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药

  • 王思农治疗银屑病常用角药撷英
    节病型)[3]。角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结合疾病病机和临床表现,将3 味药联合应用,互为犄角的一种特色配伍形式,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效减毒、扩大运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等作用[4]。王思农教授系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外科学皮肤病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善用角药。本文将其临床治疗银屑病常用的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桔梗、柴胡—香附—枳壳、当归—白芍—郁金、三棱—莪术—炙黄芪

    江西中医药 2023年12期2024-01-26

  •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复方干预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用药规律及潜在机制
    用的药对,尤其是角药(三味药的组合)未有深入探索。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技术在中药复方配伍分析的运用越来越多,相关技术逐渐成熟[13-14]。现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式评价干预血小板聚集抗AS的中药复方,找出并分析核心角药组合,阐明其与疾病相关的潜在靶位以及信息通道,为优化组方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所用文献主要源于中国知网,以“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凝血功能、凝血、中药复方、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3年31期2023-12-09

  • 浅谈单味药、对药、角药与道 *
    中笔者认为对药、角药的组成也类似于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药是由一味中药生成两味中药,角药是两味药物生成三味中药而成,药方则是由此而组成。“三生万物”引导“三生诸方”,形成了临床中常用的各种组方。1 “一”与单味药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数作为界限而构成万物[2,3]。而道家哲学中认为“道”是一种有象可见、有精可存的物质,由这样的物质衍生出“一”,“一”即中医中的元气,再生化阴阳而成万物,说明“一”也是万物化生之始源。李科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8期2023-10-19

  • 基于《小儿药证直诀》的脾虚泻角药挖掘及临床运用探析
    李善昌 赖东兰角药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在辨证论治观念指导下,根据中药性味、归经、功效等特点,由三味具有一定联系的中药组合而成[1]。相比“对药”,角药的功效更为丰富和稳定[2];相比方剂,角药更为灵活多变,故角药在临床上有一定的运用价值。《小儿药证直诀》[3]是重要的儿科古籍,笔者以此作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筛选书中直接提及脾虚泻或症状表现为脾虚伴有泄泻的条文,归纳整理条文中用于治疗的方剂,再按照“君一臣二”或“君一臣一佐一”的模式来提取角药,并从药

    环球中医药 2023年8期2023-10-05

  • 何炳元教授运用“角药”辨治瘙痒性皮肤病经验浅析
    廷保【摘 要】 角药是三药的有机联用,也是互为犄角的配伍形式。已故何炳元教授从事临床四十余载,在中医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运用具有“藤”“草”“皮”“子”等特色的5组角藥,其功能为祛风解表、凉血消癍、解毒透疹、活血通络、祛风止痒。临证时尤其善用角药,自拟方名,组方独特,疗效颇佳。文章总结何炳元教授运用角药临证配伍特色,为临床诊治瘙痒性皮肤病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关键词】 角药;何炳元;瘙痒性皮肤病;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7期2023-09-24

  • 何炳元教授运用“角药”辨治瘙痒性皮肤病经验浅析
    州 730700角药是三味中药的有机组合形式,是对药运用基础上的扩展,临证配伍,疗效甚佳[1-4]。已故何炳元教授从事临床四十余载,辨治皮瘙痒性皮肤病善用角药,组方独到,经验颇丰。将功效相近或伍用后有独特疗效的角药自拟方名,配伍精当,灵活化裁,效果尤佳。现将何炳元教授临床常用角药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 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三藤汤”角药何炳元教授在临床将该组角药自拟为“三藤汤”:鸡血藤味苦甘性温,归肝肾经,具通络补血,祛风活血之功。络石藤味甘苦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4期2023-09-10

  • 敦煌遗书中临证辨治银屑病角药探微*
    止痒等法治疗。而角药是三味中药的有机配伍组合形式[1-5],是对药临证运用基础上的扩展延伸。从敦煌遗书中可提取具有“皮”“草”“藤”“白”“子”“花”特色的6组角药来辨治银屑病,具有取象类比,临证化裁,配伍精当,灵活加减,独具巧思,效果尤佳之特色。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地骨皮、白鲜皮、牡丹皮 ——“三皮汤”角药该组角药可拟为“三皮汤”: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肝经,《藏府药式补正》载“地骨皮能凊骨中之热,泄火下行。”《本草述》云“主治……行痹,脚气,水肿……”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6期2023-08-21

