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0-08-04 10:25李兰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维能力语文教学

李兰

【摘要】“问题是语文学习的心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学生只有在不断思考中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本文从消除学生的害怕情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对待学生的每次提问,及时发现教育的新契机;指向学生思维,有效提问,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三个方面阐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以达到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思维能力

一、课堂再现

不久前,笔者给学生上了一堂语文课《景阳冈》。宋同学刚刚朗读完课文的第九段,就有同学站起来评论:“我觉得宋同学读得很流利、大声,但是语速有点快。”笔者点了点头,对她的点评作了肯定。马上,宋同学站起来反驳道:“我有不同的看法,既然这一段是描写老虎对武松的凶猛进攻,那么武松打虎的场面应该是惊心动魄的。我觉得这段应该读快一些。”

笔者一愣,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种看法。于是,笔者微笑着说道:“你是个很有见解的孩子,你的看法很有价值。同学们,下面请认真听老师来读这段。比较一下老师和宋同学,谁读得更好吧!”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评论道:“老师读得更好,因为,老师重点读出了老虎进攻的动作‘一扑、一掀、一剪和武松的机智应对‘三闪,把这种紧张的气氛表现了出来。”还有学生补充道:“老师在读这些动词时不光读得比较重,而且比较快。”笔者顺势引导道:“刚刚宋同学读这段比较快,老师读得也比较快,为什么两个人读的效果却不同呢?”只见小屿站起来,若有所思地回答:“老师的朗读注重了情感表达,而不是机械地读快所有语句,而是有侧重地读快某些重点词语和句子。”小琪接着说:“老师的朗读注重了句子内部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这样的朗读更富有节奏感。”

他们俩这么一说,笔者适时进行了总结:“要想读好文章,我们不光要掌握朗读技巧,如控制语速、掌握节奏、突出字词,更要融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抓住句段中的重点动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下这段话,把武松与老虎搏斗时惊心动魄的场景带到老师的面前吧。”

师生通过共同努力,终于克服了这个难题。大家有滋有味地朗读着这段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解决了问题的幸福感。

二、理论分析

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多动脑、思考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是怎么做的呢?

1.消除学生的害怕情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常常产生害怕的心理,一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被同学笑话;二是怕提的问题不好,遭到教师批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害怕情结,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笔者通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提问:每次语文课上提问题或者回答问题的学生加一分,加了五分的同学可以换一面红旗,红旗可以用来免除惩罚或者换小礼品,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课下到课代表处通读一篇课文。

笔者除了用这种奖罚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外,在教学一些需要精读的课文时,笔者还要求每名学生在预习时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然后针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学生讨论完问题后,再评选出全班“最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渐渐意识到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另外,笔者还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提问,如在课前引导学生对标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笔者会把时间交给学生。例如,笔者通常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些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在学完《将相和》这篇文章时,小屿就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战国时期,秦国采用张仪的‘远交近攻策略企图吞并各国,为什么当时的楚国、赵国、魏国和韩国,不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语文教师除了备好课本外,还应该多读课外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能量的补充剂。

2.认真对待学生的每次提问,及时发现教育的新契机

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提问,运用教学策略,化问题为教学新契机。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学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积累教学经验。

上学期,笔者给学生讲授了《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带领学生感悟了这篇文章的情感。当笔者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时,一位学生打断了笔者:“老师,课文中说‘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为什么课文中用‘她,而不用‘它?”笔者想了想,微笑着对她说:“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陈同学首先站了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里应该用‘它,因为鸟儿是动物,而不是人。”陆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站起来,自信地反驳道:“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鸟儿与大树的友谊,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鳥儿比作一个人来写。”笔者适时纠正:“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这种修辞手法叫作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拟人。”笔者顺势引导:“那么文中除了‘她这处细节,还可以从哪里看出这篇文章使用了拟人手法。”马上,细心的学生发现整篇文章是通过鸟儿与大树、大门、小女孩的对话来写的。

笔者适时做了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她是一种拟人的手法,用在这里更生动、贴切,也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珍惜友谊的赞美。整篇文章是通过对话方式推进故事情节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大胆采用这种写法。”

相对解决既定问题,课堂教学采用程式化模式,学生从文本出发,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来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更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发现教育线索,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指向学生思维,有效提问,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优秀的教师不但要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点,灵活调整教学思路,还要针对具体课文,有效提问,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但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抓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体会句子情感,提一系列瑣碎的问题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所提的问题大多是:“这个自然段写了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等。笔者觉得这些问题指向课文内容的分析,答案多是固定的、僵化的,对学生思考的深入、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

笔者曾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执教《草船借箭》一课。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人公形象时,没有提问“你觉得诸葛亮、鲁肃、周瑜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字词看出来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是精心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本篇文章的人物都栩栩如生,你觉得哪个人物刻画得最生动,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理由?”这个问题极具开放性与批判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深层次思考,并且个性化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另外,这位教师还提示学生结合课文,说明理由,有效指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最早提出“发现教学法”,所谓“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主发现并掌握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这种“发现教学法”,能够让课堂提问从低水平的知识类、理解类向高水平的评价类转变,能够变答案的单一性为多样性。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问题是撬动思维的杠杆。”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该问自己,这个问题能不能达成教学目标、有没有围绕学情提问,以及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是语文学习的心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学生只有在不断思考中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周荣婷.有效提问,让学习“真的”发生——例谈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7(04):25-27.

薛莉,李春苗.有学生提问的语文课堂才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7(02):48-49.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思维能力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