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莎

  • 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疯女人”
    汗牛充栋,学界对伯莎·梅森(Bertha Mason)的关注不在少数,观点有二:一是简单地把伯莎·梅森看作是邪恶的“疯女人”,是女主人公简善和美的陪衬。二是基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承认伯莎·梅森是疯子,但她是婚后被丈夫逼疯的,她的“疯”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反抗意识是女主人公简的隐蔽性人格(朱虹,1988:92;方平,1989:41)。然而,小说本身就是以第一人称叙事,这已然为心理描写、揭示最真实的“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伯莎·梅森的性格强加到简身上,颇为牵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1期2023-01-30

  • 挑战经典抑或颠覆经典
    个体意识的疯女人伯莎的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也给予了《简·爱》中因受到作者女性观念局限而主体“缺席”的女性以新的诠释。关键词:《简·爱》;简·里斯;《藻海无边》《简·爱》自1847年出版以来,关于如何解读这部小说的讨论与尝试一直没有间断。一百年以后,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1890—1979)凭着自己对《简·爱》一书的深刻研究,在1966 年发表了视角独特的重构之作《藻海无边》,成为20 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简·里斯的《藻海无边》这部重构之作,以罗切斯特先生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6期2021-09-10

  • 辛普森太太和她做的汤
    得缝几针呢。”“伯莎,你给汤里加点盐,行吗?”“不,妈妈,”伯莎说,”叫别人去吧。”“难道这些女儿一个也差不动?詹妮,你去放点盐吧。”“妈妈,叫莉尔去放吧。我在熨台布呢!”詹妮说。“不行,妈妈。我的项链不知哪儿去了。我必须先找到项链才能去干别的事情。”莉尔说。于是辛普森太太只得放下扫帚,洗好手,往汤里加了勺盐。然后又接着扫起地来。这时,莉尔觉得自己应该听母亲的话,所以悄悄地走进厨房,往汤里加了勺盐。放好盐,她又回过身去找她那串项链,从这个角落找到那个角落。

    快乐作文(1.2年级) 2021年8期2021-09-04

  • 《简·爱》:女性意识启蒙第一课
    有更清晰的认识。伯莎在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新婚前夕撕毁了简·爱结婚用的面纱。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一行为呢?你可能会觉得,伯莎这是出于嫉妒,因为简·爱代替了她作为妻子的位置,所以她在妒火中撕毁了简·爱的面纱,但这种解释是站在谁的角度给出的呢?罗切斯特先生,桑菲尔德府的主人,庄园里男权文化的代表。罗切斯特先生认为伯莎是疯狂的、嫉妒的,她的存在对简·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这样的解释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但是笔者尝试给出另外一种不同的解读。伯莎毁掉简·爱面纱的行为不是因为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3期2021-04-02

  • 觉醒与沉沦:《简·爱》中的女性意识及其局限性
    充分。(三)面对伯莎:不愿正视简·爱不愿正视伯莎的存在,有意地选择回避和忽视。简·爱在桑菲尔德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伯莎曾在深夜逃出囚禁她的阁楼,并点燃了罗切斯特的床铺。自那以后,简·爱便开始怀疑这位纵火者的身份。在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婚礼前夜,伯莎再次逃出了阁楼,闯入了简·爱的卧室,在离开前还撕毁了她的婚纱面罩。第二天清晨,简·爱告诉罗切斯特昨晚发生的事情时,罗切斯特选择了隐瞒。尽管心存疑虑,简·爱还是选择假装听从罗切斯特的劝告。简·爱从未忘却关于伯莎的疑虑,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2021-03-08

  • 幸福
    ·曼斯菲尔德尽管伯莎·扬已经三十岁了,她还是有这样的时候:想以奔跑代替走路,踩着舞步在人行道上跳上跳下,滚个铁环,往空中抛起个东西再接住,或者一动不动地站着笑起来——可是,根本没有什么可笑的事情。如果你也三十岁了,转过你住的那条街的拐角处时,突然感到欣喜若狂——无与伦比的幸福!——仿佛突然间吞下那天下午一片灿烂的阳光,那光在你的胸中燃烧,向你的每个细胞、每根手指和脚趾都散发出一阵火花,你能怎么样呢?……噢,除了“陶醉和混乱”,难道你就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这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20年11期2020-12-23

  • 五位英美作家作品中的异国人形象
    对牙买加人梅森·伯莎的描述,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中对吉普赛人希斯克利夫的丑化,杰克·伦敦的《黄祸》中对中国人的歧视,詹姆斯·库珀的《最后的莫西干人》中对印第安人的逐步驱赶过程,都体现了一些白种人潜意识中对其他有色人种的歧视和污蔑。《威尼斯商人》一直以来都被称作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几乎剧中的所有角色都以喜剧结尾,唯独夏洛克,那靠放高利贷生存被无数人鄙夷唾弃的犹太富翁,承担了剧中几乎是所有的悲剧性色彩。夏洛克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是客居

