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

  • 简牍所见“受制”与秦汉诏令运作
    李柏杨关键词:诏令;受制;受诏;宣敕;政务运行秦王初并天下,自号皇帝,改“命”“令”为“制”“诏”。帝制时代的诏令制度由此形成。传世文献中关于秦代诏令的记载不多,且所载制诏文书大都经过了史家的改写,已非原始面貌,更增加了研究难度。随着出土简牍的刊布,学界对秦代诏令体系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深入。但受限于资料,对秦代皇帝诏令生成及运作的认识,仍有许多不足。本文从出土简牍所见“受制”一语出发进行探讨,试图揭示秦代中央政务运行机制的某些特点,同时,讨论中也将涉及西汉时

    古代文明 2024年1期2024-01-16

  • 十六国与北魏初期诏令的承变及其文学史意义
    应用文自许。其中诏令(2)诏令是以帝王名义颁布的各类下行文书的统称,东汉蔡邕《独断》将其分为策书、制书、诏书和戒书四种,十六国和北魏初期的诏令大抵不出以上规模,以册书、制书、敕书、诏书、令书、玺书为主。地位最高,作为帝王意志的传声筒,因文书行政在传统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成为中古北方最具示范效应的文学文本。目前学界对这一文学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朝后期,诏令撰制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文学传统,而对于奠定这种制度化写作的十六国和北魏初期,学界研究仍有较大欠缺,对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3年5期2024-01-03

  • 做官要做地方官
    ,于是派人直接将诏令送到王安石的办公室。情急之下,王安石赶忙逃到厕所里躲避,但皇帝的使者将诏令放在王安石的办公桌上便走了,没想到的是,王安石竟又派人拿着诏令去追赶使者,要将诏令还回去。仁宗皇帝不甘罢休,重申前命,王安石又推辞了七次。这下,仁宗皇帝与王安石铆上了,非让他当这个官不可。王安石耗不过,无奈之下准备接受这个调令。这时朝廷又改主意了,直接升他为知制诰。知制诰的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诰,是个重要的职务。也不知道是王安石太狡猾,还是他实在不好意思再请辞,这次

    领导文萃 2023年14期2023-08-16

  • 权威与说服 ——儒家化在汉代立法修辞上的体现
    而令来源于皇帝的诏令,所谓“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7]2659,可见令这种立法语言,具有随时可以阐述立法者对法律见解的功能。相比于律,诏令更带有立法者的主观意志与价值取向,其语言也更易受到时代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所以本文抛开律、科、比,单独选取汉代的立法诏令作为研究汉代立法修辞的切入点,所选诏书来自清代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诏令名称皆取自本书。笔者梳理了其中汉代的立法诏令,共有92篇。其中赦诏35篇,因即位、改元、祥瑞、灾异

    学习与探索 2022年12期2023-01-24

  • 曹丕诏令文新探
    理论研究上,对其诏令文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曹丕的令文、诏文分别进行研究,归纳其内容与艺术特色及产生原因,拓展曹丕各体文章的研究现状。一、曹丕的令文创作关于“诏”与“令”,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称:“后至汉代,皇帝文告承秦制称诏,而诸侯王下达的文告则称令。”[2]由此可知,诏为天子所用,令多为太子、王侯所用。曹丕在嗣位魏王的八个月中,共撰写了二十五篇令文,其令文不仅包括了多元的政治经济举措,也显示了其独特的行文风格。(一)曹丕令文的书写内容曹丕嗣位魏王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2022-12-07

  • 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
    散文居多,尤其是诏令文,占据了现存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诏令文,据《魏书》记载,“皆帝之文也”。[7](P187)李山先生在《中国散文通史》中指出:“孝文帝的诏令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诏令文中,也是值得一提的文字。如《久旱得雨诏》《手诏皇太子》等,这些诏令文文字简洁又颇有情致,并且不乏真情流露。”[8](P209)孝文帝的诏令文现存220余篇,题材丰富,可以分为政治制度类、社会民生类、宗教政策类等。作为大力推进汉化政策的君主,孝文帝本人对儒家经典十分熟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7-06

