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

  •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梨园戏舞蹈 ——以央视春晚《百鸟归巢》的编导为例
    化遗产名录的“梨园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南音”等一批发源于泉州的传统艺术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而《百鸟归巢》的主创团队为了积累作品素材,专门赴南音的发源地福建泉州采风,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团队深入了解了南音的历史背景、演奏规则、曲谱曲牌后,带着素材回到北京才最终创作了这部作品,同时,该节目的舞蹈部分也是取材于泉州的梨园戏。而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梨园戏舞蹈”的研究、探索和创作,并首次将之应用于泉州艺校民间舞课的教

    名家名作 2023年23期2023-12-26

  • 浅谈梨园戏传统道具的几点特色
    陈焕煌(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福建 泉州 362000)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的文化经济孕育了这一古老高雅的剧种。梨园戏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因其保留了宋元古南戏的诸多珍贵文化形态,所以被海内外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一、梨园戏传统道具种类繁多的特色在八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各自专属的传统剧目,俗称“十八棚头”,如上路的《朱文》《蔡伯喈》《王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2023-09-19

  • 浅谈梨园戏《事久弄》的“人心”角色塑造
    许幼娟(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福建 泉州 362000)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表演风格古朴典雅、精致细腻,有一套世代相传的表演程式,俗称“十八步科母”,保留传统曲牌五百多首,以《陈三五娘》《朱文》《李亚仙》《吕蒙正》《苏秦》等传统剧目闻名于世。因为保留着宋元古南戏的许多珍贵的文化形态,也被称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三大流派的传统剧目以大戏居多,但也留下了丰富的“单折戏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2023-09-19

  • 闽南非遗文创
    活化石”美誉的梨园戏,文化价值相当明显,旅游开发意义重大,但实质上,包括当今梨园戏在内的各类戏曲演出已日渐萧条,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如何将闽南非遗传统与现代审美进行“再生性”的创造,并将其运用至泉州旅游中,使其相得益彰,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深入探讨却尚没有引发学术界重视的课題。一、闽南非遗文创——梨园戏(一)非遗文创的特点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待非遗文创,属于人文旅游的范畴,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也可看作是非遗文创的核心素材,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内容性。故而,挖掘、研究

    参花(下) 2023年7期2023-07-14

  • 梨园戏《丁兰刻木》的服装设计理念探讨
    摘要:梨园戏新编剧目《丁兰刻木》的服装设计,以鲜明的程式性、剧种性、情节性、人物性的理念,为整体舞台意境的烘托以及人物形象与情感的塑造表达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助力。文章结合人物剧情,论述四个理念特性在该剧戏曲服装设计中所发挥的原则性作用。关键词:戏曲服装设计;梨园戏;《丁兰刻木》;程式性;剧种性;情节性;人物性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梨园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2022-05-30

  • 戏曲经典剧目在地域传播中的差异化
    多样化选择。以梨园戏《吕蒙正》为例,其与明代几大同题材传奇文本的比对,生动地诠释了《破窑记》经历南戏—明改本—泉州本土本的历程,据此可推其泉州改本出现时间不晚于明万历初期。同存于小梨园、下南二派的两本《吕蒙正》,有着泾渭分明的场口安排。“小梨园”本以可充分发挥生、旦二行唱功及表演程式的关目为重,“下南”本则在能够发挥净、末、丑行优势的关目上更加用心。显然,经典剧目在特定地域的差异性传播,与该地域多样化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同时,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亦是产生差异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5-14

  • 戏曲经典剧目在地域传播中的差异化 ——以梨园戏《吕蒙正》为例
    新证》中对福建梨园戏、莆仙戏等剧种展开调查,但仅停留在南戏遗存剧目的搜集、统计上,未能充分展开。在当下重视“戏曲之地域传播”问题,理由有二:其一,当前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热潮,仍多着眼于史料钩沉或现象描述,缺乏理论之系统建构,其根源在于戏曲传播之规律与动因尚未探讨完全。而欲充分探讨戏曲传播之规律,必回归到戏曲的地域传播问题上。事实上,自宋元戏曲成熟以来,戏曲之传播便已发生,并且从未停止。从宋元杂剧、南戏到明清传奇再到地方剧种,戏曲发展史亦是戏曲传播史。来自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5-13

