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生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解读《伤逝》中的男性话语霸权现象
    迅的《伤逝》是以涓生的男性视角进行叙事,涓生仅仅是以个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子君的爱情,用男性单方面的话语权去压制子君的声音,导致子君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如果用女性主义的角度去挖掘,就会看到其中被遮蔽起来的东西,那就是涓生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辩解。男性作为话语霸权者,这篇小说实际上也是他用来削减自身负罪感的忏悔手记。下面以《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将涓生在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话语霸权分为恋爱中的唯我独尊、同居后的自欺欺人以及忏悔时的自我辩解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7期2023-12-11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解读《伤逝》中的男性话语霸权现象
    迅的《伤逝》是以涓生的男性视角进行叙事,涓生仅仅是以个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子君的爱情,用男性单方面的话语权去压制子君的声音,导致子君一直處于失语的状态。如果用女性主义的角度去挖掘,就会看到其中被遮蔽起来的东西,那就是涓生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辩解。男性作为话语霸权者,这篇小说实际上也是他用来削减自身负罪感的忏悔手记。下面以《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将涓生在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话语霸权分为恋爱中的唯我独尊、同居后的自欺欺人以及忏悔时的自我辩解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7期2023-10-29

  • 从个人主义角度看“五四”以后的爱情悲剧
    爱情悲剧中主人公涓生便呈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色彩;以往的研究对《青春之歌》余永泽和林道静的爱情悲剧归因中倾向于抨击余的私欲,却忽视了林道静的身上也有着同样的功利主义诉求。且林道静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分歧与皈依。试图探寻以西方资本主义为背景创建后传入中国的个人主义思想该如何进步地生发在国人身上,及文学创作中该如何理性地对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共通与分野的答案。【关键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集体主义;林道静;涓生【中图分类号】I207 

    今古文创 2023年15期2023-05-31

  • 《伤逝》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它们的出场紧接在涓生与子君同居后“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隔膜。与此同时,“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养起了油鸡。于是,“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这里的情节联系值得深入思考。“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意味着子君和涓生在正式求婚同居后自然地发生了性关系,此时的子君身上散发着母性的光辉,也许心中还暗含为涓生生儿育女的渴望,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饲养油鸡”这一行为不只是一

    魅力中国 2022年1期2022-11-22

  • 浅论《伤逝》文本中的多重裂隙
    全篇,但副标题“涓生的手记”说明涓生是真正的叙述主体。另外,副标题不仅注明了叙述者是涓生,更透露出作者对于读者在场的预设——作者站在第三人称视角,特意为广大读者注明这是“涓生的手记”。如果不加以注明,那么读者便容易将作者鲁迅与文中的“我”近乎等同起来,如《故乡》《社戏》。因此,首先由于副标题的精心设置,作者与涓生之间便形成了一道明显的裂隙,造成了叙事上的一层断裂。作者在此处特意与叙述者涓生划清界限,不正隐隐暗示着反讽的意图吗?再观小说的题名“伤逝”,钱谷融

    名作欣赏 2022年30期2022-10-22

  • 对《伤逝》人物关系破裂的分析
    爱情小说主要是以涓生的口吻讲述了他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从小说发表至今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有众多研究者对《伤逝》的多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最初的大量研究主要侧重“社会黑暗”“经济压力”“启蒙失败”等方面的社会解读,现在的研究则逐渐转移到了以文本解读为主,主要通过探究主人公的心理、探究小说的语言形式等方面来解读文本。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指出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部分是人类爱情的基本组成成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和大多数人的爱情一样,少不了激情与亲密的存在,但是因为多方面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3期2022-07-06

  • 真实源于内心的创伤 ——浅谈鲁迅《伤逝》的创作心理
    腻而又悠长深刻地涓生与子君。想要更深层次地探究其创作《伤逝》时的心理动态,必然离不开鲁迅创作时特定的生活状态与情感状态。实际上,鲁迅先生在1926年12月29日写给韦素园的信中就曾否定过这部小说与自身情感生活状态的关联。但是一句“做人真愈做愈难了”,亦道出了鲁迅当时所处的尴尬境地。当知,1925年10月21日为《伤逝》的创作完成之日,而这一段时间,正处于鲁迅与许广平的热恋时期[1]。情趣相投,自由热烈,自然是鲁迅先生精神上的极大愉悦,但源于封建婚姻下的重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2022-03-17

