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

  • 《左传》里有穮和蓘
    员。他首先想到翰林院,因为这里是全国才子聚集的地方。纪昀来到翰林院之后,大家都知道纪昀是文学大家,所以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纪昀请教。纪昀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时候,有一位叫张佗的翰林,写了两个字“穮”和“蓘”,问纪昀怎么念。纪昀认为根本不存在这两个字,是张佗为难自己,训斥张佗不尊师重道。其实,有穮、蓘这两个字。穮,是指锄地或者耘田除草;蓘,是指用土培苗根。张佗无缘无故挨了一顿训,感到很委屈,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张佗也不好意思说破,就提醒纪昀:“大人,您

    知识窗 2023年5期2023-05-26

  • 《清史稿》订正一则
    年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改江西道御史。居朝多识久闻,博通掌故。公余键户,以文籍自娱。著有《古泉志》三十卷。五十八年,卒,年四十二。[1]按:《清实录》卷一一〇六,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汪如洋、江德量、程昌期三人进士及第。”[2]德量殿试一甲第二名时间当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史稿》误。考《清实录》卷一一〇六尚有记载:“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五月甲午,授一甲一名进士汪如洋为翰林院修撰,一甲二名江德量、一甲三名程昌期为翰林院编修。”[3

    文史杂志 2023年3期2023-05-06

  • 《清史稿》订正一则
    年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改江西道御史。居朝多识久闻,博通掌故。公余键户,以文籍自娱。著有《古泉志》三十卷。五十八年,卒,年四十二。[1]按:《清实录》卷一一〇六,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汪如洋、江德量、程昌期三人进士及第。”[2]德量殿试一甲第二名时间当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史稿》误。考《清实录》卷一一〇六尚有记载:“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五月甲午,授一甲一名进士汪如洋为翰林院修撰,一甲二名江德量、一甲三名程昌期为翰林院编修。”[3

    文史杂志 2023年3期2023-05-06

  • 依葫芦画瓢
    祖时,陶毂做了翰林院的学士。当时的宰相都不是出自翰林院,而陶毂认为这些人的文采声望都不及自己。陶毂心中不平,指使党羽向太祖上书,说其久在翰林,出力实多。他自己也上书表示了不满。宋太祖笑着说:“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太祖认为翰林学士只是玩弄文字,不会创新,因此没有功劳可言。陶毂对这个评价很不服气,于是写了一首诗,写在玉堂的墙上:“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樣画葫芦。”太祖见其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12期2022-12-08

  • 古代状元就业的忙与难
    元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院修撰。虽然表面上看,明清状元的第一份工作和宋代状元的品级差不多,但前景却差距很大。翰林院负责处理公文、编修国史等工作,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进入翰林院也意味着成为天子近臣。比如明朝的商辂“独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都考了第一名,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最后成为了内阁首辅。申时行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的状元,也是从翰林院修撰干起,后来成为了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明朝的状元进入翰林院之后,正常情况下能够一直在朝廷工作,但其中也

    新传奇 2022年24期2022-07-21

  • 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失踪之谜
    地鸡毛的地步?翰林院,副本的滑铁卢《大典》的副本明嘉靖后一直藏于紧邻紫禁城的皇史宬,清雍正年间移入翰林院。清末的翰林院位于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那时的翰林院负责主掌国家科举制,为皇室选贤荐能,有着显赫的地位和权力,亦有千万卷藏书,其中包括《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曾對《大典》实存数做过详细统计,当时还剩9881册,失去1152册。虽然丢失不少,但主体仍在。《大典》真正大规模散失,始于咸丰十年(1860年)。 散失的主要原因是

    北京纪事 2022年5期2022-05-09

  • 论张位《词林典故》修撰的原因及意义*
    3,荆州)明代翰林院作为“备天子顾问”的机构,长期受到学界关注。尤其是明朝中期开始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1]的政治运行一般规则后,一旦官员进入翰林院任职,其政治前途便日见明朗,因此翰林官的言行尤其受到时人瞩目。仅明人专记翰林官群体的生平、言行之书,便有廖道南《殿阁词林记》、黄佐《翰林记》、陈沂《翰林志》、焦竑《玉堂丛语》、董其昌《南京翰林志》、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张元忭《馆阁漫录》等多种,著述不可谓不丰。近代以来的学术界对明代翰林院及翰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11-28

