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

  • 初步探究LncRNA在甘蓝型油菜生态型分化中的作用
    LncRNA在甘蓝型油菜生态型分化中的作用杨太桦 杨福权 郜耿东 殷 帅 金庆东 徐林珊 蒯 婕 汪 波 徐正华 葛贤宏 王 晶*周广生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根据其成花转变过程中对低温春化时间需求的不同分为3种生态型: 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前人研究发现,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可在多层面上调控基因的表达, 参与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在拟南芥中, LncRNA可以通过调控春化途

    作物学报 2023年5期2023-03-23

  • 甘蓝型油菜SUMO蛋白家族成员鉴定及Bna.SUMO1.C08基因的功能研究
    傅廷栋 易 斌甘蓝型油菜SUMO蛋白家族成员鉴定及基因的功能研究陈 慧 肖 清 汪华栋 文 静 马朝芝 涂金星 沈金雄 傅廷栋 易 斌*华中农业大学 / 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 / 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的功能非常重要。SUMO化修饰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 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过程有很大的影响。甘蓝型油菜作为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SUMO化修饰方面却鲜有报道。为弥补这一空白, 本研究对甘蓝型

    作物学报 2023年4期2023-02-25

  • 甘蓝型油菜莫利CMS(Moricandia CMS)的种质创制
    莫利CMS引入甘蓝型油菜,创制一批甘蓝型油菜莫利 CMS材料,丰富了甘蓝型油菜不育胞质类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材料主要有芥菜型油菜莫利 CMS商品杂交种F1代,2013年由华中农业大学涂金星教授提供;用于回交的甘蓝型油菜为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稳定自交系材料;作为参照的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取自贵州省油菜研究所油菜种质资源库。1.2 田间试验以芥菜型油菜莫利CMS商品杂交种F1代为母本,以甘蓝型油菜自交系LZ 18001、LZ 180

    种子 2022年5期2022-06-27

  • 不同环境条件对甘蓝型油菜多室角果率的影响
    田间调查发现,甘蓝型多室油菜“1332”在元谋和西宁的多室角果率有所不同,为探明该结果是否与两地的温度和日照有关,本研究在元谋和西宁分别设置甘蓝型油菜种植试验,通过对比两地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明确温度和日照对甘蓝型油菜多室角果率的影响,为油菜多室性状的最优稳定表达条件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亲本材料本文以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提供的甘蓝型二室油菜“青油14”和甘蓝型多室油菜“1332”为亲本材料,每个亲本材料均已经过6代自交纯化。1.2

    青海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6-06

  • 甘蓝型油菜BnFUL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430062)甘蓝型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700 万公顷(约1 亿亩)以上,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等优点[1]。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抗裂角资源的匮乏严重限制了机械化收割。因此,挖掘调控抗裂角性状相关基因,对油菜的抗裂改良意义重大。FUL(FRUITFULL)基因属于MADS-box 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特别是在被子植物的花器官分化、开花时间的调节以及果实的发育和成熟等方面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6

  • 早熟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该区油菜种包括甘蓝型、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等多种类型,其中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具有较久的栽培历史,表现较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早熟、抗逆、抗倒伏、耐贫瘠等较强的抗逆性,是西藏高海拔区油菜主要种植类型,但其产量和品质性状较差,双低育种难度较大,限制了当地油菜生产的发展。甘蓝型油菜是我国油菜栽培面积最广的油菜类型,其产量和品质与其他两个栽培种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抗逆性状较弱,导致西藏高海拔区种植受限[1-2]。利用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人工创制新

    西南农业学报 2021年7期2021-08-23

  • 甘蓝型油菜钾离子转运载体HAK/KUP/KT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作物之一,其中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长,对K 素需求量大,但是目前关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HAK/KUP/KT基因家族系统的鉴定和分析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已经发布的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数据,对油菜中HAK/KUP/KT类K转运蛋白家族进行系统鉴定,并对HAK/KUP/KT 家族成员的基因特征、系统发育树、蛋白质结构域、基因结构、染色体位置和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HAK/KUP/KT基因家族的功能及培育K高效油菜品种提供理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7-10