  • 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小说《伤逝》涓生人物形象分析
    剧的主要制造者是涓生。作者成功塑造了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在五四启蒙思想刚刚涌动的时代里,涓生这个“启蒙者”——老师的角色,把子君卷进恋爱的漩涡中,最后却扮演着欺骗者的角色,在子君死后又开始不够真诚地忏悔。这一角色,体现出五四启蒙者的先天弱点,在其后的知识分子身上,涓生的影子也逡巡不散,值得深入解读。一、不成熟的启蒙者《伤逝》采用了涓生“手记”这一形式,回顾涓生与子君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跌宕过程。女主人公子君受到进步男青年涓生先进思想的影响,逐渐对涓生产生好感,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16

  • 编织的“他者”
    要:《伤逝》是涓生关于爱情的手记,但其中涉及子君的叙述不尽可靠。涓生的独语排斥了子君的介入,使得其只成为涓生意识的附庸。子君从始至终都以异质性他者的身份卷入涓生主体性的建构中。最初,子君的“凝视”与涓生的自我构建是同质的,之后子君成为涓生生活的一部分,由外在的他者转为内在的异者,子君的异质性开始显现,故而为涓生所菲薄。涓生通过排斥子君,即剥离人性中日常、通俗的部分来完成自我的使命认同。涓生的忏悔是有限度的,手记只是为了完成同内心的虚伪对话,从而反抗子君逝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2021-12-20

  • 自欺意识与生存困境:《伤逝》意蕴再探析
    ,从作品中看,在涓生和子君由恋爱到感情决裂的变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并非是造成他们分手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自我意识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才是两人始终无法找到人生的交点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忏悔后的涓生为什么要用“遗忘和谎言”做前导的原因所在:他意识到虚假的真诚毁掉的不仅是他们的爱情和子君的生命,还有向着新生的道路。小说对人在生命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的表现,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与超越性。鲁迅虽不是哲学家,却用诗意的语言和发人深省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隐藏在自我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11-30

  • 《伤逝》中“涓生” 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涓生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中的一位主人公,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通过分析涓生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一位经过新思潮浸润的五四新青年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新旧思想的拉扯下呈现出的复杂心理特征和矛盾形象特点,由此可以借涓生这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窺探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彷徨精神困境。【关键词】《伤逝》;涓生;矛盾形象;精神困境【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今古文创 2021年24期2021-09-10

  • 论《伤逝》的反讽艺术
    《伤逝》一方面以涓生的角度来讲述他与子君之间的悲剧,另一方面以作者作为隐含叙述者,因此,涓生的悲剧同时又被隐含的叙述者同时叙述。在《伤逝》中,作者或者采以自相矛盾的意见,或者采以不一的言行,不动声色地以反讽的观点关照和讲述了涓生与子君的故事。涓生与子君并非作者嘲讽的特殊对象,但小说中不同程度地处于被嘲讽的位置。在《伤逝》中,反讽艺术的展现是隐形的,不动声色的。本文将从《伤逝》中最能体现鲁迅反讽艺术的人物入手,探讨鲁迅该小说的反讽艺术。一、涓生的反讽涓生身上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2021-09-05

  • 涓生:以“虚伪”描绘真实
    者,而这个人就是涓生本人,由此出发可以窥见一个有别于以往的“涓生”与《伤逝》。一、虚伪的忏悔者——对涓生形象的误读(一)时代背景:启蒙余韵下的迷茫与反思人们在评论一部文学作品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过去人们对《伤逝》的研究常聚焦于五四时期解放人、解放女人、追求恋爱自由与物质生活条件的矛盾,知识分子、启蒙者自身的不足。新时期到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丰富,人们也从心理学、文化学、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伤逝》加以分析。对《伤逝》一文里涓生与子君的形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2021-06-25

  • 《伤逝》:以轻击重的叙事力量
    “路”为例,论证涓生在回忆生路时的心理状况由严肃到轻浮,最终转化为直面反抗绝望的心路历程。另外,《伤逝》作为一次勇敢的文学试验,当隐含作者获得话语权力之后,作者与主人公便共同经历了一场反抗绝望的生存困境,得到保持“说谎”这一答案之后,取得了共同的成长。关键词:《伤逝》 涓生 反抗绝望 鲁迅 叙事艺术古往今来大凡文学经典,无不在用文字筑屋,这间屋子既是筑屋者的庇护所,更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庇护所。写作作为一种类似筑建屋子的创造性活动,写作者可以在此进行无穷无尽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期2021-02-08