  • 莫令人才“橘变枳”
    取功名后被选入翰林院为官。此时雍正已经登基当了皇帝。一天,他看到书生的名字,想起了这个人,于是召他入宫。雍正写了一个“和”字,将“口”字移到了“禾”字的左边,就此征询书生的意见。书生认为“这是个错字”。雍正笑而不语。第二天,他命书生拿着一纸诏书赶往杭州,去见浙江巡抚。浙江巡抚受诏,原来雍正罚这个书生在杭州涌金门卖字三年,然后再入朝供职。书生这才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故事很有意思。雍正当年发现那个书生才华横溢,欣赏其书法不拘泥于常规,于是资助他走上科举之

    检察风云 2021年3期2021-04-21

  • 我的名字
    的姓,“翰”是翰林院的翰。这个名字包含了爸爸妈妈对我美好的祝愿,妈妈希望我能像古代翰林院里的大学士一样,有很多知识。妈妈还告诉我,她在网上查过,“肖黎翰”这个名字全国只有一个,所以这是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我的小名叫“鞏巩”。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做实验接触过汞,她怕对小孩儿有影响而担心了很久。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时光,也希望我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就给我起了这个同音的小名。我上了小学之后,班上的同学还给我取了很多外号,有梨子、冰糖雪梨、消防员、十二生肖、汉

    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 2021年6期2021-03-24

  • 元代翰林国史院设立过程考辨
    员,次年五月设翰林院,七月扩充为翰林国史院,吸收更多文士入职,由于未暇设立官署,因此,翰林国史院在中统年间处于初步设立阶段。中统元年任命的翰林官员不多,可考者有四位:郝经、何源、窦默和王鹗⑤。据《元朝名臣事略》和《元史》等史料可以很容易得知前三人的情况,郝经任翰林侍读学士[1]3708[2]296,何源任翰林待制[1]65,窦默任翰林侍讲学士[1]3731[2]152,其中郝经和何源受命后即作为正、副使出使南宋,郝经至元十一年(1274)回京,何源则殁于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02

  • 刘仲甫奉饶天下先
    样,棋风很盛,翰林院经常招考棋待诏。这一年,京师开封又要招考棋待诏了。一些棋友劝刘仲甫去应考。他年轻好胜,经不起朋友们的劝说,决定前去一试。钱塘是今天的杭州,自古繁荣,爱下围棋的人很多,闹市区高手云集,百家称雄。刘仲甫想在去开封应考棋待诏之前,先测试一下自己的棋艺水平,于是每天都到闹市区寻找对手。为了吸引当地的围棋高手与他对弈,于是挂起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13个大字,并以价值约300两银子的银盆酒器作为赌注。消息传开,观者如堵

    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0年3期2020-12-23

  •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与“殿试”
    考官即房官,由翰林院官员担任,共十八名,称“十八房官”。房官管阅卷,总裁管考试并决定录取的人员。会试分三场,分别安排在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每场三日。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中式人数没有定额,以清代为例,多则四百余名,少则九十余名。会试放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又称“杏榜”。放榜之后,对新贡生也要进行磨勘与复试,由皇帝选派大臣从事此项工作。磨勘、复试合格,便取得了殿试资格。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在会试之后举行。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在中国科举史上,

    读者·校园版 2020年24期2020-11-30

  • 闲话梧州五太史
    ,一甲者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或编修,二、三甲进士还要进行考选,中式者成为庶吉士,才能进入翰林院学习,俗称“点翰林”,又称“馆选”。那么,庶吉士是几品官?《明史·职官志》记载:“翰林院。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 (正八品) ,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 (正九品) ,待诏六人(从九品),孔目一人(未入流),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无定员。”潘世恩《玉堂

    西江月 2020年3期2020-11-19

  • 朝廷选官赛儿戏
    命。慈禧有次让翰林院汇报江西民情,恰好在当天值班的张履春就去了。不管他汇报得怎样,反正慈禧记住了他。次日朝会上,湖北武昌知府之职空缺,不等军机大臣推荐人选,慈禧随口说:“张履春可用。”军机大臣面面相觑,但又不好反驳,只能回去点名。差役前来报喜时,出身寒微且资质一般的张履春根本不信,说:“你们别想诈我的赏钱!”直到见了正式文书,他才相信自己从七品编修一跃成为四品知府了。还有一次,当年会试头名是湖南考生谭延闽,慈禧立刻联想到湖南籍的“乱臣贼子”谭嗣同,便将谭延