  • 影视传播视阈下梨园戏的译介策略 ——以《梨园戏音》为例
    362000)梨园戏是闽南语系区域的一种泉腔古戏,是宋元南戏的遗存剧种,至今仍有广泛的海外传播空间。学术界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梨园戏的传承与发展,鲜少有人聚焦梨园戏的外宣传播。在新媒体日益盛行的时代,短视频可以让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与梨园戏文化面对面,直观感受梨园戏的戏腔戏曲戏剧之美。译者如何深层解读中国戏曲文化,把梨园戏博大精妙的文化意境呈现给译语观众显得尤为重要。一、梨园戏及其外宣之路梨园戏,是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的地方剧种,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流行区域涵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2021-12-07

  • 新文艺的介入和旧传统的新生 ——“戏改”过程中梨园戏的抢救
    壁垒分明,如在梨园戏的抢救领域,可以看到相对精英化的传统如何与国家话语结盟,共同抗拒舍弃民间力量。已经在民间戏场没落的梨园戏在“戏改”时“重获新生”,并从剧目、表演、音乐等面向被确证为“宋元南戏遗存”。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总体要求下,一方面梨园戏俗鄙的乡野市井趣味被“净化”,在地方戏无论剧目还是表演普遍追求高雅高尚格调的趋势中,梨园戏借助流行广远的小梨园流派戏目《陈三五娘》的整理改编,极力还原、接续古典精雅的士大夫文人气质并确立为剧种品格;另一方面,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2-06

  • 闽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以梨园戏为例
    350100)梨园戏作为闽南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闽南地区自宋元时期开始形成和沉淀的重要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梨园戏以其古老的形式和深厚的闽南文化底蕴而夺得“活化石”的美誉。然而,在现代化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梨园戏的传承和发展变得愈加困难。一方面,艺人、剧团的减少使得梨园戏的曲目更新滞后,无法在曲目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快节奏的城市发展形态使得人们在戏曲审美方面的兴趣和意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愿意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欣赏梨园戏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2021-12-02

  • 梨园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362000)梨园戏作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在展现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和面貌、传承当地人们传统美德和智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如今科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流行音乐的盛行,包括梨园戏在内的传统民族文化都受到了很大冲击。伴随着很多人成长的戏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利用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梨园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值得人们深思。基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在充分利用好自身教学载体和优势作用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在梨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2021-11-26

  • 浅谈梨园戏演员在本行当表演中的三点把握
    陈琦昌(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福建 泉州 362001)梨园戏最早源于福建早期的南戏,是宋元南戏的遗响,也是当前我国古南戏仅存的两个剧种之一。梨园戏保留了很多“宋元旧篇”中的南戏剧目及舞台风貌,也正是因为如此,梨园戏也被称为是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直到建国后也开始使用“布景”,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梨园戏也逐渐开始和当地百戏、杂剧等进行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但其在发展变革中同样十分重视维系新、旧剧间的传统血脉,注重对传统南戏的传承。

    戏剧之家 2021年14期2021-11-12

  •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梨园戏虚拟现实数字化保护
    0030)泉州梨园戏始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是我国宋元南戏的遗存剧种,被戏曲艺术界称为“古南戏的活化石”.梨园戏发源于泉州,是泉州特有的剧种,是闽南语系区域的一种泉腔古南戏,并跨海传播到台湾、琉球地区,南达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泉州梨园戏的发展历史悠久,明代初期梨园戏的顶峰之作《陈三五娘》(即《荔镜记》)的重刊本就早于昆曲的第一个剧本《浣纱记》[1].泉州梨园戏于2002年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1].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5-27

  • 梨园戏《陈仲子》:陈仲子的别扭与求道
    摘要:梨园戏《陈仲子》作为代表“新福建 新风采”的剧目参加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该剧以其优美的旋律、细腻典雅的表演和充满地域性的艺术特色,给首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争议。一方面,素有“古南戏活化石”之称的梨园戏以古典、细腻的戏曲特色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曾静萍、林苍晓等艺术家精湛的表演技艺更是赢来了不少欢呼喝彩;另一方面,剧中陈仲子求道时的纠结与别扭,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剧情的重复、冗长,更是让不少人感觉无趣无聊。此外,或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2020-09-10