  • 语用学视角下《伤逝》人物心理语言特征分析
    两个主人公子君和涓生的语言对话实际上是通过涓生的回忆表现出来的,特别是其心理语言的表现在作品中尤为活跃。通过涓生的心理语言这一大篇幅的分析,对于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以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其话语特点,进一步解构重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语用学的视角阐释人物背后的语言选择动因。关键词:《伤逝》;涓生;心理语言;语言选择动因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1-0023-02一、起承转合中的人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1期2020-11-16

  • 子君的爱情悲歌
    利用四季将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展现的淋漓尽致,被现实一次次击倒的子君早已失去了原本的锋芒,最终在冷漠的世界中决绝的自我了断。关键词:子君   涓生   四季中的悲与喜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18-0147-04一、作品创作时代背景《伤逝》是施光南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歌剧。回归到鲁迅的短篇小说《伤

    艺术评鉴 2020年18期2020-11-16

  • 论《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人物悲剧性
    诗的笔调。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两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对爱情的追求,最终事与愿违,造就了这对青年男女的悲剧,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人生的现实与无奈以及爱情的脆弱。本文致力于探讨《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刻画以及命运的悲剧性,能够给歌者及表演者一些启发,在对歌剧进行演唱与表演的时候能准确地抓住人物内心,将人物情感表现得真实而深刻。关键词:《伤逝》 涓生;子君;爱情;悲剧有人说,《伤逝》是一篇以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悲情缱绻的诗体小说。但是在我看来,它的语言并没

    学习与科普 2020年1期2020-09-10

  • 伤逝·续
    。一他告诉我他叫涓生,在不知名的亭子里。那时我哪能想到,在这个一烛盈满的房里,他向我谈雪莱的诗作。而我如此欣快,听着他独特的世界。我的脸烫起来,却不小心叫他见了,惹他笑几声。真是逼着我无处自容了,就像今早这样。但如今我实在高兴,涓生像是有魔力,叫那些不畅快的事驱散开。我的心同他的声音一起激动起来。唉,今早我叔父还厉声教育我,直叫人心乱。为什么我同涓生的恋爱是错的呢?爱分明以相互欣赏、爱慕为基础,那些痛苦的婚姻,多少是不满足这点的?如今我们有了,却硬扯着我们

    青春 2020年4期2020-04-13

  • 从《伤逝》到《人生》
    逝》 《人生》 涓生 高加林 爱情选择《伤逝》和《人生》分别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两部作品均以爱情启蒙为开始,男方担任爱情关系中的启蒙者,女方则作为爱情的被启蒙者,相处过程中男方会根据自身需要来决定女方在感情中的地位,从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剖析这种爱情悲剧,从而进一步研究这种爱情书写模式的传承。一、男主人公的性格探析在两性关系中,性格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性格不合的两个人,很难得到爱情的果实。对于《伤逝》和《人生》这两部作品,除去当时的社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1期2020-02-04

  • 《伤逝》作为悲剧艺术的张力书写
    度进行分析,探讨涓生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而引发的关于两性关系的思考;亦或联系作者的生平,将其视作兄弟之情或与其伴侣关系的隐喻描写,以上的论文观点却忽略了文章作为悲剧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意义。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在黑格尔看来,矛盾不仅使事物充满生机,而且还是其前进发展的动力,在悲剧中,正是由于不同伦理力量之间的较量和冲突,其情节才得以展开。而悲剧人物之所以具有悲剧性,不在于他被恶统治着,而在于他们各自坚持自己所代表的具有片面性的伦理力量时,一方为了实现自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18

  • 伤逝:子君手记
    自己昏睡了多久。涓生走了,这屋子,冷清的就如我未曾和涓生同居一般,仿佛过去一年的时光全未有过,就如,——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过。那日见涓生,他一袭白衣,俊朗的脸庞,嘴唇微张着,仿佛在低声吟着些什么。我浅浅的微笑,从紫藤棚下走过,转眼就和他目光对上,他脸上也挂着微笑,好像正温柔地看着我,默默地相视片刻,我想那时我的脸应该是红透的了吧。从来没有一个男人像涓生这样的让我感到新奇。我们谈家庭伦理,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每谈到一处,我