    百家讲坛 2020年8期2020-09-26

  • 从两副对联看清代翰林书法
    沿袭了宋以来的翰林院制,在进士中选拔最优秀人才,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人才教学与储备机构。在清代,进士一旦入选翰林院,就被称为“太史公”,因为翰林院又掌管国史,并且艳称为“玉堂仙班”,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然而,清代翰林院里课程究竟如何?史学界至今仍然视其为谜团。清代翰林院是一个复杂机构,设掌院学士满汉各名,除了掌管国史的编撰,翰林院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在殿试朝考后选拔出入翰林院的实习生,称为“庶吉土”,并且在长达三年的庶吉土教习时间里,让这些年轻学子尽快掌

    收藏·拍卖 2020年6期2020-09-02

  • 唐以来的翰林院与学士院
    玄宗在内廷初设翰林院,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其非正式官署。另以文学之士为翰林待诏、翰林供奉,掌撰拟诏旨,批答表疏。李白在天宝元年至天宝三载(公元742—744年)曾为翰林供奉,为朝廷进计献策,写过《和蕃书》《出师诏》;又应玄宗之诏作过《清平调词》三章(中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句),供玄宗与杨贵妃一粲。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置学士, 在宫中别建学士院为其居所。学士院亦非正式官署,但专掌机要诏命,可向皇帝贴身

    文史杂志 2020年2期2020-07-18

  • 修史就要长话短说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条狗,就提议大家来记述此事。其中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悚,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三人连忙请教欧阳修如何说,欧阳修回答:“‘逸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笑了。(摘自《传奇故事·国学百家讲坛》)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9期2020-04-10

  • 近四十年元代翰林院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李江伟古代翰林院制度自唐代中叶初步形成至20世纪初消失,前后延续了近1200年之久。而元代翰林院自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十二年(1275)相继设立翰林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后直至顺帝北逃止,元代翰林院一直活跃于元代历史舞台。其在元代百年间不仅形成翰史合流、专职翰林、蒙汉并存、位高权异等历史特征,也为古代翰林院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历史贡献。笔者不揣浅薄,拟对近四十年国内学界有关元代翰林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一、近四十年元代翰林院研究状况关于元代翰林院的历史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04

  • 东交民巷的故事
    、户部、兵部、翰林院、太医院 等都设在东 巷,“东交民巷”的名字开始使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户部银库被日军抢走白银三百万两,太医院稀世珍宝——针灸铜人被劫,翰林院《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尽毁。《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 将 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在四周建起围墙、碉堡,不许中国人随意进入。东交民巷屈辱的历史从此开始。1949年,北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 通过东交民巷,洗刷了几十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这里的耻辱。后来,使馆迁出,东交民巷

    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 2019年5期2019-06-14

  • 漫步大明宫
    。我好多次去过翰林院旧址。翰林院在大明宫西边的偏北方向,并非在大明宫的中心。每当我走进翰林院,我就想,我脚下的路,是不是李白当年走过的,我的双脚是不是踩在了李白的脚印上。某些史书上记载,在翰林院供职的李白,常常看见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身影,而且被杨贵妃的身姿所陶醉。我怀疑,这不过是后世人的杜撰而已。因为,翰林院不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常去的地方,而且,翰林院距离李隆基和杨贵妃办公休息的宫殿有二三里之远。李白不可能有饱览杨玉环的眼福。其实,李白在大明宫只待了一年多时间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4期2019-04-06

  • 本报记者探访越南社科翰林院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以下简称“翰林院”)所在地。作为一家被越南官方明确列在政府机构名单之中的研究院,1953年成立的翰林院不仅承担了学术研究任务,也为越南决策层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越南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机构也设在这里。据介绍,中国研究院是翰林院数十个研究院(所)中唯一以国家命名的分支部门,足以见得越南对越中关系的重视。近日,《环球时报》记者来到翰林院,对越南这家权威学术机构一探究竟。《环球时报》记者来到翰林院是在一个周五早上,只见院门