  • 敦煌《辅行诀》中辨治荨麻疹角药临证撷菁
    辨治荨麻疹的特色角药,其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等功效,临证灵活化裁治疗荨麻疹疗效甚佳,也可为临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关键词】 敦煌《辅行诀》;荨麻疹;角药;临证配伍【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8-0093-03Abstract: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horn medicine extracted f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4期2023-06-07

  • 何炳元应用“角药”辨治银屑病临证经验
    规律,无传染性。角药源自“君一臣二,奇之制也”理论,是3味中药协同应用,灵活加减应用。已故甘肃省名老中医何炳元教授从医40余载,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善用角药,遣方组方。尤其在临证辨治银屑病时,针对血热、血燥、血瘀和血虚四种证型,善用清热凉血,滋阴润燥,活血化瘀,养血补血角药进行配伍组方,灵活变通,用法独道,效捷。现将何老运用角药辨治银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金银花、连翘、竹叶—从“血热”辨治银屑病何炳元教授常用本组角药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何老对血热导致的银屑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2期2023-01-06

  • 左新河治疗甲状腺结节常用角药拾萃
    定性的药组称为“角药”[6-7]。左新河教授,系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学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潜心于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左教授在临床治疗甲状腺结节时巧用角药,疗效颇显,以其经验展开如下论述。1 病因病机认识情志内伤是瘿病的重要原因,现代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负性情绪有相关性[8]。情志失畅可影响肝失疏泄而引起气郁,气血津液运行不正常后,痰浊、瘀血从内而生,搏结颈前致瘿。或因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7期2022-12-11

  • 贺丰杰教授应用角药治疗妇科疾病经验撷萃*
    712000)角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等基本特性为配伍原则,将三味中药系统配伍而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在药物组合中,“三”有着重要意义。三药结合可以协同增效,相辅相成,相互兼治,相互制约,紧扣病机,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既可独立成方,也可作为处方的主要部分或次要组成部分[1-3]。例如:①角药独立成方。如《伤寒论》中的方剂:大小陷胸汤、小承气汤、四逆汤、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2022-11-28

  • 基于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川芎-防风-麻黄角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趋势[6-7]。角药的配伍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首次使用则首推仲景,其中“干姜、细辛、五味子”可以说是角药之滥觞,角药之配伍具有一定的条件,如有人认为角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个方可:①存在着相须相畏关系者;②存在着相反相成关系者;③存在着协同相辅关系者[8-9]。角药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独立成方之“角药”和组成方剂内容之“角药”[10]。角药包含着中医哲学理论、四气五味理论以及升降浮沉理论,能够简洁的体现出方剂“七情”配伍关系,药简而内涵丰富[11]。基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2022-11-23

  • 《金匮要略》治疗消渴病之角药分析*
    统不可逆性损害。角药理论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奇之制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利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原则,针对相应的病因病机将 3 味中药巧妙成组(类似于方剂中的单行、相须、相使),以取得相互辅助、协同增效或相互制约、减毒增效之妙用,有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2-4]。《金匮要略》第13篇专题讨论消渴,对于其所载11首方剂,堪称治消渴良方。这些方剂中既有可独立成方的角药,又有作为方剂核心的角药。现对张仲景治疗

    中医学报 2022年9期2022-11-15

  • 敦煌古医方五味子“角药”辨治前列腺疾病临床举隅*
    敦煌遗书中五味子角药灵活运用于男性前列腺疾病临床辨治中,效果显著,现归纳整理,举隅如下,以飨同道。五味子、桂枝、干姜配伍由五味子、桂枝、干姜配伍而成的角药,是大补肾方的核心配伍,为滋阴补肾,平冲降逆之主药。桂枝性温味辛,归心肺经,具有散寒温经、促阳化气、平冲降逆之功,既温脾阳以助运水,又温肾阳以助气化。干姜性热味辛,归脾胃肺肾经,具有祛寒温中、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效,入脾胃而散寒温中[6]、健运脾阳,入心肾而温阳守中、回阳通脉[7]。桂枝与干姜相配,既可化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期2022-11-15

