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

  • 吴鞠通医案》辨治温疫用药规律分析*
    病盛行的年代,吴鞠通作为当时温病大家,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其所提出的三焦辨证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完整而又独特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5]。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篇”所载处方,以探讨其治疗温疫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温热类疫病提供更多用药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通过整理《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篇”[6]所记载医案中的处方为研究资料,由两人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处方筛选,有意见分歧者交由第三人评估筛选。1.2 纳入标准

    中医药导报 2023年9期2023-10-24

  • 《温病条辨》薏苡仁用药规律探骊
    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发表了对温病夹湿、湿温、湿热类疾病的独到见解,此外还对痰饮病的理法方药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并在书中记载了丰富的运用除湿药物的经验[1-2]。薏苡仁是常用除湿药物之一,《中药学》教材认为薏苡仁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3]。本文旨在探讨《温病条辨》[4]中薏苡仁的用药规律,通过归纳与总结16条相关原文,结合临床经验,对该药的归经、功效、主治病证、剂量范围、配伍运用以及现代研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9期2023-09-20

  • 吴鞠通三焦辨证论治寒湿疫探析
    】通过整理分析吴鞠通论治寒湿病的学术思想,总结归纳出寒湿疫不同三焦部位的病机及治法用药。文章将上中下三焦寒湿疫的病机概括为寒湿阻肺,气机闭郁;寒湿困脾,弥漫三焦;寒湿流下,开阖不利。在治疗上分别采用:苦温芳香,辛散上焦寒湿;辛香温阳,祛逐中焦寒湿;温补奇经,通利下焦寒湿。丰富和拓展了吴鞠通的寒湿疫理论。【关键词】 吴鞠通;《温病条辨》;寒湿疫;三焦辨证【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6-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3期2023-06-27

  • 从《温病条辨》中探析吴鞠通甘草观
    仍需谨慎运用。吴鞠通在《医医病书·甘草论》中指出“今人则一概用之,不问何方,必加甘草,以为能和百药,此必用甘草之病也”[1]170。其著作《温病条辨》中,甘草是涉及方剂药物加减运用较为频繁的一味药,在温热、暑温、湿温、寒湿等篇幅中多见。余观全书,共载方剂208首,其中含有甘草药物的方剂有45首(上焦篇13首、中焦篇17首、下焦篇15首),约占总方剂数的22%,而涉及甘草药物加减的方剂便有12首(加用甘草4首,舍弃甘草8首),此外在条文下注中更是多处论及甘草

    环球中医药 2023年1期2023-03-04

  • 基于护胃气思想探析《温病条辨》对《温疫论》的继承与发展
    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继承,以充实其护胃气思想。本文旨从护胃气角度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温疫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分析护胃气思想在温病中的运用,也为今时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提供借鉴。1 逐邪承胃气温疫初起邪伏膜原,因失治而传变入里至胃,若邪气久羁,则胃气定为邪所害。吴又可用大承气苦寒之性速逐邪气以泻胃实,解胃结。吴鞠通变化吴又可承气之法,通胃腑,承胃气,旨在使邪得逐而胃气得护。1.1 吴又可之承气法以清胃实 吴又可之承气法乃“开门祛贼之法”

    江苏中医药 2022年4期2023-01-05

  • 叶天士与吴鞠通旋覆花用药异同与特色分析*
    制了络病治法,吴鞠通则创制旋覆花汤类方两首[2]。本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叶天士、吴鞠通运用旋覆花的处方进行分析与对比,挖掘出旋覆花的潜在价值,为今后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方剂收集与纳入来源:叶天士使用旋覆花的方剂来自《叶天士医案大全》,共收集到41首处方;吴鞠通使用旋覆花的方剂来自《吴鞠通医案》,共收集到98首处方。纳入标准:《叶天士医案大全》及《吴鞠通医案》中具有完整记录的含旋覆花处方;必须为内治范畴的处方;有确切的方剂名称、药物组成。排除标

    中医文献杂志 2022年2期2022-12-27

  • 从《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儿科用药特点
    辨》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学著作,书中不仅完善了温病致病途径和治疗原则,同时对儿科的认识也影响深远。在卷六“解儿难”部分,吴鞠通考之《内经》,结合前贤,批判性学习,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感易传”的病理特性,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儿科用药观点。1 谨慎选药小儿难治,名之曰“哑科”,《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因其疾痛烦苦,不能自达,且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1]。”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于受病,发病时变化迅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2年1期2022-11-23