    环球时报 2019-03-062019-03-06

  • 编者的话
    记者专访了越南翰林院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杜进森和翰林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前院长武大略,听他们谈越南、朝鲜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年近七旬的杜进森是越南最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有越南外交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陈大光担任越南国家主席期间,经常就越中关系问题咨询他。如今,杜进森依然活跃于中越学术界。武大略则是越南知名经济学家,长期关注越南与中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环球时报 2019-03-062019-03-06

  • 一百顶高帽子
    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深得皇帝赏识和信任,在朝野享有崇高声誉。乾隆四年,二十四岁的袁枚参加朝考。尹继善是主考官,对袁枚的文章极为欣赏,取其为进士,授之以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又大力举荐其外任。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尹继善看重袁枚,希望他日后有大作为。如今袁枚即将离京,到江苏溧水任知县,尹继善免不了想对他叮嘱两句。于是,他把袁枚叫到府上,关切地问:“子才(袁枚的字)此番外任,不知有何准备?”不料,袁枚语出惊人,回答说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只备了一百顶高帽。

    杂文选刊 2018年12期2018-12-14

  • 如何打造新媒体领域中的“翰林院
    向上能真正向“翰林院”靠拢,不是听书会,也不是另一个购物平台。(一)精简化(1)界面精简化:减少栏目,尊重顾客体验,求精不求多。(2)服务内容精细化:坚持最初的设想,延续垂直领域的专业化。(3)用户精简化:设置课程开放条件,给精细学习者以特殊化,给普通学习者以大众化。第一,向大部分用户提供免费学习内容,以提升普通用户口碑。第二,向一部分用户延续现有的内容收费。第三,向小部分用户提供精英化的高级订制课程,向有深度学习计划的用户并已经进行入学测验的用户开放,由

    传媒论坛 2018年4期2018-07-19

  • 老人小孩齐上阵 一起耍起五虎棍
    半,来自社区的翰林院五虎棍的小队员们和放假的小学生们都会在炙热的酷暑下跟随赵文岳老师的指导练习基本功,压腿、踢腿以及翰林院五虎棍步法、棍术和套路。严明的纪律、艰苦的训练竟然让孩子们个个乐此不疲,生龙活虎、汗流浃背地苦练着。这是海淀区双榆树西里社区民俗队为进一步推进海淀区非遗文化翰林院五虎棍的传承,由队长赵文岳老师针对丰富小学生假期生活而策划实施的“热练三伏、锻炼体能、增强意志、苦练本领”的活动。为什么这个活动如此受欢迎?赵老师说:首先,热练三伏有健身、治病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7年35期2018-02-28

  • 从掌院官资品的变化看南京翰林院的地位
    品的变化看南京翰林院的地位○ 赵靖君(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自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后,明代南京翰林院的地位逐步下降。通过对南京翰林院掌院官的分析可知:明代南京翰林院代理掌院所占比重大,掌院来源广泛,掌院任职门槛日益降低;掌院更换频繁、无固定任期。南京翰林院地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迁都以后,南京翰林院失去了象征其地位的诸多职掌,内部的管理不善及随意任命掌院官员等行为也导致了其地位的下降。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也是南京各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11-21

  • 《大明一统志》编纂人员及“大明一统志表”分析
    敕谕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士彭时、翰林院学士吕原三人纂修一部可以将天下舆地之广记载在内,以备观览的书。此书即《大明一统志》。《明英宗实录》记载:“朕惟天下舆地之广,不可无纪载以备观览。古昔帝王率留意焉,我文祖太宗皇帝尝命儒臣修之,未底于成。景泰间虽已成书,而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今命卿等折衷群书,务臻精要,继成文祖之初志,用昭我朝一统之盛,以幸天下以传后世,顾不伟欤,卿等其尽心毋忽。”[1]6281明英宗认为,自古帝王大多在意修一部全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10-16

  • 唐代翰林院画待诏任用制度考述
    李万康唐代翰林院画待诏任用制度考述李万康唐代是中国古代宫廷画待诏任用制度的定型期。待诏制作为中国古代宫廷画家任用的基本制度之一,始创于西汉,至唐代发展成熟。后世有关画待诏的任用或多或少都受了唐代影响。研究唐代画待诏的设置、选任、叙迁、结衔和俸禄等制度,对于认识唐以后历代宫廷画家任用制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一、唐代翰林院画待诏的设置与任职画家唐代画待诏设于玄宗即位初,隶属翰林院。此前的唐代职官系统并无“待诏”名号,职掌“画素刻镂”的尚方令,在一定程度上承