  • 新安医籍中含药对“羌活-独活”治疗痹病方剂的探析
    甘草或炙甘草组成角药,其中羌活、独活、防风角药常与附子、麻黄、茯苓、人参、生姜、白芍、泽泻、猪苓、没药、陈皮、白术、姜黄、甘草、炙甘草配伍,羌活、独活、甘草角药常与海风藤、麻黄、附子、茯苓、人参配伍,羌活、独活、姜黄角药常与附子、茯苓、白芍、泽泻、陈皮、猪苓、芍药配伍,羌活、独活、炙甘草角药常与附子、麻黄、茯苓、人参、生姜、白芍、泽泻、猪苓、没药、陈皮、白术、姜黄配伍,羌活、独活、猪苓角药常与人参配伍,支持度均≥16%,置信度均≥80%,提升≥1。发现潜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3期2022-10-08

  • 基于网络药理及分子对接分析《普济方》痤疮外治古方特色角药作用机制
    疮外治古方的特色角药。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特色角药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以期挖掘古方精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药物有效成分及其靶点获取通过TCMSP(https://old.tcmsp-e.com/tcmsp.php)、TCMID(http://www.megabionet.org/tcmid/),分别以“白芷”“川芎”“白附子”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特色角药化学成分,并以类药性(DL)≥0.18为条件筛选有效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2年9期2022-09-29

  • 朱莹教授治疗脾胃疾病常用对药及角药撷萃
    摘 要】 对药、角药临床应用数不胜数,合理搭配,具有事半功倍之效。为了研习朱莹教授的用药特色,在基于其临证心得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中草药书籍,总结归纳妙用白术、莱菔子,紫苏梗、香附,麦芽、谷芽,白及、刺猬皮、山药,扁豆、薏苡仁、佩兰,佛手、郁金、贯叶金丝桃6组对药角药治疗脾胃疾病的遣药心得。【关键词】 脾胃疾病;对药;角药;中医药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5-0090-03作者简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2年3期2022-06-01

  • 从三焦探讨仲景角药配伍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运用*
    京 100029角药始见于《伤寒杂病论》,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具有相互协同或制约作用的三味药物相互组合的配伍形式,其可独立成方,抑或作为主药、次药融入全方,具有“三足鼎立,互为犄角”的特点[1-2]。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死因,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3]。本病属于中医学“水肿”“喘证”等范畴[4]。笔者认为三焦不畅,水饮内停是本病的关键病机。所谓

    中医学报 2022年12期2022-02-15

  • 敦煌遗书中辨治乳癖角药临证探微*
    养冲任的8组特色角药[2],在临床加减治疗乳癖疾病疗效甚佳,效宏功专。现归纳总结如下,以飨读者。柴胡、白芍、茯苓—疏肝止痛由柴胡、白芍、茯苓配伍而成的角药,是逍遥丸的主要药物。柴胡性温味苦,归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退热之功;白芍性寒味苦,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茯苓性平味甘,归心脾经,具有健脾利水,消肿止痛,和中益气之力。柴胡、白芍相配条达肝气,柔肝止痛;柴胡、茯苓相伍通阳化气,祛痰化饮;白芍、茯苓相参气血同调,柔肝健脾。三药相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2期2022-02-09

  • 张继东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常用角药
    ,师古而有创新。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以达减毒或增效之功,也可独立成方。现将张继东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常用角药总结梳理如下。1 张继东对于高脂血症病机认识述要高脂血症在中医典籍中并无记载,但《内经》有关“脂”“膏”及膏粱之疾等论述,是中医对高脂血症认识之滥觞。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多从痰瘀入手,治疗上多用祛痰药和化瘀药[1]。另有医