    世界文化 2020年11期2020-11-19

  • 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方法探究
    比较简·爱和梅森伯莎两位女性,都是小说中与男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简·爱冲破传统,勇于追求自我价值,而梅森伯莎可以说是站在简·爱的对立面,她与简·爱的命运也截然不同。教师可以设计以“简·爱中的女性形象”为主题的阅读探究活动,围绕“简·爱和梅森伯莎的对比”展开讨论。简·爱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但有较好的知识素养,她向往美好的爱情,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梦想。她不依附男人,靠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独立的人格支撑着人生的信念。在爱上罗切斯特后,她没有因为爱情而放弃尊严,体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0期2020-07-06

  • “笼中鸟”的出走与回归 ——简析《简·爱》中典型女性形象
    朗特的女性意识、伯莎这一角色存在的合理性、简·爱所代表的女性反抗与权利意识、简·爱女性叙述的局限性等方面。如国外的学者、评论家有弗吉利亚·伍尔夫认为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了19世纪典型的中期愤怒、“受挫”的女性主义,桑德拉与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把疯女人伯莎看作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有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指出《简·爱》的帝国主义如何将“变成了一个偶像式的女性主义文本”,论文《我是一个怪物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06

  • 欧美文学中的疯女人
    楼里的那个疯女人伯莎·梅森有关。然后是美国两位女教师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文学评论集《阁楼上的疯女人》,还有2016年国内出版的美国作家弗吉尼亚·安德鲁斯的《阁楼里的女孩》……由此而观,欧美文学及其作家身边的各类疯女人,自成“风景”。伯莎·梅森自然属于这类最为典型的文学形象。《巴黎圣母院》中的隐修女,《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莎拉,《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勃朗什,也“疯”度不低。除此而言,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身边,也不乏疯

    文学自由谈 2020年3期2020-01-02

  • 福柯式解读《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疯女人形象
    —阁楼里的疯女人伯莎·梅森,之后多亏有了简·里斯的追根溯源,使她能够走出阁楼,在《藻海无边》里述说自己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对疯女人伯莎·梅森这一艺术形象的不同解读一直是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焦点话题。国内学者中,曾莉的《后殖民语境中的解构与回归——解读〈藻海无边〉》,张峰的《“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朱峰的《〈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他者再现》[注]参考曾莉:《后殖民语境中的解构与回归——解读〈藻海无边〉》,《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

    闽江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12-30

  • 压迫、抗争和不完全胜利 ——《黄色墙纸》和《简﹒爱》中的疯女人比较
    。《简﹒爱》中,伯莎的居住环境则更加恶劣。简对伯莎的住所是这样描述的:“这阁楼便犹如墓穴一般黑了……,又窄、又低、又暗,仅在远远的尽头有一扇小窗,两排黑色的小门全都关着”。那里“十年来已被她弄成了野兽的巢穴—妖怪的密室”。这个阁楼是一座地狱,它囚禁了伯莎,折磨着她。(二)精神上的摧残除了身体上的压迫,《黄色墙纸》中的“我”也失去了心灵的自由。“我”的丈夫医生约翰诊断“我”得了间隙性精神抑郁症后,就将“我”安置在偏僻的老房子中“疗养”。“我”的一切活动都在他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2019-07-12

  • 灵与肉的分离:伯莎·梅森与繁漪之疯癫形象比较
    疯癫的重要诱因,伯莎·梅森和繁漪是其中的典范。在《简·爱》中,伯莎始终处于缺席地位,她一出场就被贴上“恶魔”、“疯子”等标签而无任何辩解的机会,一切过往全部任由罗切斯特言说。当罩在罗切斯特脸上的面纱被撕破之后,他极尽所能地诋毁伯莎,“心灵平庸、卑鄙、狭窄”,具有“最粗野、最下流、最腐化的性格”,他和她“不可能有和和气气地谈话,因为不管他开始什么话题,都会立即从他那儿听到既粗俗又陈腐、既乖戾又低能的谈话”,以此为自己开脱重婚的罪名。实际上,尽管有家族精神病遗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2019-07-12

  • 身 体 的 突 围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身体观念的变迁 *
    力与行动力。3.伯莎·库茨:受驱除的怪物不同于康妮与博尔顿太太,梅勒斯的妻子伯莎·库茨本人在小说中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只是在其他故事人物的叙述、对话或书信之中才被提及。在这里,身体可以说被彻底地夺去了自我真实的体验而被抽象化、他者化,并被男性以物的性质、作用来加以评判。伯莎在其他人物的叙述中大都被描绘为一个粗俗蛮横的悍妇。梅勒斯因为对肉欲的需要而娶了伯莎,婚后,二人最初都沉湎于肉欲的欢愉之中;然而由于性格矛盾、价值分歧等问题,梅勒斯开始与伯莎展开了身体间的

