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更乐于阅读

2018-01-31 08:37缪楚楚
考试周刊 2017年67期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

摘 要: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阅读让学生获得知识、丰富体验,是认识社会与解读人的复杂性的重要途径。教会学生阅读,就是教会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让他们享受阅读、享受生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有效引读

一、 乐于阅读的意义

1. 阅读能促进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李永宁老师说过,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是已经成为无意识的组成部分的观念、经验、体验,甚至难以运用言词自觉表述出来的一种发自内在的直觉。它是在使用和接受言语材料的过程形成的。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

2. 阅读是学生接受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

语文是最需要量的积累。广泛的阅读,会让学生拥有很强的语感,让语文学习举重若轻,让教学行为事半功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语文考试得高分的学生中总有那么几个不怎么认真做课堂笔记、写练习册的,究其原因,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爱阅读的。良好的阅读氛围,使语文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同时,也会更接近师生家长都热切关注的应试目标。博涉,让语文之路走得长远走得愉快。

3. 阅读陶冶情操、完善心智,教会学生做人

语文素养的提高,永恒的精神家园的构建,有赖于阅读,尤其是优秀作品的阅读。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是养成阅读的习惯的最佳时期,正如错过时令种不好庄稼一样,学生时代未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以后就不容易养成了。青少年时期选择的读物的类型及层次、阅读方式、耐心与否,都将很大程度地决定一个人将来的精神世界。

二、 有效引读的必要性

1. 创造性阅读的需要

现代阅读的目的则更多地在于构建新的意义,这个意义来源于文本、作者与读者。但正如不是所有的发明都是创造性发明一样,并非所有产生个人体验的阅读都是创造性阅读,因此需要引导、矫正。如果随心所欲地对待文本,势必会导致浅薄和形式主义的泛化,面对学生的解读,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干预。

2. 指引有效阅读的需要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当文本显现的内容高于或低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时,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情形下,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来研究阅读主体——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身对阅读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指导方式,努力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设一条宽阔易行的通道。事实证明,博览型的读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熏陶出来的。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将教学设计的意识、文本解读与语言表达的能力、热爱教学与亲近学生的情感投入到阅读指导中,鞭策学生走上博涉之路。

三、 有效引读的策略

1. 培养基本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培养他们基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1)把阅读作为日常必须做的事情,每周安排几个确定的时段用以阅读;尽早开始,耐心读、多读;(2)耐心地坚持读完一部自己或老师选定的作品,不轻易半途而废;(3)读的过程中常常仔细思考研究,记录下疑问与发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疑惑之处愿向同学、老师、网络求助;(4)坚持做读书笔记。摘抄自认为是精华的文字(如语言优美、深刻睿智、诙谐有趣的字词段落等),与同学、老师分享;及时将阅读时产生的感想记录下来,做些评注。(5)朗诵自认为精彩的语段,复述有趣的故事给自己听,给家人、同学、老师听。

2. 从精彩语段入手,从趣味入手,推荐名篇

兴趣是让博涉不至于成为空谈的最重要条件。例如,先推介精彩语段,利用与学生的QQ群,在空间日志中列出一些优美诗歌及小说散文片段给学生读。例如,钱钟书《围城》中比喻句、韩寒《三重门》中比喻句、维克多雨果《海上劳工》中细致描写章鱼的文字、托马斯哈代《还乡》中大段描写爱敦荒原的文字、老舍《正红旗下》中描写“姐夫”这一人物的一些段落、老舍《离婚》中张大哥的儿子张天真出场时那段概括介绍的文字、金庸《笑傲江湖》中桃谷六仙兄弟拌嘴的一些段落、席慕蓉《历史博物馆》、纳兰性德《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等,这些文字有写人的、有写景抒情的、有蕴含哲思的议论,或细腻或诙谐,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可读的感觉,吸引了多数学生。读过片段后,有些学生就开始找原著来读。读了一首诗,感兴趣的学生就会自发查阅这一作者的其他作品。

