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07-29 15:22刘昶
成才之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刘昶

摘要:文章结合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针对“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设计思维固化、户外实践效果不佳、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与企业工作衔接困难等问题,提出立足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实践调研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及实践能力等教学策略,从而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培养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综合性设计能力;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017-04

基金项目:沈阳工学院2021年度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XJJG2021069)

“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是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改善人居环境的综合设计课程,在学科内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它以培养学生专业性的实践技能、风景园林发展的大局意识和综合性设计能力为核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现代社会城市环境发展的过程中,景观环境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使之顺应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需要加强教学改革,并以此为支撑,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教学途径更加灵活,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建设的要求,培养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概述

“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开设在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是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展开综合性教学,教学内容涵盖理论知识、方法研究和设计实践等,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的方法,理解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有知识内容涵盖广、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其教学改革可以从“梳理完善知识内容体系、明确各阶段教学任务、融合多学科交叉发展、增强实践环节应用性”等角度,从大局出发,做好各教学阶段之间的衔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形成课程改革特色。

二、高校“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设计思维固化

在“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常能够根据教师的讲授和任务布置进行思考总结,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完成小课题研究,但是在设计实践环节,很多学生存在思维固化的情况,没有好的设计思路或设计思考惯性化。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外界反復刺激反应的过程[1]。然而在“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开展“填鸭式”教学,不引导学生思考“我应该怎样学”,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学习。长此以往,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思考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导致学生出现思维固化。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会过于保守,单一地从自我思维中寻找答案,而不去探索无限的可能性。

2.户外实践效果不佳

前期调研作为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无疑是设计的基础。然而在前期调研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场地位置、面积、周围用地性质等基础问题,思考的模式比较固化,缺乏探究精神。“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涉及场地总体规划、景观小品的布局、景观的服务性和观赏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前期实地调研的内容很多。首先,在场地尺寸丈量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确定场地面积、形态,对整体设计有一定的思考,但部分学生缺乏深入的整体思考,而且对同类同质的项目缺乏了解和探索。其次,考察场地现状时,需要对内部环境及其周围环境现状进行仔细考察和描述,但部分学生缺乏对场地环境与周围居民活动关系的考察,如河流、树木、堤坝、小路和动植物等都是景观的一部分,需要进行拓展,但学生只是单一地描述场地,缺乏进一步的拓展。最后,分析场地周围用地性质时,主要考察的是周边交通情况和用地性质,但周边环境的居民活动或交通流量信息等往往被学生忽略了。前期调研过程往往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那么设计出的作品也是千篇一律。

3.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

通过总结以往的教学情况及校外专家参与的结课答辩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发现和解决场地存在的问题的能力薄弱,即难以发现场地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也难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设计思路。比如,学生虽然能够设计出一个优美的公园,公园也存在一些泛泛的功能,但公园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设计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是什么,在设计中却没有体现。设计是一种创造思维的产物,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因此,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发现场地内部的问题有什么,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的要点。“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主要关注城市开放空间的更新问题,设计时只有在原有空间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更新的价值。因此,问题提出之后,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应该重点思考的部分。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缺少对相关知识和案例的积累,以及相关方面的训练。

4.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在“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进行单向的知识讲解,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梳理和知识结构的搭建,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完成作业即可,一般不会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也不会在课后进行拓展性学习,难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通常以“指导”的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大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部分,提交作品。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作业完成质量不同,所设计出的作品也是良莠不齐,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常只是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这使得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往往缺乏创意和特色。

5.学生与企业工作衔接困难

学习“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的时候,学生正处于大四上学期,正面临着实习和找工作,该阶段的学生既要进行学校课程的学习,又要完成相应的实习实践任务,所以任务较重,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的实践内容就比较浅,基本止步于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等基础工作,缺乏对整体设计环节的把控。同时,通过企业老師的点评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容易陷入常规逻辑模式进行方案汇报和文本制作,无论对什么类型的项目内容都采用常用套路,缺少设计的创意和特色,而且汇报文本表达也不够规范,缺乏交流性,不能体现设计思考的过程,这直接导致学生与企业的工作衔接困难。

三、高校“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1.以实践项目为主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考的基础。针对学生思维固化的情况,“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跳跃性思维等。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以实践项目为主导开展教学,增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用小作业、小讨论、小测试等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穿插配合,使学生在项目探究和讨论中不断锻炼思维能力,并能够达到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效果。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场地进行考察,形成记忆,进行速写练习,帮助学生跳出固有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现场进行速写练习时,会从对场地的印象出发,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进行思维发散,就不会只是进行简单的模仿,陷入固化思维。通过一系列的小幅速写练习,学生还会对场地留有一定的记忆,这有助于后期的思考和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以实践项目为手段,强化学生实践调研能力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该结合起来,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映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对不同场地的设计要素有一定的认知。通过对广场、街道、滨水空间等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学生可以对其特性有深入的认识,进而在设计环节更有针对性。依托实践项目,布置新的任务,能够引发学生新的认识,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空间、主题、流线等设计要素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调研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场地内部情况,让学生细致描述场地内部现状,如树木、河流、构筑物等情况。在完成一系列基本调研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场地内部行走探索,观察场地内部的人流情况、人与场地的互动情况等,并记录下来,还要让学生漫步于场地外,观察周围重要枢纽和活动场地情况,记录人流情况,并思考场地内外连接的可能性。