  • 从《大难陈三》到《陈三五娘》
    记》)是潮剧、梨园戏的传统剧目之一,出自目前所见最早刊本明嘉靖《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潮剧、梨园戏的全本戏《陈三五娘》表演都曾一度中断,潮剧只保留了摘锦戏《大难陈三》。梨园戏的全本戏于1952年开始整理,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并获奖。潮剧《大难陈三》于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会演并获奖,1954年参考艺人口述与梨园戏,恢复了全本戏表演。论文梳理了潮剧《大难陈三》到《陈三五娘》的复演过程,比较了《大难陈三》与《荔镜记》的联系,

    艺苑 2020年2期2020-06-04

  • 丝路交融:梨园戏手姿与敦煌手姿渊源考
    王晓茹梨园戏是中国珍稀的古老剧种之一,2002年被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6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梨园戏表演科范,被誉为“中国舞蹈历史上的活化石”,极为讲究造型美的手姿,向来是其表演的一大特色。梨园戏生、旦、净三行的手姿,占手姿、眼姿、身姿与步姿比重之最。在梨园戏基本表演程式“十八步科母”中,有九项属“手科”动作,总计六十三式中手姿就有三十九式,占62%,足见其手姿数量与形态之多。(1)王晓茹:《梨园戏“表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2-11

  • 非遗视觉下泉州梨园戏进华侨大学课堂理论与实践成果初探
    摘 要:泉州梨园戏是泉州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样式,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出非凡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梨园戏发展日渐式微。本文基于舞蹈视觉,以梨园戏进华侨大学课堂为例,以科研创新、舞蹈编排等形式传承和发展梨园戏文化,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以焕发传统地方戏的活力,为其他地方戏传承提供可参照的模式。关键词:非遗;梨园戏;舞蹈;华侨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和古老的生命记忆,不仅代表着民族精神和智慧

    艺术科技 2019年19期2019-12-20

  • 浅谈梨园戏元素在作品《南音舞韵》中的运用
    158)一、“梨园戏”简述作为宋元南戏遗响的“泉腔梨园戏”在历史的浮沉中演进、转变并沉淀着。它是福建泉州地域在南音传入,奠定其地域声腔的寄出后,结合民间歌舞及家班府乐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戏剧方式。其风格特征以精致、柔美、“细腰欲折,摇踏生风”为核心特点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中的“活化石”在泉州梨园戏的发展进程之中我们可追溯到晋代时期“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人民的南迁他们为泉州带来了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而到了宋朝之后中央集权的大量加固使得中原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在

    黄河之声 2019年19期2019-12-16

  • 论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特色
    该故事以潮剧、梨园戏搬演为著,迄今可见最早剧本是刊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简称《荔镜记》),后有明清不同时期的《荔枝记》。因历史原因,清末至民国期间,舞台表演曾一度中断,今梨园戏《陈三五娘》于1952 年开始整理,至1954 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并获奖得以复演,而潮剧《陈三五娘》只保留其中一折《大难陈三》,全剧则是梨园戏获奖后,在老艺人口述及参考梨园戏的基础上复排的。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源出明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10期2019-11-25

  • 返本开新:王仁杰与梨园戏新编剧作的传承理念之构建
    ]王仁杰是福建梨园戏剧团“灵魂”式的人物,他不仅是创作新编剧作的集大成者,更以“返本开新”的传承理念引领剧团的发展走向。“返本”与“开新”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既服从于“剧种”特性,承继其“艺术传统”,深度掌握“返本”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站在时代的新高度,以“现代”精神烛照过去的“传统”,做到“知本”而“开新”,“开新”而“返本”,让新编剧作在古制传承与现代诠释两方面均达到梨园戏前所未有的高地。王仁杰,何许人也?先生乃身寓于泉州,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一名

    艺术评论 2019年9期2019-11-13

  • 泉腔梨园戏的创作新变
    250100)梨园戏是起源于宋元南戏,形成于福建泉州,流行于闽南、台湾、东南亚一带,用泉腔闽南语演唱的古老地方剧种,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戏剧文献和活态资料,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随着南音的传入奠定了地域声腔的基调,并结合民间歌舞而形成其演出体制,不仅见证了与传统南戏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分衍为“上路”“下南”及“七子班”三个流派,三者混一语言、声腔,汇流为“泉腔”,彼此相互吸收融合而又各自独立,虽然在演员年龄和