  • 汉初诏令对汉初政论散文的促进与影响
    社会等诸多领域的诏令内容,既创设出国家政策开放、包容政治环境,又形成汉初多元、包容、自由社会氛围,让汉初政论散文出现与时政紧密相连的特质,催生了灿烂的汉初政论散文。一、诏书营造宽松开明社会环境(一)营造汉初稳定、积极的社会舆情。据全汉文对汉初四帝(高帝、惠帝、文帝、景帝)诏书初步统计,约86篇,其中高帝33篇,惠帝1篇,文帝37篇,景帝15篇。总体内容是安定天下,“授官选贤”,体恤百姓,宽刑薄赋等。汉初诏书总体风格如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气势恢宏,立意高远,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2022-02-28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皇帝诏书研究述论
    广义的诏书是各种诏令文书的总称,而狭义的诏书“是在明代诏令文书中排列第一位的御用文书,不仅具有多种存在形式,而且有着极为广泛的功能与用途,形成了明代诏令文书的一个显著特点”[1]。本文所探讨的“诏书”即指后一种狭义的诏书。诏书是中国古代帝制时期以皇帝名义颁发的政府下行公文,代表皇帝的神圣权威,一经正式公布,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诏书不仅体现皇帝的政治意志,同时也是皇帝治国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界历来重视对诏书的考察和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史学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2021-12-31

  • 诏令中的政治史:高宗武则天时期诏令文之语言维度的考察
    150080]诏令因“王言之制”的权威身份,在政治理念与政治事件的常规解读中拥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力。但由于中古政治及历史的相关研究较为忽视语言维度的考察,诏令在政治运作中的角色更多地被固定为以皇帝为代表的高层政治意图的传递,并因此将政令视为特定政治事件的相应佐证或补充说明,而多少会忽视诏令作为语词的编织物对于政治运作的隐性影响。(1)参见陆扬:《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序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页。虽然,政治等社会生活对于语词意义的赋予具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9-10

  • 唐代初期的文学观念
    、五经注疏及官方诏令之中。在文道、文用、文才以及文风诸层面,均有较为系统的阐释,在以回归儒家政教观为基本导向的同时,亦尊重文学自身的演化脉络,且在兴论与象论的理解上颇具新见,于李唐及后世有较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唐初;八史;五经正义;诏令;文学观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2-0023-008在近数十年来的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文学自觉”的判断虽已受到较多质疑,但依然是定位魏晋乃至整个中古时

    江淮论坛 2021年2期2021-04-30

  • 必须执言
    国家大政方针的“诏令”等出现失误,那么,带来的影响与后果将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在出台各项“诏令”之始,就该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然而,当相关人员只知道“上天言好事”,对存在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的时候,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是极其可怕的。举例说,隋炀帝为了“巡幸”各地,开挖大运河,建起了太多的宫殿、园林,这样的“诏令”,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批评与指正,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葬送了一个朝代?唐太宗與历朝历代的很多帝王相比,算得是比较开明与民主的,因此,当他对于

    杂文月刊 2021年2期2021-04-12

  • 北宋诏令与文学制度的形成*①
    与文学艺术相关的诏令,对北宋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其中,宋真宗、仁宗与徽宗甚至直接下达多道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对当时的文风直接进行干预。尽管某些具体的政策与举措并非所有的皇帝一以贯之,而且有些措施也只是临时性的,但从三位皇帝的诏令及其诸多举措来看,北宋朝廷确实有一些若隐若现却被多个皇帝共同坚持的文学制度存在。这些制度在真宗、仁宗时期即初步形成。一、宋初帝王意志与文学举措太祖、太宗时期,北宋尚处于统一进程中,征伐不断。虽然已经奠下右文政策的基石,但对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2-13

  • 宋代学校诏令颁行与教育发展论析
    布关涉学校教育之诏令约176条,其中北宋约118条,南宋约58条,超过了宋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2]6238‐6266。宋代学校诏令有着鲜明的文体类别和内容特征,集中反映了国家发展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政策、措施及需求。学校诏令不仅是宋政府“仁政”思想和“尚文”政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也是研究宋代国家与学校教育关系的有效途径。前贤对宋代学校诏令与宋代教育发展多有论及。苗春德《宋代教育》[3]、袁征《北宋的教育与政治》[4]、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论》[5]等著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1-01-13

  • 抗疫五首
    楼台鹤唳江城锁,诏令朝夕告万家。万众齐心同抵御,驱杀病厄耀中华。居家忽闻恶疫侵华夏,尽励明德万户宅。敬告亲朋皆莫聚,凭栏静待喜闻来。驰援军机夜至鄂州天,壮士从容战疫前。纵使离乡别故友,齐心亮剑向瘟宣。敬医者白衣勇者冲前线,热汗淋漓尚不知。笃志凝神医病患,同心戮力战妖魑。战疫瘟袭楚水宫,疫荡汉阳城。百里萧疏气,千寻怨厄声。中央传诏令,尽速锁江城。百姓深明义,居家避友朋。吾國多勇士,应召做先锋。各业群发力,国人信念增。真情燃似火,喜报迅如风。待到瘟神逝,中华旭