    大观(书画家) 2017年2期2017-09-16

  • 牢骚不要太多
    然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想安慰一下他。谁知,孟浩然刚到翰林院不久,唐玄宗突然驾到,孟浩然一时紧张,便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想考考他的才学。孟浩然便吟咏了《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他这首诗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结果,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后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8期2017-09-12

  • 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史料来源考述
    年到永乐十八年翰林院和自永乐十九年至万历二十四年南京翰林院相关历史的官署志,史料价值颇高。此书通过原文照录、裁剪融合等方法,征引了较多《明实录》、野史笔记、文集方志以及其他官修文献等各种典籍资料,作者的亲历见闻也是史料来源之一,其史料展现出了真实可信、珍贵审慎等重要特点。《旧京词林志》;史料来源;《明实录》;野史笔记;亲历见闻周应宾(1554-1626),浙江鄞县人,庶吉士出身,万历二十三年六月至二十五年六月曾以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此间,其所作《旧京词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7-21

  • 诗仙李白的坎坷仕途
    游历,到被召进翰林院,经过了10多年。为了走上仕途,他开始结交权贵。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诗。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在元丹丘、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帮助下,李白第一次进翰林院成为翰林供奉。两入翰林院均未久待“第一次进入翰林院仅过去一年多,李白便出走了。”杨采华说。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秋,李白负气出走翰林院。到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再入翰林院,李白

    百姓生活 2017年3期2017-05-09

  • 龚自珍:仕途不顺是因字写不好吗
    等,就不能进入翰林院。口出“狂”言,无疑比较犯忌。但字写得不好,确是龚自珍的软肋。他未进翰林院、未晋升军机章京、未当上乡试考官(清廷派出乡试考官前,照例须通过考试),往往都因书法不佳。清代的宰辅重臣、封疆大吏,多出自翰林院,其次便从军机处选拔。龚自珍在内阁中书任上偃蹇多年,升迁之路却依然渺茫,不免牢骚满腹:照此标准,我家妇女都工书法,哪个不可以位居翰林院呢?道光十二年(1832)中秋,龚自珍以1700文买得一本字帖,他在《跋某帖后》里有点悔不当初:早在13

    文史博览 2017年4期2017-04-22

  • 龚自珍:仕途不顺是因字写不好吗
    等,就不能进入翰林院。口出“狂”言,無疑比较犯忌。但字写得不好,确是龚自珍的软肋。他未进翰林院、未晋升军机章京、未当上乡试考官(清廷派出乡试考官前,照例须通过考试),往往都因书法不佳。清代的宰辅重臣、封疆大吏,多出自翰林院,其次便从军机处选拔。龚自珍在内阁中书任上偃蹇多年,升迁之路却依然渺茫,不免牢骚满腹:照此标准,我家妇女都工书法,哪个不可以位居翰林院呢?道光十二年(1832)中秋,龚自珍以1700文买得一本字帖,他在《跋某帖后》里有点悔不当初:早在13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4期2017-04-21

  • 明代翰林院 储才养望之所
    制度上讲,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然而,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现象。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明代科举人才的翰林院经历,确使翰林官积累了相当的政治经验,为入阁辅弼积累一定的政治素养。《明史·职官志》记载:“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之九。”

    中国收藏 2017年2期2017-03-20

  • 清净的哲学
    殿试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得授翰林院编修。但为了接触近代西学,已辞官办学的他渡重洋,远赴德、法留学。此人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倡导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先生。蔡元培主事北大,有茶事一件颇为有趣。起因是他聘了年仅26岁的胡适为教授,并亲自为胡適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序,大力推荐,这引起了部分人的嫉妒与不满。蔡元培知道后,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份茶,独没给胡适。在众人欣喜之际,却得到了一句回答:“胡适的肚子是干净的,一心办学为