    闽台文化研究 2019年2期2019-11-12

  • 梨园戏“十八步科母”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中的教学价值与应用研究
    徐本根摘要:梨园戏发源于宋朝时的泉州,是我国福建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也是我国戏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古南戏活化石”之称。梨园戏也是我国非物质遗产文化之一,因此,在学校的戏曲文化教育中普及梨园戏的技能,对于传承我国独有的戏曲文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中融入梨园戏教学为例,对梨园戏“十八步科母”的教学价值进行了研究。关键词:戏曲;梨园戏;“十八步科母”;戏曲教学引言:梨园戏中的“十八步科母”是泉州传统梨园戏舞步表演的基础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3期2019-09-10

  • 梨园戏与闽南文化之传承与传播
    宝之一,特别是梨园戏,已经历经千年的传承与传播,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人们应积极将其传承下去,被更多的后代人们所熟知,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梨园戏发展背景,提出梨园戏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途径,希望以此文能够为相关梨园戏艺术者提供参考性意见。关键词:梨园戏;闽南文化;传承;传播前言:梨园戏作为当前我国福建地区的一项传统戏曲文化之一,最初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地区,梨园戏与浙江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人们也就亲切的将其称为是“

    广告大观 2019年9期2019-09-10

  • 宋元“四大南戏”在梨园戏中的流传与变异*
    325035)梨园戏是宋元南戏的裔派,有南戏的“活化石”之称。梨园戏中保留了大量的宋元南戏的剧目,其中宋元“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也是梨园戏的传统剧目。梨园戏的“四大南戏”剧名分别为《王十朋》《刘智远》《蒋世隆》《孙荣》。早期南戏的剧名,皆以剧中的主要人物(多为男主角)命名。到了明代,文人对宋元南戏加以改编时,将剧名改作与传奇一样,以剧中的主要情节或道具来命名。如清钮少雅在《南曲九宫正始》卷首的《凡例》中称:元之《王十朋》,

    文化艺术研究 2019年1期2019-05-07

  • 梨园戏《苏秦》“周氏”的人物个性
    衰、家喻户晓的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剧中的女主角、苏秦的糟糠之妻“周氏”,是梨园戏青衣大旦行当的典型代表人物角色之一。她有着中国古代妇女贤惠勤劳的共性,同时也有着妩媚、倔强、执着、刚烈等生动鲜明的个性。戏虽以“苏秦”命名,但是大量的戏份却是由她担当,是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人物。下文笔者将以多年来对“周氏”这一人物的舞台实践的艺术体会,稍稍阐述她的几个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关键词:梨园戏;《苏秦》;人物个性1 置身于贤惠糟糠的艰苦两难境地苏秦未功成名就之前,一直都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2018-07-23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唐乐府;南音;梨园戏;传统文化一、汉唐乐府汉唐乐府,由南音民家陈美娥女士创立,成立于1983年,是以南音乐曲为基础的古典乐舞剧团。初识南音,是因当时在电台任主持人的陈美娥,收到了一位对节目中惟缺南音感到失望的热心听众的来信,从未接触过南音的她自此便循声而去。毫无意外,她被当时的南音民家吴素霞婉转清丽的音韵所吸引感动,并且决心投入到传承弘扬南音的伟大事业中去。然而,中国传统文化遗珠众多,有很大部分文化、艺术、历史价值颇高的文化遗产尚未被挖掘开发,况且近现代历

    戏剧之家 2017年16期2018-01-17

  • 曾静萍沪上分享梨园戏
    旬开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携《御碑亭》和《朱买臣(残本)》两部作品,陆续在北京、金华、上海巡演。11月23日由聚橙网、嬉习喜戏、《上海戏剧》、优在集联合主办的曾静萍“女性生活·古典与现代”讲座在上海优在集举行。讲座中,曾静萍和剧团的演职员一起,带现场观众领略了梨园戏的历史、妆容、表演形式等。虽然梨园戏现在各地积累了不少粉丝,但曾静萍表示,剧种的传承发展依旧是漫长的道路,需要继续地努力,一次次将观众引进来。endprint

    上海戏剧 2017年12期2018-01-02

  • 浅谈舞蹈创作实践
    之中。关键词:梨园戏;舞蹈创作;意境之美2015年7月在厦门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比赛中,舞蹈《梨园春韵》获得了群舞铜奖。作为作品的第二作者,从创作实践的角度上,我想谈谈几点感悟与欠缺。希望总结经验与不足对于以后的创作有实质性的帮助。一、梨园戏的“意境美”泉州的梨园戏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千年之前先人们创造了梨园戏的十八科步与身段手型来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曲折婉转。这一古老的剧种婉约而又坚韧,率性而又深情,将一个个故事用唱腔手段艺术化的表达出来,流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2017-10-20