    好日子(中旬) 2020年2期2020-10-21

  • 《四库全书总目》对诏令奏议类的学术批评
    》在起居注类附列诏令一门的做法,于史部十五个类目中列入“诏令奏议”,批评《千顷堂书目》将制诰移于集部的做法,矫正《文献通考》将奏议居于集末的做法,认为诏令奏议类文献极具镜鉴统治之价值:“涣号明堂,义无虚发,治乱得失,于是可稽,此政事之枢机,非仅文章类也,抑居辞赋,于理为亵。”[1]763《总目》将诏令奏议载于史部,既于经有明征,又于史有据,还可使之与“纪传互考”。《总目》对诏令奏议类御制及官撰专集、历代总集、历代专集的批评角度各有侧重,形成了相互补益的批评

    图书馆界 2020年4期2020-10-15

  • 文景之治与孟子仁政思想的汉初践行 ——以汉文帝诏令对《孟子》的传承为例*①
    途径,无疑是从其诏令入手探讨。梳理汉文帝涉及治国理念的诏令(1)关于汉文帝时期的诏令是否为其手书的问题,前贤多有论及。如真德秀认为汉文帝诏书都发自内心:“《太史公书》于高景二纪诏,皆不书,独《文帝纪》凡诏皆称‘上曰’,以其出于帝之实意故也。不然,则山东老瘾扶杖听诏,愿见德化之成,其可以空言动邪?”(真德秀:《文章正宗》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页)目前主要有两个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诏令均为汉文帝手书;而另一观点则认为,文帝诏令有一部分应为文帝口授之后,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3-20

  • 奇智多谋东方朔
    善辩。一次,武帝诏令赏肉给侍从官员。大官丞到天晚还不来分肉,东方朔独自拔剑割肉,随即把肉包好怀揣着离去。大官丞将此事上奏皇帝。东方朔入宫,武帝说:“你不等诏令下达,就用剑割肉走了,是为什么?”东方朔摘下帽子下跪谢罪。武帝说:“先生站起来自己责备自己吧。”东方朔再拜说:“东方朔呀!东方朔呀!接受赏赐不等诏令下达,多么无礼呀!拔剑割肉,多么豪壮呀!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呀!回家送肉给妻子吃,又是多么仁爱呀!”武帝笑着说:“让先生自责,竟反过来称赞自己!”又赐给

    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9年12期2019-01-13

  • 汉文帝智斗群臣
    却颁发了这样一道诏令: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遗憾。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远离所封食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同“训”)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史记》本纪)这份诏令便是根据贾谊建议起草的。诏令规定,所有受封为列侯者都必须离开长安到各自所受之封国去。只有两种人可以例外:一是朝廷现职官员;二是有诏令允许留京者。就是这两种人,也须让他们的太子去封国。文帝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为了摆脱功臣

    领导文萃 2018年12期2018-08-11

  • 唐太宗悔过慎刑
    儿,唐太宗又传下诏令说:“从今以后,凡是犯有死罪的,即使朕传令立刻处决,主管部门也不得执行,一定要经过反复审核,复奏五次后,才准依法施行。”唐代的“五复奏”制度,就是从张蕴古冤案后开始实施的。过了几天,唐太宗还不放心,又传诏说:“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定罪,只怕还有冤案。从今以后,由门下省负责复审罪案。有的囚犯根据法令应判死刑,但在情理上有能够怜悯的,应该录写清楚后一一上奏。”唐朝时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诏令之权。据说从那以后,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8年7期2018-06-22

  • 朱元璋的圣旨为什么像村干部讲话
    圣旨(又称诏书、诏令)的确有通俗的大白话,但并非满篇都是。朱元璋《御制文集》所收280条左右的诏令,只有1篇白话诏令,其余都是文言或半文言体。一些文章還认为,朱元璋白话诏书是其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朱元璋尽管出身极为贫穷、寒微,但其母陈氏见识可能不低。因为陈氏父亲乃南宋末行伍出身,参加过崖山之战,入元后,又辗转各地,以占卜巫术度日。这种人见识过三教九流,经验阅历极广,自然会深深影响到朱元璋之母。《明实录》记载,陈氏曾引他人预言

    新传奇 2018年3期2018-05-14

  • 汉代诏令研究述评
    200241)诏令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由皇帝或者以皇帝名义制发的下行文书的统称,是皇帝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法律等所有方面事务的旨意的具体体现,是皇帝的专用文书。与其性质相同的文书可追溯到《尚书》所记载商周时代的誓、诰、命。秦统一六国后,改命称制,令称诏。汉承秦制,在秦的基础上对这种皇帝专用的文书做了完善,将其分为策书、制书、诏书、戒敕,统称为诏书。20世纪以前,只是在传世的汉代典籍中看到散落的诏令记载,20世纪以后汉代简牍的出土,特别是西北边塞简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3-30