另外,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教师可以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在优秀设计师的带领下实地参观其所设计的项目,充分感受和学习优秀案例项目,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切身体会优秀案例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建设过程,充分理解调研过程中“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思考、实践思考,形成有效的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提高实践调研的能力。

3.以实践项目为支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以实践项目为支撑,将解决相应的问题布置为作业,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师生讨论”的形式深入挖掘问题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先通过调研会议制作简单的汇报文本来说明情况,这时,教师不要急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而要让学生们充分交流、讨论。第一轮思考过后,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搜寻国内外成功案例及关于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的理论书籍。通过对案例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会进行一定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处理办法,产生新的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第二轮设计思考。通过分析学生以往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很多学生会在此环节陷入惯性思维。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调研、速写、测绘、摄影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景观环境进行深入的感知,再通过汇报、讨论、桌面辅导等推进课程设计进度[2]。实践证明,“资料查找+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师生讨论”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答案,增强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在此环节,教师应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实践项目为依托,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十分有必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

在理论知识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采用“理论讲授+任务布置+师生讨论+知识总结”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实际案例解说,以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知识点思考任务,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的方式梳理理论知识点,并进行汇报讲解。在此环节,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参加到讨论中,以搭建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论知识学习。这样,学生就能脱离原有的“听、理解、接受”的简单的学习模式,进入“思考、理解、讲授、记忆”的自主思考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提取几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实践主题,并完成2人或3人一组的分组,再开展实践操作。实践作业分为前期汇报、主题演绎、方案设计、效果表达等步骤,学生要根据不同步骤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展开实践。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后,要以“小组汇报+师生讨论+项目案例+思考总结”的形式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5.以实践项目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及实践能力

根据用人市场调研可知,拥有实习经历或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率较高。相反,部分大学生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因为缺少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经历和实践经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教师在“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教学中要以实践项目为抓手,让学生立足实际,设计项目,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及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立足实践项目,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如写读书笔记、案例分析,进行理论研究、课堂讨论等,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思考,以点带面地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实践项目,给学生布置综合作业,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及实践能力。作业完成的时间安排如下。1)第1周主要是對“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讲授。2)第2-3周主要是对城市开放空间问题进行总结和探索,思考风景园林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3)第4-5周主要是进行任务书解读及场地调研,重点是在实际调研中加强对学生调研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4)对场地特色问题的分析、资料搜集、解读主题演绎等,主要集中在第6-7周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场地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寻求解决方法,并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搜集、对比和思考,完成设计临摹训练,进行对开放空间景观多种构成要素的组合训练。5)方案的设计主要集中在第8-12周进行。此阶段主要是结合之前所设计的场地特色元素,设计出符合场地特征的方案。6)园路、种植、铺装与水体等专项内容的设计,主要是在第13-16周完成,重在强化学生对场地空间中专项设计应用的理解与记忆。7)完善设计方案及综合设计训练,主要是在第17-20周完成,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合理表达方法,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设计要点与原则[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项目,培养具备优秀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教师要以实践项目为依托,保证课程质量,做好“城市开放空间更新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工作。要衔接好低年级和高年级课程内容,做好课程之间的过渡,保证课堂特色、课堂质量和课堂内容有的放矢。要依托实践项目教学,梳理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师要丰富课程教学环节,活跃课程氛围,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学生求学进取,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实践。要结合风景园林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科重点发展,积极研究学科政策和项目,保证课堂内容与当代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等结合起来。要结合当今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知识面,从企业实际项目角度出发,让学生参与到立足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27(02):1-5.

[2]林广思,袁静雅.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门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介绍与评析[J].中国园林,2015(05):17-22.

[3]杨淑梅,郑凌予,朱华明.基于任务驱动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9,39(06):102-105.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City Open Space Renewal Design" in Universities

Liu Chang

(She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oning Province, Shenfu New Area 113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city open space renewal design", such as the solidification of students design thinking, poor outdoor practice effect, weak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ropose and solve problems, single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difficulty in linking students with enterprises, and propos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based on practical projects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actical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adop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s, and improving students overall design and practical ability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cityopen space renewaldesign;teachingreform;appliedtalents;comprehensivedesign ability; creativethinking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