    阴山学刊 2019年5期2019-03-03

  • 浅析伯莎·梅森形象
    、最无辜的受害者伯莎真的是个疯子吗?不得不承认为了塑造疯子的形象,《简·爱》中第一次提及伯莎是和阴森又神秘的阁楼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同时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竟然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且是桑菲尔德府主人的原配妻子伯莎。一个本应该生活在贵族家庭中的小姐,却被自己的丈夫像怪物一样囚禁在阁楼中,尽管她患有无法治愈的家族遗传疯病,但诺大的桑菲尔德府却没有可以容纳她的地方。而罗切斯特却将这一切归结为“她是疯子”,所以她只能在这样的地方去生活。但

    魅力中国 2019年34期2019-01-14

  • “属下”的形象演变 ——斯皮瓦克帝国主义批判理论下的女性文本解读
    ,《简》的疯女人伯莎·梅森,还是《藻》中的安托瓦内特和克里斯托芬,这三个“属下”的形象经历着从被偏爱到被物化再到被隐匿的变迁,而这一变迁清楚地说明了在帝国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掌控下,“属下”或反抗、或妥协,然而,她们的声音在帝国主义的暴力认知体系中逐渐被政治或经济的力量所弱化,最终难逃被流放或被抹杀的悲剧结局。“属下”被驱逐出帝国主义话语空间,他们的声音遭到彻底的消解。一、 被偏爱的属下与道德的理性批判作为从属阶层,属下注定遭受摆布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除非属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12-31

  • 难以超越的“他者” ——《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身份建构
    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具有相同克里奥尔人身份的简·里斯,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谈到自己的创作动因,“《简·爱》中的疯女人一直以来总是吸引着我,我确定夏洛特·勃朗特肯定有某种反西印度的东西,我对此感到愤怒,要不然,为何她把一个西印度人写成一个可怕的疯子,那个实在令人恐惧的生物,我还无法说清楚为小说中的这个疯女人辩护的想法,但是当我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鼓励时,我就这么做了”[1]。因此在《藻海无边》中,伯莎脱胎换骨,成为英殖民地西印度群岛上漂亮的克里奥尔白人女性安托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12-31

  • 试论简·爱婚姻中的爱情与尊严
    切斯特合法的妻子伯莎的存在,导致婚约的无效。尽管罗切斯特向简隐瞒了伯莎的存在,简却不恨他并一如既往的深爱罗切斯特,唯一担心的是怕自己太爱他而无法离开他,罗切斯特所提供给简的选择是离开英国在陌生的国度做他的情妇,以为如此生活,简可以免去很多的社会伦理压力,这样的安排加上他们彼此的相爱,似乎没有什么原因选择不。然而简为什么执意要离开这个她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男人呢?刘旭红,张玮玮认为在简的心中,没有合法地位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为甚么一定要合法化呢?本文将继续追溯

    文学教育 2018年17期2018-11-28

  • 探析《简·爱》最显著的两处象征
    明显的两个,一是伯莎·梅森,一个是红屋子。伯莎·梅森象征着简·爱的被压抑的情感和她对与罗彻斯特的婚姻的反省,她的遭遇正是简·爱无法表达的情感和想法的象征。除了代表着巨大的孤独感,作为遭受屈辱时的记忆,红房子还象征着简·爱人生的不同阶段面临的禁锢。探析此象征手法的运用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关 键 词]简·爱;象征;伯莎·梅森;红屋子[中圖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4-0031-01象征主义起源于19世

    名家名作 2018年4期2018-05-14

  •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来解读《简爱》
    性形象——疯女人伯莎,并不仅仅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道具或者陪衬人物。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作为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女性形象,她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在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爱情故事里面,伯莎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存在,他们三个是爱情三角形的关系,简爱摆脱不了伯莎的存在,所以才会选择主动离开,她在这场爱情里面,始终进行着自我的分析、批判和辩解,而罗切斯特也曾一次次地替自己进行辩解,但是却没有伯莎的话语权,她的话语权都被罗切斯特剥夺了。疯女人每一次恐怖的举动都是推

    小说月刊 2017年23期2017-10-28

  • 原来如此
    罗切斯特太太——伯莎的身上。小说中伯莎是一个面色发紫、五官肿胀、身材粗犷的疯女人、女酒鬼,显而易见是被故意丑化过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夏洛蒂一样,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先生,但与夏洛蒂不同的是,书中的简最终还是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身边。而夏洛蒂、《简·爱》的作者,她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回到埃热先生的身边。说到底,罗切斯特先生与简的圆满来源于夏洛蒂与埃热先生的悲剧。夏洛蒂让自己全部的遗憾在作品中得到了弥补,她借《简·爱》,抒发了自己对埃热先生所有积藏在心里的爱。这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7年9期2017-10-13

  • 原来如此
    罗切斯特太太——伯莎的身上。小说中伯莎是一个面色发紫、五官肿胀、身材粗犷的疯女人、女酒鬼,显而易见是被故意丑化过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夏洛蒂一样,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先生,但与夏洛蒂不同的是,书中的简最终还是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身边。而夏洛蒂、《简·爱》的作者,她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回到埃热先生的身边。说到底,罗切斯特先生与简的圆满来源于夏洛蒂与埃热先生的悲剧。夏洛蒂让自己全部的遗憾在作品中得到了弥补,她借《简·爱》,抒发了自己对埃热先生所有积藏在心里的爱。这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4期2017-09-25