  • 善而雅、辞气衰:论东汉诏令的风格特征
    弥合社会矛盾,其诏令表现出“人主之善意”; 在艺术表达上,东汉诏令趋向骈偶、结构明晰、情感动人、简明典雅;以文气论,东汉诏令不复高、武英气,呈现出“辞气衰薄”的特点。关键词: 东汉 诏令 风格特征姚鼐《古文辞类纂》评论东汉时期诏令曰:“光武以降,人主虽有善意,而辞气何其衰薄也!”高步瀛笺注曰:“《文心雕龙·诏策》篇曰:‘明帝崇学,雅诏间出。步瀛案:彦和殆指《临雍》、《养老》等事,故谓之雅诏。而以文字论,辞气衰薄,实不可掩。”①自东汉以来,虽光武励精图治,使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2017-11-26

  • 汉代察举制的启示
    四行等;特举则由诏令临时规定,如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治剧等,尤以前两类为常见。现将主要科目略述于下。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始于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令:“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见举孝、察廉本为二目,亦非常科,但在后来往往并称,且为岁举,成为有汉一代最为重要的察举科目,被视之为“正途”“清流”。起初举孝廉以郡国为单位,名额相同,但因各郡国人口悬殊,实则并不公平。东汉和帝永元年间,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

    公务员文萃 2017年6期2017-06-23

  • 《唐大诏令集》彭元瑞校本评议*
    )册府说苑《唐大诏令集》彭元瑞校本评议*李 豪 (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唐大诏令集》彭元瑞校本之底本抄自该书之四库底本,因抄手疏漏,错误较多;彭校本采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校勘过,彭元瑞亦曾着力搜集用以比勘的他校材料,但其校勘并非尽善尽美;《全唐文》从《唐大诏令集》中辑录诏令时却采用彭校本为底本。《唐大诏令集》 彭元瑞校本 底本 校勘 《全唐文》《唐大诏令集》彭元瑞校本(以下称“彭校本”)现藏上海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2期2017-06-05

  • 西汉时期农业政策探析 ——以帝王诏令为中心的考察
    探析 ——以帝王诏令为中心的考察赵延旭(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河北邯郸056038)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衰颓,农业萎缩,帝王颁布一系列农业诏令,涵盖了教化、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推崇农本、亲耕藉田、优宠力田等教化措施,为天下树立了勤劳农事的形象和榜样;改革租赋制度,减免田租、口赋,减轻农民负担,开放禁苑和假民公田,解决失地问题,经济措施起到了稳定小农经济的作用;免奴婢、放宫人、赦刑徒,增加农业劳动力,严格限制商业、采矿业过度繁荣,并

    史志学刊 2017年3期2017-04-12

  • 北朝时期生态保护诏令考述
    北朝时期生态保护诏令考述赵延旭北朝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诏令,主要涵盖了林木资源保护与动物资源保护两个方面。禁伐树木、森林防火、节约用材以及鼓励植树等诏令的颁发,客观上保护了这一时期的林木资源。与此同时,禁止猎杀、捕贡和畜养动物等诏令,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动物资源的作用。北朝时期的生态保护诏令虽具有不稳定性,颁行的主观目的亦在于维护政治安定,而且属于以义务为本位的律法,但其无疑为当时生态保护立法的主要形式,对于北朝时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3-23

  • 制诏御史
    御史大夫负责颁下诏令的角度解释“制诏御史”,认为其“御史”二字是“御史大夫”的省文。综括传世文献和悬泉汉简来看,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制诏御史”之“御史”,实际上是指“侍御史”。而“制诏御史”意指皇帝命令侍御史书记或抄录王言,并将其制成规范文书,反映的是诏令由皇帝自作,人臣负责“记王言”的制度。从性质上讲,“制诏御史”只是起到引领诏令的作用,其所以标明“御史”,应该是要凸显侍御史在制书拟制过程中的作用。西汉时期,侍御史作为皇帝的近侍秘书,不仅负责拟制和玺封制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年12期2017-03-12

  • 明代典例法律体系的确立与令的变迁 ——“律例法律体系”说、“无令”说修正
    续行用三、明代以诏令发布国家重大事项的传统始终未改传统的明代“律例法律体系”说、“无令”说应当修正。明代建立的新法律体系是按照“以典为纲、以例为目”的框架构建的,应总称或简称为“典例法律体系”。“律例法律体系”说忽视了《明会典》系“大经大法”和洪武年间颁行的《大明令》等十一种法律并非刑事法律这一基本史实,因而失之偏颇。明初在变革传统律令法律体系时,把单行“令”的称谓变换为“事例”,二者名异而实同;《大明令》不仅在明开国后百余年间被奉为必须遵行的成法,即使正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2-08