    新生代 2019年15期2019-11-13

  • 作为“写者”的涓生 ——论鲁迅《伤逝》
    的篇章之一。由于涓生在叙述风格和思想片段上与鲁迅近似,评论者往往倾向于把《伤逝》视为鲁迅的自况,进而由涓生的自述讨论鲁迅的女性观、虚无感等等。在《鲁迅批判》中,李长之把《伤逝》视为“可以代表鲁迅的一切抒情的制作”,并十分确凿地论述道:“无疑地,这篇托名为涓生的手记,就是作者自己,因为,那个性,是明确的鲁迅的个性。他一种多疑、孤傲、倔强和深文周纳的本色,表现于字里行间。”许钦文则把《伤逝》的创作动机和鲁迅其时的生活环境勾连,他说:“《伤逝》虽然是搬到西三条胡

    新文学评论 2019年2期2019-11-13

  • 伤逝:子君手记
    自己昏睡了多久。涓生走了,这屋子,冷清的就如我未曾和涓生同居一般,仿佛过去一年的时光全未有过,就如,——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过。那日见涓生,他一袭白衣,俊朗的脸庞,嘴唇微张着,仿佛在低声吟着些什么。我浅浅的微笑,从紫藤棚下走过,转眼就和他目光对上,他脸上也挂着微笑,好像正温柔地看着我,默默地相视片刻,我想那时我的脸应该是红透的了吧。从来没有一个男人像涓生这样的让我感到新奇。我们谈家庭伦理,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每谈到一处,我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2019-10-21

  • 《伤逝》中女性解放叙事的结构困境
    五四”时期,通过涓生的启蒙,以离开父权家庭的方式开启了踏上解放之路的试验。而从以子君为主体的女性解放叙事的角度考察,男性叙事下女性的失语与启蒙解放实践的缺失共同组成了启蒙叙事中女性解放叙事的双重结构困境。关键词:伤逝;子君;涓生;女性解放从启蒙叙事和女性解放视角来看,子君作为女性解放的主体,在“五四”时期,通过涓生的启蒙,以离开父权家庭的方式开启了踏上解放之路的试验。而在这一启蒙叙事中,涓生作为启蒙主体,却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彻底剥夺了作为启蒙客体的子君的话语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2019-04-17

  • 涓生看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禁闭
    语核心,以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结合时代氛围与鲁迅自身经历,分析社会环境对悲剧产生的影响[1];一种则着重分析子君和涓生的性格弱点,这种分析的结论认为子君的思想退化和对人生的狭隘理解以及涓生的懦弱是造成他们生活悲剧的根本原因[2];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鲁迅不是单纯的就爱情写爱情,而是借婚恋的悲剧表达一种和《孤独者》《酒楼上》等相似的主题,那就是一种普遍弥漫的孤独感以及鲁迅对逃离孤独之路的探索[3]。此外,一种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1-28

  • 鲁迅与《新青年》集团说“死”与“信”(外一篇)
    写一对“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他们自由恋爱,挣脱家庭束缚,顶着社会的压迫与歧视,大胆同居。然而好景不长,男方认为失去了对女方的“爱”,或者他们的“爱”停滞了,就冷淡甚至逃避女方。双方关系陷入僵局。恰好这时候,女方被找来的父亲接回去。结局是,女方(子君)不明不白地死去,男方(涓生)则陷入深深的“悔恨和悲哀”。《伤逝》是鲁迅仅有的一篇描写新青年恋爱婚姻的小说(我们姑且把子君涓生的同居也看作是一种事实婚姻),创作于1925年,至今已有九十多年。九十多年来,关于《伤

    天涯 2019年6期2019-01-17

  • 自叙视角与话语遮蔽 ——鲁迅《伤逝》中涓生的自叙话语考察
    题材小说,作品以涓生手记的方式讲述了其与子君的爱情悲剧。作为这场爱情悲剧的讲述者,涓生的长篇内心独白构成了对小说话语权的垄断,而作为逝者的子君,却只能保持缄默。这就导致了《伤逝》文本中出现了许多断点和空白:一是子君话语权的丧失致使《伤逝》在女性话语方面留下许多空白;二是在涓生的自述话语中存在许多爱情记忆的断点;三是涓生通过长篇内心独白所表达的忏悔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非常苍白的忏悔,涓生的自叙话语掩盖了其自身的一些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其实,鲁迅在《伤逝》创作中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8年1期2018-04-03