  • 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胡水静摘 要:梨园戏是福建泉州的一个传统剧种,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2014年,泉州的梨园戏剧团带着他们的经典剧目《董生与李氏》来到欧洲巡演,以其最简单、最传统的表演方式赢得了欧洲观众的高度赞誉。这一现象,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舞台的呈现方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梨园戏在欧洲的成功巡演,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而西方观众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欣赏和认可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多了一份自信,这份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4期2017-05-27

  • 在传承规范中活学活用
    工作心得,浅谈梨园戏压脚鼓的基本传承规范,并论述它在折子戏《玉真行》中的活学活用,揭示恪守传承规范与创作运用之间相辅相成的艺术规律。【关键词】梨园戏;压脚鼓;传承规范;玉真行;创作运用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52-01梨园戏压脚鼓,以其独特的司鼓技艺,在中国戏曲长廊中独具风采,独有一套“手足并举”、声具七音的司鼓演奏传统规范。它不仅指挥乐队的起止、强弱、快慢,且以不同的鼓点变化,来配合演员的表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2017-05-04

  • “一粒金”的二架旦体悟
    要:二架旦是梨园戏特有的行当,她介乎大旦与小旦两种行当之间,既有着大旦的典雅缠绵,又兼具小旦的活泼灵动。随着剧情人物的发展,时而大旦风格多一点,时而小旦味道浓一些,行当的分寸非常难以把握。《朱文》中的“一粒金”角色,是我在梨园戏中所学的一个很重要二架旦角色。通过对这个人物多年的舞台实践,总结出了自己对二架旦行当把握的一些微薄的体悟。关键词:一粒金;二架旦;梨园戏;朱文;舞台实践[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2017-04-26

  • 简述梨园戏下南名师许志仁表演艺术
    泼的表演风格为梨园戏丑行奠定了极其深厚的表演基础,储备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并传予后人。关键词:梨园戏;下南流派;丑行1 剧种简介、流派风貌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历史的变迁中,梨园戏分为小梨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两支三流派。三流派各自拥有自己的看家戏“十八棚头”。小梨园又称“七子班”,是因一出戏由七个不同行当的未成年演员扮演所有角色而得名。小梨园剧目题材以表现才子佳人情怨纠葛的生旦戏为多,保存有《刘智远》《陈三》等剧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2017-04-05

  • 女性叙事下的梨园戏《御碑亭》
    芃【摘 要】在梨园戏《御碑亭》中,孟月华始终是作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存在的,她的思想和情感焦虑,是全剧所有矛盾的出发点,这是编剧“女性叙事”的典型之处。【关键词】女性叙事;梨园戏;御碑亭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35-02《御碑亭》故事原出自话本《今古奇观·王有道疑心弃妻子》,后来又被京剧吸收改编。在原版故事中,金华举子王有道家中有一妻一妹,妻子孟月华在王有道赴京赶考期间外出扫墓,回家途中遇雨,所以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2017-03-07

  • 梨园戏“表演科范”艺术特征探微
    泉腔梨园戏素有“宋元南戏活文物”之称,历经八百多年的朝代更替与时代变迁,奇迹般地在东南一隅福建泉州存活了下来,且完整地保存着大量弥足珍贵的宋元南戏剧目、成熟系统的科范程式和古乐雅韵的泉腔南音。侧重“四功”中的“做”和“念”是梨园戏有别于其他剧种的一大特色,因而,“上路”“下南”“小梨园”三流派的“做功”涵盖了“科”“介”“科母”“科步”“科范”和“特定科步组合”等一系列的科范范畴,汇集融合了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乐舞表演艺术之精要,形成了一脉相承、自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2-12

  • 梨园戏艺术融入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362021梨园戏艺术融入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郭雅静*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2021目前,各地高校逐渐加大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但是戏曲艺术却很罕见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戏曲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价值观正是当前大学生所不具备的。黎园戏艺术作为闽南传统文化之一,代表着闽南地区的人文思想,同时又有高尚价值观的宣扬。同时梨园戏发展的困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教育方式的途径和解决难题的可能性。高校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2017-02-01