  • 圣旨原来也有假
    加错地起草了一份诏令,向天下公布史万岁的所谓罪状。这份冠冕堂皇的诏令,总共写了史万岁两条罪状:一是开皇十七年(597年)平定南宁州时“多受金银,违敕令住”;二是此次出击突厥后“怀诈邀功”。然而全天下的人都清楚,南宁州的问题早已解决。这一点,连本诏令也是承认的,否则怎么会“舍过念功,恕其性命,年月未久,即复本官”?既然如此,还提此陈年旧账干什么?而此次出击突厥后的“怀诈邀功”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真实情况是“有功未酬”!因此,这两条所谓的罪状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6年11期2016-11-29

  • 温润如玉 悲悯和婉 ——论汉文帝诏令的个性色彩
    婉 ——论汉文帝诏令的个性色彩王瑞,王启才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摘要:“诏令之美,无过汉唐”,其实唐也是宗汉。西汉诏令历来为人所称赞,其中尤以文帝的诏令备受推崇。今传文帝诏令约 40篇,大多体现其本人的个性,即具有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宽容谦和的智者风范,谨畏自省的戒惧心态,温润如玉,和婉生情,真挚诚恳,具有独特的魅力。文帝诏令的民生色彩与教化内容,以及罪己诏、策诏等文体形式,对后世诏令的草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关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4-16

  • 《宋大诏令集》校理刍议
    学中文系)《宋大诏令集》校理刍议刘 磊绪 言《宋大诏令集》一书的史料、文献价值早经学界公认。胡玉缙先生在《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史部·诏令奏议类》《宋大诏令集》提要(后称“胡氏《提要》”)中,评价说:“然北宋典制,所存实多,非特为制诰之渊海。其足据以参校《宋史》者不胜枚举,可与《唐大诏令集》并存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大诏令集》(后称“点校本”)《校点说明》(后文单称《校点说明》,盖指此。)也说:“这本书对于研究北宋史事和订正补充的漏误,有很大参考价值。”

    古籍研究 2016年1期2016-03-20

  • 诏令类在目录学史上著录的变化及发展
    475001)诏令类在目录学史上著录的变化及发展王 镕 鑫(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在中国古代目录中,诏令类书籍的著录常在史部和集部中交相出现,附属于其他二级目录。《新唐书·艺文志》将其设立为三级类目,分属于史部,它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直斋书录解题》进一步提高诏令在史部中的地位,列为二级目录。之后虽仍有目录将其著录在集部中,但它从属于史部的认识已得到官方目录书籍的认同。诏令类文献经历了依附于经学、收录在集中及由集部逐渐入史部的发展过程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14

  • 两汉诏令引《诗》体式考
    10119)两汉诏令引《诗》体式考曹胜高,李申曦(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诏令,作为帝王命令文本体现,字斟句酌,具有明确的规范性。两汉诏令中引《诗》,主要采用三种体式:“《诗》曰”引《诗》证事,以诗句作为结论;“《诗》云”常以论点的形式补充论证;而“《诗》不云乎”则以反问方式,作为论证的理据,用于解释某些不合常理的事情。能够验证上述论述的是,同一诗句在不同的体式下,其所表达的含义,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诏令用辞;《诗》曰;《诗》云;《诗》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7期2016-03-09

  • 从“团结诏令”之争看5 —6世纪初拜占庭与罗马之关系*
    林中泽从“团结诏令”之争看5 —6世纪初拜占庭与罗马之关系*龚伟英林中泽[摘要]拜占庭皇帝芝诺颁布的“团结诏令”,旨在促成教会的统一。由于该诏令向一性论异端做出了太大的让步,它不仅没能达到统一的目的,而且加剧了东西方之间以及教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最终导致了延续37年之久的“阿卡修斯分裂”。围绕着该诏令,罗马教廷与拜占庭宫廷双方展开了艰难而又复杂的交涉和斡旋,虽然暂时地结束了分裂局面,但期间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方矛盾和政教矛盾,非但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反倒更

    学术研究 2016年4期2016-02-26

  • 论大禹对中国古代诏令体式的建构
    论大禹对中国古代诏令体式的建构丁太勰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中文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诏令,指中国古代社会以帝王命令形式颁布的下行公文。最早的诏令产生于夏朝,《尚书·大禹谟》记载的《禹誓》,以及《周书》所载的《禹禁》,是中国古代诏令的源头,对后世之“征讨诏”、“劝农诏”等在体制、结构、风格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大禹诏令所承载的特殊政治功能,不仅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了后代诏令的制度、法律、文化的人文内涵。所以说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2-12