  • 原型理论视角下《简·爱》的另类解析
    人格面具,疯女人伯莎体现了她的心理阴影,罗切斯特代表了她心中和现实中整合为一的阿尼姆斯。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变化,就是夏洛特“自身”现实化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又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女性主义者的终极目标不仅要解构男权中心主义,也要消解女性主义,以此来构建两性和谐关系。原型;人格面具;心理阴影;阿尼姆斯;女性主义泰纳提出的“三因素”说(种族、环境和时代)主要着眼于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当旧有的文化不能表现正在革新中的社会风尚与时代精神,甚至成为发展障碍时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3期2017-09-20

  • 女性视角下的《简·爱》人物形象赏析
    性视角;简·爱;伯莎;罗切斯特;形象赏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89-03《简·爱》是一部备受读者喜爱的小说作品。在小说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研究者对其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着不同角度的赏析。然而,在女性视角下,对其小说人物形象的赏析还是第一次。由于审视角度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人物形象也有会不同的收获。而且,这种多角度的赏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而且更能使读者明确小说的艺术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4-11

  • 论《简·爱》中女性主义的体现
    的自身性格、简和伯莎的关系、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三个角度,来浅析女性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简的自身性格小说创作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大国。但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女子地位低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简是非主流的新女性。她的出现,是对大众的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对抗。她和寻常女性截然不同,她的自我意识极强,难以顺从,从不屈服。在男权社会中竭力追求着平等和自尊,有着极其强烈反抗和叛逆精神。这样的精神特点,在简寄居在舅妈家、进入孤儿学校学

    教育 2017年14期2017-03-29

  • 归家后的流亡 ——詹姆斯·乔伊斯《流亡者》中流亡的不同层次
    、作家,8年前与伯莎私奔,去了意大利。在回到都柏林后,旧时好友罗伯特为他谋求大学教职,似乎热情地帮他重返主流社会。但伯莎却告诉理查德,罗伯特正热烈追求她,邀请她当晚去乡间木屋相聚。理查德尾随伯莎到木屋,但决定不干涉她的选择,因为他追求自由独立,也希望别人如此。次日早晨,理查德与伯莎交谈,并不想让伯莎告诉她是否与罗伯特有染,指出自己将处于“永不停息的强烈的痛苦的怀疑中”(乔伊斯,2013:302)。如果仅仅用两性关系、通奸这类情节剧的框架来解读《流亡者》,读

    外国语文 2017年4期2017-03-11

  • 论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和暗线:简·爱和伯莎当简·爱奋起反抗表兄和舅母的压迫后,简·爱自己进行了反思,文中用了“着了火”“乌黑焦土”“疯狂”“既恨人又被人憎恨”的处境的描写,同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形象十分吻合。伯莎·梅森和简·爱在文中一暗一明,相互交织在一起。简·爱和罗切斯特交往之初,因双方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两人感情进展缓慢,对罗切斯特来说,他有一个活着的疯妻子,再娶他人违法,所以开始的时候他不敢吐露秘密,又渴望提前试探简·爱的态度,言语中充满了玄机。而对简·爱来说,存在金

    大陆桥视野 2016年20期2016-12-27

  • 从流散批评视角初探希斯克利夫和伯莎·梅森的人物形象
    初探希斯克利夫和伯莎·梅森的人物形象刘 涛《呼啸山庄》和《简·爱》里两个魔鬼似的复仇者希斯克利夫和伯莎·梅森的形象一直广受关注。本文尝试从流散批评视角分析两本著作中的流散族裔人物形象希斯克力夫和伯莎·梅森,发现他们在身份和形象上都有相似之处,隐喻了勃朗特姐妹作为流散族裔对宗主国又爱又恨、既自豪又质疑的矛盾态度。流散批评 人物形象 《呼啸山庄》 《简·爱》流散批评(也可译作散居族裔批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专门研究流散群体即散居族裔的社会、经济、文化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2016-12-06

  • 《茫茫藻海》:桑菲尔德庄园里的幽灵
    比海迎娶他的妻子伯莎·梅森,目前伯莎还活着,但她已经疯了,正被他囚禁在桑菲尔德庄园的阁楼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中这样描写伯莎:“那是什么呢,是野兽还是人?乍一看,看不清楚;它似乎在用四肢匍匐着;它像个什么奇怪的野兽似的抓着、嗥叫着;可是它又穿着衣服;密密层层的黑发夹杂白发,蓬乱得像马鬃似的遮住了它的头和脸。”这个半人半兽、像幽灵一样的疯子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可是他为什么会和这样一个女人结婚?按照罗切斯特的说法,他和伯莎结婚时,根本看不出伯

    新东方英语 2016年8期2016-08-04

  • 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简·爱
    1116)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简·爱赵 培(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夏洛蒂·勃朗特在其代表作《简·爱》中描绘了一个不屈命运、独立自强的女性——简·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读者沉溺于女主人公起伏跌宕的经历之时,往往会忽略作品中一个渺小的人物——“疯狂的女人”伯莎·梅森。伯莎·梅森始终贯穿在桑菲尔德庄园的故事里,她面目狰狞、脸膛发紫、凶神恶煞、猖狂暴力。每一次伯莎·梅森都看似无意之间出现在简·爱的眼前,但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她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5