  •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曲,属“下南”梨园戏中的传统剧目,存有十二出。其中《剪花容》、《闹莲花》两出戏独具特色,加之戏中保留的传统舞蹈,使得这部戏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关键词:梨园戏;郑元和;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13-01梨园戏可分为大梨园戏和小梨园戏,大梨园戏中的“下南”一支因插科打诨较多,因而具有较为浓厚的生活气息。《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六卷》中《郑元和》,乃据唐以来同类题材的小说和戏曲改编而成的当地戏曲

    人间 2016年28期2016-11-10

  • 梨园戏开发的可行性与旅游利用研究
    350108)梨园戏开发的可行性与旅游利用研究郑耀星,谢胜林(福建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以梨园戏为研究对象,探讨梨园戏的历史渊源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资源优势、竞争优势和政策支持优势等方面对梨园戏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注重梨园戏人才培养、开发梨园戏旅游产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做好宣传五个方面的梨园戏保护性开发对策,以期为梨园戏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梨园戏;旅游开发一、梨园戏的现状及存在的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8-08

  • 承与变,突出梨园戏的剧种个性
    【摘 要】梨园戏是闽南人民八百年来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于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成熟的剧种,它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势必要以“变”来持续激活自身的生命力,并在“变”中强化其“承”的部分。增强梨园戏自身特色的同时体现其现代性的一面,是“突出剧种特性”的含义所在。【关键词】梨园戏;剧种性;御碑亭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53-01梨园戏是“宋南文化遗响”,蕴含着众多的古文化元素,我

    戏剧之家 2016年9期2016-06-04

  • 南音现代性诉求对南音现状的倒逼
    进课堂 传承 梨园戏【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21-02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在魏晋、唐、两宋历时近八百年的时光中,中原地区士人和农民因躲避战乱持续不断大批南迁入闽,南迁移民把中原中古音乐携带到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在新的历史场域中,中原音乐逐渐与本土的古闽越族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新文化表现形式——南音。作为闽南地区现存的核心乐种,它除了与梨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期2016-03-17

  • 试论中国古典舞与泉州梨园戏之异同
    国古典舞与泉州梨园戏之异同王硕(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泉州362000)舞蹈乃所有艺术学科之母,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中国古典舞成立之初又学习和借鉴了戏曲舞蹈身段,两种艺术形式因此相融相通,它们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演变出独特的形态,既相近又各异。泉州梨园戏本身是传承上千年的戏曲,虽然中国古典舞的产生过程中没有和泉州梨园戏产生直接的联系与碰撞,但是在却存在着因文化背景相同而形成的艺术形态的差异与共性,本文通过对其异同进行比较旨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0期2015-10-29

  • 寻访梨园戏之初体验
    晓溪对赴泉州观梨园戏神往已久,今年终于得以成行。此前我从未看过一场演出或者一段视频,对它的视觉感受几乎为零,因此感到困惑的和好奇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是否能从梨园戏中看到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梨园戏本身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演变成今日的模样?我决定这次不做预习,用真正的第一感觉去感受,以便表达出最直观的印象。若以第一印象来说,梨园戏的程式必然是最有冲击力的,梨园戏的程式,即科步,较好地保存了严格的规范,自成体系,大体来说皆不离“十八步科母”。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

    上海戏剧 2015年4期2015-04-15

  • 元宵梨园戏观戏小札
    稳地托起。欣赏梨园戏,《高文举》必定在推荐戏单里。3月4日上路流派《蔡伯喈》,同样是林苍晓、吴艺华、李红主演,三台柱再次带来观剧惊喜。《蔡伯喈》为残本恢复,修旧如旧,韵味绵长。剧分:头出生;二出“真女行”孝感动天;三出“入牛府”抽丝剥茧,真女、丽华相认交心;四出“挂幅”,两夫人设巧计探虚实;五出“认真容”,蔡伯喈在猜疑猜谜间得知实情。此剧安排了生、旦独角戏、双旦对戏、生旦群戏,编排精当,加之表演形式丰富、身段精妙,十分耐看。林苍晓、吴艺华、李红三位老师连续

    上海戏剧 2015年4期2015-04-15

  • 梨园戏的客厅
    13年是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建团六十周年,王老师题写了“薪尽火传八百载 返本开新一甲子”的对联,研究他剧作的论文结集成书,也命名为“返本开新”,问王老师,“返本开新”意味着什么呢?他说这是新儒家的提法,“返本”即继承,“开新”要看用什么手法“开新”、“开”怎样的“新”。是啊,和摧枯拉朽、壮志冲天的“推陈出新”相比较,“返本开新”有一种厚重的踏实。有本可依,“本”不仅是传统艺术积淀下来的丰厚的技巧手法,更是一种审美原则,“本”亦不是僵化的教条和束缚的桎梏,不