  • 甘白种间杂交后代的形态学特征及细胞学分析
    4x=36)和甘蓝型油菜(B.napus,AACC,2n=4x=38)。甘蓝型油菜具有抗病、抗倒、抗裂角、产量高、品质好等突出特性[1],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取代了之前的主栽种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2]。甘蓝型油菜遗传资源相对匮乏且自然界中遗传变异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改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育种家们想通过远缘杂交来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丰富其遗传多样性。【前人研究进展】远缘杂交虽然丰富了遗传资源,但也存在不亲和问题,从

    西南农业学报 2021年3期2021-05-25

  • 黄腐酸处理对甘蓝型春油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734000)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油料作物,具有抗病、抗倒伏、抗裂角、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等7个突出特性,是我国油菜的主栽品种[1-3]。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甘蓝型油菜生产基地,但甘肃省水资源稀少,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5%,水资源总量仅333.3亿m3。油菜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营养生长盛期如果缺水,将会极大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油菜产量及品质。黄腐酸是腐殖酸成分的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3期2021-03-31

  • 芥甘杂种后代F1和F2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研究意义】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AACC,2n=38)是白菜型油菜(B.rapa,AA,2n=20)和甘蓝(B.oleraces,CC,2n=18)进行天然种间杂交,最后通过染色体天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1-4],其产量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主栽品种[5-6]。但由于甘蓝型油菜无天然的野生种和后期人工定向选择,造成遗传多样性日益匮乏,遗传基础越发狭窄[7-8]。利用不同类型的油菜进行种间杂交,选育优良后代,是发

    西南农业学报 2020年8期2020-12-10

  •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
    限[4-5]。甘蓝型油菜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6-10]等优异性状,是我国油菜主要栽培类型。如能选育甘蓝型冬油菜强抗寒品种,替代北方白菜型冬油菜,将极大促进油菜产业发展。【前人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设想,并组织了一批学者开展了冬油菜北移可行性考察、耐寒品种的引育、配套栽培技术研发等系列工作,育成/筛选了秦油3号、甘白油菜等10余个较耐寒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研制了“沟播+冬苫”安全越冬栽培技术,成功将甘蓝型冬油菜从黄淮河

    中国农业科学 2020年20期2020-11-16

  • 一种大白菜新型甘蓝型油菜CMS快速鉴定方法及应用
    型雄性不育系、甘蓝型油菜PolCMS、新型萝卜胞质CMS、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等材料,并育成了相关的品种。然而在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利用核隐性雄性不育系制种,不育系存在50%的可育株,不但杂交种纯度难以保障,拔除可育株[7-8]费工费力而且降低单位面积产量;采用100%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因采用三系配套,杂交制种实际上为三交种,若甲型“两用系”与“保持系”遗传基础差距较大时,易出现F1不整齐现象[9];采用PolCMS不育系配制杂交

    华北农学报 2020年5期2020-11-10

  • 以六倍体(AnAnCnCnCoCo)为桥梁创制抗旱新型甘蓝型油菜(AnArCnCo)
    言【研究意义】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2n=38,AACC)大约起源于 7 500年前,是由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2n=20,AA)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2n=18,CC)杂交,并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物种[1-2],是温带地区第二重要的油料作物[3]。干旱严重影响作物(包括油菜)的生长发育和经济产量[4]。随着菜籽油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油菜产业受到干旱的威胁日益严重[5],仅中国长江流域的油菜受秋

    中国农业科学 2020年16期2020-09-11

  • 甘蓝型油菜HD-ZIP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其他特点。其中甘蓝型油菜作为主要的油菜栽培品种,因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良等许多特性,使其种植面积最为广泛。因此揭示甘蓝型油菜抗逆性分子机理的研究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同源异型亮氨酸拉链蛋白(homeodomain-leucine ZIPper, HD-ZIP)是高等植物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其中包括C末端由61个氨基酸构成的高度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Homeodomain, HD)和跟随其后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Leucine ZIPper, LZ)