  • 《简·爱》中恐怖意象的隐喻
    人”恐怖意象,即伯莎“是简最真实和最黑暗的重影:她代表了孤女简的愤怒,代表了简自从在盖茨黑德生活的日子以来一直试图压抑的狂暴而秘密的自我”。[2]也有学者认为伯莎是另一类父权与夫权压制下的牺牲品,又是反抗压迫与禁锢的新女性。我个人趋向第一种观点。简·爱天性中对不公正的反叛在“红房子”事件中显现的明显,即使经受海伦与谭波尔小姐的教化也没能束缚住想要逃跑的心,一直以来简都认为如果同样拥有财富和美丽,她与罗切斯特将会平等,伯莎正是这种愿望的真实写照:当简·爱在安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6期2016-03-06

  • 疯女人的自我救赎——《藻海无边》解析
    安托瓦内特的母亲伯莎死于精神病,罗切斯特故意用伯莎来称呼她,对其极尽轻蔑和羞辱。在婚姻中,安托瓦内特尽力取悦丈夫,然而罗切斯特却对她没有丝毫感情,只对其表示轻蔑和厌恶。最后,罗切斯特设法把她带回英国,将她囚禁在桑菲尔德庄园的阁楼上,逼迫她走向疯狂。二、安托瓦内特的自我救赎很显然,对于《简·爱》来说,简·里斯的作品表达的是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同样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安妮特来自马提尼克岛,是克里奥尔人,既受当地黑人的仇视,又受白人的鄙视,过着

    剑南文学 2015年20期2015-11-22

  • 灰姑娘原型的进化与颠覆 ——浅析《简·爱》中的简·爱与伯莎
    爱》中的简·爱与伯莎⊙刘 荣[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灰姑娘故事是男权统治与菲勒斯中心主义的产物。《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是进化过的灰姑娘,呈现出勇敢追求独立平等却又向男权统治妥协的特征,表现了英国社会转型期初步的女性主义意识;而饱受男权之苦、被囚于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则彻底颠覆了灰姑娘原型。《简·爱》一经出版便大获成功源于既抗争又妥协的简·爱,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女性运动的发展,小说中与男权彻底决裂的伯莎也是此小说在女性小说史上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2015-07-12

  • 伯莎·梅森:更具反抗精神的双重“他者”
    ,234000伯莎·梅森:更具反抗精神的双重“他者”丁晓红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伯莎·梅森是《简·爱》中经常被忽略的女性人物。作为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性,伯莎没有经济能力,没有婚姻自主权,是一个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他者”;而作为来自被英国殖民的西印度群岛的女性,伯莎的“他者”身份被双重化了,成为了阁楼上的“疯女人”。然而伯莎并不愿意屈从于“他者”的束缚,“疯狂”只是她的面具,在这一面具的掩盖下,伯莎进行了四次报复性反抗,最终与象征着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2015-04-10

  • 《阁楼上的疯女人》——麦克白夫人与伯莎·梅森的悲剧命运
    简单概括的疯女人伯莎·梅森。伯莎·梅森作为罗切斯特的正牌夫人,桑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却被丈夫关在阁楼上十年不见天日,且被残暴地定义为“疯女人”。她的丈夫为了三万英镑而娶她为妻,从此她便陷入无限的漩涡中,不仅失去人生自由,在长达十年的幽闭监禁中精神也渐渐崩溃,变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疯子。然而,她没有任何发言权,所有的关于她的描述都是出自别人之口,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成为只能生活在黑暗阁楼中的疯女人。吉尔伯特和格巴经过缜密的研究,发现维多利亚时期的的女作家们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6期2015-03-28

  •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王春梅+张秀娟伯莎·梅森(以下简称伯莎)在《简·爱》里首先和读者见面,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她是罗彻斯特的原配,是那个整年被幽禁在桑菲尔德庄园阁楼上的疯女人。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对《简·爱》里轻描淡写的疯子情有独钟,她始终对那个被恶魔化的女人念念不忘,终于在1966年,即《简·爱》付梓一百一十九年后,出版发行了以伯莎为原型的《藻海无边》,她以生动的笔墨追述了安托瓦内特·科斯韦(以下简称瓦内特,即伯莎)在来英国前在西印度群岛的一段成长岁月,填补了《简·爱

    山花 2014年22期2015-01-14

  • 论女性主义对《简·爱》的解读*
    的女性人物疯女人伯莎也受到女性批评的重视,甚至被重新改写。她们都体现了女性所受的压抑和反抗,因而她们构成了互补的关系。通过对《简·爱》的女性主义阅读脉络进行梳理,从各个角度反映出《简·爱》这部不朽作品的永恒魅力和文本生产能力。女性主义通过对《简·爱》的解读同时也丰富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呼应了各个时期的女权主义运动。《简·爱》 女性主义 女性叙事Authors: Sun Xueqi,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3期2014-11-14