  • 吴鞠通医案》通阳法探析
    清代经叶天士、吴鞠通完善并广泛推广应用。通阳法是宣通由饮食、寒邪、痰湿、瘀血等致病因素导致阳气不通的治法,使阳气升降出入顺畅及输布阳气的量充足[1]。纵观吴鞠通医案,可见多处应用通阳法,且效如桴鼓。现笔者总结吴鞠通医案中通阳法的运用特色并阐述如下。1 调肝气通阳肝主疏泄,在人体气机升降中起枢纽的作用,若肝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气属阳,则会引起阳气不通。调肝气通阳可以通过泻肝气、护肝阴、解肝郁、和肝络等方法,使机体阴阳气血偏倚趋于正常,阳气得以疏

    福建中医药 2022年7期2022-11-21

  • 吴鞠通医案》温病误治纠误探析*
    治时有发生。《吴鞠通医案》广涉临床各科,其中很多病案是对前医误治所致变证的纠误治疗。在诸多前医治疗温病误用辛温、养阴、寒凉等错误治法导致变证之病案中,吴鞠通纠误往往直指病变根源,力挽狂澜。温病误诊误治所导致的各种变证,多数病机复杂、病情重、病势急。对吴鞠通学术思想的现代研究虽然较多,但是涉及其纠误思想的学术探讨非常少。笔者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外感温热类疾病误治所致的变证病案,结合《温病条辨》的相关理论,对其针对误治医案所采取的理法方药思路进行分析整理,

    中医药导报 2022年5期2022-11-15

  • 银翘散方源考证及制方理论分析❋
    主之。[1]”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的风热犯卫证,是辛凉解表法的代表方。其组成为“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用鲜芦根煎汤煮散服用。银翘散由吴鞠通创制,并自述银翘散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参考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以“东垣清心凉膈散”为底方加减化裁而成。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银翘散的方源和制方理论,但并未提及“东垣清心凉膈散”的组成和出处,也未能体现银翘散制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9期2022-10-20

  • 吴鞠通运用鲜药的规律及特色分析
    及的独到作用。吴鞠通作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秉承叶天士之学术思想,精于辨治温病,并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等著作存留于后世。吴鞠通临床重视鲜药的应用,其所创清络饮、五汁饮等名方更是皆以鲜药组成。本文选取了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本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鲜药,探究吴鞠通对鲜药的应用规律与特色,以期更好地指导鲜药的临床应用。1 资料与方法1.1 文献来源 选用第5版《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温病条辨》《吴鞠

    江苏中医药 2022年9期2022-09-06

  • 滋阴潜阳法在《温病条辨》产后痉及郁冒中的应用
    100700吴鞠通是温病大家,其对妇人病的治疗颇有心得,其著作《温病条辨》专列《解产难》一卷总结妇科疾病的治疗体会。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得知,产后三证前人多认为妇人产后气血阴液大虚,重点以滋阴养血之法来治疗,方用生化汤加减。与前人不同的是,吴鞠通深研《内经》《金匮要略》,结合自己临证经验认为,产后病中的痉、郁冒实为阴液亏虚,引动肝风,以致出现肝风内动,故治疗上与前人有异,在滋阴基础上重潜阳之法,临床灵活运用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专翕大生膏等加减治疗,疗效显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4期2022-08-24

  • 辛凉解表驱邪气
    isdom清代吴鞠通是举世公认的治疗温病的名医圣手。相传他1 9 岁时,父亲患病卧床不起,四处求医而无果,直至去世都不知所患何病。“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深受刺痛的吴鞠通,自此立下了弃儒学医的志向。Wu Jutong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a renowned do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warm disease. Legend has it that when he was 19 years

    质量与标准化 2022年3期2022-06-25

  • 古方五汁饮的组方应用研究
    《温病条辨》;吴鞠通;五汁饮;配伍应用【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5-0068-03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一般项目(202006170533);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jyxm1017);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教研课题(编号:2019xjjy_yb008);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后人才项目(编号:RD17100570)。作者简介:叶倩倩(1999-),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2年3期2022-06-01