    环球中医药 2022年5期2022-01-01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藿香-佩兰-大黄”角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
    的治法,并归纳出角药、药对,分期而治[4]。本文所论“藿香-佩兰-大黄”是郭老治疗CRF常用角药,临床效果显著。“角药”是三味中药协同应用,源于《黄帝内经》“一君二臣,奇之制也”的理论,始见于《伤寒杂病论》[5]。通过分析中药特性,将三味中药合理地配伍,功效变化无穷,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6]。“藿香-佩兰-大黄”作为郭恩绵教授治疗CRF常用角药,可有效改善CRF的症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缺少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网络药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能够揭示各类药物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3期2021-09-26

  • 《伤寒杂病论》中半夏“角药”的配伍与应用*
    100091)角药是基于病症特点、药物性味归经、辨证论治等中医药基本理论,将3味药物配伍且同时存在相反相成、相须相畏、协同相辅任意两种关系的特殊应用形式,在具体方剂中以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或辅助部分、联合应用4种具体形式存在,有助于发挥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等作用,对临床遣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5]。角药具有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与中医理论基础,具体形式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为后世传承与创新角药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应用范式[6-9]。国医大师周仲瑛[1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8期2021-03-28

  • 张仲景麻黄角药的配伍应用探讨
    ”等3味药组成的角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配伍严谨,发挥增效、减毒等作用[1-3]。现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麻黄条文的方剂,探求仲景使用角药麻黄的规律。麻黄,又名“龙沙”“狗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其性温味苦,归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发汗平喘、抗病毒、利尿、兴奋中枢神经、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4-6]。以麻黄为主的角药在发热病症

    江苏中医药 2021年2期2021-03-28

  • 经方“黄连”角药配伍特点及其临床运用初探
    410208)角药始于《伤寒论》,是基于中医四性五味、归经、七情和合,以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互根、寒热并用、攻补同施、刚柔相济等原则的三味药物的有机配伍,可单独成方,或为方剂核心配伍,或为方剂次要部分的一种组方模式,其核心是“三足鼎立,互为犄角”,有组合灵巧、用途多变等特点,达到增效减毒之功,扩大药物治疗范围[1]。角药,以三为要,秉承“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从仲景将阴阳、表里二分法转变为阴、阳、半阴半阳三分法,体现仲景对三的重视,以

    陕西中医 2021年11期2021-01-10

  • 杨素清教授运用角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经验
    常有单行、对药、角药、方药等,旨在通过配伍减毒增效。将三种中药组合在一起,配伍应用,为角药[2]。其形成基于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而后产生三足鼎立、互为犄角的协同叠加效果,三药常体现相须相使和相反相成的关系,从而加强药物性能,增加药物作用,扩大治疗范围,组方意义也更为广泛深邃。杨素清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运用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苍术、薏苡仁,蜈蚣、紫草、鬼箭羽,土茯苓、菝葜、乌梅,茯苓皮、陈皮、桑白皮五组角药,分别从六淫之“湿”、脏腑之“脾

    环球中医药 2021年9期2021-01-06

  • 经方治疗水证“角药”的配伍分析
    廖华君 高德萱角药源于《黄帝内经》,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的用药形式[1]。角药是古代医家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后得出的,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不可分,而肺位于人体的上焦主通调水道,脾位于人体的中焦主运化水液,肾位于人体的下焦主蒸腾水气。其中任何一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导致水气内停。临床上用于治疗水证的药物有很多,例如麻黄可宣散上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期2021-01-05

  • 浅谈王诚喜运用“角药”治疗肺系病证理论基础与用药经验
    。本文即要论述的角药便是中药配伍方式之一,其独特的中药组合方式有利于方剂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减轻副作用[1-2]。王诚喜教授是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肺病专家,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常善用对药、角药来治疗肺系各种病证,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王教授,受益颇多。现从王师运用角药角度浅谈其治疗肺系疾病的用药特点和规律,与同道共享。1 角药介绍角药一词始于《内经》,经历千年的发展,已然成为特色的中药配伍方式之一,其是指三味中药在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基于中药特性,联合配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4期2021-01-04