  • 浅谈《简·爱》中的边缘人物——伯莎·梅森
    爱》往往并不注意伯莎这个形象,毕竟她在小说中的出现机会很少。因此,多数人把伯莎视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实际上,她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契机,她的行动总是选择“关键”时刻。当简与主人神话般相遇,对桑菲尔德的环境感到高兴时,伯莎以她可怕的笑声向这宁静的生活之湖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简的疑惧之波。当简习惯了家庭教师的角色,一切释然,伯莎就深夜纵火,这把火促进了罗切斯特对简的了解,为他们爱情种子萌发提供了温床。此后罗切斯特不冷不热,以及英格拉姆小姐的出现,使爱情故事趋于平淡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5期2014-08-15

  •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两部小说中伯莎·梅森形象解读
    伯莎·梅森(以下简称伯莎)在《简·爱》里首先和读者见面,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她是罗彻斯特的原配,是那个整年被幽禁在桑菲尔德庄园阁楼上的疯女人。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对《简·爱》里轻描淡写的疯子情有独钟,她始终对那个被恶魔化的女人念念不忘,终于在1966年,即《简·爱》付梓一百一十九年后,出版发行了以伯莎为原型的《藻海无边》,她以生动的笔墨追述了安托瓦内特·科斯韦(以下简称瓦内特,即伯莎)在来英国前在西印度群岛的一段成长岁月,填补了《简·爱》对伯莎·梅森

    山花 2014年11期2014-08-08

  • 女性·疯癫·抗争 ——重新解读《简·爱》与《黄墙纸》
    部小说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与“我”的异同,试图说明疯癫不是女性的本质,是19世纪的女性消极抵抗男权社会的一种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由。疯女人抵抗男权自由一、引言在现实生活中,“疯癫”作为一种特殊现象,被视为变态、非理性,而与正常秩序隔离开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与疯癫之间的联系成了文学虚构的一个惯例和建构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简·爱》与《黄墙纸》是19世纪著名的女性哥特小说,其中都涉及到了“疯女人”人物形象。在《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被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2014-07-14

  • 伯莎为何会“疯”? ——论《藻海茫茫》女主角身份认同失败问题
    650500)伯莎为何会“疯”? ——论《藻海茫茫》女主角身份认同失败问题阳 洋(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藻海茫茫》因其特有的后殖民色彩而备受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伯莎的“疯癫”及其纵火的行为,大多数评论者认为是遗传其母亲的缘故。此篇文章则认为这种“疯癫”是身份认同失败后身份迷失分裂的结果,伯莎分别在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中寻求认同却都以失败告终。其内部空间的认同在于与亲人的认同,外部空间的认同则为与黑人群体及白人群体的认同,内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2014-04-09

  • 论《最后旅程》对《简·爱》男权秩序和殖民话语的消解
    性主义角度,将以伯莎为代表的“疯女人”遭受的多重“他者”化的枷锁一一粉碎,使女性享受充分的精神自由和物质自由,但其戏谑的口吻和对女性自我实现路径的规定,彰显出男性文本的话语霸权和认知暴力。D.M.托马斯将饱受男权中心主义文化压制的所有女性当作一个“共生体”,认为她们是跨越时空的“疯女人”,都在等待着控诉和复仇的机会。目前涉及《最后旅程》的评论很少,其与母本的对比研究包括该书的书评(杨靖,2006),关于其元小说特点研究和主体行为的精神分析研究(袁洪庚,范跃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8期2014-04-03

  • 《简·爱》的现世性及帝国叙事
    罗切斯特、疯女人伯莎、简的叔叔,他们都来自于西印度群岛,圣约翰则是去印度传教。圣约翰是文本中除了罗彻斯特之外的二号男主人公,他是个牧师,长相俊美、风度翩翩,举止和谈吐无不透出一种英雄气概。在帝国主义的号召下,圣约翰满怀激情,决定抛弃英国的安逸生活,立志到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传教,成就一番事业。他把完成“扩大主的王国,为米字旗赢得胜利。”[11]380这一伟大的使命看作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怀着所谓的崇高的动机,圣约翰准备把光明带给黑暗的印度。作为英国传教士,同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3-30

  • 解构罗切斯特的殖民中心话语,还原阁楼上的疯女人
    ]《简·爱》中的伯莎是没有话语权,被凝视、被表述的他者。罗切斯特的殖民中心话语将其描述成一个堕落的疯女人。而在《茫茫藻海》中,琼·里斯将声音还给了伯莎,她运用多重视角,向读者展现伯莎变“疯”背后的故事,消解殖民中心话语。《简·爱》《茫茫藻海》疯癫殖民中心话语身份认同《简·爱》(JaneEyre)这部写于19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刻画了一个独立自主、追求与男性平等爱情的女性形象,然而书中的另一个女性伯莎·梅森(BerthaMason)却是以半兽半人的疯子形