  • 《温病条辨》运用麦冬撷菁❋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在其著作《温病条辨》中提出:“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2]68”麦冬在治疗三焦温热之邪所致的伤阴病证中具有独特功效,为治疗温病过程中阴液耗伤之重要药物。据统计,全书206方中共有30方运用麦冬占据14.6%,另有方后加减5处。又如《吴鞠通医案》308例病案中,有73例运用麦冬占据全书的23.7%,涉及24个病种,共出现183次。可见吴鞠通喜用麦冬,其中如清营汤、增液汤、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3期2022-04-19

  • 吴鞠通与张仲景三焦辨证学术思想探讨
    李凯 摘要: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三焦辨证理论,无论是在对三焦的认识上,还是在对治疗三焦出现的病证运用的理法方药过程中,都有所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1期2022-02-05

  • 论《温病条辨》对张仲景五苓散的发挥
    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的代表著作,系统论述了温病的因证脉治,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专著,书中大量汲取前人学术思想和证治经验,尤其是张仲景与叶天士的学术精华,广泛运用经方,大量引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病案[1],并在其学术基础上,又创制出许多有效验方,发展了前人的学术理论。现就从《温病条辨》运用五苓散及其加减方的医案,探讨吴鞠通对经方五苓散的运用规律。1 五苓散溯源五苓散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用于治疗:1)太阳病辨治不当,邪气循经入膀胱之太阳蓄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2

  •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治规律浅析
    辨》乃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该书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吴鞠通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温病的实践体会,赋予了三焦新的病理概念,创造性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吴鞠通在上焦篇一中曾说,“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1]温病学派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理论之后已趋完善成熟。本文拟通过总结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辨治规律,以训诂而光大之。1 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学溯源三

    海峡科学 2021年7期2021-08-30

  • 基于《温病条辨》探讨吴鞠通论治秋燥思想
    兵【摘 要】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秋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说了秋燥的证候特点、传变方式。认为燥属次寒及分温燥和凉燥,在治法方面强调温燥宜辛凉清解、凉燥宜苦温甘辛和法。若深入下焦,前者宜滋养阴液,后者结滞者宜温下,虚羸者宜温补。继承并发扬秋燥的正化及对化、胜气及复气,用药强调味质轻清,入下焦则以厚腻有情之品滋补,对临床诊治秋燥病有一定指导意义。【关键词】 秋燥;吴鞠通;温病条辨;正化对化;胜气复气【中图分类号】R254.4 【文献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1期2021-05-19

  • 吴鞠通辨治妇产科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100700)吴鞠通,江苏淮阴人,名瑭,号鞠通。遵《黄帝内经》,师《伤寒杂病论》,承继叶天士汇总百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著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其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对于内、妇、儿科等方面临床诊疗均有独到见解。理论上他独辟蹊径,遵《黄帝内经》,宗张仲景、法叶桂,在继承众医家思想基础上有所发展;实践中自制良方,药到病除,效如桴鼓。笔者通过研读其调治经、带、胎、产的条文及案例,对其在妇科方面论病用药原则、方法略作探析,旨在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2021-03-29

  • 吴鞠通寒湿理论在呼吸系统疾病运用探析❋
    210046)吴鞠通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多数学者推崇其对温热病的治疗指导作用。但《温病条辨》也有专门的篇章记载寒湿,其对于寒湿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治疗方药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寒湿类疾病的治疗。1 寒湿发病为内外合邪而伤阳1.1 病因发病强调内外合邪寒湿是寒邪和湿邪合成,既可从外感受邪也可以是脏腑内生之邪,同时包含寒性凝滞和湿邪黏滞的特性。而对于寒湿成病者,吴鞠通更强调内外合邪而致病,正如《温病条辨·中焦篇》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9期2021-03-29