    西北农业学报 2020年9期2020-09-10

  • 甘蓝型油菜千粒重与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可提高25%。甘蓝型油菜千粒重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可将加性遗传效应高的亲本作为改良的理想亲本。在杂交组合测配中尽量选择加性遗传效应高的亲本和显性遗传效应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组合[6]。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由1对主基因+多基因构成,主基因中仅有加性效应,而无显性效应[7]。油菜千粒重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粒数以及单株千粒重的遗传行为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8]。在角果数和角粒数相对稳定的群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3期2020-04-22

  • 芸薹属栽培种细胞质的分子标记鉴别
    个四倍体复合种甘蓝型油菜(B.napusL.,AACC,2 n=38)、芥菜型油菜(B.junceaL.,Czern & Coss, AABB,2 n=36)和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A.Braun, BBCC,2 n=34)[1]。甘蓝型油菜起源于白菜型油菜和甘蓝的自然杂交及染色体加倍[2],是全世界栽培面积最为广泛的栽培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利用其它5个栽培种的一系列重要农艺性状极大地改良了甘蓝型油菜[3]。植物细胞质DNA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

    种子 2019年11期2019-12-16

  • 不同甘蓝型油菜恢复系收获指数及其品质差异分析
    550008)甘蓝型油菜(BrassicauapusL.)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1/3左右,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重要油料作物[1-2]。收获指数(HI)反映了作物群体光合同化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是评价作物品种和栽培成效的重要指标。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其收获指数[3],收获指数有较高的遗传力,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不同作物品种收获指数不同[4-5]。收获指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

    种子 2019年8期2019-09-13

  • 8个甘蓝型冬油菜在陇东南干旱山区适应性分析
    点试验,对8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陇东南干旱山区的越冬率、生育期、经济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抗寒性和产量差异较大,参试品种的越冬率为52.1%~98.6%,折合产量为1 205.1~4 174.2 kg/hm2。其中天油2288越冬率为88.2%~96.1%,折合产量为1 687.5~4 120.5 kg/hm2,平均折合产量最高,为3 456.5 kg/hm2。陕油2016越冬率为55.6%~96.7%,折合产量为1 205.1~4 17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4期2019-09-10

  • 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基因的鉴定及进化与表达分析
    李加纳,*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基因的鉴定及进化与表达分析王艳花1,2谢 玲1,2杨 博1,2曹艳茹1,2李加纳1,2,*1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 油菜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 重庆 400715开花是开花植物繁衍后代的前提, 控制开花时间对农作物获得高产稳产具有重要影响。然而, 关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水平上开花相关基因的信息报道较少。本研究对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的基因进行了鉴定、特征分析、进化与表达模式分析。

    作物学报 2019年8期2019-07-23

  • 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等位基因资源与甘蓝型油菜优良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创制了甘蓝型黄籽油菜新种质,育成2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刘汉东[2]研究了甘蓝型与白菜型油菜杂交后代出现更多的有利变异;王学芳等[3]利用甘蓝型油菜和白菜类蔬菜的大白菜、小白菜和紫菜苔远缘杂交,采用系谱选择法,经过连续10年的选择,选育出10个稳定的早熟甘蓝型油菜优良新种质材料。但油菜远缘杂交也有一系列不成功的报道,扬州大学王幼平课题组[4]在甘蓝型油菜与白芥的体细胞电融合杂种后代中选出SaN

    广东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2019-01-23

  • 利用异源六倍体(ArArAnAnCnCn)与甘蓝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新方法
    蓝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新方法岳 芳1,**汪 雷1,**陈燕桂1忻晓霞3李勤菲1,2梅家琴1熊志勇3,*钱 伟1,*1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重庆 400715;3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利用亲本种的遗传变异是改良油菜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甘蓝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的新方法。以甘蓝型油菜(AnAnCnCn)品种中双11号为母本, 与白菜型油菜(ArAr)品系S