  • 涓生手记的叙事策略 ——《伤逝》中的子君形象解读*
    形象往往是被置于涓生之次,并且少了点进步意义,比如“个性解放思想不彻底,没有同社会解放结合起来,所以经不住封建势力的四面八方的进功”[1];再如“婚前的子君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具有很强的叛逆精神,她是无愧于具有新思想的时代叛逆者这一称号的……婚后的子君变得那么琐碎、庸碌、虚荣而且怯弱,成了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与婚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2]这些观点均建立在“涓生的手记”中男主人公涓生的叙事基础上,所以,涓生对子君形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子君形象的相对被动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2018-02-12

  • 从鲁迅小说《伤逝》谈爱情
    小说。作品描写了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勇敢的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失败,子君不幸而死,涓生陷入无尽的哀伤。《伤逝》是鲁迅唯一的描写爱情的小说,虽然写在近一百年前,今天读来还是有很多启发意义。二、女性不能在爱情中丧失自我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主要归因于社会的反对,当然他们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子君而言,她同居前后的巨大变化是导致涓生对其变心的重要原因。同居前,子君毫无疑问是一个领风气之先的新青年。她和涓生约会时的主题是“谈打破旧习惯,谈男

    智富时代 2018年12期2018-01-12

  • 隐藏于表象的反讽 ——不可靠叙述下的《伤逝》主题分析
    灭的叹惋;二、对涓生的怯懦自私、“始乱终弃”而导致爱人伤逝的批判。《伤逝》所包含的意义有各种解读,本文着力通过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理论以及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涓生叙述中的不可靠性,并透视出作品隐藏于表象下的反讽主题。一、涓生与“不可靠叙述”“不可靠叙述”是后经典叙事学中的重要术语。这一术语由美国著名叙事学家韦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我把按照作品规范(即隐含作者的规范)说话和行动的叙述者,称为可靠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12期2017-12-15

  • 从小说意象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潮影响的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束缚勇敢地在一起,最后爱却在慢慢消亡的恋爱悲剧。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童庆炳先生指出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沿着意象出发,我们可以读出主题与作者暗含的深意。本文试着从意象的角度来探讨其爱情悲剧。涓生与子君同居后组成了“爱的小屋”,这个小屋里除了涓生与子君,还有小狗阿随、四只小油鸡,阿随和小油鸡可以看作他们和与离的载体,以此探究他们的爱情悲剧。“还有一只花白的叭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2017-12-06

  • 浅析《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
    小说,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两人敢于冲破封建势力的阻碍,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但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却随着子君的死亡而失败。作为高中生,我认为涓生和子君非常具有代表性,对于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伤逝》 爱情悲剧 原因《伤逝》的大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而涓生和子君却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主,他们的爱情悲剧除社会原因外,还有自身性格上的原因,婚后子君将重心放在家庭上,让涓生认为其不思进取,加上婚后两人经济拮据,最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2017-11-25

  • 幻想式的伪觉悟让人无路可走
    分子的精神思想。涓生和子君的同居行为看似实践了当时“民主自由”、“爱情解放”的思潮,结局确是子君走进了坟墓,没有墓碑。以“觉悟”者自居的涓生陷入了更加虚空的境地,寻不到新的生路。本文主要就涓生所谓的“觉悟”进行心理分析,谈谈为何涓生无路可走,并且希望本文能对当代青年对于生路的探索进行启发。关键词:涓生;幻想;伪觉悟;出路;鲁迅一、看不清现实的幻想没有新的生路1、看不清世俗生活的现实虽然青年知识分子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然而封建思想在乡村仍然根深蒂固。本篇小说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涓生同居。同居并不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涓生未能体会到子君持家的辛苦,他眼中的子君,只是“倾注全力”从事着做菜的事业,并在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养了几只油鸡和一条狗,即使这样涓生眼中的子君竟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子君不再是那个谈家庭专制、男女平等、西方文化的新知识青年,也不再是那个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坚强、透澈、勇敢的女性。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最幸福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19期2017-02-21

  •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涓生同居。同居并不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涓生未能体会到子君持家的辛苦,他眼中的子君,只是“倾注全力”从事着做菜的事业,并在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养了几只油鸡和一条狗,即使这样涓生眼中的子君竟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子君不再是那个谈家庭专制、男女平等、西方文化的新知识青年,也不再是那个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坚强、透澈、勇敢的女性。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最幸福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19期2017-02-21