  • 《中国古籍总目》“唐大诏令集”条订补*
    古籍总目》“唐大诏令集”条订补*李豪(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上饶334001)《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唐大诏令集》版本多达十三种,但仍有遗漏,而且已著录版本,亦有可商榷者,论文试予订补之。中国古籍总目;唐大诏令集;订补《唐大诏令集》(以下称《诏令》)现存版本,《中国古籍总目》(以下称《总目》)著录多达十三种[1],但仍有遗漏,又其已著录版本中亦有可商榷之处,故笔者试为补正如下。1中山大学藏本存卷有误《总目》:“明抄本:中山大学,存卷十三、二十五

    图书馆研究 2016年3期2016-02-12

  • 学会尊重
    。于是,国王发布诏令:不管是谁,只要能攻克女巫的城堡,就一定把公主许配于他。消息一传开,王子们首先跃跃欲试,都率领精兵强将,绞尽脑汁地动用了各种方式进行强攻猛打,但无一不被女巫轻而易举击溃。 许多日子过去了,王子们已经无计可施,只好不甘心地放弃。这个时候,一位英俊少年来到城堡外,在静默良久之后,便赤手空拳,径直走向城堡,抬手轻叩城门,小声问:“我可以进来吗?” 少年话音刚落,城堡的大门居然吱呀一声,奇迹般敞开了。女巫掩饰不住惊喜,说:“你是第一个想到应该先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5年41期2015-11-09

  • 与九头蛇的战斗 ——罗马共和国和我国唐代反奢侈制度的比较
    就有二十多部帝王诏令限制各种过分的开支。对二者进行比较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共同点,比如对家族财富的珍惜、专门官员的设置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净化等。历史经验证明反奢侈规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般性,并告诫我们:良好国民性格的养成是长期有效净化奢靡之风的必要条件。奢侈;反奢侈法;罗马法;罗马共和国;唐代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将奢侈风气比喻成九头蛇是老加图提出来的:“……穷奢极侈和纵情声色为害之烈有如九头蛇……”。[1]九头蛇,或称海德拉(Hydra),是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吞

    闽台关系研究 2015年3期2015-10-16

  •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是不可能的事
    。用金字牌递有关诏令和军事情报,一个来回,约需20天以上。也就是说,都城临安的皇帝与前线郾城的岳飞,通一次信息就需二十余天的时间。据有关史料推测,岳飞在郾城之战前夕,约7月5日给朝廷上一奏报,报告了军队的战况,说明“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时,乃金贼灭亡之日”,“伏望速降指挥,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奏报过后十余天,朝廷无一兵一卒进援的消息。熬过了郾城、颖昌两场恶战之后,约18日前后,却迎来了一道班师诏。就是说,高宗在7月8日前后,约正值郾城大战之际,发出了第一道班

    山海经 2015年23期2015-06-01

  • 从豳州昭仁寺看唐太宗“建七寺之诏”
    者通过考察《唐大诏令集》及高僧惠立出家时间,结合该地区的出土文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一,李文虽然说“《新唐书》之贞观三年闰月癸丑似乎应该较为可靠”,但从其后文的叙述来看,其似乎更倾向于“贞观二年”的三种说法[1]26。而其“贞观二年”一说则是以道宣所著《续高僧传·明赡传》及历代金石家的著作所记载的“贞观二年”为依据,在推断的过程中,对于两《唐书》《唐大诏令集》《册府元龟》等书的记载其认为多为传抄之误。而对于《唐大诏令集》记载的判断却有些疏忽,文中认为:“宋

    商洛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4-11

  • 崇孝与尊老 ——西汉诏令中的“孝”伦理思想探究
    与尊老 ——西汉诏令中的“孝”伦理思想探究王传林(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秦亡汉兴,“孝治”确立。从西汉诏令凡涉“孝”的内容来看,“孝”作为一种政治伦理理念贯穿于整个西汉王朝。从“孝”的“呈显”与“发用”来看,“孝”之于政治似乎存在一个向人伦至情回归的逻辑向度与价值向度,即“孝”始于“情”,发用于“事”并在发用于“事”时回归到“情”本身。从西汉历史之维看,“孝”作为一种政治伦理理念在西汉政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所彰显的并不仅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3-28

  • 北宋农师初探
    布有关垦辟农田的诏令,如: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正月甲戌诏:“永念农桑之业,是为衣食之源,今者阳和在辰,播种资始,虑彼乡闾之内,苟春作之不勤,则岁功之何望,卿任居守土,职在颁条。一方之尤寄非轻,万世之蒸黎是赖,宜行劝诱,广务耕耘。”①司义祖编:宋大诏令集,卷一百八十二,政事三十五·田农·赐郡国长吏劝农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58页.继此之后,又接连颁布几道劝农垦荒的诏令,以示国家对垦荒的重视。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辛巳诏:“使地无遗利,岁有