    上海戏剧 2014年3期2015-02-06

  • 相思引
    院第一次观赏了梨园戏,剧目正是《董生与李氏》。我至今仍对彼时观演的“迷醉”之情记忆犹新。2012年初我们一群平素相熟的“戏友”中有人提出何不在元宵节去泉州看几场梨园戏,因她已做了“功课”,从网络上获悉了演出剧目和泉州元宵灯会的盛景,加之我们这群人素有结伴观剧的经验,所以便很快决定去泉州见一见久别的“李氏”。那年元宵节,我们不但观赏了《朱文》、《王十朋》等传统梨园戏剧目,还有幸结识了王仁杰、曾静萍等艺术家和部分泉州戏迷。一旦初窥梨园戏的魅力就有“根本停不下来

    上海戏剧 2014年3期2015-02-06

  • 千年梨园,传承经典
    的古老剧种——梨园戏梨园戏以泉腔为母语,以弦管为音乐表现形式。它与衣冠南渡后的泉州移民史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经历了泉州唐宋盛世的鼎盛辉煌,明清时期的走向民间。它与泉州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也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萧条,后又在以许书纪等一批梨园老艺人的抢救与恢复工作后迎来了新的春天。当今时代,梨园戏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学术团体的共同重视与保护,又得到艺术团体与梨园艺人的合力发展与创新,其经典剧种与创新剧目更加深入闽南民众,紧贴泉州民众的文化生活。此外,梨园戏亦通过不

    艺苑 2014年3期2014-08-07

  • 古韵幽浓情切
    工也更加细致。梨园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完整的表演体系。旦角作为其中最主要的行当之一,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特的人物塑造,在梨园戏的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字]梨园戏;旦角;表演;艺术特色梨园戏最早源于福建早期的南戏,慢慢传入并与当地百戏、杂剧结合,堪称别具一格。梨园戏主要是三个流派共同构成的,在角色行当方面,沿袭了南戏中的生、旦、净、末、丑、外、贴七个行当,以唱念的表演艺术,运用传统的舞台艺术,走上了文戏演出之路,虽然其中不乏有武戏唱段

    艺海 2014年2期2014-03-28

  • 梨园戏的当代传播及其未来发展路径
    化标志性符号的梨园戏迎来了持续发展的春天。在梨园戏影响力日渐增强的同时,孕育其成熟发展的闽南文化也随之产生世界性的影响。然而,在新媒体艺术的冲击下,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梨园戏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因此,只有梳理梨园戏的当代传播脉络,才能深入探寻该剧种的未来发展路径,对以戏曲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才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一、梨园戏的当代传播图景从明清开始,由于战争与环境的因由,泉州人又大量向台湾、东南亚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2014-03-25

  • 浅论箫笛在梨园戏《丁兰刻木》中的应用
    杨志坚(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福建 泉州 362000)2012年度创作的梨园戏新编剧目《丁兰刻木》是我第一个担任箫笛演奏的会演性重点剧目,刚接到任务通知的时候,心中一面很忐忑,害怕承担不起,一面又很兴奋,充满了迎接挑战与锻炼的渴望。《丁兰刻木》题材选自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中“刻木事亲”的故事,采用贴近梨园戏上路流派艺术风格的传统手法进行创作,古朴宁静,犹如一本劝人向善的雕版寓言故事。这就要求我们乐器的演奏上,不宜太响太闹太创新,而是要传统的、幽静的。戏

    戏剧之家 2014年21期2014-03-18

  • 浅谈混响器在梨园戏中的运用
    黄琪铭(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福建 泉州 362000)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戏曲现代化的诉求,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运用到戏曲表演中,不仅丰富了当今戏曲的舞台表现手段,也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的“一桌一椅”的舞台样式的认知。声光电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舞台上时空的限制,也延伸了我们对舞台时空想象,为演员的表演营造了更为真实、自然的表演环境,也为整体的舞台演出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众所周知,梨园戏是滥觞于宋元时期,距今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剧种,它保留了宋元时期诸多的文