    名作欣赏 2014年35期2014-03-13

  • “替罪羊”的无声呐喊 ——从原型批评角度分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
    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吴 悠 冯 茜[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伯莎·梅森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被塑造成一个魔鬼般的存在,是一个被囚禁在阁楼之中的疯女人形象。后来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伯莎·梅森这一文学形象得以被重新解读,特别是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伯莎被视为简·爱内心中黑暗的一面,象征着被父权社会压迫、排挤的女性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反抗。而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则可解读出伯莎·梅森身上所隐含的“替罪羊”原型,

    名作欣赏 2014年3期2014-03-12

  • 从后殖民视野看《简·爱》中从属阶层的话语权
    们分别是简·爱、伯莎和海伦,之所以定义她们为从属阶层身份,主要是因为简·爱和海伦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是处于女性身份的低等的社会地位,而来自第三世界的女性形象伯莎,在性别与种族的双重歧视下毫无疑问也扮演着从属阶层的角色。虽然她们同样是身为从属阶层,但是她们各自也有自己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表现在她们对自己话语权利被剥夺的态度以及抗争上。简言之就是,简·爱是一个敢于打破沉默、争取话语权利并最终获得胜利的人物形象;伯莎是一个在权利话语的压迫下被迫沉默,即使是想要抗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4期2013-12-12

  • 《藻海无边》读后感:从安托瓦内特到伯莎·梅森
    说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自然因其“野兽”般的形象给万千女性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伯莎·梅森在在《简·爱》中着墨不多,但很有特色,几乎每次出场都令人胆战心惊。第一次是半夜两点,伯莎摸索着进入罗切斯特的房间放火,若不是简及时醒来,罗切斯特恐怕早已葬身火海。可以看出伯莎仍是一个能正常思考的人。但罗切斯特讳莫如深,纵火事件不了了之。第二次伯莎的弟弟梅森来访,她“拔出身上的尖刀狠狠地向他刺去……”不难发现她也是个爱憎分明的女人。第三次是在简和罗切斯特即将举

    大众文艺 2013年22期2013-07-15

  • 论男权主义在《简·爱》中的体现
    在分析“疯女人”伯莎·梅森的悲剧上,并没有文章对里德太太进行分析,如《论父权制文化秩序在〈简·爱〉中的无意识体现》[4]、《分裂中的女性形象:简·爱与疯女人》[5]、《失语女人的密码——论〈简爱〉中的疯女人》[6]。据此,笔者另辟蹊径,讨论男权主义在《简·爱》中是如何在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两个层面上体现出来的。本文的新意是增添了对里德太太的讨论,这位看似强悍的妇人,其实也深深地受了男权主义的影响。2 婚恋中个体意识折射出的男权主义2.1 男权主义体现在男性的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7期2013-04-11

  • 评析《简·爱》中的女性的话语权
    人物——简·爱和伯莎·梅森,一个出生寒微,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一个出身种植园主家庭,物质富裕。同样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同样是围绕着一个男人,最后的结局却是如此的不同。过去有许多的评论都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来说明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本文认为伯莎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没有争取话语权的女性,她们承受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施加的巨大苦难。而简·爱,虽身处逆境,可是她却敢于向男权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坚持自己的话语权。正是由于这样的不同,才导致了这两位同时代的女性不同的人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2012-08-15

  • 从男权至上观念看罗切斯特人生悲剧的一面
    切斯特的婚姻中,伯莎不仅没有帮助他实现克己的愿望,从而维护他的男性地位,相反,她的强势还迫使罗切斯特处于传统婚姻中的女性地位,因而彻底剥夺了他仅有的一点男性尊严。一、男性权威的丧失由于长子继承权的原因,罗切斯特被剥夺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为了生活的安逸,他接受了贪婪父亲的建议,前往牙买加与一位富商的女儿——伯莎成婚。牙买加的雨林环境逐步削弱了罗切斯特身上维多利亚社会的烙印。这种异域风情为他提供了满足自身欲望的机会也对他的克己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山花 2011年6期2011-08-15

  •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简·爱的形象
    勒比海殖民地女性伯莎·梅森(罗切斯特的妻子)的压抑基础之上的。简·爱是在和男主人公爱德华·罗切斯特结婚时,才知道他已是有妇之夫,他的太太就是关在庄园阁楼上的疯女人。小说为了将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崇高爱情合理化,竭力为罗切斯特开脱,来证明他的无辜。据书中描述,罗切斯特的父亲是一个嗜钱如命的人,为了保持产业的完整,决意把全部财产留给他的哥哥。但为了不让罗切斯特成为穷人,就得给他找个有钱人家结亲。于是,让他到牙买加,娶了加勒比海富有商人的女儿伯莎·梅森(伯莎·梅森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4期2011-04-11

  • 从接受美学解读《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嬗变
    一个多世纪之后,伯莎·梅森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嬗变:疯女人形象蜕变为男权文化压制和迫害的女性代表和最有力的反抗者。文章试从接受美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读者因受期待视野中历史及个人视界等因素的影响对伯莎产生了偏见,视之为疯女人;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读者的期待视野冲破了传统和历史的束缚,对伯莎有了新的认知能力并对其重新解读。接受美学;《简·爱》;疯女人形象;偏见;女权主义运动;接受一19世纪中叶,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一文中不但创造了一个对爱情、生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2011-04-08