  • 两性永恒的困境 ——重温《伤逝》
    写沉浸在热恋中的涓生,在焦躁的长久的等待中,学会了一样本领,就是能够在众多的足音中准确地分辨出,那属于子君特有的“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涓生陋室枯坐,久候心上人而不至,心心念念的都是伊人的倩影,什么书也读不下去:“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当佳人终于翩然来临,那一刻真是喜不自胜:“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此时的子君不啻是涓生心目中的“女神”,这也就难怪涓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12期2016-11-25

  • 伤逝
    目的的跋涉,没有涓生也没有任何人的陪伴,就连一直黏在身边的阿随,也只是远远地望一眼然后消失不见。除了饥、渴、累,更痛苦的是难以驱逐的孤独一直折磨着我……一年前,我还住在叔叔家,虽然婶婶视我为眼中钉,但叔叔待我如同亲生。生活是简单平淡的,唯一的乐趣就是去会馆见涓生,听他谈家庭专制,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那时,我爱穿着有布的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走路时故意用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发出清响,这样涓生听到动静就会出来迎接我。现在,我的脑海里还时时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

    人间 2016年24期2016-11-23

  •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本文通过对比之前学者的分析,重新审视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关键词:《伤逝》;“涓生”;人物;分析原著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主题的爱情小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鲁迅在《伤逝》中,既发掘了人性的纯诚与良善,又剖析了人性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2016-11-10

  • 论《伤逝》的悲剧内涵
    从男性的角度,以涓生的手记形式来写五四时期一段辛酸的爱情故事,写出涓生的回忆与悔恨。本文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子君手记的形式写出子君内心的孤独与疑问,质疑旧社会下的个性解放,质疑五四时期有着进步意识的但无法在经济上独立的一类女性的前途与命运。关键词:子君;涓生;个性解放;经济独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今早醒来,竞恍惚觉得自己还在吉兆胡同。然而都不复存在了。我曾经是那么大胆那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2016-10-18

  • 论《伤逝》中失败的启蒙
    进行的冷思考。从涓生的自白中,我们不难发现,子君是一个启蒙失败的产物,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最终走向灭亡。对子君而言,涓生就是他的启蒙导师,引导她走上思想解放的道路。他对她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然而,涓生作为一个五四运动时期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代表,却改变不了子君最终死亡的事实。他真的是一个好的启蒙导师吗?他自身成功地接受启蒙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整篇文章中,全部都是涓生的自白,或是自我谴责,或是描述子君的变化,而子君一直处于

    俪人·教师版 2016年3期2016-07-04

  • 论《伤逝》中失败的启蒙
    进行的冷思考。从涓生的自白中,我们不难发现,子君是一个启蒙失败的产物,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最终走向灭亡。对子君而言,涓生就是他的启蒙导师,引导她走上思想解放的道路。他对她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然而,涓生作为一个五四运动时期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代表,却改变不了子君最终死亡的事实。他真的是一个好的启蒙导师吗?他自身成功地接受启蒙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整篇文章中,全部都是涓生的自白,或是自我谴责,或是描述子君的变化,而子君一直处于

    俪人·教师版 2016年4期2016-05-04

  • 人类学角度下的《伤逝》婚姻考察
    部小说中他通过对涓生和子君婚后日常生活的描写,揭示出了中国五四社会转变时期中年轻人的婚姻状态:涓生和子君这一对年轻人试图逃离传统却逃离不了,试图模仿西方却也模仿不像。这样的婚姻只能走向悲剧,在这悲剧之中,鲁迅带着沉重的思考,试图给人们以警醒。从人类学角度解读涓生和子君的婚姻,可以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婚姻的缺失面和重走西方婚姻模式老路所必然要面临的悲剧,这与鲁迅的思考是相契合的。伤逝;涓生和子君;婚姻;人类学《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其中的涓生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4-13

  • “无爱人间,无力回天”
    胜枚举,尤其对于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原因的探析,众说纷纭,争议不断。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伤逝》进行解读,从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缘由。关键词:《伤逝》  涓生  子君  悲剧缘由《伤逝》发表于1925年,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爱情的小说,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后的北京,青年男女涓生、子君,无视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封建家长的阻挠,勇敢地选择了自由婚恋。两人历尽磨难后走到一起,然而与同时期的其他“五四”爱情题材小说所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7期2015-07-22