  • 吴鞠通对《临证指南医案》半夏泻心汤及“苦辛开泄法”的发挥应用
    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对叶天士的临床经验以及学说推崇备至,对叶氏研究经方所寓之法的方法也心领神会。故而《温病条辨》中有很多方剂直接总结摘取自《临证指南医案》,并且书中大多方剂后均注明了“方”所代表的“法”。而叶天士从半夏泻心汤结构悟出的“苦辛开泄法”被吴鞠通收入《温病条辨》,为外感湿温与杂病湿热的辨治开创了新的法门,书中有苦辛温法、苦辛寒法、苦辛淡法、苦辛甘法、苦辛通降法等等。本文试就吴氏对《临证指南医案》半夏泻心汤及“苦辛开泄法”的发挥应用做一探析[6-7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1期2021-01-06

  • 从《黄帝内经》探吴鞠通温病思想之源*
    丁子惠 李 萍吴鞠通名瑭,字配珩,是清代温病学大家。吴氏学术思想成就集成于其温病学的创新上,吴氏力排前代医家之弊,对温病与伤寒析以明辨,创新地应用三焦辨证论治思想[1],在治疗外感热病中,提出清热养阴之法。通过对吴鞠通代表作《温病条辨》的研究,考证其学术思想渊源首宗于《黄帝内经》,吴鞠通所作著述多以《黄帝内经》为引,所用理、法、方、药亦多以《黄帝内经》为据[2]。吴鞠通所作《温病条辨》凡例中即明确指出了该书是取历代名医思想之精华,并将之于《黄帝内经》中加以

    光明中医 2020年23期2020-03-03

  • 温病大师吴鞠通辨治小儿痘证经验撷菁
    )清代温病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此书汲取了先哲精华,并结合临床经验,形成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在小儿痘证的篇章中,吴鞠通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并整理了自己对于该病的诊治思路,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等以皮肤黏膜出现各种形态的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科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独特的临证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痘证病因病机古来治痘民家,虽所论治法较多,但真正能够阐明痘证发源来路的屈指可数,大多认为痘证乃是胎毒诱发,禀受于父母或在胎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8期2020-02-16

  • 《温病条辨》辛温芳香药应用探讨
    理论。温病大家吴鞠通继承先贤医家对于芳香性味的认识,在温病的治疗中重视芳香药的应用,拓展了芳香性味理论的运用范围。根据性味理论,芳香药物可分为辛温芳香药和寒凉芳香药两种。温为阳邪,最易伤津耗液,故温病的临床治疗多选用甘凉、甘寒、甘咸之品以顾护人体阴液,但其中亦有少量的辛温药物配伍,以达到寒温并用、调畅气机、避免寒凉冰遏的目的。故本文仅就辛温芳香药物在《温病条辨》[2]中某些病证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温病有所裨益。1 芳香透热温邪袭人,自外而入,致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01-14

  • 吴鞠通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复脉辈的继承与发展
    李妍佳 董晓英吴鞠通在其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称《条辨》)中自称“羽翼伤寒”,《条辨》中也有许多经方以及经方的加减、化裁。同时,吴鞠通对叶天士的临床经验以及学说推崇备至,《条辨》中有很多条文明言继承叶氏思想所写的条文。其中有很多方剂也是从《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中直接总结摘取的。“复脉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复脉汤虽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但在温病学派中用法已经与仲景完全不同,而使复脉汤纳入温病学派体系,吴鞠通功不可没。本文就《条辨》中复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2期2020-01-10

  • 吴鞠通《医医病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4]。清代医家吴鞠通在他的著作《医医病书》中指出医者之“病”并严厉批判,这对规范后世医家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当代中医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作用。正如黄寿衮所云:“若欲救病者之病,不得不先医医者之病;欲医医者之病,则吴氏之书不得不急行。”《医医病书》对医者行为的规范一要以德统才。吴鞠通在《医德论》篇中阐述了“德”与“才”的关系,他说:“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有德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1期2020-01-10

  • 吴鞠通药食同源应用规律看淮扬菜的中医药养生价值
    要】目的:从吴鞠通药食同源应用规律看淮扬菜的中医药养生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温病条辨》中药食两用药物与方剂应用规律与淮扬菜的特色与营养价值。结果:吴鞠通擅长运用药食同用方法补益脾胃之气,培补人体元气,增强人体抗邪之力;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靠食物的本味来调节身体脏腑机能,可以起到药食同源的作用。结论:吴鞠通对于药食两用药物的应用深受淮阴当地饮食习惯与文化的影响。【关键词】淮扬菜;吴鞠通;药食同源;养生清代淮阴著名中医学家吴鞠通,对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发展做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9期2019-11-12