    老年世界 2016年11期2017-03-04

  • 清净的哲学
    殿试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得授翰林院编修。但为了接触近代西学,已辞官办学的他渡重洋,远赴德、法留学。此人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倡导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先生。蔡元培主事北大,有茶事一件颇为有趣。起因是他聘了年仅26岁的胡适为教授,并亲自为胡适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序,大力推荐,这引起了部分人的嫉妒与不满。蔡元培知道后,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份茶,独没给胡适。众人正欣喜,却得到一句回答:“胡适的肚子是干净的,一心办学为民。而

    党政论坛 2016年22期2016-11-15

  • 清净的哲学
    殿试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得授翰林院编修。但为了接触近代西学,已辞官办学的他渡重洋,远赴德、法留学。此人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倡导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先生。蔡元培主事北大,有茶事一件颇为有趣。起因是他聘了年仅26岁的胡适为教授,并亲自为胡适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序,大力推荐,这引起了部分人的嫉妒与不满。蔡元培知道后,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份茶,独没给胡适。众人正欣喜,却得到一句回答:“胡适的肚子是干净的,一心办学为民。而

    读者 2016年19期2016-09-19

  • 浅谈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特点及地位
    弃了。大学士以翰林院的编修,检讨等官充任,只是帮助皇帝阅读奏章,起草文书和处理一些事务,作为顾问秘书,以减轻皇帝的工作负担,将原中书省的议政权几乎全部移入翰林院。重大政务,必须由明太祖本人亲自处理,权力绝不下放。但是无论怎样,明朝的内阁制度在明太祖时期出现了萌芽。就大学士的职权而言,根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起,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顾问”“师保”之责正是内阁议臣、辅政的本质,从议政权分移至翰林院,又在翰林

    人间 2016年23期2016-08-29

  • 《二十四史》谬误始末
    符浩勇翰林院门前的雪已累积成一张厚厚的棉袄,天还未亮,纪大学士纪晓岚便来到院里。昨天高公公已通传过,今日早朝后圣上要询问《二十四史》修订事宜。此时翰林院大堂内灯火通亮,修编史书的编撰官把各自初校的稿子呈到他的案头,他得把最近编誊清的史稿整理好,早朝后呈给圣上审定。借着灯光,纪晓岚审阅汉代史稿时发现存有明显错漏,于是遗憾地对在场的编撰官说,你们也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会出现如此低劣谬误,有愧于圣上对尔等的信任呀。编撰官们面面相觑,欲言又止。一位平时与纪走得较近的

    小说界 2016年3期2016-06-06

  • “不知道”的智慧
    光时期,有一年翰林院大考,考题为“巢林栖一枝”,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道光皇帝阅卷后勃然大怒:堂堂一国的翰林院,当是人才济济,汇集了大清读书人的精英,想不到竟然连一句诗的出处都不知道。于是,道光皇帝准备改天再考一次。余怒未息的道光皇帝第二天召见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问及“巢林栖一枝”的出处,曹振镛答道:“我也不知此诗句出自何处。”道光皇帝这才息怒说:“你都不知道,就不怪他们了。”此事才不了了之。退朝后,大家都责备曹振镛心口不一:明明昨天还听你曹振镛说

    求学·素材版 2016年4期2016-05-14

  •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芳芳摘 要:在翰林院发展史上,明代是翰林院充分发展且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其中庶吉士教育制度的建立,更是表明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分析翰林院在高级人才中的价值,指出在人才培育上翰林院发展的不足,借此丰富明代翰林院研究。关键词:明代;翰林院;培养价值;不足明代翰林院使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产生了分流,明人要想做大官,必须进翰林院,即“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因此,明代翰林院作为培养或提拔高级官员(大官)的专职机构,其对官员的教育作用

    新课程·下旬 2016年1期2016-03-15

  • 如意馆的画
    其意思是几乎与翰林院并重的。翰林院乃为国家储备经济学问人才的衙门,如意馆自然不能比拟。但若专按书法说,实在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翰林院是个提倡书法的地方,如意馆是个提倡画法的地方。所以康乾年间的大画家,如郎世宁等,大多数都在如意馆有差使。其时馆中的人员,并不像翰林院的人员。翰林院的人都有官员的资格,到时候或遇机会都可升官,如意馆则无此资格,故如意馆的差使,不够一个官衔。虽如此说,可是有许多人,都愿在此有个名义。第一,皇帝之所以设此机关者,一因要提倡画法,二也是