  • 葛根、防风、桔梗角药配伍及证治特点的探究
    配伍可分为对药、角药、方药等[1,2]。研究表明,“角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早于其概念的提出,而《伤寒论》则开角药配伍运用之先河[3]。随着学者深入研究,认为角药配伍不仅体现了药物性味、归经、病机配伍等特点,还起到协同增效、制约减毒作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临床效果[4]。导师杨晋翔教授,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师从国医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在中医药防治脾

    光明中医 2020年16期2020-09-02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当归-大枣”角药补气养血的分子机制*
    100081)角药是基于辨证论治原则与中药药性理论,由三味具有相互促进或相反相成作用的中药联合配伍而成[1]。角药作为中药方剂具体配伍形式,在扩大药物使用范围、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敛疮、利水消肿等功效,素有“补气圣药”之称[3]。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为“补血要药”[4]。黄芪与当归配伍构成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李东垣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5期2020-08-01

  • 浅析茯苓“角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与应用
    300192)“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性味、七情为原则,3味中药联合使用、配伍组成,三足鼎立,互为犄角[1],通过相互辅助与制约,以达减毒增效之意。“角药”介于对药与方剂之间,是中药与方剂连接的桥梁,其配伍需根据一定的病因、病机,满足一定的条件[2],即相须相畏、相反相成、协同相辅三中之二方可。较单味药和药对而言,组方复杂且灵活多变,范围广泛,意义深远。《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角药

    天津中医药 2020年6期2020-06-23

  • 《伤寒论》温阳法中“角药”配伍特点
    伤寒论》还建立了角药的雏形。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温阳法中角药配伍特点,发现《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温阳法角药配伍应用规律,其中独立成方角药有4组,作为方剂核心配伍者有5组,其配伍精妙,用药灵活,对启迪后学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伤寒论;角药;温阳法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0)01-0120-03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91Com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1期2020-04-29

  • 张仲景解表类“角药”的配伍特点分析
    讨经方中解表类“角药”的配伍特点,从解肌发表、发汗解表、解表散寒、清热解表、化饮解表、解表清里、化气解表、温经解表、扶阳解表这9个角度加以详实梳理,对张仲景解表类“角药”形成整体归纳,以期对经方中“角药”的价值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临证运用经方提供新的思考方式,最终扩大经方的临证使用范围。关键词 角药;伤寒论;解表药;配伍特点;经典方剂;临床应用;理论研究; @ 张仲景Discussion on the Compatibility Features of

    世界中医药 2020年6期2020-04-26

  • 《金匮要略》治疗胸痹心痛“角药”的配伍应用分析*
    ,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形式,至今仍应用于临床实践。角药是基于四气五味及归经等中医理论将3味中药组合使用的特殊配伍形式,可独立成方,或作为方剂核心、辅助部分,亦可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增效、减毒增效、扩大应用等治疗作用[2-3]。本研究从传统认识、现代药理、临床实践等方面对《金匮要略》治疗胸痹心痛“角药”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胸痹心痛的治疗做出了有益探索。1 瓜蒌、薤白、白酒由瓜蒌、薤白、白酒组成的角药,既独立成方为瓜蒌薤白白酒汤,又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核心配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2期2020-01-13

  • 李应存教授应用敦煌遗书中所含大黄“角药”方的临床验案举隅
    治疗学思想,其中角药配伍精简,构思灵巧,善用八法,组药活泛,彰显以奇制胜及阴阳深层次的哲学意义,具有很高的临床借鉴价值。李应存教授为国内研究敦煌医学的专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敦煌医方,尤其是在两味药组成的对药和三味药组成的角药运用方面,独具匠心,风格独特,收效颇佳。通过分析敦煌古遗书完卷中独立成方之“大黄”角药的配伍与临床应用,为系统研究敦煌古医方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统计敦煌古遗书完整卷子中独立成方之“大黄”角药出现的频率,从方药组成、治则治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12期2019-02-05