  • 也论温病热入营血反不渴*
    口渴之证,所以吴鞠通说:“渴乃温之本病。”[4]然而在温邪从卫气分转至营血分时,反而出现了口不渴的现象。东汉时期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记录了这种临床现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3]。喻昌注释到:“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5]即热邪入血分之时,患者只是觉得口干而不欲饮。吴鞠通首次明确提出热入营血反不渴,并解释了内在的病机,在其所著《温病条辨》中提到:“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

    天津中医药 2019年1期2019-01-15

  • 从《温病条辨》看吴鞠通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的继承与发展
    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关于半夏泻心汤化裁方的研究,探讨其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应用的继承与发展。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结合自己临床感悟,将半夏泻心汤化裁后用以治疗温病,扩大了治疗范围,丰富了具体治法,升华了应用理论。吴鞠通遣方用药,随病证而变,随立法而出,移步换形,用药灵活,精细恰当,为后人深入领悟应用《伤寒论》经方提供了启迪。关键词:吴鞠通;温病条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DOI:10.3969/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年9期2018-11-09

  •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辨析
    有之。赞同者以吴鞠通《温病条辨》为代表:“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当今医著认同者较多;反对者则认为温病之发非皆首先犯肺,如伏气温病初起即是病发于里[1]。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到底孰是孰非?1 “上”与“受”之文字解析2 赞同者医论辨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吴鞠通十二字被认为“是叶天士之论的翻版”[2],而实际上叶天士、吴鞠通之条文细读之下,差异巨大。2.1 病位不同叶天士并没有说凡是温病都始于上焦,而十二字实际上是一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2018-03-22

  • 基于《温病条辨》试论银翘散主治病机
    病机分析不符合吴鞠通的本意,值得商榷。方剂学也将银翘散归为辛凉解表的代表方。通读《温病条辨》,结合吴鞠通的自注,可以得出银翘散并非辛凉解表剂,针对的病机不是风热犯表之表热证,而是风热郁肺、卫失疏泄(卫气功能因肺热而间接受到影响)证即卫分证。本文以吴鞠通本人的论述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温病医家的观点,阐述如下。1 吴鞠通强调太阴温病(银翘散证)的病位主要在肺《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条提出太阴温病的脉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

    新中医 2018年10期2018-02-13

  • 吴鞠通法象思维探析
    谓之荦荦大者。吴鞠通作为温病大家,其对法象思维的应用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探析于此,对于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大有裨益。1 法象1.1 释义 《易传·系辞上》曰:“见乃谓之象”;又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1]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又有《系辞》记载八卦之象的产生是古人仰观俯察,近取远取自然之象的结果,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万事万物的概括归纳。“此象之中包括了天象、物象、气象、景象天地万物所有可见之象;对于人体而言,则当包括体态之象、面象、目象、

    天津中医药 2018年12期2018-01-24

  • 白虎汤四大症探析*
    。据此分析,则吴鞠通以白虎汤治四大症,似有不当之处,然如从《温病条辨》原文分析,则可知应非如此。《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七条的自注言:“渴甚,津已伤也。大汗,热逼津液也……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贤多用之。”可知吴鞠通明确知道此证中有明显津伤的病机,而吴鞠通仍使用白虎汤而非白虎加人参汤者,笔者分析原因有二。第一,据《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自注言:“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吴鞠通认为白虎汤中之粳米,已能

    天津中医药 2018年3期2018-01-24

  • 苏世屏浅析“岭南经方四大金刚”谭星缘的温病学术思想
    篇,分别为《辨吴鞠通温病条辨全书》 《辨温病条辨第一节》 《辨温病条辨第三节》。而苏世屏的《医学论文选》并未出版,笔者特将其中收录的谭星缘医学论文进行摘录,具体论述谭星缘的温病学术思想。1 论《辨吴鞠通温病条辨全书》谭星缘第一篇医学论文为《辨吴鞠通温病条辨全书》,为苏世屏《医学论文选》中的第二十二篇文章,其具体内容为下:“《伤寒论》一书,六气为病之书也。蒙研究廿余年,临证也廿余年,凡遇外感之证,悉遵《伤寒论》六经治法,靡不应手取效。温病则认定《伤寒论》中‘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0期2018-01-22