    读者欣赏 2016年3期2016-03-11

  •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科学学院)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于芳芳(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翰林院发展史上,明代是翰林院充分发展且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其中庶吉士教育制度的建立,更是表明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分析翰林院在高级人才中的价值,指出在人才培育上翰林院发展的不足,借此丰富明代翰林院研究。明代;翰林院;培养价值;不足明代翰林院使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产生了分流,明人要想做大官,必须进翰林院,即“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因此,明代翰林院作为

    新课程(下) 2016年1期2016-03-02

  • 《明神宗实录》人名纠误举例——沈懋孝与沈懋学
    戊辰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修撰、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谪两淮运判。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沈懋学,字君典,安徽宣城人。万历五年丁丑科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因反对张居正夺情去职。卒于万历十年(1582年)四月。《明神宗实录》中沈懋孝与沈懋学二人混淆的记载错误,笔者发现共有四处,兹列举如下并纠正其误。(一)卷六五第五页下至第六页上万历五年八月己卯:“升叙实录(指《明世宗实录》)副总裁、纂修等官……翰林院侍读罗万化、修撰王家屏、陈于陛、沈懋学、编修沈一贯,各升俸

    殷都学刊 2016年3期2016-02-03

  • 清净的哲学
    殿试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但为了接触近代西学,弃官职渡重洋,远赴德、法留学。此人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倡导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先生。蔡元培主北大,有茶事一件颇为有趣。起因是聘了年仅25岁的胡适为教授,并为胡适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亲自作序大力推荐,这引起了部分人的嫉妒与不满。蔡元培知道后,给他们每人送一份茶,独没给胡适。在众人欣喜之际,却得到了一句回答:“胡适的肚子是干净的,一心办学为民。而你们个个妒火中烧

    创造 2016年10期2016-01-31

  • 袁枚也曾被难倒
    清朝乾隆初年,翰林院的一些官员和一些翰林出身的地方官员,大都以文才自负,藐视他人。在这当中有一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便是袁枚。 袁枚在乾隆四年考中进士后,于翰林院任庶吉士。后被放到江南任职,于溧水、江浦、江宁等地任知县。未入翰林院时,袁枚被时人认为“雍容风雅”;入翰林院之后,逐渐染上了恃才傲物的习气。 袁枚任县令时,有一天,门人禀报有一个不愿报上姓名的客人求见,正在外面等候。袁枚回答:不见。客人三次求见都被袁枚拒之门外。袁枚事后感到奇怪,怎么拒绝了还要再来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5年5期2015-09-10

  • 明代状元:仕途与文学创作的多重关系
    第后,直接进入翰林院,从修撰(从六品)起步,循序升迁,最终有望进入内阁。同其他新科进士相比,状元仕途起点较高,前程也更为远大。明代的科举制度与翰林制度紧密接轨,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翰林院为国家储才之所。据黄佐《翰林记》卷一《职掌》记载:“窃惟国家置本院以来,官不必备,以待儒学之臣,必如所谓明仁义礼乐、通古今治乱,文章议论可以决疑定策、论道经邦者,始可以处之。故洪武、永乐、宣德间,虽待诏、孔目,不轻授人,凡居是职者,咸知自重。”①翰林院中的官职大体分为三类。第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4-10

  • 《明史》对《明史稿》的修订——以《黄淮传》和《胡广传》为例
    并直文渊阁,迁翰林院编修,进侍讲。”[3](P306)按:“侍讲”当作“侍读”。《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4载:“(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己丑)升翰林院侍读觧缙为本院侍读学士,侍讲胡靖、编修黄淮、检讨胡俨皆侍读,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皆侍讲。”[4](P360)(按:“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13亦载:“(建文四年十一月)升解缙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胡广、黄淮、胡俨皆侍读,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皆侍讲。”[5](P237)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7期2013-08-15

  • 贫“困”曾国藩
    ,曾国藩当上了翰林院检讨,为大清编纂国史。尽管此时他已官至七品,有俸禄银饷,但是除去借支及日用开销已所剩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时。一天,道光帝突然造访翰林院,众大臣便立即跪倒一地。道光帝翻了翻眼前的日课,随口一问:“曾国藩,有什么新作啊?”曾国藩马上跪上前去,大声说:“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道光帝细细打量跪着的曾国藩,只见他身穿一件补了两个大窟窿的旧官服,外相极其寒酸。道光帝脑中突然浮现出乾隆年间,为博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浙江巡抚的影子。心中十