    作物学报 2019年2期2019-01-17

  • 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
    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抗病性强在全球得到广泛种植。但甘蓝型油菜起源于何时,“家族血统”如何,科学界仍在研究。2015年,来自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美国佐治亚大学的

    中国食品学报 2019年3期2019-01-13

  • 甘蓝型油菜脯氨酸降解途径关键基因的进化分析
    关系[15]。甘蓝型油菜(Bassicanapus)是最新形成的异源四倍体,来源于2个二倍体白菜(B.rapa)和甘蓝(B.oleracea)种间杂交,并且经历了染色体加倍的过程[16]。而白菜、甘蓝和拟南芥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大概在1 450万~2 040万年之前这个祖先分化为拟南芥和白菜、甘蓝的祖先[17]。比较物理图谱结果表明,白菜和甘蓝的祖先经历了三倍化和基因重排的过程[18]。且白菜基因组测序数据也表明,白菜中大多数基因具有2~3个同源基因[19]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17期2018-10-11

  • 基于RNA-seq技术的甘蓝型油菜新转录本的鉴定
    [7-13]。甘蓝型油菜(Brasscianapus)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油来源和植物蛋白饲料资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蓝型油菜基因组(AACC) 是白菜(B.rap)基因组(AA)与甘蓝(B.oleracea)基因组(CC)杂交后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14],其基因组参考序列于2014年公开发布,为油菜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5]。测序发现,油菜基因组大小为849.7 Mb,由101 040个基

    河南农业科学 2018年4期2018-06-05

  • 甘蓝型冬油菜光合特性与抗寒性分析
    要 为了研究甘蓝型冬油菜光合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本研究以甘蓝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两个地点进行种植,在油菜越冬前对油菜叶片的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及蒸腾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0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存在地域间的差异,天水市的越冬率明显高于兰州市,天水市的越冬率达到100%的有15个品种,而兰州市越冬率最高的是57%,兰州市品种越冬率为0的有6个,而天水越冬率最低的为9.03%。经过品种的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6期2018-05-14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
    要有以下3种,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和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甘蓝型油菜起源于欧洲,其产量和品质与其他两个栽培种相比具明显的优势,而且其具有高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等特征,因此被认为是具有最大利用潜质的油料作物之一,是中国栽培面积最广的油菜类型[3]。栽培时间较短、种质资源少、遗传基础狭窄等因素影响了中国甘蓝型油菜的育种进展[4]。如何增加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丰富甘蓝型油菜遗

    生命科学研究 2018年3期2018-03-30

  •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源,为抗裂角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培育提供材料支撑。1 材料和方法1.1 材 料1 198份供试材料分别来自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和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其中贵州省油料研究所1 138份(甘蓝型油菜品系1 102份,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36份),贵州省油菜研究所60份(甘蓝型油菜品系34份,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26份)。1.2 抗裂角性鉴定方法在油菜成熟时,从每份材料中随机选取10个植株,每株剪取主枝和1个一次分枝悬挂在挂藏室进行自然干燥,并在主枝上随机剪下100个正

    种子 2017年12期2018-01-17

  • ●新疆育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人员成功培育出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并进行示范推广,其产油率达47%至48%,较新疆目前的主栽品种“新油17号”亩增产15%。今年,该品种在新疆自治区内外推广示范种植面积达133.33公顷。此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丰产性稳定,生长期为110天,亩产可达220千克至230千克。研究团队首先将该所过去长期积累的油菜种质材料,以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油菜亲本进行田间种植并观察,并借助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优良基因,筛选出上百种综合性状好的油菜育种材料,相

    今日农业 2018年14期2018-01-16

  • 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的选育技术
    开发中心培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产量较高,油菜品质高,增产效果好,当前在青海省境内已广泛推广。关键词:甘蓝型;双低油菜;青杂3号;选育技术范秀兰. 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的选育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9):30.油菜作为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农作物,近年来在各地的种植范围都越来越广泛,在油菜栽培过程中,杂交品种的性能比较优良,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抗逆性,而且青海省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异花授粉作物的繁种和制种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7年10期2018-01-01