  • 吴鞠通易学象数学思想应用探析❋
    )【理论探讨】吴鞠通易学象数学思想应用探析❋张福利,姚 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清5吴鞠通作为温病四大家之一精通易学象数学,并创立了著名的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故试从易学象数学应用角度入手,分析吴鞠通“含三为一”的三才观、“八卦”“六十四卦”等易学象数学思维模式,并进一步阐述吴鞠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妙用象数,将医易相结合的特色象数思维模式用于中医理法方药各个方面,使学者真正认识到医者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后可以言医的医易内涵,以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0期2017-11-17

  • 试考“医者,易也”之首倡者兼论其意义
    三才等,而是由吴鞠通首次明确提出的。医易关系实为哲学之于医学的反思关系。我们应对医学本身加以反思,利用以《易经》为源头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内涵宏富深厚的思想资源,创建发展出一门承前启后、面向未来的“理论中医学”学科,才是“医者,易也”真正的当下践履。关键词:易;《易经》;中医学;医学;哲学;吴鞠通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2-0005-03Abstract: “Yi Zhe Yi Ye”. Ge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7年2期2017-04-11

  • 从口渴辨治看《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生的影响,了解吴鞠通对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形成独特的辨治体系,为后世医家学习先辈经验提供了宝贵方法。口渴; 《温病条辨》; 《伤寒论》; 吴鞠通《伤寒论》作为一部中医巨作,历千年风雨而不衰,“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1],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争相研习。吴鞠通深受《伤寒论》影响,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博采前代医家之众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仿《伤寒论》作法写成《温病条辨》,自成书以来备受推崇,成为中医又一部经典著作。《温病条辨

    环球中医药 2017年2期2017-02-28

  • 三仁汤临床应用探讨体会
    键词:三仁汤;吴鞠通;湿温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102-02三仁汤出自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治疗外感、内伤湿病的代表方之一,吴鞠通对此方的疗效甚为认可,详细描述了湿温病的病机、症状、治法,制方之要领等。可见三仁汤承载着吴鞠通治疗湿温病的诸多临床心悟。1湿温病运用三仁汤的解析三仁汤首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寒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1期2017-02-17

  • 吴鞠通医德思想及启示
    550002)吴鞠通医德思想及启示黄克艳(贵阳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02)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不仅在温病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德医风及治学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近年来,学者对吴鞠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思想上,有关吴鞠通医德思想的研究鲜有论及。笔者认为,深入发掘和探索吴鞠通的医德内涵,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丰富中医文化,而且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吴鞠通;医德思想;人才培养吴鞠通(公元1758—1836年),名瑭,字配珩,江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9期2017-01-28

  • 从方后加减看吴鞠通用药规律
    】从方后加减看吴鞠通用药规律王 畅,董晓薇,徐建云△(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学三焦辨治纲领,丰富了温病的治法方药,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病条辨》中所载方剂之后的相关加减变化能够充分反映出吴鞠通的用药规律。他灵活运用辛凉清解、甘寒生津、咸寒滋润、苦寒泻火、甘润化痰、辛温发表、苦辛通降、甘淡利湿8种方法对方剂进行有效化裁,展现出吴氏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以及高超的临床诊疗水平,加减变化之后的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1期2017-01-18

  • 吴鞠通对《温疫论》下法的继承发展与补正
    100700)吴鞠通对《温疫论》下法的继承发展与补正孙彬霄,马晓北△(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3期2017-01-16

  • 吴鞠通“精确识证”观念在乳糜尿治疗中的运用
    ;2.江苏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江苏 淮安 223300;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吴鞠通“精确识证”观念在乳糜尿治疗中的运用郭海1,赵晓峰1,王兆军2,王殿虎2,龚婕宁3(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 淮安 223300;2.江苏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江苏 淮安 223300;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摘要:以吴鞠通“精确识证”观念指导乳糜尿治疗,在尚未形成较大结块时可以按照王氏《乳糜尿中医证治》中的证型进行治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2期2016-03-25