    古今农业 2015年2期2015-03-20

  • 从汉高祖诏令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
    学研究】从汉高祖诏令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秦 潇(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以汉高祖刘邦诏令为代表,研究高祖诏令的形式、思想、内容,并结合历史背景,探究其诏令和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相关性。高祖诏令首先体现了以选举制为代表的开放式的政治环境的形成;其次,为“礼治为主”代替“法治为主”的治国传统奠定政治基础;再次,为中央集权的强化提供政治实践;最后,为强化封建官僚思想提供制度保障。诏令; 政治传统; 礼治; 封建诏,是由皇帝下达的文件,又称“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2-13

  • 《全唐文》初唐诏敕编年考辨*
    ,又见载于《唐大诏令集》、《旧唐书》卷二、《新唐书》卷二、《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大诏令集》将此文订时为“武德三年四月”,虽然已有确凿的年月,但仅为孤证。又检《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之记载:“(武德)三年二月……诏就军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两书订时相去甚远,因而需要继续考订。《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记载:“(武德)三年四月……高祖遣萧瑀即军中拜太宗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可见,《新唐书》之订时与《唐大诏令集》相同。再检,《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8-22

  • 曹魏西晋的皇帝诏令与行政运作
    历代学者的解释,诏令可作如下定义:文体名,古代帝王、太后、皇后所发公文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本文将依据这一定义对曹魏和西晋时期的皇帝诏令进行研究,但不包括当时太后和皇后所发的诏书或命令。从诏令的产生、执行程序的角度探讨曹魏西晋的行政运作机制,目前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蒲坚在《中国古代行政立法》中系统地阐释和分析了魏晋时期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基层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当时诏令的起草机关——中书省的组织结构和职权作了详细介绍。

    阅江学刊 2014年4期2014-08-01

  • 从《汉书》七纪一传诏令奏议中看西汉经学之变迁
    226019)诏令奏议是最直接反应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意志的材料。《汉书》自《武帝纪》至《平帝纪》的七个本纪,以及《王莽传》的内容,主要以诏令奏议为主。这七纪一传中的诏令奏议中,引用、转述、摘抄了大量儒家经典中的内容,并以西汉学者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经学——来处理各种政治事务,反应了经学在西汉不同时期的地位。比较西汉时期诏令奏议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经学与西汉政治之间的关系,为梳理汉代经学的产生、发展、蜕化的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汉武帝时期诏令的前后变化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07

  • “功德坡”的警示
    了一道匪夷所思的诏令:要在国库后面修一条光滑的坡路。这条路用处不大且劳民伤财,引起众臣的非议。可刘恒还是下令坚持修路。20多天后,坡路修好了,刘恒亲自察看,对群臣宣布道:“此坡名为‘功德坡,意在纪念众臣多年来为朝廷效劳的功绩。现在我决定把国库打开,赏赐各位爱卿。你们到库房搬运国绢,能搬多少就赏多少,但必须从这‘功德坡经过,以示庆贺。”皇帝竟然打开国库赏赐?群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恭送皇帝离开后,群臣再也忍耐不住,争相涌进库里抢国绢。他们吃力地搬着国绢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4年1期2014-03-11

  • “罪己”并非悔过——由汉代诏令看“罪己诏”的界定
    013)在汉代,诏令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已经得以正式确立①。在针对汉代诏令文体的相关研究中,罪己诏成为多方讨论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学界对罪己诏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因各自关注的角度不同,对其诠释也各异:有的从“罪己”的题意出发,认为罪己诏是皇帝因自身所犯过失而颁布的诏书,意在承认错误,痛改前非②;有的从罪己诏颁布的原因出发,认为日食、地震等灾异引发了皇帝的戒惧之心而颁诏罪己③。这些含义在涉及“罪己”的汉代诏令中皆能找到相关证据。不过,诸种界定均未对含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03

  • 浅析汉初求贤诏的演变
    考核方式求贤诏是诏令当中一类以征求人才为目的的诏书。两汉诏令历来被视为诏令类文体之典范,而两汉诏令中,又以西汉前期的诏令质量最令人称赞。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诏令多为皇帝亲笔撰写。从西汉开国几位君主颁布求贤诏的统计来看,诏举应该是汉初选举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方式。尽管这些求贤诏在颁布背景、推举者身份、人数以及推举要求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君王对人才的渴求都是显而易见的。在西汉之前,中央政府的多数官吏都是通过世袭的方式继承官位,但这样的方式已经严重损害到官僚制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2014-02-05