  • 简·爱的三重人格分析
    种形象通过疯女人伯莎来集中体现。所以说,疯女人伯莎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疯女人的存在其实是女主人公的本我意识受到外界刺激时形成的晦暗复杂的心理借助某个形象明朗化的结果。”(王文慧,39)伯莎出身于一个封建庄园,在那样的时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现在的社会地位。伯莎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对于爱情,对于婚姻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哀,也包括整个社会女人的悲哀,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简·爱。可是与简·爱苦苦压抑自己内心的痛苦不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6期2011-04-08

  • 在彰显与隐藏的背后——对BBC2006版《简•爱》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比较解读
    主义的角度去解读伯莎,BBC2006版《简•爱》都给我们带来多重解读的可能。一个是欲彰显的女权主义形象,一个是欲隐藏的殖民地疯女人,尤其在二者的比较解读中,我们更能洞见导演苏珊娜•怀特在彰显和隐藏的背后所阐释的电影文本内涵。《简•爱》 女性主义 后殖民女性主义 比较解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1847年出版至今,一直倍受关注,并被不同国家在不同时间多次搬上银幕。由于时空的转换和读者阅读期待视野的不同,一部作品往往会在不同的视野中显露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和文

    电影评介 2010年15期2010-11-16

  • 伯莎·梅森 ——一个“疯女人”的反抗之路
    连116029)伯莎·梅森 ——一个“疯女人”的反抗之路赵俊(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作品不但成功地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拥有独立思想,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伯莎·梅森这样一个以另类形式来颠覆男权统治的女性形象。《阁楼里的疯女人》一书为我们开启了解读伯莎的密码。伯莎的“疯”,除了病理原因,更多的是被其夫罗切斯特压迫和指定的。被囚禁在阁楼里的伯莎,不甘被如此奴役,她用生命的力量去反抗。伯莎是挑战男权统治的伟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2期2010-08-15

  • 阁楼上为什么藏个疯女人?——解读《简·爱》中疯女人伯莎的密码涵义
    的另一个女人——伯莎·梅森不是被看作丑陋、恶魔般的坏女人,就是被人们当作道具而忽视,或是被认为小说的败笔而颇受诟责。方平先生认为疯女人的存在“无非为了追求情节的离奇,增加刺激性,迎合市场上读者的口味罢了。所以疯女人可说是处在一部严肃的文艺小说和一部格调不太高明的通俗小说的交叉点上”。朱虹先生也指出疯女人的塑造使《简·爱》成为一部富有刺激性的三角关系的“情节剧”,“罗彻斯特、伯莎·梅森和简·爱构成‘丈夫—妻子—情妇’一个三角型。……在这个三角的格局中,疯女人

    名作欣赏 2010年24期2010-08-15

  • 罗切斯特的病态心理解读
    人的爱情是建立在伯莎·梅森的痛苦之上,二人的结合是以伯莎·梅森的生命为代价的。罗切斯特作为男权的代言人,是残害伯莎·梅森的罪魁祸首。本文将解读罗切斯特的病态心理,探讨罗切斯特的阴暗的人生以及对他周围的人所造成的伤害。1.罗切斯特的悖德型人格障碍罗切斯特的悖德型人格障碍充分表现在他对他的妻子伯莎·梅森的态度上。为了钱他与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梅森先生的女儿伯莎·梅森结了婚,得到了伯莎·梅森三万英镑的嫁妆,而当时“梅森小姐是西班牙城的绝色美人”,“属于布兰奇·英

    名作欣赏 2010年12期2010-08-15

  • 本我·自我·超我 ——《简·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物:海伦·彭斯和伯莎·梅森。文章通过分析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以及和简·爱的相互关系,指出伯莎·梅森、简·爱、海伦·彭斯分别作为同一人物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而存在。海伦?彭斯是超我的化身;伯莎·梅森作为本我,代简行动,是简的心理障碍的外化。本我;自我;超我;海伦·彭斯;伯莎·梅森自1847年《简·爱》出版以来,毫不夸张的说,简·爱这一形象已成为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光辉形象,她的存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为了争取独立和解放而不懈斗争。这个贫穷、矮小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在寻求平衡中成长
    自我克制。疯女人伯莎则被归为“魔鬼”一类,她拒绝像“家里的天使”一样服务于男主人公及他的利益,而反过来对他产生巨大的威胁;伯莎象征简·爱压抑的自我挣扎着要获得自由。可以说,同学海伦、老师谭波尔和疯女人伯莎等人合力构成的传统女性世界的正面或反面的教育和影响,对简·爱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形成的影响是深刻而重要的。简·爱在对照自身和上述两种角色时,既不对传统的“天使”完全否定,亦不对叛逆型的“魔鬼”完全肯定。“天使”与“魔鬼”的倾向在简·爱身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

    山花 2009年12期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