  • 吴鞠通对《伤寒论》含有栀子方剂的继承与拓展应用
    00029)吴鞠通对《伤寒论》含有栀子方剂的继承与拓展应用于才1,2,张晓瑜1,2,沈晓东1,2,翟昌明1,2,王雪茜1,2(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100029)[摘要]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在汲取张仲景和叶天士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经方多有继承和发挥。《温病条辨》继承了《伤寒论》中含有栀子方剂中体现的辛苦合用、清宣郁热,苦寒合用、燥湿泻热等法,并将叶天士对栀子的用药经验拓展总结为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7

  • 《温病条辨》论治寒湿病探析
    正华1△摘要: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其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学专著。后世对其湿温病研究较为深入,实际其对寒湿病同样重视。病理上,吴鞠通提出“湿邪致病,最易伤阳”、“寒湿致病,伤及五脏”理论,治疗上,把三焦辨证同样灵活应用于寒湿病的治疗,重视“中焦运阳”、“下焦通阳、壮阳”之理念,并善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寒湿病,其方法灵活,用药精道,值得学习推广。关键词:寒湿病温病条辨吴鞠通吴鞠通,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其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治疗湿温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3期2016-01-30

  •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温病条辨》;吴鞠通;脉诊;温病自叶天士阐发舌诊在温病诊治中的特殊作用后,“时病重舌诊,杂病重脉诊”的认识始以滥觞,致使后世医家多重舌诊而轻脉诊。《温病条辨》为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至今仍为中医临床的必读经典书籍之一,其正文共238条,其中载有舌诊者63条,约占26.47%;记有脉诊者75条,约占31.51%,从内容成分上可以看出,吴鞠通对温病脉诊的重视。通过探寻《温病条辨》对脉诊的认识与运用,既利于总结吴鞠通的温病证治经验,提高临床辨治温病的能力

    中医药信息 2016年5期2016-01-27

  • 吴鞠通“意疗”心法摭拾
    的方法[1]。吴鞠通,名瑭(1758—1836年),江苏淮阴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温病四大家之一。然今人唯在其温病学理论上阐述颇多,而在其运用意疗方面探索甚少。其实吴氏不仅精通温病,同时又是善于运用意疗治疗沉疴痼疾的大师。在《吴鞠通医案》中,记载了吴氏药疗和意疗相结合的诸多验案,疗效卓著,颇具特色。笔者不揣固陋,择选《吴鞠通医案》中的典型案例作简要探讨,俾后学得窥其意疗思想之一斑。1 劝说开导,承于《内经》劝说开导是针对

    江西中医药 2015年5期2015-04-15

  • 吴鞠通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继承和发展研究概况
    30001)吴鞠通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继承和发展研究概况蒋礼明,黄家诏,刘 芹*(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对学术界关于吴鞠通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继承和发展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探讨吴鞠通对于伤寒论阳明病的继承和发挥,并指出近年来研究的不足之处。吴鞠通;伤寒论;阳明病;综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不朽篇章《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的临床证治奠定了基础。吴鞠通在“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的基础上,“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辨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0期2015-02-10

  • 钩吻
    淮安有个名医叫吴鞠通,他医术高明,所赚的银子,不是救济穷人,就是用来铺桥修路,老百姓提起他,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年轻的时候,吴鞠通在济南府大明湖畔行医,邂逅一个叫易雨晴的小姐,两人一见倾心。可易雨晴父亲是富商,坚决不同意把女儿嫁给一个学医的。吴鞠通绝望地离开了济南,回到了故乡。这年冬天,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在吴家门前跪下来,说要求见吴鞠通。家人赶紧禀告。吴鞠通问:“她是来求医的?”家人说:“不是。”吴鞠通又问:“那她是来借银子的?”家人说:“也不是。”吴鞠通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4年1期2014-05-08

  • 钩吻
    淮安有个名医叫吴鞠通,他医术高明,所赚的银子,不是救济穷人,就是用来铺桥修路,老百姓提起他,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年轻的时候,吴鞠通在济南府大明湖畔行医,邂逅一个叫易雨晴的小姐,两人一见倾心。可易雨晴父亲是富商,坚决不同意把女儿嫁给一个学医的。吴鞠通绝望地离开了济南,回到了故乡。这年冬天,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在吴家门前跪下来,说要求见吴鞠通。家人赶紧禀告。吴鞠通问:“她是来求医的?”家人说:“不是。”吴鞠通又问:“那她是来借银子的?”家人说:“也不是。”吴鞠通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4年2期2014-02-26