  • 《伤逝》中阿随的文化意义
    阿随究竟不同于被涓生和子君吃掉的那四只小油鸡,阿随最后附带着子君留在它身上的全部情感回到了涓生的身旁。鲁迅的这一独特设定是意味深长的,甚至有意无意中赋予了这只叭儿狗一定的文化意义。《伤逝》创作于1925年,在此之前鲁迅曾发表过一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伤逝》中的思想是这篇杂文的继承和发扬。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鲁迅认为,娜拉出走之后只有两条路,一种是堕落,一种是回来,总之并不看好年轻人受新文化思想鼓动离家出走的行为,《伤逝》中更是对这种思想的重申和强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6-11

  •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解析
    的小说。它讲述了涓生和子君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个人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然而他们的爱情最终却以破裂为结局,这就使小说成为了爱情悲剧小说。《伤逝》将笔墨着重放在对涓生和子君两人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弱点。一、《伤逝》中对爱情观的阐述《伤逝》中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描述了爱情悲剧:一是男女主人公最初浓烈的爱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走向破灭,最终失败;二是子君在爱情失败后直接走向死亡,这种爱情悲剧在各种社会原因的影响下造成的,因此这种爱情

    参花(上) 2015年6期2015-05-30

  • 《伤逝》中爱情悲剧的主观因素分析
    168《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定个人主观因素,即涓生的懦弱、不切实际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经济基础;子君的不彻底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思想基础,涓生的冷酷、自私使他们的感情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痕。《伤逝》;爱情悲剧;主观因素《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青年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在《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他们的爱情是在思想一致基础上心灵的契合与共鸣,为当时的社会和家庭所不容。他们的悲剧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时也存在着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4-11

  • 有种孤独必须独自承受 ——《伤逝》中“孤独者”心路历程剖析
    ,这篇小说,是以涓生手记的形式表达,以涓生、子君的口吻来叙述的。纵观整部作品,从人物刻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涓生的形象内涵远远超过子君,成为学界多角度探索的对象。关于涓生人物形象的解读,学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将涓生作为“孤独者”形象来解读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种。鲁迅先生刻画出了一系列孤独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为代表。其中,涓生形象是内涵最为丰富的一个,因为他的孤独命运与爱情息息相关。依笔者之见,从相恋到

    语文知识 2015年4期2015-02-14

  • 奋斗创造爱情 ——《伤逝》的爱情启示
    者的叹息。子君和涓生的恋爱不是偶然的,他们无视“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成立一个小家庭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爱情出现裂痕并逐渐放大不是偶然的,最终婚姻破裂、阴阳相隔的结局也不是偶然的。他们爱情的每一个“环节”都隐隐暗示着悲剧的发生,剖析鲁迅先生的文字,会发现蕴含在婚姻悲剧之中的爱情启示。一、恋爱——虽万千人吾往矣涓生是一个思想先进的人,所以他的世界是寂寞而空虚的,即便是他所谓的朋友也无法了解他的思想,直到子君的出现,使他逃出这寂寞和空虚,于是涓生爱上了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2013-12-12

  • 希望追寻者的彷徨 ——论《伤逝》对爱情的反思和除魅
    有更美好的东西,涓生和子君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他们遇上了,然后就爱了,一点办法也没有。越单纯越幸福。恋爱是发动机,是兴奋剂。恋爱痛并快乐着,是一种味道,新鲜甜美又幽香;是一种感觉,喜悦温暖又忧伤。他们是在诗情画意和悠扬的歌声中度过恋爱生活的。他们的恋爱如同甘草,甜极了。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风流才子,他们的相遇犹如干柴烈火,立即点燃了爱情的火苗,恋爱如猛火闪电,非燃尽自己不可。他们时时刻刻都不想分离,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听着彼此的声音,是那么熟悉。恋爱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2-09

  •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意义
    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爱情悲剧小说,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伤逝》中的爱情悲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男女主人公当初真挚而又热烈的爱情在主客观因素的夹击下,走向破灭,以失败告终;二、子君由于爱情的失败而直接导致的死亡。这种爱情悲剧由于掺杂了诸多的社会原因,所以这种爱情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可以说,在那样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对具有那样典型性情的涓生和子君

    中学语文 2012年27期2012-08-15

  • 从和谐走向疏离——看《伤逝》中的两性关系
    题材的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破裂为结局,作家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其创作所反映的生活是无限的。《伤逝》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警示。他们的爱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追求爱情的永恒,爱情与婚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反复思考和体会。一、爱就要有准备,有担当鲁迅先生在去世前想得最多的是他的作品能不能被中国人接受,他在1936年4月5号给