  • 《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角药”的配伍应用分析∗
    ,且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应用。角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的方药组合模式,可作为方剂的核心部分,也可作为方剂的辅助部分,既可独立成方,又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等作用[5-11]。角药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始见于《伤寒杂病论》,发展于后世医家[12-17]。本文系统分析了原文中明确出现腹痛且有方剂记载的34条文中蕴含“角药”的配伍应用,以期提高治疗腹痛的疗效。1 治疗腹痛独立成方之角药1.1 大黄、芒硝、甘遂 由大黄、芒硝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9期2019-01-08

  • 张仲景运用芍药“角药”探析*
    510405)角药是基于辨证论治基本原则,以中药的性味归经、七情和合为理论基础,具有相须相使或相反相成关系、协同性、叠加性的3味中药的有机组合、配伍应用[1]。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不仅可以独立成方,而且可以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或次要部分,还可以多组角药联合应用,具有降低中药毒副作用、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的作用。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该书首创角药的雏形,其中独立成方的角药如小陷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5期2019-01-07

  • 运用郭子光教授“全蝎、地龙、僵蚕”角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体会
    组合应用方式符合角药的配伍形式与特点[5],既能独立成方,又能作为治疗“久病入络”证候方剂的核心配伍,临床以该角药为基础方加味治疗癌性疼痛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基于角药理论,从传统认识、现代研究及角药作用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笔者运用郭子光教授“全蝎、地龙、僵蚕”角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理论基础,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展现其应用效果。1 理论基础1.1 传统认识全蝎首载于《蜀本草》,明确将其作为中药使用,但原书已散轶,其内容可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历代医家在此基础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年1期2019-01-05

  • 刍议《伤寒论》“角药”在银屑病中的临床应用
    外合邪而致病。“角药”始见于《伤寒论》,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基,以辨证论治为先前条件,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其介于中药和方剂之间,有“三足鼎立、互成犄角”之势[1-2],通过相互辅助、相互制约达到减毒增效之功。角药不是随意中药拼凑,也与“对药”性质不同,而是针对一定的病因病机,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5]。《伤寒论》记载了397法,113方,同时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其中仲景经方中有60余首独立成方的角药,为中医辨证治疗现代银屑病奠定了坚实理论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9年5期2019-01-04

  • 经方中大枣应用规律浅析
    安神。4 合成“角药”以使力专效宏“角药”是三种药物的有机组合,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9]。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张仲景开创了“角药”治病之先河,其所作《伤寒杂病论》中有大量独立成方或作为一方之主的角药。大枣是经方中“角药”的常用组成药物,通过与它药配成“角药”而扩大主治范围,增强治疗效果。4.1 合成独立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9期2019-01-03

  • 姜良铎应用角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用药规律探讨❋
    态论治为指导,以角药取效,疗效卓著,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治疗。兹就其应用角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以飨读者。1 角药思想简介所谓角药配伍就是3味药的组合。角药思想是建立在从状态论治的临证思维下,合理把握整体状态,根据宏观与微观、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动态病理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状态,选用多个由3个药物组成的组合进行诊疗的组方规则。角药组方按照《素问·至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7期2018-09-01

  • 小儿咳喘常用角药分析
    津300193)角药是基于中药的四气五味、功效性能,将三种药物有机结合,或相互促进,或相反相成,配成一组,有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介于药对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次要的作用,其配伍应用常有奇效。我们临床治疗小儿咳喘时,常辨证使用角药,事半功倍。现介绍6组治疗小儿咳喘常用角药如下。1 麻黄、苦杏仁、生石膏该组角药源自《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此方的核心组成,仲景认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之。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江苏中医药 2018年5期2018-02-13

  • 王玉玺运用“角药”治疗皮肤病经验探析
    150040)“角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为配伍原则,用3味药物联合,通过系统配伍达到减毒增效作用的药组[1]。“角药”不是简单的三味药物拼凑,而是三者有序、合理的组合。王玉玺教授是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王老善于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认为中医治疗皮肤病既要视其外,即根据外科疾病的皮损特点(如颜色、痛痒、脱屑等等)进行局部辨证,以此确立方药,达到治疗的目的;更要知其内,即找到外在皮损与内在脏