又如,将《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趣味性强的志怪故事推荐给学生,较受欢迎。我曾印发了一些片段,让学生们翻译成现代文,还将一些篇章删除标点后印发,让学生练习断句,学生们表现出对文言文前所未有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断断续续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文言词汇多了,文言语感也增强了,最大的收获是,学生中畏惧、排斥文言文阅读的倾向明显减弱了。

3. 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不能把语文教材看成孤立的文本,语文学科的阅读不可局限于读懂文章内容,明白文中出现的概念与所揭示的道理,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例如,读了必修课本中的余华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推荐余华的其他代表作品《在细雨里呼喊》《活着》。因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所在单元的主题为“成长如蜕”,我便找到叶弥的作品《成长如蜕》,讀完就推荐给学生。有部分学生上网读了作品,又读了相关的评论文章,颇有感触, 在课间主动围到讲台边,和我讨论,师生都有所收获。有几个还没阅读的同学在听了我们的谈论后,表示也要找来一读。另外,还列出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供学生参考选择,如《散文》《诗刊》《收获》《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学术价值与人文思想含量相对高的杂志和篇目。

4. 借助评论文章引发学生阅读兴趣endprint

例如当高一新生入学时,教师通常都会将高中学习及考试的内容向学生们作简要介绍,高考必考名著篇目就是要介绍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多数学生未读过《红楼梦》,我就向他们推介了一些关于麝月的评论文字,如“吵架高手麝月”、小说情节对“麝月”二字佛学范畴的含义的呼应、群芳宴上麝月抽到荼蘼花所暗示的命运等。学生很感慨:在一个次要人物的身上,作者都有这么周密的构思。从此知道了这是一部经得起琢磨的伟大作品。部分有钻研意识的学生在惊叹之余,本着初生牛犊的精神,很快就成为“班级中的红学家”,带动了不少学生对名著的热情。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借助参辅资料理解文本上,须走一条中庸之道,既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关注评论文章、关注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思想等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要告诉学生不要一味遵从知人论世的作品理解观,学会自主地诠释作品的内涵。在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不断积累的前提下,拥有“解释权”的不再仅仅是作者本人与评论家,还有我们师生。

5. 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动力

当我们向学生强调阅读行为对考试的裨益,无疑会或多或少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告诉他们平时阅读要多加思索,阅读题就会答得好些;多读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作文才能达到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一项;报刊要读最新的,才能明白“时文”的精义,还能获得新鲜的作文材料。教师心中要既有大语文,又有小语文,既要追求素养,又要致力于让素养成为学生提高应试能力的坚强后盾。本着这一理念,不要让阅读指导流于空泛,那么学生一定会提高分数,也会拥有一个“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未来。

6.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尽可能因材施教

学生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个性心理,他们在阅读上的爱好、速度、领会能力与已有的积累也各不相同。相比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阅读能力与兴趣的个体差异已经较大。几乎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喜爱优美含蓄的诗歌、散文,都会有一部分学生热爱短小精悍逻辑严密的议论文,都会有一部分学生特别喜爱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小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惧怕议论文,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最烦婆婆妈妈的细节描写。教师要尊重、扶持学生所爱好,培植学生所不爱好,要让学生在阅读上有所专长又没有大的欠缺;要鼓励学生,让程度高的读得更多更好,让程度低的不气馁;要让学生知道,走得再远,也不用等别人,起步再迟,只要坚持,也不怕到不了遠处。

四、 结语

当热闹的校园、紧张的学习和应试退出了学生的生活,我们是否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长久存留在他们的思维、心灵和习惯中呢?我常用这样一句话来与学生共勉:“也许我们最终也谈不上渊博,但至少我们一直不停地走在一条通往渊博的路上。努力去做,彼此间的差异并不会影响我们殊途同归,去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0.

[2]李镇西.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01期.

作者简介:

缪楚楚,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语文教学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