    文教资料 2012年19期2012-08-15

  • 论《伤逝》悲剧的三重意境
    痛。《伤逝》以“涓生手记”的形式,追忆了从恋爱到爱人逝去的经历,以涓生的切身感受来陈述自己曾经美好的恋爱,悲痛的婚姻,受伤的爱人,悔恨的灵魂,从而对爱情的虚幻本质做了诗意的省思,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一、恋爱的悲剧:美丽转瞬即逝,当日子归于平淡,所有的一切不过回到混沌之初一开始,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是甜蜜的。恋爱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在他们相互注视的眼神中,大千世界再也没有别人,只有他们两颗怦怦跳动的心。恋爱把温暖的风吹进他们的生命里。他们是幸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4-12

  • 《伤逝》悲剧原因的解读
    作者采用男主人公涓生手记自述的方式,回忆了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小说自诞生之日起,不少文学评论家把原因归咎于封建主义的罪恶,却极少有人全面而又理性地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进行合理分析,因为在笔者看来,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对爱情的本质和规律缺少理性认识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都讴歌爱情的美好,小说戏曲中才子佳人演绎出一幕幕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但又有多少人对爱情的本质和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研究呢?爱情心理学认为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恋情必须经

    大众文艺 2011年18期2011-08-15

  • 人生若只如初见——谈涓生与子君精神需求的不对接
    料显示,悲剧始于涓生对华丽理想的膜拜,终于理想幻境的褪色。一、因爱情而绽放的女子子君勇敢、大无畏,对社会做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豪迈宣言,令人为之击掌,涓生甚至认为“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拨开迷雾,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决绝的女子,她的大无畏,她的沉静,她的坦然,居然全来自于人类最奇妙的情感——爱情。子君的勇敢源于对涓生的爱。因为爱,她崇拜涓生的一言一行;因为爱,她接受并认同

    青年文学 2011年12期2011-06-26

  • 连环套中的真相——《伤逝》另解
    61)《伤逝》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写成,由于叙事视角的特定性以及语言、结构的诗性特征,文本呈现出无比的审美张力。单就涓生形象而言,从冯金红到李之鼎,从汪卫东到罗小茗再到曹书文分别做出了自己出色与有效的解读,但在和这些学者同声相应之中,又总有做追踪式解读的冲动。这种冲动在于,即使论者认为涓生是虚伪的,但立意在于将视角指向作者而无意于探讨涓生男权意识外的心理;即使认为涓生不爱子君,却认为子君“是个骨子里没有多少现代性可言的弱女子”;即使认为《伤逝》文本是一个充满歧

    名作欣赏 2010年2期2010-08-15

  • 鲁迅的否定性爱情观
    不仅仅是对具体的涓生和子君爱情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形而上,对爱情本身的否定。《伤逝》实际上是一部“反爱情小说”。如果说,“五四”时代众多的以“个性解放、婚姻自主”为主题的爱情小说是对现代爱情的建构,《伤逝》则是对爱情的后现代式的解构,体现了鲁迅的真正现代性,如利奥塔尔所言:“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翻阅鲁迅的所有文章,似乎鲜见从理论上对爱情的专门阐释。“鲁迅是一个不用逻辑范畴表达思想的思想家,多数的情况下,他的思想不是诉诸概念系统而是现

    当代小说 2009年6期2009-08-17

  • 爱情的真谛在于真正的人格独立
    》记录了那个年代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并借此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受“五四精神”哺育的一代知识青年——涓生和子君在生活煎熬和精神折磨中苦苦挣扎,让那奋斗而来的“美好的爱情”与“渴望的生活”渗透着“悔恨与悲哀”,终于让后人对他们的结局有一种无法诉说清楚的困惑。今天的我们正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而应有所感悟,深为涓生的忏悔、子君的绝望和她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失败的悲哀。或许,他们都该反省,以给我们爱的勇气和启迪。一、爱的抗争与无奈涓生和子君生活在古老的封建基石还牢

    飞天 2009年14期2009-03-15

  • 涓生看鲁迅对启蒙者的反思与批判
    启蒙者的形象——涓生。在这个人物身上,鲁迅肯定了启蒙者的对理想追求与奋斗的勇气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卑怯软弱与行动上的无力。【关键词】鲁迅 涓生 启蒙者鲁迅的小说往往高度专注于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寻人,对于知识分子的描写,他更是积极地探寻一条摆脱文化病症的途径,致力于民族新型文化性格的塑造。作于1925年10月的《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它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200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