    知识窗 2010年12期2010-02-11

  • 皇帝诗难解学士
    缙是明成祖时的翰林院学士(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此人才气横溢,出口成章。一天,皇帝到御花园观赏秋景,见满园紫红的鸡冠花中,独有一朵白鸡冠花。他觉得很稀奇,就把它摘下,藏在袖子里,想去难一难解学士。皇帝走到翰林院,召解学士作鸡冠花诗。解缙提笔写了第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皇帝看了问道:“鸡冠花尽是红的吗?”解缙应了声:“是!”皇帝笑了笑,把袖中的白鸡冠花拿出放在解缙面前,心想,看你如何写下文。不料,解缙不慌不忙地写出了第二句:“今日为何浅淡妆?”皇帝见未能难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09年37期2009-08-27

  • 翰林院美称及性质
    始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李肇为中唐时人,对玄宗朝掌故的记载应该可信。宋王溥在《唐会要》卷五七中沿用此说:“(翰林院)开元初置。”《旧唐书·职官志》及《新唐书·百官志》均采纳这一说法。不过玄宗初年具体指哪一年却难以确定。如果以张说为首任待诏的话,那么,他进入翰林院可能在玄宗开元六年(718)以后,因为此前他为姚崇所构,贬为相州刺史(开元元年至二年),除岳州刺史(三年至四年),又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五年),直到六年才赴东都任职(陈祖言《张说年谱》,香港中文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3期2009-06-09

  • “感冒”一词的演变
    代,馆阁并入了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馆阁”。与此同时,宋代馆阁里的“衙门作风”亦随馆阁一起带入了翰林院,并迅速蔓延到整个官场。明清两代的官员办完公事休息时,例称“感冒假”。“感冒假”作为意义整体可以阐释为:本官在为该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淫,但自己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直至今天,症状终于爆发出来,故不得不请假休息。清代以后,“感冒”一词开始走出官场,成了一个医学专用名词。

    知识窗 2006年8期2006-05-14

  • 乾隆皇帝压不住老翰林
    个好阿谀奉承的翰林院编修,想显显自己的学识,竟把“翁仲”说成“仲翁”。乾隆一听,哈哈大笑,随手提笔作了一首诗,赐给这个翰林。翰林十分得意,以为这次马屁拍中了,可是打开诗笺一看,立刻急得满头大汗。只见上面御笔写道:翁仲为何说仲翁,可见阁下欠夫功。从今不准入林翰,贬放柳州作判通。学士偷鸡不成蚀把米,灰溜溜地回到京城,只得到吏部办理贬放文书。可是吏部却说自古以来只有“通判”职衔,没见过什么“判通”,放出去隶属不明,因此无法办理贬放之事。结果只得留这个编修在翰林院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01年2期2001-06-14

  •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
    堂,他邀请正在翰林院供职的徐光启去交谈。一天,徐光启正式向利玛窦提出学习数学的要求。利玛窦欣然答应。从此,徐光启上午在翰林院办公,下午就到天主堂向利玛窦学数学。利玛窦用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作为教科书。徐光启就一边学习,一边翻译。一次,利玛窦指着图上两条平行直线问徐光启:“你看,这两条直线是同一走向的,你给它译个什么中国名字呢?”徐光启想了想说:“就叫‘平行线吧!”利玛窦说:“好!你再看这三个角,一个角两边垂直,一个角大而广,一个角小而狭,译什么名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1年9期1991-01-01

  • 翰林
    职位。翰林是从翰林院得名的。《唐书·百官志》说,唐明皇初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待诏、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管理书写皇帝的命令,他们的地位也更高了。唐初的翰林待诏、供奉与学士是有区别的。唐初只有弘文馆学士,丽正殿学士。这些人是通过正规考试而被朝廷承认的正规官员。无论供奉或待诏都是可以不通过考试而取得的。如李白封为翰林院供奉。他们居住在翰林院内,但不是什么正规朝官。翰林院只不过是向皇帝献技艺的人杂居的地方。在时人看来,吟诗写文也只不过是技艺的一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4期198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