨性阅读问题是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思辨性教学的关键,也是进行思辨性讨论与交流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设置阅读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的真实学情,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够紧密贴合教学内容的主题,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开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这些问题影响着思辨性阅读与交流的质量,需要及时解决。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展开思辨性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具体而言,教师要结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挖掘文本知识,层层递进,逐渐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培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实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花的学校》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进行深入阅读与分析,逐渐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意境,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为此,教师可以分步骤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活动,如在品读文章标题时,提问学生“你想象中的‘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一步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体现学生独特的想法与感悟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1.利用思维导图剖析文本脉络

教师要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内容,剖析文本脉络,进行思辨性阅读。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法等较为含蓄内敛,学生想要对其进行鉴赏和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高效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索,教师应优化推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逻辑关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深刻意蕴,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的要素,如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性阅读,分析故事主角的想法,领悟故事的寓意,明白要以合理的心态对待意外收获,要踏踏实实地劳动。

2.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能力[3]。

以《守株待兔》为例,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将课文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首先,引导学生标记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等知识,然后运用思维导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接着,引导学生展示和讨论自己的思维导图,深入思考守株待兔故事的寓意,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和观点,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和合作,互相分享思考和表达的成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针对性的反馈。

(三)开展阅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全面性思维

1.以问题启发思维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完善的思维意识,更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感悟和理解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判断力,获得个性化发展[4]。

以《草原》为例,在讲授本节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全文阅读,从而对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主要内容形成大致了解。在完成阅读学习后,教师需要结合文章进行教学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原上都有什么吗?”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阅读经验回答,如明朗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奔驰的骏马等。教师可以接着提问:“你对草原的印象还有哪些?”由此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思辨性阅读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

2.以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培养学生全面性思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進,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始被教师广泛应用。相较于以往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从而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究以及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获得思辨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情感态度。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相关视频,引发学生深思。在观看视频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否会产生影响?”“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做好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博采众长,拓展思维,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落实素质教育。

(四)多角度分析文章,深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1.多角度分析文本结构

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如文本结构、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让学生掌握多个角度的阅读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通过分析文本结构,学生可以掌握其写作逻辑和段落组织方式;通过分析语言运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色彩;通过分析情感表达,可以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这样,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且深入地理解文章,从而更好地发挥思辨性阅读的作用[5]。

2.开展质疑阅读活动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通常使用灌输式的方法,讲解问题及学习任务的答案,要求学生进行巩固记忆,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自我思考与探索学习环节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见解。现阶段,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来优化开展质疑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探究、感悟,深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两小儿辩日》描述了两个孩子关于太阳与人类距离的争辩,孩子们根据太阳的形状大小和温度冷热两个标准进行判断,但最终“孔子不能决”。对于故事的结局,有学生提出问题:“孔子为什么‘不能决?”故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索相关材料,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3.注重细节分析

细节分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解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言行举止、环境的描写等,并引导学生思考细节信息与文章整体的关系,分析细节信息如何为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服务。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细节信息来深入分析文章,并帮助学生从细节中推断和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提高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例如,《少年闰土》中着重笔墨描写了闰土的外貌,其中“紫色的圆脸……”一句,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为何这样描写闰土的外貌,仅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闰土的长相吗?”通过深入阅读文章和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一段外貌描写的目的不仅在于介绍闰土的长相,还在于展现闰土的成长环境,揭示了他与作者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闰土常常在野外奔跑,刺猹捕鸟,在风吹日晒中,脸色自然变成了“紫色”,作者借此佐证闰土的“能干”,也反映闰土与作者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隐藏在文字下的信息需要学生进行推理、挖掘,由此能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五)实施有效性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及探究能力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实施有效性综合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在开展本节阅读课程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文学基础进行教学方案的创设,采用趣味教学的方式吸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评价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动态变化以及思维形态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学科教学活动时应当结合阅读学习内容,应用科学教学策略,积极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及教学知识进行反思学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辨析能力与批判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尤玉婷.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22):36-38.

[2]谢风珠.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27):50-52.

[3]孙晓岭.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3(10):13-14.

[4]张丽丽.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J].名师在线,2023(29):12-14.

[5]朱莹.开展小学高年级思辨性阅读提升学生学科素养[J].考试周刊,2023(44):30-33.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