  • 甘蓝型油菜脯氨酸合成相关同源基因的进化和差异表达分析
    Canada甘蓝型油菜脯氨酸合成相关同源基因的进化和差异表达分析王翠平1华学军2,*林 彬3刘爱华4 1宁夏林业研究院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宁夏银川 750004;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3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4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Winnipeg, R3T2N2, MB, Canada以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Brassic

    作物学报 2017年10期2017-09-25

  • 种植地区对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品质的影响
    摘要:选取5个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在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渭源、天祝、秦王川、临夏、甘南等地种植,对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脂肪酸中以芥酸含量在种植地区间平均变异系数最大(173.92%),亚麻酸含量在种植地区间平均变异系数较大(18.58%),而其余组分在种植地区间平均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在种植地区间平均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分别为27.30%、7.26%),而含油率在地区间平均变异系数最小(3.1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脂肪酸中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8期2017-05-30

  • 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海制种技术初探
    812200)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海制种技术初探□董瑞祺(青海省海北州农科所 青海 海北藏族自治州 812200)本文展开对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海制种技术的探讨,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甘蓝型杂交油菜的发展现状,以及青海制种技术的应用情况。在当前经济文化普遍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甘蓝型杂交油菜得到大面积推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菜的产量和质量。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甘蓝型杂交油菜展开分析,同时重点研究了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海

    山西农经 2017年14期2017-04-13

  • 利用野生甘蓝抗性遗传资源获得高抗菌核病甘蓝型油菜的抗性与分子标记初步分析
    获得高抗菌核病甘蓝型油菜的抗性与分子标记初步分析王浩杰,牛显飞,宋验红,王茂林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成都 610064)菌核病是甘蓝型油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自身抗性低,而甘蓝野生资源中存在高抗遗传资源。以部分抗性的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和高抗性的甘蓝野生资源为亲本杂交得到F1(ACC),F1连续用中双9号回交6代,得到育性基本恢复正常植株自交,培育成了高抗菌核病材料,命名为F 6。染色体计数显示,F 6有38条染色体,和甘蓝型油菜(AACC,2 n=38

    种子 2016年11期2016-12-04

  • 我国科学家分离出春性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
    学家分离出春性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开花时间是决定油菜早熟、高产和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晰自主开花时间的分子机理是一道国际性难题。青海大学教授罗玉秀项目组首次分离出春性甘蓝型油菜的自主开花关键基因sBnFLD和sBnFCA,为探究春性特早熟甘蓝型油菜的自主开花时间及早熟机理奠定了基础,国际植物育种专业杂志《植物育种》对相关内容予以报道。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沈裕虎研究员介绍,罗玉秀项目组通过春性甘蓝型油菜与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的种间杂

    中国蔬菜 2016年2期2016-02-07

  • 种子芥酸和硫苷含量对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的影响
    酸和硫苷含量对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的影响魏解冰1,肖文娟2,刘春林1,2*(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128)选取低硫苷低芥酸含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号”和“Westar”,高硫苷高芥酸含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系“GX-272”和“GX29”,利用农杆菌介导法,以pFGC5941为目标载体,分别对其进行遗传转化。以磷化麦黄酮(PPT)作为筛选剂,分别对4个油菜品种(系)的子叶柄分化率和转化率进行统计。

    作物研究 2014年3期2014-03-02

  • 木质素相关合成酶在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中的表达差异
    前期有关木质素甘蓝型黄、黑籽油菜种皮木质素及相关酶的比较研究表明,在甘蓝型黄、黑籽油菜的种皮中都可能存在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苯丙烷代谢途径,4CL、CAD和F5H均参与了该代谢途径[4]。为了深入分析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中木质素含量差异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本研究以1对甘蓝型黄、黑籽油菜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木质素生物合成部分关键酶4CL、F5H和CAD在黄、黑籽油菜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为油菜的分子育种和优质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 实验材料与方法1.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2年6期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