  • 《温病条辨》大、小、调胃承气汤之研究
    气为六首。虽然吴鞠通运用了大、小、调胃承气三方但与《伤寒论》相比较下,发现二书中方中之药物比例存有差异,且《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并没有提出方后注。本文就上述问题提出讨论和解释。1 《温病条辨》与《伤寒论》中三承气汤药物比例存有差异之原因1.1 大承气汤当温病传至中焦,温热邪气与肠腑中的积滞相结而导致阳明腑实证时,吴鞠通遵守《黄帝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之原则,遵用张仲景之方药,以大承气汤下之。大承气汤在《温病条辨》中之组成及方后注为:大黄六钱,芒硝三

    中医药信息 2013年3期2013-09-25

  • 吴鞠通治痢心法探讨
    210015)吴鞠通治痢心法探讨王鸿瑾(南京市鼓楼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江苏 南京 210015)吴鞠通;痢疾清代著名医家吴瑭(鞠通)不但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了三焦辨证,并融合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为一体,对完善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内科杂病亦匠心独运,辨证如神,堪称后学楷模[1,2]。本文就痢疾一病,谈谈笔者学习和运用吴氏论术实痢的点滴体会,谬误之处,翘盼同道指正。1 湿邪为患宜乎芳香化湿湿邪蕴阻中焦,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壅滞通降不利,致成痢疾,可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9期2013-01-24

  • 从三焦补益之法论治虚损性哕证※
    平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中年著《温病条辨》而创外感温热病三焦辨证之法,被后世誉称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实,吴氏不仅精通温病,而且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也独具慧眼,颇具特色,这在其晚年所著《医医全书》和《吴鞠通医案》中有充分体现。对内伤虚损证,吴氏在强调临证须详察属阴虚阳虚而合理施治的同时,更强调“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以确定相应补益大法。他所总结的“补上焦如鉴之空,补中焦如衡之平,补下焦如水之注”(《医医全书·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是其温热病三焦辨证

    中医药通报 2013年1期2013-01-23

  • 从《温病条辨》看吴鞠通变通应用伤寒经方
    辨》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该书系统论述了四时温病的辨证论治,并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温病学已经走向成熟,自此形成了一门新的独立学科[1]。“三焦”辨证理论的完善是温病学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突破,而其精妙之处不只此一,细心品读,当收获甚丰。吴氏在诊病中常用到伤寒经方,但又不拘泥于仲景之方。吴氏以伤寒之方为基础,结合温热性疾病的症候

    中医药信息 2013年6期2013-01-22

  • 温病三焦辨治的动态思维观探讨
    三焦传变规律。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明确提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强调温病传变具有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的由上及下,由浅及深的规律,突出了温病病变过程中的“传”,即“变动”也。三焦所属脏腑不同,感邪不同,则证候各异,但各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1.1 三焦辨证 就是把温病按病变部位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上焦温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2011-03-16

  • 浅述《温病条辨》厥证的治疗
    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该书创造了温病三焦辨证的纲领。吴鞠通认为厥有寒厥、热厥之分,二者病机不同。温病中的厥证属“阳厥”、“热厥”范畴,是外感疾病致厥的一种,为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吴鞠通曰“厥者,尽也。阴阳极造其偏,皆能致厥。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温热之厥,手厥阴病也。……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可见厥证在症状上虽均表现为手足厥冷,但其病变性质却有寒热之分,不可将二者相混。吴鞠通还提出“热厥有三”,即“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有邪搏阳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期2011-02-11

  • 吴鞠通从运气学说论治温病的贡献与特色探析
    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1758~1836)对温病发生与运气变化的相关性作了详细阐述。吴鞠通撰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和《医医病书》等著作。吴氏生活年代温疫多发,促使其对温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了外感热病的学术成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对中医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氏深谙运气之理,认为“医不备四时五行六气之学,万不能医四时五行六气之病”[1],总结了温病发病、诊治与运气条件的相关性,为温病诊疗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 温疫易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2期201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