    戏剧之家 2014年21期2014-03-18

  • 《陈三五娘》与闽南文化传播
    本的戏本经常被梨园戏(七子班)、高甲戏(九甲)、歌仔戏、潮州戏及民间说唱等搬上舞台,成为演出率与流传率最高的经典剧目。随着闽粤地区居民大量向南洋和台湾地区移民,该剧目在这些地区亦有广泛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承载闽南文化之核心的《陈三五娘》,在自身传承与变异的过程中与闽南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彼此促进之动态关系,并在受其影响的区域构筑稳定持久的公共文化空间,使闽南文化、闽南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延续的同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基于此,本文拟从时间跨度、空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8-15

  • 泉州传统梨园戏用韵分析
    21)泉州传统梨园戏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并曾在闽南语系地区广泛流播,距今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以泉腔闽南话为标准音,以古乐南音的指谱为基础,从唐代参军戏演出形式的传入,承袭五代的歌舞及其化妆表演,结合宋代的百戏与杂剧,萌生了地域声腔的道白、唱腔与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下南”、“上路”和“七子班”三个流派。一、梨园戏韵部系统归纳梨园戏是闽南方言戏曲,用的是泉州音,不依《洪武正韵》,更不傍《中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3年1期2013-02-03

  • 梨园戏用韵所反映的泉州方言韵母系统之演变
    362021)梨园戏用韵所反映的泉州方言韵母系统之演变朱媞媞(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泉州传统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因其严格的师承,该剧种保留了许多泉州话的古语特色。通过从梨园戏传统经典剧目入手,全面考察其用韵情况,并与《音妙悟》及现代泉州话韵母系统的比较,以期发现泉州方言四五百年间的音变轨迹。梨园戏用韵;韵母系统;语音演变最早的梨园戏文献是刊行于明嘉靖丙寅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的《荔镜记》,这也是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3-25

  • 《大闷》不闷
    当代戏剧节上,梨园戏折子戏《大闷》作为特邀公益演出剧目,将于11月24日、25日晚连续两晚在话剧艺术中心的小剧场演出,票价为均价80元。在话剧艺术中心的小剧场里演出传统戏曲,绝无仅有。又顶着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的名头,多少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上海的戏迷们都习惯往天蟾舞台、兰心剧院这些沪上正宗的戏曲剧场看戏,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好戏基本都得往那儿去看。11月15日,又有消息传出,第一晚的戏票已售罄,第二晚的也所剩无几。等到演出前,已是一票难求。虽说是

    南都周刊 2012年48期2012-01-08

  • 一个地方剧团的困境与坚守
    丁筱净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以下简称“实验剧团”),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和发展梨园戏的剧团。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一家梨园戏传承剧团,实验剧团一面要抢救、保护、传承传统剧目,一面要创新、发展这个剧种。从1953年成立到现在,剧团还组织了一只“下乡演出队”活跃在农村,为村民们献上热闹、精彩的梨园大戏。但是,培养难、经费少一直都是困扰梨园人的难题。今年,梨园人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煎熬:改制之后能不能改转为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这是他们现在每天在等待的结果。在中国的戏

    民生周刊 2011年47期2011-10-14

  • 泉州梨园戏“压脚鼓”鼓点探究
    雅 吴少静泉州梨园戏“压脚鼓”鼓点探究福建 李娟雅 吴少静泉州梨园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压脚鼓”是梨园戏极具特色的伴奏乐器。“压脚鼓”是梨园戏的中心指挥,它控制全场的表演、把握整场戏的情感,素有“万军主帅”的美誉。然而,时至今日还未见较为系统,深入对梨园戏“压脚鼓”进行探析的文献。本文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一特色乐器“压脚鼓”,进一步对其鼓点的独特技法在不同角色行当的运用进行探究。在理论上,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梨园戏“压脚鼓”鼓点的独特技法与表演形式,而且,有利于

    职业技术 2011年11期2011-08-15

  • 梨园戏的时尚化出路
    0年历史的福建梨园戏已落寞,经台湾民间剧团以时尚包装后,却红遍岛内梨园戏,这个发源于福建泉州,达800年历史的中国最古老的戏种,因为一直保持着古腔古韵而被看作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这个原本小众的戏种20多年前被台湾一个名为“汉唐乐府”的剧社进行了时尚化包装,它抽离出梨园戏的舞蹈动作配以一直盛行闽南的南音音乐,竟然风行一时,获奖频频。如今的名气,与台湾另一个著名现代舞民间剧社“云门舞集”不相上下。“汉唐乐府”成立于1983年的台湾,最初以发扬南音为主。南音也称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28期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