  • 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发展
    【河洛文化】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发展赵棚鸽(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 洛阳471023)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地位升降有密切关系。高祖崇经,其诏令引《诗》亦颇有深意;太宗继续巩固经学地位,其诏令引《诗》更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高宗及以后数朝,经学地位有所下降,诏令引《诗》多乏善可陈;睿宗时境况略有回升,为玄宗时经学复兴作了很好的铺垫。初唐;诏令;《诗》;经学诏令承载着统治者传达号令、颁布法规、任免官员等诸多重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实用功能,有严格的程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4-06

  • 古代君主自谦词流变考证 ——以诏令为考察对象
    流变考证 ——以诏令为考察对象徐 红古代君主自谦词经历了秦汉、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唐宋时期为君主自谦词使用最鼎盛的时期。君主自谦词从使用语境看,多是面对祖先、先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等长辈或提及承继大统的语境,也有面对臣属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自谦词的核心原则是表现君主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即使唐宋以后君主自谦词倡行孝道,亦是以移孝于忠的方式教化百姓,有利于形成更广泛的忠君意识。自卑尊人也是自谦词使用的一项原则,统治者希望以此构建和谐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2013-02-19

  • 好文风就要“真能文”
    9年)下发的一道诏令,后人称之为“恤民诏”或“议振贷诏”。大意是说,当此春意盎然之时,草木及其他生物都得以享受生命的快乐,而我的子民中家庭残缺、生活穷困的人,有的已经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这种状况并未得到足够的体察和重视。我们这些为民父母的是什么感受、怎样对待呢?请你们议一议救助的办法,以重振他们的欣欣生意。从文章学的角度说,历代皇帝们的圣旨、诏书、诏令之类是不大受人待见的。然而,刘恒的诏令特别是这道“恤民诏”却一直受到后人的赞赏,连藐视皇权的明代文人李贽都

    红旗文稿 2013年2期2013-01-29

  • 汉初诏令与《淮南子》思想兼容性
    14000)汉初诏令与《淮南子》思想兼容性邱 宇1,刘秀慧2(1.河北省秦皇岛市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汉初诏令,悯农怜民,体现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和德行建设。通过诏令创造了开放、自由、包容、活跃、激情的汉初社会,为汉代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诏令情真意切,语气雍容,行文自由灵活,言简意远,影响后代文学,形成汉初文学真切自由、奔放热烈的风格,同时也成就了融合儒道、思想多元、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唐太宗的生死测试
    太宗突然下了一道诏令:贬英国公李勣为叠州都督。李勣,原名徐世勣,因立下赫赫战功而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为单名勣。李勣平生为人谨慎,善于审时度势,深得朝廷上下赏识,这样的人竟然无缘无故被贬去穷山恶水的甘肃叠州任职,实在令人费解。太子李治也为李勣意外遭贬感到不公,赶忙跑去向父皇求情。唐太宗望着羽翼未丰的儿子,嘱咐说:“李勣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你平日里对他没有什么恩德,我担心我死后你无法驾驭他呀!如今我有意贬他,他若口无怨言,遵旨照办,那

    读者 2012年12期2012-05-14

  • 唐太宗与唐玄宗养老诏令比较研究
    太宗与唐玄宗养老诏令比较研究陈宝锋(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唐太宗与唐玄宗是唐代最注重养老尊老的两位皇帝,也是唐代颁布养老诏令最多的两位皇帝,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两位皇帝的养老诏令存在着很多的差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相对太宗皇帝,玄宗皇帝的养老诏令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唐太宗;唐玄宗;养老诏令诏令是指以皇帝命令的形式颁布的官方文告,[1]唐代的许多诏令有许多关于养老、尊老的法令规定,给予老年人物质上的赏赐和精神上的慰问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期2010-10-24

  • 何易于的为官之道
    遣,违抗了朝廷的诏令。益昌位于嘉陵江南岸,距利州(今四川广元市)20公里。有一天,利州刺史崔朴兴致勃勃地率领宾客和随从泛舟春游,船到益昌,命随从到县衙索夫拉纤。按理说,何易于身为县令,征派几个民夫为刺史大人的游船拉纤,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果何易于“识时务”,不但照办不误,而且还会率领吏民夹道欢迎刺史大人大驾光临;还会备轿把刺史大人及其宾客接到县衙设宴接风;还会在刺史大人们上船时,给他们馈送一些益昌土特产品,如此等等。然而,何易于直情径行,既没有征派纤夫,也没

    文史春秋 2007年4期2007-04-23