    江苏中医药 2018年5期2018-02-13

  •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
    100091)角药是药物配伍组成的特殊形式,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性味归经等将3味药物进行组合使用的方式,可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或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减毒增效、协同增效等作用[1-5]。角药理论源于《内经》,始见于《伤寒杂病论》[6],后世医家将角药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如《妇人规》[7]《妇人大全良方》[8]《傅青主女科》[9]《临证指南医案》[10]等著作及程益春[11]、周仲瑛[12]、孙光荣[13]、李佃贵[14]、姜良铎[15]等医家。大黄味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6期2018-01-21

  •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
    100091)角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性味归经为原则,将3味中药有机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方式[1-4]。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具有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独立成方等多重作用[5-9]。《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将3味中药进行有机配伍,能够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首创了角药之雏形[3]。为后世医家应用角药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奠定了基础[10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期2018-01-21

  • 《伤寒杂病论》中桂枝“角药”的配伍应用探析*
    100091)角药理论源于《内经》,始见于《伤寒杂病论》,是基于中药性味、归经、七情和合等原则,将3味具有相互促进或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使用的组合方式,可以独立成方,在方剂中发挥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亦可联合应用[1-5]。《伤寒杂病论》开创的角药配伍形式,为后世医家运用与创立新的角药奠定了基础,如《妇人大全良方》[6]《妇人规》[7]《傅青主女科》[8]及《临证指南医案》[9]中均有角药的配伍。 国医大师周仲瑛[10]、孙光荣[11]、李佃贵[12]善于运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7期2018-01-21

  •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单药、对药、角药分析
    好的单药、对药、角药,从降糖机制、降糖活性成分、中医配伍理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关键词] 糖尿病;单药;对药;角药[中图分类号] R97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5(a)-0197-02糖尿病在祖国传统医学上属于“消渴”“水肿”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一种常见病。运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有关该疾病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和丰富,先辈们留下了中药治疗“消渴”病的宝贵经验。笔者通过长期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9期2017-09-07

  • 韩斐运用“角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
    范菲摘要:角药是针对一定病因、病机、病症,将3味药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协同增效作用的一种配伍方法。韩斐教授是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小儿抽动障碍的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介绍了韩教授运用珍珠母合龙骨、牡蛎,白芍合僵蚕、蝉蜕,苍耳子合白芷、辛夷,首乌藤合石菖蒲、合欢皮等角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经验,并初步分析其使用的原因及内涵。关键词:名医经验;韩斐;角药;抽动障碍;从心论治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5.0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年5期2017-05-11

  • 韩斐运用“角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
    053韩斐运用“角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范菲,指导:韩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角药是针对一定病因、病机、病症,将3味药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协同增效作用的一种配伍方法。韩斐教授是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小儿抽动障碍的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介绍了韩教授运用珍珠母合龙骨、牡蛎,白芍合僵蚕、蝉蜕,苍耳子合白芷、辛夷,首乌藤合石菖蒲、合欢皮等角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经验,并初步分析其使用的原因及内涵。名医经验;韩斐;角药;抽动障碍;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年5期2017-05-11

  • 姜良铎应用角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用药规律探讨❋
    立状态医学理论和角药思想,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并将角药思想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兹就姜良铎教授应用角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以飨读者。1 角药思想简介所谓角药配伍就是3味药的组合。角药思想是建立在从状态论治的临证思维下,合理把握整体状态,根据宏观与微观、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动态病理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状态选用多个由3味药物组成的组合进行诊疗的组方规则。角药在组方原则上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2期2017-03-08

  • 经方中治咳“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
    所谓经方之祖”。角药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将3味中药进行固定组合的配伍方式[3-5]。角药可以独立成方,也可以作为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联合应用,扩大使用范围[6-9]。医圣仲景首创了角药的雏形,在治咳方剂中多有体现。据条文统计,载有方药的条文(含附方)中“咳”字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出现近20次。本文对经方治咳“角药”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力求为后世医家治咳及其他病证提供有益借鉴。1 独立成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2期2017-01-15

  • 经方中附子“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
    29经方中附子“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纪雯婷 闫军堂 刘敏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目的]分析、总结经方中附子“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为现代临床提供一定借鉴。[方法]谨遵经旨,对经方中附子“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进行详实梳理,并从独立成方之“角药”、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例举笔者运用附子“角药”两则临床治验予以佐证。[结果]经方中独立成方之附子“角药”7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8对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5期2017-01-11

  • 娄多峰教授治疗风湿病对药与角药经验拾粹
    峰教授运用对药、角药治疗风湿病的部分心得体会,以启迪后学,使这些宝贵经验得到继承。【关键词】 风湿病;对药;角药;经验;娄多峰娄多峰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事风湿病医疗、教学、科研70载,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痹证“虚邪瘀”理论,用于指导风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突出[1]。娄多峰教授处方选药时特别强调“扶正勿碍祛邪,祛邪勿伤正气”[2],在长期对痹病的治疗和研究中,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将相关药物进行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药物配伍风格,尤其是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8期2016-05-14

  • 角药配伍在妇科临床的运用心得
    田323900)角药配伍在妇科临床的运用心得江松平 刘 姣(浙江省青田县中医医院,浙江青田323900)角药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及配伍法则制定的一种中药配伍技巧,运用得当,可起到普通药对和简单药物拼凑难以达到的临床效果。如薏苡附子败酱草临证用之盆炎消;地榆贯众白头翁敛涩止血崩;半夏白术天麻用治妊娠眩晕疗效佳;甘草小麦合大枣妇人脏躁服之康;山甲留行合通草疏肝解郁而通乳。中药配伍 治疗应用 妇科疾

    江苏中医药 2015年5期2015-04-16

  • 黄明主任医师应用“角药”经验
    064400)“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或为主药或为辅药地融入方剂,或单独成方的一种方药模式。“角药”配伍方法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一君二臣,奇之制也”的制方法则。《老子·四十二章》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组成角药的3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成三足鼎立之势,其配伍不是简单的药物叠加,应用中颇多巧妙,或协同增效,相互辅助,或相互

    河北中医 2015年11期2015-03-20

  • 郭军教授治疗男科疾病对药与角药拾粹
    疗男科疾病对药与角药拾粹许国恩 王福 高庆和文章介绍了郭军教授运用中药对药与角药治疗男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主要介绍了蒲公英与连翘、续断与桑寄生、三棱与莪术、龙骨与牡蛎、党参与黄芪、山药、熟地与山茱萸、柴胡与白芍、仙茅与仙灵脾、水蛭与土鳖虫等对药与角药;此经验临床应用灵活,疗效显著,对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症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男科病; 药对施治; 经验; 郭军郭军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泌尿男科工作20余

    环球中医药 2015年7期2015-03-20

  • 论姜良铎教授临床遣方用药经验
    提出了状态医学和角药组方用药的理论。姜教授运用角药组方和角药配伍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角药与方剂组合技巧角药是由三味药配伍而成,此种配伍,并非药物的杂乱拼凑,而是严格且灵活地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的药物配伍理论。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角药配伍应用已超出了“七情和合”的范围,有效的

    环球中医药 2013年7期2013-04-09

  • 略述《伤寒杂病论》角药应用
    述《伤寒杂病论》角药应用李剑颖1吴大真2(1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漯河 462000;2 中国保健协会,北京 100142)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其在配伍应用中颇多巧妙,在临床应用中可起到减毒增效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期2012-01-28

  • 应用中和医派调气活血抑邪汤临床体会※
    中和医派;对药;角药;中医药疗法中和医派是以孙光荣教授为代表的具有独自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新兴学术派别,其代表方是调气活血抑邪汤。在中和医派的基本学术思想指导下,应用调气活血抑邪汤治疗内科杂症,疗效显著,颇有一些心得,现简要总结如下,以期有益于临床推广。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加减治疗内科杂病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2岁,平均46.5岁;病种有脾胃病证16例,心脑病证(含失眠、精神系疾病)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6期2012-01-28

  • 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
    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杨建宇1,2,4孙文政1,3李彦知1,2,4王 兴1角药;孙光荣;中药配伍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初看“角药”是由三味“药物”组合,但实际上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2期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